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8609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发展 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docx

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

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

——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

 

陈佳贵黄群慧

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所在。

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认识,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

应用这个框架,本文分析了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分析表明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为工业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实现由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

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要求选择新的战略,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要重视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三次产业有新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基本经济国情工业经济大国经济现代化新型工业化

作者陈佳贵,1944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100732);黄群慧,1966年生,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经济连续20余年保持高速增长,人均GDP从1978年不足100美元到2004年超过1000美元,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

①无疑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值得世界关注的现象。

有关“中国经验”、“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和“和平崛起”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正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的描述和诠释。

一些经济学者认识到,无论通过怎样的概念体系和高深的经济理论模型来解释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和逻辑,但“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一定是实践性,即按照自己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而一些社会学者则认为,要真正认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建立有关中国研究领域的独立理论,应该基于中国形成的独特的以实践为根据的认识方法——从实践的认识出发、提升到理论概念并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来认识中国。

也就是说,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科学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国情分析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共识,本文在提出一个新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基础上,试图分析在经过20余年市场化改革与高速工业化进程后,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面对新的经济国情中国应该如何选择进一步的经济现代化战略。

一、关于中国经济国情的多重理论视角

一般而言,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包括国家内部的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和结构关系,以及国家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基本联系,反映了这个国家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基本国情则是对国家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基本概括。

国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和标准来进行具体分类。

一个重要的分类是按照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层次进行划分,划分为经济国情、政治国情和文化国情等。

其中经济国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阶段,从国情变化角度看,经济国情的变化往往是相对活跃的,对其它层次的国情变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情是一个国家构建现代化科学理论指导现代化实践的基本依据,科学分析认识国情和国情的变化,是一个国家制订正确的现代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就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和基本国情的概括基础上提出、并正确指导着我国的现代化实践的。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中国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必然带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的巨大变化。

经济学者们应用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种变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转轨经济理论角度分析,由于渐进式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基本途径,经济学者认为,中国前20多年的经济增长处于一种特殊环境之中:

优势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因素尚未充分显现,推进改革易于取得共识,开放带来的增长动力强劲。

然而近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转折性特征:

一些重要资源国内不能自给;国内产业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改革本身的难度和对改革形成共识的难度都在加大;开放带来的增长动力有可能逐渐减弱;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差距拉大导致保持稳定的压力加大;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利益关系发生重要变化。

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在未来增长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从工业化理论看,如果基于钱纳里等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6个变动时期(第一时期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三、四时期为准工业化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中期和高期阶段,第五、六时期为工业化国家的发达经济初级和高级阶段)的划分,虽然由于研究人员对诸如人均收入、GDP结构、工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判断指标的选择和具体计算方法上存在差异,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判断,但大多数学者基本认为到20世纪末期、21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入到经济发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如果基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提出的判断标准——根据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增加值额的比重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那么到200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商品生产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51.5%,进入了半工业化国家阶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看,虽然中国的就业结构一直以第一产业为主,但从产值结构上看,按照所占比例大小排序,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已经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与国外后工业化国的“三、二、一”的结构相差一个阶段。

从工业结构演进理论看,基于霍夫曼定理,一般工业结构存在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由重化工占优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的演进规律,当一国重化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时,就称该国的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时代。

在2003年以后,一些经济学者们提出,无论是从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的比较看,我国经济实质上已经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由于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需求大、能源消耗大等特征,一些经济学者虽然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出现了几乎全国性的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但反对中国进入重化工阶段的提法,认为重型化经济增长实际是旧式的工业化道路,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所走的那种依靠大量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撑的外延增长(粗放增长),我国不能够走他们错误的道路。

从经济现代化理论看,罗斯托( W.Rostow)在1960年提出一个较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成6个阶段,由先而后依次是:

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因为中国的积累率远高于10%(30%左右),而且从产值看,主导经济部门早已由食品、饮料、烟草和水泥工业等过渡到钢铁、机械、石化、汽车、制药、家用电器等行业,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实现了起飞,正在进入向成熟推进阶段。

虽然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中国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变化的具体描述和界定并不相同,但是,所有各种理论视角分析都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的确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如果说经济国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阶段,那么,这意味着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已经改变了我国的经济国情,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用农业大国来概括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经济国情,那么可以说,农业大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既然对国情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科学分析和概括这种基本经济国情的变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一个基于产业结构演变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

显然,上述各个理论都是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共性所归纳出的阶段性规律,对应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指标,从而判断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

但这些理论都并不是直接对一国经济国情的整体评价和描述,也就是说,不是根据经济国情应该包括的各种要素,对这些要素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进而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国情。

而另一类研究文献,有关综合国力问题的研究,则恰恰是从这个角度对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力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

所谓国力或综合国力,一般认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发展潜力及其在国际影响力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

它着重从国土和自然资源、人口、政治制度、经济活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力量、文教发展、外交影响、国家干预等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和结构要素的具体规模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实力。

显然,国情和国力的要素基本是一致的,国情强调的是基本情况,而国力则是指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表现。

实际上,国力问题的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不具有直接整体可比性的各个国家的国情(国家的基本情况)转变为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的国家综合实力,从而可以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来制定一国的发展战略。

有关国力的理论很多,包括“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重商财政学派”、“地缘政治学派”等近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四大学术流派的理论以及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大战略”理论、“重控制作用”理论等,而始于德国威廉·富克斯(WithelemFucks)1965年提出、美国克莱因(RayS.Cline)等人发展的“国力方程”的研究,使得关国力的定量分析研究已经成为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一些学者也曾在国外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了综合国力评价体系,对中国综合国力进行了研究,截止到1998年,中国国力的最高排名为第5名。

从与经济国情对应的经济国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看,经济国力一般包括体现为土地、人口、矿产和环境等要素的资源力,以及体现为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要素的对内经济活动力,和反映一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国际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对外经济活动力。

在各类具体国力方程中,反映在三方面国力的指标包括人口和领土面积(总面积、可耕地面积、地理位置)、GDP、人均GNP、GNP实际增长率、钢产量和消费量、粮食产量、标准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矿藏资源(总量、种类、开采难度、自给能力)、工业生产能力等等。

虽然运用国力方程来测算评估综合国力,标志着国力国情研究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是国力学研究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

但是,由于国情国力包括内容和要素的十分复杂,迄今为止,研究者在综合国力包括哪些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对国力的影响程度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于是存在各类不同的国力方程,国力方程中的变量有的只有几个,而有的变量到二十多个。

在国力评价研究的具体指标选择方面,不同学者的研究差异性更大,评价指标少则几个,如富克斯等人的“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只有人口、钢产量和能源产量三方面指标,而多则近百个,如王诵芬等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8类85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这体现出国力评价研究的随意性和不成熟性。

而要避免这种国力研究的随意性,每项国力要素选择和国力评价指标选择都必须能够寻找到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正是各国实践都已经验证的共性规律的总结。

这一点,在综合国力评价上,由于包括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在内,也许很难找到相应的公认的跨学科理论基础,但在具体到经济国情国力方面,是可以实现的。

实际上,只需将上述从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动态演进理论视角对经济国情的分析与从一个截面的各个组成要素的国力理论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有关经济国情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

基于经济学通常使用的描述方法,我们这个新的国情分类框架对经济国情的基本描述维度是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两方面入手的。

(一)经济总量维度

从经济总量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经济国情的基本分类是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

大国经济一般具备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经济规模大等特征,由于国内市场规模大,为具有规模效应的现代化大工业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因而大国一般具备相对齐全的现代工业部门体系。

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国情是否属于大国经济,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指标来描述,人口与国内市场容量、土地与自然资源存量、经济规模。

在具体衡量是否是大国经济时,可具体选择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

在2002年,人口数量世界前十位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和日本;国土面积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是俄罗斯联邦、加拿大、美国、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根廷、哈萨克斯坦、苏丹;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和墨西哥。

显然,无论按照那个指标,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都属于大国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的分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只有同类相比才有意义,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实质上并不具有太多的可比性。

这就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比较研究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时,需要区分了大国和三类小国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原因。

同样,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也认识到经济体的规模对竞争力模式的影响,在2003年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中,修改了长期不进行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的区分直接进行竞争力排名的做法,按照2000万人口规模的标准进行了竞争力分组排名。

实际上,在不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不具有可比性的国家进行竞争力比较,将芬兰、新加坡等国的国家竞争力与美国这样的大国的国家竞争力进行比较,是没有价值的。

(二)经济结构维度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产业结构演进有着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并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

无论是配第—克拉克定理所解释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规律,还是库兹涅茨通过对57个国家进行截面分析和历史分析所得到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结构随人均收入变化的演变规律;无论是描述工业结构高级化演进趋势的霍夫曼定律,还是钱纳里通过“标准结构”解释经济增长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所有这些工业化理论所揭示的都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和逻辑序列性的规律。

而这种规律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人们需求的规律性和生产供给的规律性决定的。

由于这种内在联系和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的存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也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

实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质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上。

这意味着除人口规模、国土面积和资源等基本国情因素外,最能够说明一国经济国情的是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则说明的是经济国情的变化。

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产业之间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反映的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每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则说明该产业的发展状况。

从经济国情分类角度看,可以存在三种产业间结构类型,即第一次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次产业占主导地位和第三次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三种类型,对应存在农业经济国、工业经济国和服务业经济国三种经济国情。

而每个产业内部结构情况,如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的比例大小,第二产业中工业高加工度和技术集约化水平,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和现代化服务业所占比例,反映的是相应产业的现代化水平高低和国际竞争力大小。

与产业间结构水平决定的是一国属于农业经济国、工业经济国还是服务业经济国不同,产业内部结构水平决定了该国是一般农业经济国还是农业经济强国,一般工业经济国还是工业经济强国,一般服务业经济国还是服务业经济强国。

从产业结构演进看,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反映了三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主导地位的依次更替,表明了从农业经济国向工业经济国进而向服务业经济国转变的国情变化;而产业内部结构水平的高级化,表明的是相应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国情变化,如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高级化发展趋势,表明的是从一般工业经济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的国情变化趋势。

图1示意了这两个层次的结构演进与经济国情变化的关系。

应说明的是,这两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变动是统一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之中的,是由工业的发展而驱动的,而工业的发展本身包括相互交融的两个的过程,一是最初工业在数量方面的扩张和增长,另一个伴随着数量增长的工业质量、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产业内

结构变动农业经济强国工业经济强国服务业经济强国

一般农业经济国一般工业经济国一般服务业经济国

产业间结构变动

图1:

经济结构变动与基本经济国情转变

如果综合经济总量维度和经济结构维度,对于大国经济国情的国家,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依次将经历农业经济大国、工业经济大国和服务业经济大国的经济国情变化。

对于小国经济国情的国家,虽然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说经历从农业经济国到工业经济国进而到服务业经济国的转变,但对许多小国来说也许并不需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因而这种转变并不典型。

如果考虑到与产业内结构变动规律相对应的经济国情变化,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们认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国情应该经历从农业经济大国到工业经济大国、从工业经济大国到工业经济强国、从工业经济强国到服务业经济大国的国情变化阶段,大致应该对应工业化初中期、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社会三个时期。

从现代化理论看,这三个经济国情变化阶段,可以认为是经济现代化的三个阶段。

之所已不存在单独的农业经济大国到农业经济强国阶段,是因为农业的现代化基本上依赖于工业发展,没有现代工业为农业提供现代技术装备,也就不会有现代化农业,因此,该过程是被包含在从农业经济大国到工业经济大国进而到工业经济强国阶段中的。

综上所述,按照我们给出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判断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国情基本程序是,首先根据其人口、土地和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经济总量指标来进行大国和小国的分类,进一步根据三次产业的比例(产值和劳动力)指标来分析该国的主导产业,从而确定是农业经济国、工业经济国还是服务业经济国,最后分析这个主导产业的结构的高级化水平,这可以借鉴产业国际竞争力或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从而确定是否是经济强国。

显然,用农业经济大国、工业经济大国、工业经济强国等关键词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国情,是属于基本概括,而不是全面描述,所以这应该是基本经济国情分析。

三、工业大国成为中国基本经济国情:

数据与特征

人口居世界第1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4位以及1995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前10位之内,这些基本的数据使中国的大国经济地位毋庸置疑。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但在1970年以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一直大于第二和第三产业(1958年到1960年“大跃进”时期除外),而在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上更是第一产业一直占有绝对优势,直到现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仍接近50%,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中国基本国情是一个农业大国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

但是,在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高速工业化进程以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们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基于上述我们给出的基本经济国情分类框架,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为工业大国。

从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主体地位。

如图2所示,自建国到现在,工业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1952年,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50.5%,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到1980年下降为30.1%,而到2003年则下降到14.6%;与此对应,1952年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20.9%,到1980年上升为44.2%,到2003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到6127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2%,超过了一半。

根据《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74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5.2%,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0%。

这表明,经过50余年工业化进程,现在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工业已经占有半壁江山,我国的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彻底实现从农业经济为主体到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变。

如果与世界各国三次产业结构相比,更凸显中国工业的一枝独秀,近年来中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50%左右的比例,不仅远远高于2000年发达国家28.6%的该比例值,而且也远高于2000年发展中国家33.4%的比例,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产业结构水平比较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但也的确说明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地位。

另外,相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工业经济的绝对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外贸易结构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0亿元人民币,但到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更是达70483.5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4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

在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的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占到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

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该项比例上升到90%以上,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2.1%,初级产品只占出口总额的7.9%。

而且,自1994年以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某产品进出口额之差与该产品进出口额之和的比值)一直为正,1995~2003中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依次为0.08、0.06、0.16、0.16、0.11、0.11、0.10、0.09、0.09,而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95年一直为负,而且呈现逐年下降的基本趋势(如图3所示)。

①因此,准确地说,我国现在是一个工业贸易大国。

图2:

若干年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第8页。

图3:

1995~2003年中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比较

资料来源:

根据以下资料计算,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第715~716页。

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是,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比例远高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差很大,这是否意味着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不存在。

如果定义结构偏差系数为Ei=∣аi∕вi-1|,其中Ei第i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系数(i取值为1,2,3),аi为第i次产业的产值比例,вi第i次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

那么,图4表示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情况。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自1981年以来,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第一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逐渐上升,第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总体上明显下降,这总体上是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但与国际经验相比偏差程度大,偏差趋向于均衡的速度较慢。

而第二次产业偏离系数一直很大,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呈下降趋势,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上升幅度增大。

这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总结的工业化国际经验是不符的。

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过于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以及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