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8803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docx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

古典诗歌鉴赏常用术语总汇

一、意境

1、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2、描述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清丽柔美

杏花,春雨,江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柔波漾漾,小荷初露芳容;芳草萋萋,风来一道碧痕。

花丛蝶飞,柳间莺啼;洲中白鹭宿,梁上双燕栖。

日迟迟,云漫漫,波渺渺,柳依依。

细雨如丝,润造化之万物;和风似缕,绽人间之百花。

轻舟短棹,笑语骊歌。

娇容玉面,映芙蓉之妖艳;素手纤指,采莲子之清圆。

总此情景,是谓清丽柔美。

(2)凄迷朦胧(迷离恍惚、扑朔迷离、凄厉萧索、寂静迷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烟笼寒水,云漫长空。

问斜阳,斜阳不语;望天际,数点寒鸦。

水边蒹葭苍苍,堤上烟柳茫茫。

雾里看花,花影摇曳实可爱;水中望月;月华浮动自堪怜。

风雨凄凄,似鸿蒙之再现;烟雾蒙蒙,如混沌之未开。

两行鸿雁,望长天之凄唳;一叶孤舟,凌万顷之茫然。

月朦胧,鸟朦胧,凄凄落照,纷纷残红。

总此情景,谓之凄迷朦胧。

(3)莽苍苍凉

胡马,秋风,塞北。

长河奔流水中水,彤云翻滚天外天。

大漠平沙,绝人世之踪迹;夕阳落日,照洪荒之孤烟。

秋风萧萧扫落叶,冬雪皑皑压冷川。

水色苍茫,月光清寒,树秃草枯,夜色阑珊。

鸟飞已尽,兽藏深山。

寂寥江山,有孤舟蓑翁,垂钓水边。

总此情景,谓之莽苍苍凉。

(4)幽深绵邈(凄清悠远、幽渺、清幽、幽远、幽美邈远、深邃高远)

青山隐隐,众鸟飞尽;绿水迢迢,一帆远行。

路断处,山影叠叠;天尽头,水色茫茫。

万水千山,千山万水,都付造化丹青。

云散雨收,钟巫峡之秀丽;山高月小,孕深谷之清幽。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一竿落照,映江水之瑟瑟;半山残烟,挂林梢之丝丝。

总此情景,谓之幽深绵邈。

(5)清淡静谧(清空淡远、凄静深沉、清远平和、和谐清隽、秀丽清新、清幽宁静、明丽悠远)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

空山寂寂,花落有声;泉水潺潺,山鸟时鸣。

度小桥,踏幽径,扣禅门,听钟声。

云淡风轻,树绿花红;沙头草长,水边泥融。

燕子双双飞,鸳鸯对对嘤。

小楫轻舟,驶入藕花深处;驻马停车,遍赏满山红枫。

一抹云霞,两岸青山,几度夕阳红。

总此情景,谓之清淡静谧。

(6)悠闲恬静(闲淡恬美、优美隽永)

新月如眉,青山如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远树参差,近花鲜红;水中鱼游,林间鸟鸣。

一椽茅屋,升袅袅之炊烟;半边篱落,开朵朵之菊花。

临溪弄水,坐岸观鱼。

沿山路以寻壑,聆天籁而怡情。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总此情景,谓之悠闲恬静。

(7)孤高旷远

风停雨霁,地阔天宽;云破月来,孤光自照。

买舟泛湖,览尽风物之胜;登楼倚栏,望穿天涯之路。

天风海雨,大象无形;月华如练,空明澄碧。

日暮苍山,衔红光之一抹;夜阑秋水,荡扁舟之一叶。

天高地迥,宇宙无穷;月明星稀,万籁俱阒。

鹤鸣九天,耳闻仙界之声;松立高岩,俯瞰尘世之累。

总此情景,谓之孤高旷远。

(8)雄浑阔大(刚健质朴、苍茫遒劲、雄浑苍茫、雄浑深远、壮美)

虎啸深山,鱼游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高山仰止,乱石直穿云霄;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星垂平野,月涌大江。

八百洞庭,气蒸云梦之泽;三万里河,浪翻汹涌之波。

吸尽西江水,万象为宾客。

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

总此情景,谓之雄浑阔大。

3、“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道出作者历经战乱,目睹安史之乱后京城怕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

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描写的景物都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深藏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

二、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形象的含义

一般说来,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也就是给作者留下深深印象或激起作者深深思考或情感的客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

实际上,诗歌往往是重神轻形的,主体形象时隐时现,但却是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而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却是主体形象的解说,也可以说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反复阅读,涵泳意会,把握诗歌的客体形象,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

(二)、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这样的诗称为即事感怀诗。

这类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如: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诗人通过山中问答这一小事的叙述,描绘出令人悠然神往的山居生活,其自然、宁静、闲适令人沉醉。

而后面的议论流露出诗人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表现了他酷爱自由、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情感,主客体形象完美的结合起来。

(三)、抒情诗中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常见抒情主人公形象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揭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贯,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贯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箱、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写景抒怀诗的景物形象

写景抒怀诗的客体形象主要指景物,或雄浑壮丽的山水,或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田园风景。

然而作者并不是仅仅是为了展示这些客体形象,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自然景物一旦摄入诗人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一般说来,写景抒情诗多通过客体形象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或对个人生活的感伤等,这种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诗人形象就是诗的主体形象。

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对三月烟花、碧空尽处孤帆等客体形象的描写,让人从中感受到依依不舍的愁绪和思念,塑造成出一个伫立江边,极目远送,久久不肯离去的主体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与朋友间的友情。

三、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术语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

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校园生活等。

评价诗歌主旨(主题)的词语:

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画龙点睛等。

评价诗歌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等。

评价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

愉悦、欢快、激动、激愤、沉痛、悲愤、哀伤、伤感、忧愁、寂寞、孤独、烦闷、憎恨、厌恶、不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评价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

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凝练、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评价诗歌结构特点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复沓手法等。

评价诗歌总体风格的词语: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淳朴、自然等。

评价诗歌表达效果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偶、对比、借代、烘托(衬托:

正衬、反衬)、象征等等。

评价诗歌总体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语词:

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夸张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突出、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明贬实褒、抑扬结合、移步换形、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等。

评价诗歌抒情的词语: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等。

直接抒情:

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四、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景物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酒:

元代杨载说: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鲈之思””,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松柏常常象征坚贞、高洁、正直、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

竹象征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品格。

(5)黍离:

“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

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即深长的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后汉书》载: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柳营:

指军营。

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6)羌笛: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2)东篱、三径: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

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如:

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提问与回答模式

一、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

①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

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答:

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步骤二)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词句的语言把握如:

诗眼----词类活用-修辞效果-绘声绘色绘形绘态

佳句----句式省略-句式倒装-节奏音韵对仗平仄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