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采风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8381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采风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业采风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业采风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业采风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业采风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采风报告》.docx

《《专业采风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采风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采风报告》.docx

《专业采风报告》

《专业采风报告》

业:

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编辑2)姓

名:

江依凡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刘栎媛

联系方式:

1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xx年四月十日

1目录

1:

江西乐安—————————3~4

2:

福建南靖—————————5~6

3:

厦门———————————7~9

4:

惠安———————————10~11

5:

采风感想—————————12~13

江西乐安

采风时间:

xx年4月21---23日采风地点:

江西乐安流坑村

采风行程:

d1—指定时间前往江西乐安县,(580km约7h)d2—由领队带领学生前往江西乐安县流坑村古建筑群参观

历史风尚。

乐安是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

位于江西省中部腹地,抚州市西南部。

而流坑村,属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

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

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

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

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

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覆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

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

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流坑村古建筑(15张)时代的里坊规制。

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

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

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具体安排:

流坑村的一天我们主要是观察这里人文风景

流坑村(上图下图)

(傩戏表演者和老师)

福建南靖

采风时间:

xx年4月23---26日采风地点:

福建南靖土楼去群

采风行程:

d3—早餐后车赴福建省土楼故里-南靖(600km约7h)d4—在领队带领下参观考察福建土楼的代表——田螺坑土楼群d5—塔下村土楼群自由考察d6—塔下村土楼群自由考察

历史风尚。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时代,明、清朝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甚为奇特,由粘土、糯米、红糖、竹片、水组成,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南靖土楼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而我们居住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

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

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

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为敬奉先祖,德远堂。

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

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

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

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2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

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

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

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

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具体安排。

在塔下村的四天里,我们参观了土楼群,了解了土楼人们的风土人情,观察对比了现在土楼里的人和以前土楼里的人们生活变化。

在塔下村我们和百岁老人促膝长谈,和当地的孩子游玩嬉戏,和土楼居民侃侃家常,尽情的体会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塔下百态。

5田螺坑土楼群(上图)塔下村百岁老人(下图)

厦门

采风时间:

xx年4月27---29日采风地点:

福建厦门

采风行程。

d7—早餐后赴厦门参观考察厦门著名古刹南普陀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的厦门大学。

晚上可体验厦门的饮食文化。

(90km,约1.5h)

d8—早餐后赴鼓浪屿参观,包括日光岩、钢琴博物馆馆等d9—早餐后中山路自由活动

历史风尚。

厦门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厦门为“东方夏威夷”。

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

始建于唐代,为闽南胜地之一。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

(天王殿)

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等藏经阁珍藏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7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华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

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

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大八景之一。

厦门大学简称“厦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类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是中国近代教育

(厦门大学一角)

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学校是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也有中国最美宿舍在此。

鼓浪屿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岛上岩石峥嵘,挺拔雄秀,因长年受海浪扑打,形成许多幽谷和峭崖,沙滩、礁石、峭壁、岩峰,相映成趣。

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岛上收藏众多古典钢琴沁心典雅,更为其赢得“钢琴之岛”的美誉。

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清洁幽静,空气新鲜,岛上树木苍翠,繁花似锦,特别是小楼红瓦与绿树相映,显得格外漂亮具体安排:

虔诚的拜过佛,体会了文化的博大精深,素饼的清香绕梁三尺,这些在普陀寺我一一感受过。

在厦大我完全沉浸在最美校园最美宿舍中,不能自拔,感受着重点大学别致一格的精彩。

鼓浪屿一个小清新的代名词,我努力的将自己挤进着充满文艺和小清新的鼓浪屿,感受这梦幻般力

(印象巷子)上(鼓浪屿)下

惠安

采风时间:

xx年4月20---5月3日采风地点:

福建惠安

采风行程:

d10—早餐后乘车泉州,中餐后在领队带领下参观开元寺,后送酒店

d11—早餐后赴崇武石头城、海湾、惠女服饰等自由考察收集创作素材。

d12—早餐后惠安县大岞村石头房子、海湾、惠女服饰等考察收集创作素材。

d13—早餐后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下午休整

历史风尚。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惠安与台湾隔海相望,素有“海滨邹鲁”、“雕艺之乡”、“建筑之乡”、“渔业强县”、“食品工业强县”之美誉。

惠安县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全县旅居海外侨胞68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70多万人祖籍惠安。

人们滨海而居,资食于海,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而惠安女是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是地地道道的汉族。

她们的服饰,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的乡镇,如东岭、东桥和辋川等。

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

具体安排。

在这里我们是将惠安女最为重点,观察和采访他们的当地习俗、生活习惯、服饰特点、和收入来源等一些细节问题,通过对比,比较现在的惠安女和以前的惠安女有什么变化,表现在哪方面,通过惠安女身边的人来对此分析。

(惠安女)

大岞村(如下)

小岞村(如下)

11采风感想

大二的第二学期了,新闻的学生都会有一次专业采风活动。

这个话题一直从开学延续到学期末,每个人心里一直都有一份自己的期待。

结束了紧张的考试,终于迎来了这个日子。

4月21日早上,我们整装待发,在行政楼集中后坐上了开往我们采风的第一站——江西乐安的大巴。

这是我第一次跟着这么一大队人一起出远门。

一路上,大巴车里弥漫着兴奋与激动,我们谈笑风生,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未来几天的计划。

经过9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在晚饭的时间到达了目的地。

雨后的空气在江西显得格外的清新,大家对入住的旅馆满意度还是可以的,舟车劳顿后的大家匆匆的吃完晚饭后便回到各自的房间休息了,期待着第二天的行程。

精神充沛的我们开始了“坑中之旅”,。

我们穿梭在狭窄的小巷,东绕西拐,在我怀疑是不是迷路的时候眼前开朗了。

一跳铺满青石的路上,我看到的这个流坑村的力。

虽然路不宽,但是那种古韵味已经让我沉醉了。

下午时刻,精彩的傩戏已经开始,因为我对古村的不熟悉,所以我迷路了,傩戏也只看到了最后的一点点,这也是这次行程中遗憾之一。

继古村之后,我们来到福建土楼群,说实话我第一看到这个土楼的反应是觉得下雨天,这个房子不会塌吗。

随着几天对土楼的了解我才发现它的精妙和雄伟,赞叹不已。

在后来的两天行程都是我们自由活动,我带上相机和一个负责采访的小组一起去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

我们了解了百岁老人的生活、观察了土楼居民的百态、体会了塔下村的生活、感受了土楼人们的热情。

在塔下村的几天里我们还自己买菜自己做饭,体会了一种大家庭的乐趣,这也算是给大学的生活、塔下的日子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12四我们坐上开往下一站的大巴,虽然离开塔下有点难过,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美好始终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

第三站厦门,当就看到了郑成功的雕像,我才觉得自己真正的到厦门。

在厦门我虔诚的拜过佛,体会了文化的博大精深,素饼的清香绕梁三尺,这些在普陀寺我一一感受过。

在厦大我完全沉浸在最美校园最美宿舍中,不能自拔,感受着重点大学别致一格的精彩。

鼓浪屿一个小清新的代名词,我努力的将自己挤进着充满文艺和小清新的鼓浪屿,感受这梦幻般力。

在厦门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中上路自由活动,当然我们有干别的事儿,就是各种吃、玩。

采风的最后一站泉州惠安,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站,因为这里我看到了我最想看到的大海,虽然在厦门我也看到了海,但是那里的还不是我想的那样,还是受到人为的摧残,变得浑浊了些,可大岞村的还就不一样了,无比的清澈,在大海的相称下天空也显得格外的蓝,分外的美。

坐在礁石上,海风吹拂,面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我用相机记录着这里美丽的风景,记录这里勤劳的人们,记录人们的热情,记录惠安女的淳朴。

在远离城市的繁杂,摆脱忙碌的工作学习后,身心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放松,让视觉得到充实的享受,也让我们对古镇有了一种新的认识,那是悠久的历史,是文化的沉淀,是自然的享受。

这次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人生路上一段重要的经历,在感受自然美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团体的力量。

在回程的路上,车子一路开过,正赶上大于倾盆,一路上淅淅沥沥地打在玻璃窗上,成了另一道风景,在这种朦胧的天气下,我们的心情也朦胧着,车里很安静,也许大家在总结福建之行,也许大家在怀念这十四天的生活,也许大家舍不得分离,也许............

第二篇:

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专业采风实习》考察报告

班级:

环境138班学号:

xx05114817姓名:

田下下指导教师:

王阿依

一、徽派建筑考察

考察时间:

xx年4月11日——xx年4月18日考察地点:

安徽黟县的古村落考察形式:

速写、摄影

考察目的。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

从自然风土人情中悟建筑文化。

从民俗民风中感知“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重要性。

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

从大自然中领悟色彩的光与色的变化与力。

要求大家在实习中遵守实习纪律,争取从大自然中和民族建筑文化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并在写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对西递周围环境的了解

西递,别称西川,安徽黄山市黟县辖镇。

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

位于黄山南大门43公里,黟县城东8公里处,面积77平方千米。

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祠堂4幢、牌楼1座,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明清古民居博物馆、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

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中国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xx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年,荣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相继接待了江泽民、乔石、朱镕基、连战、安南、泰国王储等中外领导人和中外媒体来访,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最具力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前十名、中国首份“名村排行榜”力指数全国第七等桂冠。

2、对徽派建筑风格认识

实习的十天时间里,在老师、导游的帮助下,我们对历史悠久的徽派建筑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2.1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2.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州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兼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

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

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

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

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徽州民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入宅则依天井的位置和布局的形状可以分为4种类型:

凹型、口型、h型、曰型。

凹型住宅,即俗称三间式为“一颗印”,一般是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两厢房。

口型住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作客厅;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

h型住宅,其实就是两座凹型住宅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

曰型住宅,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

房屋多进式显得有层次感,可避免一览无余。

2.3徽派建筑的工艺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

2.4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的结果。

人们日常行为完全被纳入礼仪规范。

建筑的格局与形式,当然地受到宗法制度的浸染。

为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抵御外族的侵扰,徽派古村落民居建筑,往往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族而居,杂姓不得混居。

即使同一村落,各族宗祠、民居亦界域分明。

居第之中,亦严格遵循宗法家族的孝悌伦理和礼乐秩序,按照男女长幼、房系嫡庶有序排列,营造出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多元聚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

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于抓住山水作文章。

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

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2.5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

自然古朴,隐僻典雅。

不矫饰,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不趋时势,不赶时髦,不务时兴,此谓之自然。

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朴素淳真,此谓之古朴。

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派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之所以获得自然禀赋的基本条件。

徽州山高路险,溪水回环,故虽曲径通幽,富柳暗花明之趣,但却寂寥清僻、闭塞偏远。

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3、徽派建筑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徽州古村落数、古建筑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具有极大的建筑艺术价值„„

二、苏州博物馆

考察时间:

xx年4月19日——xx年4月23日考察地点:

苏州博物馆考察形式:

速写、摄影考察目的:

观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从外形到内部功能分析,可以用于以后的设计中去。

1、对苏州博物馆的了解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xx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xx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

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

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

苏州博物馆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

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

图2

3、展厅分布设计

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

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博物馆在形式上分为三部分。

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

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常设展厅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都安排在院落地下室。

苏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只有一层,该馆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常设展厅:

其中“吴地遗珍”系列包括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锦绣江南、都会流韵四个主题展室;“吴塔国宝”系列包括瑞光寺塔文物和虎丘云岩寺塔文物两个主题展室;“吴中风雅”系列包括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