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917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docx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

不确定市场中的确定性收益

            ——上善若水投资总监侯安扬北大演讲稿

开场白

主持人:

欢迎深圳市上善若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侯安扬先生,分享他的投资心得。

这是我们北京大学经济政策协会的系列活动之一。

侯安扬先生是北大03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本科生,后来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2010年回国创业从事私募基金行业,投资业绩优异,年化收益率达30%,2013年被评为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之一,也是本年度唯一一位金融行业入选者。

侯安扬:

对不起,由于不熟悉路,10公里的路程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提前了一个小时出发还是迟到了10分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这非常符合今天我所讲的主题“不确定性”,因为我不熟悉这一带的路,更不知道因为建地铁改了行车路线,就导致我迟到了。

我们在投资中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是你面对各种未知情况,尽管你认为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但还是出了意外,这就会让你预期的投资结果出现偏差。

第一部分 简要介绍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只是自己的见解,先申明我这些见解不一定是正确的,每个人理解的市场都不一样,并且这个见解也不是你们必须要认同的。

我个人的经历比较简单,属于非金融行业人士误打误撞进来,因为个人兴趣和际遇等一些原因,慢慢就从业余爱好发展成职业了。

很早时我和北大的朋友们聚在一起炒股,大家都知道05-07年有一波大牛市,当时培养起不少学生股民,我也是其中之一。

2010年毕业后回国创办上善若水基金。

目前公司人数越来越多,北大的比较多,做的还算可以。

和国内一些做对冲基金的发展历程大致差不多,先是自己炒,然后接管周围亲戚朋友的账号来炒,赚钱了而且自己也乐在其中,就开始想把这爱好发展成终身的职业,慢慢就入门道了。

我们公司一共发行了5只产品,比较老的产品是去年三月份成立,到现在(2013年10月23日)净值1.45,1年半赚了45%。

从今年初到现在,盈利超过30%。

跟我们认可的几家私募基金同行,比如展博、泽熙、源乐晟、景林、重阳等对比,单就回报率而言还可以,不过我们规模还比较小,没有可比性,我们不会因为数字漂亮就沾沾自喜。

投资行业要有客观的评价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要盖棺才能定论。

短期的业绩不重要,甚至有时候是毒药,很多人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业绩特别好,但是在市场中却存活不下来。

如果非要考察投资业绩,至少要有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最近的一轮牛熊周期应该是从09年算起到当下,所以大家可以去看从09年初到现在有哪些基金取得了好的回报。

为了准备这个讲座,我特地去统计了这个阶段我的回报。

从09年初到现在,管理的资金增长了400%多,年化回报率超过30%。

不过这个回报是因为我资金规模小才有的,将来资金规模大了回报率肯定要下来,希望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里能有15%-25%的年化回报。

接下来进入我演讲主题的重点,有两块:

一是我对市场的认识,二是基于这个认识之上我对待它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公司的投资哲学。

第二部分 认识市场的不确定性

我对市场的总体认识就是:

它是不确定的。

这句话听起来是废话,但是也是我多年以来总结的经验。

我一直认为,对市场本质认识的深刻程度,很大程度能决定投资业绩的前景和可持续性。

对市场的认识有很多种,每一种都发展出了不同的投资哲学,甚至影响了产业链。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有效市场假说”,ETF的设计其实就是基于这个假说出发的,确实大部分主动型管理基金就是跑不过市场,它的出现能让你跟得上市场,这足以打败70%以上的基金,慢慢的它就演变成一个庞大的产品类别。

我认为市场是不确定的,而这个认识的反面则是“市场是确定的”。

如果市场是确定的,那意味着你知道它的走势,显而易见你就知道怎么从中100%的获利。

先要声明,我这里指的是总体市场,一个宏观的、全局的市场,但并不是说不存在“确定的市场”,局部的、片刻的市场确实存在着确定性。

我们都学过辩证法,理解这一点应该不会太困难。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认识很重要?

因为这意味着,不可能仅用一种方法能解释全局的市场,也不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解释发展变化的全局市场。

进一步的,我们可以认为,任何一种认识只能解释部分市场特性,任何一种方法也只能抓住部分机会。

比如说,“有效市场理论”就没法去解释为什么巴菲特为什么能长期有超额回报,它把巴菲特当成“outlier”(异常值,统计学上的概念);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体系,则没办法去抓住癫狂的纳斯达克泡沫,他在纳斯达克泡沫时期严重跑输市场遭受了许多人的嘲笑。

当然之后大家都知道潮水退了很多人被发现是在裸泳,而巴菲特确实穿着泳裤。

我们很容易就观察到,有很多人试图去发展一种理念去解释市场上的任何一切行为。

我知道很多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但大家可以去观察任何一个电视、电台股评节目,观众打电话来问嘉宾说某某股票的看法,嘉宾基本都会答“这个股票走势如何如何”,似乎他每一个股票都知道个所以然。

另一个能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券商的策略分析师经常对每一段市场走势进行解释,或者是不停的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预测了一段又一段,每一次都讲的特别有道理,事后来看一半对一半错。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股评嘉宾解答每个观众对不同股票的提问,一个是券商策略分析师分析预测市场每一段走势,这背后的理念就是“存在某种范式,它适用于每一种标的、每一段市场”,这就是我不认同的理念。

既然我认为市场是不确定性的,那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哪里呢?

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的例子来说明,这些例子是我在市场中观察到的一些事情。

2.1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

未来的路径难以预测

中学物理课本有一个例子,是讲复杂系统的。

这个例子有一个很简单的系统,系统由两个圆球组成,弹珠从上方射向其中一个球,然后反弹到另一个球上,进而再从下方反弹出去。

接着科学家用不同的球从不同的角度从上方射进来,试验发现,射入角度相差极其小的两个球在经过两个圆球反弹之后,它们射出去的路径大相径庭。

这个例子反映了一个道理,即是细微的条件决定了路径的巨大差异。

这么简单的物理系统可以用公式去算出来它们的具体路径,但是到了复杂的系统里面就完全无法计算了。

这一点在金融市场上经常出现。

我拿两个现实的故事来对比,这两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未必像这样对比思考过。

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企业家和美女的,一个是土豆网的王微,一个是万科的王石。

王微05年创办了土豆网,这是中国第一家视频网站,比优酷还早,优酷是06年创立的。

但是今天大家都知道,优酷把土豆合并了。

为什么土豆网先行,反而被优酷赶超了呢?

事后去检验整个过程,你会发现一件小事情影响了整个中国视频网站的竞争格局。

这件事情就是王微和他前妻离婚,之所以离婚业内的说法是王微在外面沾花惹草。

他前妻提出股权要求,就耽误了土豆网的上市进程。

结果因为这事,优酷抢先一步进行IPO。

优酷的IPO是2010年12月,土豆的IPO是2011年8月。

这个行业是烧钱的行业,谁有钱谁就能做更多事情,优酷拿到钱就拼命做扩张,最后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今年优酷就把土豆合并了。

我们事后再研究整个过程,发现“企业家和美女”这事影响很大,即使不能说其他原因没产生影响,这件事确实是无法忽视的。

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

假如你是土豆网的投资者,你在当时会调查细致到知道王微和其他女人的关系吗?

假如你知道,那你能进一步知道王微和前妻的婚姻结局吗?

假如你再知道,你能知道前妻对土豆股权的索求吗?

假如你还是知道,你知道这件事对土豆IPO的影响吗?

最后,以上的事情你通通都知道,但你知道土豆IPO对它和优酷竞争格局的影响吗?

整一个过程一环扣一环,存在着无限种可能性,事前来看很难去想象和推测,事后去找原因却只有唯一的路径。

再来看看万科王石的故事。

王石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任万科董事长。

他2011年赴美游学,期间被曝光一些花边新闻。

2012年11月他被《南都娱乐周刊》曝出与田朴珺在美国的亲密挽手照。

假如你是投资者,这次你吸取土豆的教训去做调研,你会深入到:

王石等人的家庭私生活吗?

假如你都有本事去把这些事情调研清楚了,你的调研成本会有多高?

最后,这些人错综复杂的婚姻、恋爱以及其他事情,你能有多大的把握判断它们影响到万科的路径?

至少从目前来看,王石这件事情对万科的经营没什么影响。

你看,同样的事情,有细微的区别,却有截然不同的路径。

这不就是上面那个简单的物理系统的现实版本吗?

科学家给这种事情起了个名字,叫蝴蝶效应,大家都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就不多解释了。

我认为这两件事情对比,能让我们对市场有进一步思考。

2.2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市场行为不一致

金融市场上,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词就是“泡沫”。

如果再进一步追问“泡沫是什么”,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

我查过各种说法,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说泡沫就是市场非理性。

但我发现,很多时候市场理性和非理性很难界定。

市场的行为是很奇怪的,我总结它最奇怪的一点就是:

它的长期理性是由所有短期非理性组成的,它的短期理性在长期来看却又非理性。

理性和非理性穿插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

先来看亚马逊的故事。

亚马逊1997年上市,股价从当时的2美元涨到2000年的100美元,然后再跌回去,到2001年就跌到了7块钱。

这是个完整的泡沫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在2000年泡沫巅峰时,它比美国两家实体书店Barnes&Noble、Borders加起来的总市值还大,当时很多股评家和投资者认为这是很荒谬的。

我转换一下表述,大家应该更容易明白:

2000年的市场预言亚马逊比两家实体书店加起来都要值钱。

但是,这个看着很非理性的预言最后却成为了理性的事实。

亚马逊13年股价超过300块,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

而那两家实体书店中的一家已经倒闭了,另外一家也转型经营网络书店,今天它们无论是业务量还是市值加起来都没有亚马逊的零头那么大。

这个例子很有意思,它给我们提了这么些问题:

2000年的纳斯达克泡沫为什么会这么非理性?

这么非理性的泡沫,为什么到了今天很多都显得理性?

毕竟亚马逊确确实实的成为彻底改变人们生活的世界顶尖的公司了。

除了以上这个例子,我们还经常看到公司的经营信息对股价产生波动。

它每一小步走势,都显得那么理性,它经营状况好了,市场就往上走;它经营状况差了,市场就往下走。

然而如果回头来看,这些市场反应属于过度行为,当时片刻的业绩好,在整个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美国有许多学者做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市场里,很多事情当下觉得荒谬,但是事后去看这些事情,却又有道理。

但也有很多事情当下觉得荒谬,事后去看呢,还是很荒谬。

这就是市场一直存在着的不确定性。

我们很多人没有经历过纳斯达克泡沫,很难想象当时人们为什么这么癫狂。

当时大家都预期互联网会带来深刻的影响,今天确实成为了事实,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巨头也产生了。

但是这个预期当时确实是不确定的、非理性的,是你无法确认的。

不仅是互联网的例子,美国上百年前新兴的、看起来非理性的事物,就像当时的美国铁路,也经历了泡沫的产生与破灭。

但到了今天,铁路确实是很习以为常的东西、甚至是旧有的事物了。

为什么市场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种非理性和理性经常互相转换,你用不同的时间尺度去思考市场行为,就非常的混乱,甚至完全无法鉴别。

这里,我提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今天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公司被爆炒,像手机游戏今年更是股价翻了好几倍,大家觉得市场这个行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2.3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

在未来存在着永远都没法知道的事情,而它们对市场产生了影响

所谓“永远都没法知道”的事情,就是意外事件,谁都想不到。

从常识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它。

但是,金融市场里却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我们的常识违逆,其中一个被许多人认可的就是“股价反映了一切”。

如果这个看法成立,那意味着说股价把过去和未来的所有事情都贴现了,你之所以亏钱,是因为你不知道所有的事情。

有效市场假说对这点非常的认同,当然后面因为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它的不对,就发展出来强有效市场、半有效市场、弱有效市场等分类,试图去修补这个缺陷。

我对市场多年的观察告诉我,常识更靠谱,金融市场并没有知道所有的事情,即使是过去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未来的事情更谈不上了。

我接下来会给大家演示这三个案例来说明我对市场的观点。

首先看08年汶川地震下的东方电气。

当时我还在学校读书,印象特别深刻。

这里我们能看到意外事件是如何影响一个公司和它股价的。

东方电气是一家四川的公司,它有个分厂在四川省绵竹市,就业务上来说,它占了东方电气营收的20%。

汶川地震后,这个分厂被毁灭殆尽,之后东方电气的股价就接连大跌,一周就跌了差不多30%,很快就跌了超过50%。

大家可以回去看它的股价走势图,在地震后的交易日东方电气就直接跌停。

第二个案例跟第一个类似,是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

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所有的高铁相关的股票都跌了很多,包括高铁硬件供应商、基建以及铁路运输类的股票,凡是和铁路有关系的股票都被波及到了。

这里有一张是中国中铁港股走图,它家业务是铁路基建,可以看到,在事故发生后,股价一直往下跌,但是后面又涨回去了。

我上面所讲的两个例子,就是塔勒布所说的黑天鹅事件,你永远预想不到它们的出现,事件发生之后股价才开始反应。

今天我们也知道,无论技术多先进,你也无法确切知道地震和交通事故在哪个时间发生。

由此可以看到,市场并不是将所有的风险都贴现在股价里。

所谓的市场有效的理论,强有效市场也好,弱有效市场也好,最多也只敢说“股价包含投资者知道的信息”,但显然投资者很多信息没法知道。

还有一种情况,看起来很像黑天鹅事件但实质上又和上面的两个例子不一样,可能会引起大家的混淆。

我这里举最近一家美国公司的例子,这家公司英文缩写叫CLSN,宣称发明了一种叫ThermoDox的技术,据说能够通过一个特殊的运输载体,把药物输送进病人的肝脏里面,然后释放药物出来杀死癌细胞。

就这么一个神奇的技术,让它的股价半年里上涨了4倍,但是在它的三期临床医疗试验失败的消息出来当天,股价就跳空下跌了85%。

很多做投资的朋友都喜欢谈止损,我想请问这些朋友:

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怎么去止损?

直接跳空85%,没有任何手段止损,唯一避免亏损的就是之前没有买到它。

其实这个案例我认为不是黑天鹅事件,当时我看到雪球上面有个学医的投资者讨论过这家公司,他根据这个公司的介绍,通过医学知识去判定这个事情不靠谱,还通过期权做空它,赚了很多钱。

另外,我发现它在跳空下跌85%之前,已经出现股票大幅抛售的迹象,从经验来看应该是暴跌前已经有人在大举的卖出。

这个案例与上面两个案例的不同之处是,它后面的暴跌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你得有足够的知识去判断;而且,它之前有走弱的迹象,确实有风险贴现在里面,但是依然不够充分,我打个比方:

它的试验失败的消息足以让股价暴跌90%,但是之前一小部分知道这个内幕消息的人只让股价跌了5%,后面的85%是等公开消息出来后其他投资者来推动的。

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天鹅事件。

2.4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

当下的确定性无法完全决定未来的确定性

在这部分,我给大家介绍大家都知道的腾讯公司的例子。

这个例子我认为足够启发我们对所谓的内幕消息的思考。

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用QQ和微信了,也都知道马化腾是腾讯的创始人了吧。

通过马化腾的经历,我们看看是不是知道了所有内幕消息后就能赚大钱呢?

这是腾讯04年上市以来的股价图,标注的部分就是马化腾几次比较大的减持,对应这股价图看大家能发现马化腾每次都能卖在最低点,我标注的是他比较重大的减持。

第一次减持在05年7月份,6块钱减持很多,减持之后1年股价却涨了300%;第二次减持在08年10月底,之后09年是大牛市,涨了285%。

第三次减持在2011年156块的时候,因为马化腾和投行对赌失败被迫减持,60块钱卖了,当时股价是160块,一年后涨了15%到了190块。

今天(2013年10月23日)腾讯是400多块。

还有,腾讯在更早没上市的时候,马化腾想100万卖掉QQ,但是和对方价格没谈拢,对方觉得太贵,只愿意开价60万。

最后马化腾没卖,只好把QQ继续经营下去,今天变成1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我相信,在座的人没有任何人比马化腾更了解他创办出来的腾讯,即使马化腾了解腾讯过去的信息了解得那么多,都没法对未来股价有准确的判断,否则他就不会这么三番四次减持在低点了。

这意味着,你即使做到极致了解全部的过去的信息,或者说在所有人中你知道的最多,也不一定能判断未来的走向。

2.5市场的不确定性体现在:

它是动态的,进化的

究竟市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从我的实践来说,市场是动态的,是会进化的。

如果它是动态的、进化的,那意味着你了解它的今天,但你很难了解他的明天,因为明天它却会变成另外的样子了,就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

我举三个例子。

首先第一个是格雷厄姆,他写的证券分析,有提到算企业清算价值,如果总市值比净营运资本低,买的话就是没有风险的。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建立很简单的财务模型去寻找公司。

但是,你如果真严格按照他这个方法,是赚不到钱的,因为现在几乎找不到这种公司,即使你找得到,它的流动性也极其有限,你买啊买很快就没人卖给你了,你自己就把价格抬高了。

第二个例子就是杨百万的故事。

杨百万是倒卖国库券发家的,他利用不同地方的国库券差价,来回坐火车倒卖发家。

我还见过与他类似的案例,就是当时有些人倒卖银行承兑汇票赚钱的。

第三个故事是我经历过的。

ETF刚上市的时候,交易价格与基金净值有大幅度折价,你可以利用价差套利赚钱,最高能一天赚4%,当时要是你勤快点几乎是一个月可以翻倍的,但很快这种机会就没了,市场很多人知道这种赚钱法,就都涌进来,套利空间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其实,以上三个故事,到今天都没有这种机会了。

但这里提这三个例子,是想让大家看到,市场是在变化的,我们不能静态看待市场,以前有这样的投资机会不代表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以前的投资方法奏效不代表以后还继续奏效。

MIT有一位华裔教授叫罗闻全,是MIT的金融工程实验室的老大,他提出了“适应性市场假说”,认为市场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充满着不同生物,它们就跟自然界一样会逐渐进化,会优胜劣汰。

这是他的理论,在业界很震撼,据说他可能会拿诺贝尔奖。

如果他的理论成立,意味着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进化自己。

同时,它还隐含着更深一层次的意义,意味着过去的方法在未来可能会失效,上面几个例子就说明了有些过去有效的方法现在是失效的。

这五点是我对于市场的一些认识,是我长期观察和总结得出的结论,不是全部的认识,但是我认为足够说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这一点。

在市场生存,首先是要认清市场是怎样的东西,再去探讨怎么应对它。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就讲我们怎么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第三部分 我们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

首先,我认为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得有概率性思维。

但是,要做到这点比较难。

很多时候,明明是你看着确定无疑、言之灼灼的东西,后面就变得不一样。

但是呢,人又有健忘性,之前说过的话是对还是错的,压根儿没有意识。

更要命的是,人的心理上还排斥自己认知错误,会把自己以前看对的观点强化,不管这个对的观点是有理有据得出的还是瞎蒙的,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特别无敌,所以我们在券商的报告里能看到类似“正如我们所料”这种算命大师的说法。

我认为,在市场里生存,得要客观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认知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事实往往不如你所料。

我这里用了张图来描述认知和事实的关系,它的意思是:

你可以非常接近这个事实,但是你很难100%完全掌握它,而且越接近后面,知道事实的成本越高。

大家都学过极限,你可以趋近于它,但很难达到它,存在着永远无法达到的空间。

为了更好的接近事实,又不承担过高的成本,是不是有更艺术化的处理方式?

这就要用到概率性思维,把你认知层面的缺陷进行一些处理。

我再介绍下对认知和事实的分类,这样大家就明白我这样处理未知事情的缘由。

首先,事实划分成“真理”和“谬误”,认知划分成“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这样2*2就有4种情况。

第一种是你所知道的事实,事实是真理,你也知道它,比如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这个是真理,也是你所知道的事实。

第二种是你知道的谬误,比如说几百年前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现在我们都知道这是谬误,但是当时并不是,科学家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第三种就是你不知道的事实,这个事情你不知道,但却是真理,比如日本海洋面积比中国大,这个事情我相信在座的很多都不知道,它是个事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

第四种是你不知道,而且事情本身是谬误,就像我刚刚提到的那个美国医药公司的事情,在我讲之前你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本身是错的。

这些划分是很有意义的,一划分了就能明白总有事情是你没法知道的了。

从对市场的认知来看,如果你想胜出,你需要做的是:

事情是真理,你知道,但别人不知道,言下之意就是你有更多更出色的认知,那你就能赚钱。

你要防止的情况是:

市场知道这件事,但你不知道,言下之意就是你了解的不够,那你可能就要亏钱。

似乎这样划分起来很简单,你在市场上知道得多就行了,是吗?

可惜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市场的预期可能影响未来,这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

他的反身性理论认为,市场存在的事实和预期互相影响,互为因变量和自变量。

从长期实践来看,索罗斯对市场预期和事实的看法可能是对的,有些人认为事实就是事实,预期就是预期,但是他认为有时候预期会让假想的事实变成真正的事实。

你要考虑认知、事实、以及认知和事实纠缠不清的关系,这非常复杂。

以我目前的能力范围,很难去控制。

至少我们没有到索罗那种影响市场预期能力的时候,我们所能处理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层面,然而我们认知又不是100%正确的,就得留有余地,所以为什么说我们需要概率性思维。

应用在投资领域的概率性的思维,我们的做法是把人的一些定性化的东西转化为定量化的东西,去衡量你的能力。

举例来说,最近金融圈子有一件大事,就是在评比《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买方去给卖方投票。

这个其实就是把定性的东西给定量化的方式,分析师的能力是定性的东西,他得到的票数是量化的东西。

至于它准不准确,那另当别论。

我们做过一个研究,把分析师对公司的看法和公司未来的股价作了的一个处理,发现有些分析师靠谱,有些不靠谱。

而且,很多靠谱的分析师不在《新财富》获奖名单上,有些不怎么靠谱的却是金牌的分析师。

这说明这套量化方法是有些缺陷的。

那有没有一个可以改进的方法呢?

我认为是有的,这里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方法,是一套把难以量化的投资能力去定量化的方法,更是让你培养概率性思维的方法。

评估体系如下。

第一步,对某个事情做概率性判断,你认为它完全是对的就给100%判断;你认为肯定是错的就给0%的判断,你完全不知道的,就给50%;你认为它可能对的可能性比较大,就给50%到100%的概率,比如70%、80%;如果你认为它错的可能性比较大,你就给0%到50%的概率,比如20%、40%。

第二步,你对很多事情都持续做这种概率判断。

并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第三步,你上面做的判断很多事情之后就会水落石出,有一些是你判断对的,有一些是你判断错的,你需要按0%到100%的整数分数分别统计这些事情的正确性,总共有11档。

统计到一定数量时,你就可以来评估下客观情况和主观判断的差距了。

比如你评估了1000件事情,其中100件陈述你给了80%概率认为它们是对的,结果这100件事情中有85件最终被证明是对的,那就是你预判的概率和实际的概率差距只有5%,说明你的概率性思维很强。

如果这100件事情中只有30件最终被证明是对的,说明你估算能力很差,因为事实上只有30%而你却给了80%。

这是处理“80%”这一档的做法,其他10档的做法全部以此类推。

我后来读了一本书,叫《风险思维》,比我们做的更好一点,但核心理念是一样的。

它定义了个“风险商”的概念,可以用来评估你处理不确定事情的能力。

这本书有个桥牌的案例评估。

它发现,对于模棱两可的事情高手和新手的评估能力无明显差异;而对于非常肯定的事情,新手往往有所畏惧,不敢给出肯定的答复;而对于非常否定的事情,新手往往心存侥幸,否定得不够彻底,而高手和新手的区别在于这里,高手敢押注100%或0%,事后判断他们的押注是很正确的。

对于极端确定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