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8942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docx

人教部编版两茎灯草教学设计精品1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五单元13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

教学目标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比如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尤其是神态描写在有些情况下不好判断。

难点分析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如何正确运用都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1.通过老师讲解,结合课文内容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通过小练笔自己运用并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祖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谁?

简单说说理由。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小组交流。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小组交流:

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并小结。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

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严监生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但是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板书:

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2)“总”字能不能去掉?

(不能。

)为什么?

(由“总”字能让人体会到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

(3)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4)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联系下文说一说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灯盏里有两茎灯草,恐怕浪费了油。

(5)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在想什么?

(灯里点着两茎灯草,浪费油啊!

)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

(灯盏里有两茎灯草,赶快挑掉一茎,不要浪费油啊!

(6)作者主要描写了严监生的什么?

(板书:

动作)从这样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两根灯芯草,竟然让临死前的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根灯芯草在他的心中是这么的重要,可见他是多么吝啬。

(7)请同学们反复读这段话,思考感悟,并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

(作者用犀利的笔法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登时就没了气。

(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1)学生自由阅读这段描写,思考在这段话中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严监生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与大侄子的交流:

(板书:

把头摇了两三摇。

——动作)

②与二侄子的交流:

(板书:

把两眼睁得滴流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神态、动作)

③与奶妈的交流:

(板书: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神态、动作)

④与赵氏的交流:

(板书: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动作)

(4)从这些动作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焦急的加剧与吝啬)

4.自由朗读全文,在朗读中通过对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严监生当时的心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课堂总结

课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拓展延伸

  吴敬梓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激发阅读:

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儒林外史》。

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也更清楚地体会到了写人的文章应该如何去写,写人的文章与写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应该比以前清楚一些了,比较好地达到了学习和运用的效果。

语文园地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1.交流平台

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或是结合更多的资料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在借助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搜集资料对深入理解文意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了解到作者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情感,所以朗读的时候,要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

了解朗读的方法,提升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促进对课文所蕴含情感的体会。

2.词句段运用

这一板块分为“词语运用”与“句段运用”两个部分。

“词语运用”部分编排了四组词语,每组词语中,一组是褒义词,一组是贬义词,引导学生感受两种相反感情色彩的成语的比较和运用。

“句段运用”部分编排了三个句子,前两句用以引导学生体会顿号的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在第三个句子中练习与运用。

3.书写提示

这一板块编排了书写古诗的两种不同行款,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书写格式。

《示儿》的格式是横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标点符号放在字后,横幅古诗的书写内容要左右居中,落款的末字要跟前面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对齐;《登鹳雀楼》的格式是竖幅,特点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标点符号放在字下,竖幅古诗的书写内容要上下居中,落款的末字要跟前面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对齐。

教材不但点明了古诗书写的格式要求,还对单个字的笔画结构提出了要求,旨在引导学生书写的整体性,提高书写质量。

4.日积月累

这一板块安排的是成语积累。

教材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安排了两组成语,第一组赞颂国家安宁、人民生活幸福,第二组是形容战乱、家破人亡。

1.能总结使用资料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

2.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辨别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运用;体会不同句子中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4.注重诗句的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并能正确书写。

5.积累与国家盛衰有关的成语,初步了解成语的意思,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辨别不同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运用。

2.积累与国家盛衰有关的成语,初步了解成语的意思,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句子中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1.字词教学

本次“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都涉及了词语,“词句段运用”提供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褒贬义之分;“日积月累”中提供了两组表现不同情况下人民生活景况的成语。

词语是语文园地中的重要部分,在词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词语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词句段运用”的词语,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积累或借助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发现并交流每组词语间的异同;“日积月累”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互助互学等方式理解词语,再让学生结合回忆学过的课文,想象词语呈现的画面,体会词语的感情。

2.标点符号教学

在教学标点符号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标点符号的作用,再在发现具体用法的基础上练习正确运用顿号。

先让学生通过例句观察、体会顿号的用法,引导学生交流顿号的用法:

顿号表示句中停顿,一般而言,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长的停顿的时候则用顿号。

学生在读句子时,要提示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的运用。

3.阅读教学

这次交流平台旨在学习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够通过朗读把课文中的感情表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交流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谈谈自己是如何使用资料的,体会使用资料对理解课文的作用。

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达文章的情感。

如《少年中国说》表达是一种豪情壮志,就要读出豪迈的气势,文中多用排比句式和四字句,语调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读出气势和节奏;《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一种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在第一自然段中就应语速缓慢、低沉,体现沉痛的心情。

可以通过展示片段,来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运用。

4.书写教学

这个板块提供了两种书写款式,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右侧的书写提示自主观察两组书写内容的不同格式及布局,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发现,同时要提示学生书写时既要关注行款整齐,又要关注单字的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书写时不但要注重字形,还要提高书写速度。

要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并给出指导。

1.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

2.收集有关励志、好学、惜时的名人名言。

2课时

第一课时

1.借助相关背景资料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词语不同的感情色彩,学会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3.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

板块一 回顾交流,总结收获

1.导入: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四篇充满浓浓爱国之情的课文,那么如何能够通过朗读把每篇文章蕴含的爱国之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通过朗读活动,一起去探索怎样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课文的具体情感的方法吧。

2.学生朗读本单元的课文,请两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你在读本单元课文和在朗读上表达情感时,都有哪些发现和体会?

4.全班交流汇报,说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5.教师小结朗读的方法要点。

(1)能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痛惜之情,《少年中国说(节选)》表达的是壮志豪情,这样才能读出课文蕴含的感情。

(2)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

如,读《圆明园的毁灭》第1自然段,可以读得慢一些,语调低沉一些,以体现沉痛的心情;读《少年中国说(节选)》第1自然段,语调高一点,读出节奏,才更有气势。

6.句段示范,展示朗读技巧。

句段1: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可以看出侵略者是如何抢掠圆明园的文物的。

“侵”“闯”可以看出强盗的残暴,“掠”“拿”“搬”可以看出强盗的贪婪,要读出自己的悲愤与无奈。

句段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通过一系列的排比,语气一步步加强,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对中国少年的期望,读出力量,做到铿锵有力,语气激昂。

7.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8.指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或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9.选择一些片段供学生自由朗读,读的时候要带着希望和爱国热情。

10.请两位同学起来读。

教师点评,给出建议。

(1)《少年中国说》一文极力歌颂少年蓬勃的朝气,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

比喻、对比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所以读的时候应饱含感情,注意停顿、升降调的运用。

语气要铿锵有力,激昂向上,读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磅礴气势和对未来的憧憬。

(2)《圆明园的毁灭》描写的是圆明园中辉煌的景象,要读出赞颂和自豪之情,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1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12.小结:

本部分内容主要讲了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读正确、通顺;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时候要在脑海中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

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所读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根据情感的不同,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停顿来读,或者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读出来,深深地体会爱国情怀。

板块二 体会对比,学习运用

1.指名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1)理解每组词语的意思,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2.课件出示词语。

(1)学生读词语,指名两位同学读,指导读正确。

(2)学生结合已有的积累或借助词语感情色彩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汇报词语的意思。

举世闻名:

全世界都能听到其名声。

形容声名极大。

臭名远扬:

坏名声传得很远。

兴高采烈:

形容兴奋、欢快的样子。

得意忘形:

形容人高兴得失去常态。

足智多谋:

有丰富的智慧,很多的计谋。

诡计多端:

形容坏主意很多。

呕心沥血:

形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

处心积虑:

蓄意已久,费尽心机地算计。

3.引导学生发现并交流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互为反义词。

上面一组词语是褒义词,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等感情色彩;下面一组词是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的情感。

5.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词语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进一步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启示: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臭名远扬的罪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计多端的狐狸……

6.学生从几个词语中选择其中一个写一段话。

7.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8.指名几位同学读话,教师点评,要重点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运用是否准确。

9.拓展褒贬词语并积累。

褒义词:

见义勇为 奋不顾身 舍生取义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勇往直前

贬义词:

心猿意马 认贼作父 东窗事发

有始无终 三心二意 为非作歹

板块三 学习标点,区别运用

1.指名学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课件出示句段。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3.指名学生起来读例句。

4.学生交流句中的顿号有什么不同用法。

顿号表示句中停顿,一般而言,并列词语之间,不需要较长的停顿则用顿号。

5.拓展顿号的用法,举例分析。

(1)用于分隔句中并列词语。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2)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

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

(3)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

我准备讲两个问题:

一、逻辑学是什么?

二、怎样学好逻辑学?

6.学生再读句子,注意停顿的节奏。

7.课件出示句段。

8.学生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教师巡视。

9.指名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10.把加完标点的句子再读一读,注意停顿。

11.练习其他句子,加强巩固。

例句:

(1)那山川 河流 树木 房屋 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

(2)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 草鹿 野牛和野骆驼

(3)冷冰川也叫大陆性冰川 它是发育在地势高 气温低 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冰川

答案:

(1)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

(2)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3)冷冰川也叫大陆性冰川,它是发育在地势高、气温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冰川。

第二课时

1.注重古诗书写的不同形式。

2.诵读词语,体会词语的不同含义。

板块一 谈话导入,重视书写

1.导入:

人们常常说“字如其人”,意思是从一个人字写的好坏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他的一部分性格和做事态度,所以说书写对一个来说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练练字。

2.课件出示两首古诗。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歌在书写上的不同。

5.请学生起来回答。

第一首诗是横着写的,第二首诗是竖着写的。

6.根据提示,学生交流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陆游诗”和“告乃翁”是右边对齐的,且诗的四句都是右对齐,标题横居中。

“登鹳雀楼”标题是竖居中的,“王之涣诗”和“上一层楼”也是对齐的,诗的四句也是竖对齐。

7.过渡:

横写的时候,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

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看起来美观。

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8.教师范写,边范写要边口头指导书写提示。

9.学生临摹描绘,再临写。

10.教师巡视,及时指导书写和关注学生的书写姿势。

11.同学互评,选出书写最佳,全班展示并学习。

板块二 学习词语,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自由读词语,要求读正确字音。

3.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第一组词语

太平盛世:

安定、兴盛的时代。

国泰民安:

国家太平,人们安乐。

丰衣足食:

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政通人和: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人寿年丰:

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夜不闭户:

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路不拾遗: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2)第二组词语

多事之秋:

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兵荒马乱:

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流离失所:

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生灵涂炭:

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

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民不聊生:

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内忧外患: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词语描绘是什么景象。

“安、乐、丰、和、寿”等字表明人民是快乐幸福的,“晚上睡觉不关门、没人捡东西”说明社会是很稳定、和谐的。

“多事、荒、乱、离、失、破、亡、忧、患”等字说明社会是不安稳,灾难重重的、危机四伏的。

5.过渡:

这两组成语分别表现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一组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人们悲惨的生活,让我们试着运用吧。

6.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结合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7.全班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加深记忆。

8.小结:

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的用法,积累了许多成语,获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正确运用,也要坚持积累更多的知识。

1.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交流平台和词语的积累板块上,学生需要发挥想象力,正确理解课文和词语,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课文感情和词语的情感色彩,再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注重练习对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在拓展顿号的用法时,重视补充练习对学生巩固知识点的作用,体会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作用,增强学生朗读时的节奏感及感情的表达。

教学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1)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在网上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教师

搜集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同的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3.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了解作者是运用哪种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手指》这篇文章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阐明的道理是: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不同的特点,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2.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结合多媒体链接的视频故事,运用从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3.采用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激励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图片。

师:

同学们,把你们的手指张开,看一看自己的手指,你们了解自己的手指吗?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手指》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录音,然后选出最感兴趣的部分,自己用心读。

(课件出示《手指》课文情景朗读的视频。

2.自己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地方,自己要想办法解决。

3.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出示自学讨论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找出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

表 1. 

3.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以及其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独特的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和“养尊处优”的生活。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

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摆出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

4.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课件出示句子。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四、教师小结

五、阅读链接《手》

六、了解作者,小结写作方法

1.本文的作者是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散文家。

(课件出示关于丰子恺的资料。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先总后分。

七、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读寓言故事《五个手指》。

师: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短文《五个手指》,想一想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文章《五个手指》。

2.看相声《五官争功》。

(课件出示相声《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