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91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图文.docx

导学案25《诗词曲五首》图文

25《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侣俸中学陶鸿中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导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导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导学课时:

3课时

导学方法:

读诵、赏析。

第一课时(总第24课时)

导学要点:

析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

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古诗鉴赏指要:

1、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2、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4、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意境: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背景简介。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选自《刘禹锡集²外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首联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

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颈联写的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豁达心胸、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本意是以“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贵们仕途得意。

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

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要向前发

展等。

小结: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

艺术感染力4.诵读并练习巩固。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想起一首贺知章写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表达比较含蓄。

(2.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描绘了一幅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的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B.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C.比喻腐朽势力必然衰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同时又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D.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怀。

(二《赤壁》。

1.朗读《赤壁》并赏析:

《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由此可见传统咏史诗的一个什么特点?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

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背诵这首诗。

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思考探究: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这样写有何作用?

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哪句?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

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一反传统的看法,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明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借曹操和周瑜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诵读、小结、练习。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对后两句理解有误的是(D)

A.“东风”,指三国故事中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B.这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C.这句是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诗句。

D.这个对偶句表现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主旨。

三、布置作业

背诵今天所学的两首古诗。

导学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25课时)

导学要点:

析读《水调歌头²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宋词介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3、对月吟诗(带“月”诗句欣赏)

思家时它能给你以慰藉

烦恼时它能抚平你受伤的心

闲暇时请你也来赏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二、研读《水调歌头》

(一)简介作者及背景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苏辙都是诗文大家,当时并称为“三苏”。

苏轼的词词开豪放一派,笔力雄健,

6

内容广阔,风格多变化。

他在政治上属保守派,为王安石等变法派所不喜,所以长期贬居外地,一生坎坷,漂泊不定。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丙辰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者当时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二)诵读诗词的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

(三)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

上片大意:

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

下片大意:

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7

(四)问题研究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如何理解?

你能说出类似的诗句吗?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2、《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

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8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上阕:

望月—问天—思归—恐寒—留人间下阕:

月照—无眠—恨月—悟理—愿人久

情感内涵: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

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情感剖析

三、练习

1、填空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3、月亮有那些美称和雅号?

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

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4、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5、背诵练习

丙辰,欢饮,大醉,作此篇,。

明月————?

把酒————。

不知————,今夕————。

我欲————,又恐————,高处—————。

起舞————,何似———?

转——,低——,照——。

不应——何事————?

人有————,月有————,此事————。

但愿————,千里————。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王国维

9

音乐欣赏:

邓丽君歌曲《明月几时有》四、练笔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开头,写一篇短文,寄给宝岛台湾的少年朋友们,也让那皎皎明月送上我们对台湾同胞满腔的思念、真诚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邓丽君《但愿人长久》

导学后记:

第三课时(总第26课时)

导学要点:

析读《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过零丁洋》。

(一)导入、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

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二)朗读《过零丁洋》。

(三)疏通诗意

〔干戈寥落〕干戈,这里指代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四)阅读理解阅读理解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10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

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

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

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个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背诵这首诗。

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主题意义

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六)练习

1、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

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颔联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C.颈联概括写出一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D.尾联表现诗人誓死报国的民族气节与舍生取义的生命观2、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由课文中《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发开去,搜集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岳飞大破金兵、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杨靖宇打击日伪、林则徐虎门销烟„„3、爱国诗词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陆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²李清照《乌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唐²柳宗元《韦道安》)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²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²谭嗣同《狱中题壁》)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²徐锡麟《出塞》)信仰坚定人格高尚(李白、江竹筠)4、典型人物英勇不屈慷慨就义(方志敏、杨靖宇)忠于理想恪尽职守(王进喜、马恒昌)崇尚科学为国奉献(罗健夫、曾乐)勤奋好学夯实底蕴(张海迪、包起帆)任劳任怨务实创新(任新民、邓稼先)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徐虎、马恩华)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袁隆平、柏耀平)兢兢业业为民谋利(张秉贵、缪鸿石)知难而进不怕艰险(吴金印、吕岩松)追求真理维护正义(帅孟奇、刘丽英)顾全大局遵守纪律(邱少云、董存瑞)开拓进取富民强国(王启民、王廷江)(《过零丁洋》演唱)(七)背诵课文积累名句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1、图片11

华山黄河2、元曲介绍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

3、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4、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

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

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

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朗读感知《山坡羊²潼关怀古》flash朗读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三)分析理解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展开讨论。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12

6.背诵这首曲。

说说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字词赏析:

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山:

峰峦如聚(视雄伟险要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凭吊写景兵家必争水:

波涛如怒(听忧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

虑(四)探究国望:

西都战争连连计怀古抒情改朝换代(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意:

伤心秦汉--经行处民宫阙万间--做了土生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兴主旨议论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人民疾苦百姓苦亡示例: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

“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

(2.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概括封建社会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表明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B.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

C.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D.是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

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五)积累①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②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③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范成大)④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三、品读《诗词曲五首》时,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忧虑国计民生的感情。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曲。

13

2、认真准备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古诗新唱:

《山坡羊²潼关怀古》rm导学后记: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