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924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docx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控制方案

口腔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及质量控制措施为了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用X射线放射卫生及影像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结合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口腔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管理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1、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影像诊断医师、放射技师组成。

2、科主任负责制定质量保证管理制度和实施细节,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

3、影像技术组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报修。

技术组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

4、影像诊断组医师负责影像诊断报告的质量控制。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1.从事影像诊断医师和放射技

师人员应上岗培训,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后,需取得放射工作人

员证,建立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档案。

2.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

放射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技师资格职称。

三、影像质量保证管理制度:

1.放射科室负责人,诊断组人员,技术组人员等各司其职责,做好影像质量管理。

2.X线机器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故障维修。

3.制定放射科符合口腔颌面影像诊断的标准。

4.定期组织放射科各组人员学习新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四、影像质量评价制度1.对X线片的影像质量等级进行每周定期的评价。

进行放射技术操作人员的技能质控,核查X线牙片摄片患者

体位、X线投照垂直角度与水平角度,投照技术是否符合标准:

片影像放大失真比例,

不同时期检查,

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评价影像质量,提高甲级片率,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

出改进办法。

2.影像诊断组医师负责影像诊断报告,从诊断角度,定期组织阅片,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诊断

医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

报告,向上级技师或医师处理。

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

小组研究解决。

4.定期进行影像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跟踪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影像诊断正确性。

五、影像质量评价标准X影像质量标准一般要求:

位。

1.

摄片前要做到:

查患者申请单,核对姓名、病历号、X线号、摄片部

 

查患者,核对检查部位。

2.

平角度,

查摄影条件如KV、mAs等,核对机器检查模式设定程序。

摄片患者的体位标准、X线球管中心线投照垂直角度与水

投照技术符合标准,牙片、全景片、TMJ张闭口位、头

影测量正侧位片的影像放大失真比例在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

A、甲级(优质)片标准:

1X线甲级片影像密度合适,层次分明清晰。

2X线片与CBCT患者体位头位端正,要求检查的部位全部显

示于片上,牙片的检查部位应包括相邻的牙位及相邻的解剖结构,片子边缘应高于合平面5-7MM,牙根尖显示清晰完整,下颌埋伏阻生牙应显示下颌神经管。

全景片定位规范,需牙列清晰对称显示,上下颌骨,关节头清晰。

头影测量牙咬合对位,眼睛平视前方,脸部肌肉放松嘴唇自然。

3无技术操作缺陷:

无体外阴影伪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

光、静电等阴影。

B、乙级(良级)片标准乙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C、丙(差)级片标准差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D、废片标准不能用于诊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照片无法诊断则定为废片。

产生废片必须登记片号和废片现象,及时分析产生废片的原因,及时整改。

六、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评价标准认真书写诊断报告书,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承诺出报告时间:

X线报告:

急诊30分钟,普通1小时;CT报告:

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

读片时要认真查对片号、日期、投照部位及左右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有旧片者要与旧片作比较。

书写报告时,有异常表现的要重点描写,描述其部位、大小、形状、密度、边缘、数目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或与正常组织的移行带等。

有鉴别意义的阴性表现亦应描述,描述应尽量使用医学术语。

复诊病例对诊断明确的,要指明病变演变情况,诊断不明确的通过随

诊观察,可提出新的诊断,但应论述提出新诊断的依据。

2.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书写格式规范。

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

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术语准确,字迹清晰。

 

诊断意见用简单的概括语句表达,其内容包括:

X线检查方法、

重要X线所见、

病理基础和可能疾病。

3.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

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

4病灶主要征象未描述且错误;⑤字迹不清。

七、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1.放射科登记人员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认真编写CT号和X线号,防止错号重号,并将CT号和X线号印在病人病历本上,以便以后查找旧片。

登记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

发放诊断报告时再次核对。

2・检查技术人员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

对申请单,

检查目的和要求,

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

 

师联系。

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

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

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

像诊断要求。

3.诊断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

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八、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1.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

维修情况。

每月定期和不定期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

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讨论应有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

2.患者摄片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

3、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0年。

九、医疗安全的保证1.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

提高准确率。

2.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

应严格掌握适应

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

行X射线检查。

确有必要者应做好周密的防护措施并行知情告知。

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候诊者和陪护人员(病人必需被搀扶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机房内停留。

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对

病人生命体征,

必要时临床医师陪同检查。

3、加强应急能力:

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

4、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

资料的查阅、修改、

打印、拷贝等应设置权限;

内部网络的开放

 

应予控制;做好资料备份。

十一、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1・日常维护:

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

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2.设备定期维护

(每三个月进行一次):

设备机械性能维护,

各种运动运转检查,

操作完整性检查。

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

急开关有效性检查,

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

状态检测:

每年一次,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十二、X线机房

内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医患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要妥善安排休假。

备有病人用防护用品,配备防护衣、围脖等防护用品,执行各

种防护规程做好患者的防护工作。

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十三、本方案适用于口腔影像质量保证,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

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