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8330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docx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红楼梦中的礼仪文化

  篇一:

红楼梦中的礼节

  红楼梦中的礼节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这事实是自古就有的,从《周礼》,到后世的《训蒙文》,再到社会大百科的《红楼梦》,好的礼仪一直都是为人喜爱。

  林黛玉自然是有一段风流态度,且看她是如何进的贾府------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如此秉性孤高,也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可见礼节是可决定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而且还会延及其后。

  若读过红楼梦,在贾元春省亲那一章节有段子这样描述------贾妃点头不语.礼仪太监跪请升座受礼,两陛乐起.礼仪太监二人引贾赦,贾政等于月台下排班,殿上昭容传谕曰:

“免。

”太监引贾赦等退出.又有太监引荣国太君及女眷等自东阶升月台上排班,昭容再谕曰:

“免。

”于是引退。

荣国府偌大个家族,隆重的礼节是必不可少的,单从荣国太君也在排班之列就可看出,便若是你贵为贾妃的老祖宗,也得排班下跪。

笔者的意思是说,对于礼节,万不可倚老卖老,比如焦大,便是很吃亏的。

  礼节中也包含着会说话,很多人的语言用通俗话说是“吃了子弹的”,这就是内在修养问题,王熙凤被贾母喻为泼皮破落户儿,她虽说泼辣,但说话是极有韵味的,红中载------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常人一听便知,这熙凤说话真真是好听,为何好听?

缘为懂得礼节性问候也!

看来,这问候也有大学问。

  看看宝玉与宝钗的婚嫁礼节:

  表面上看起来是“出闺成大礼”,可是仪式上却十分简单,由凤姐夫妇做媒人,聘礼也是十分简单,“金银首饰八十件,绸缎一百二十匹,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没有预备羊酒”,相比以往的娶亲,算是简陋的了。

在娶亲当日,没有走大门而是从园中便门通过,外面无鼓乐伴奏,实在是太冷清太草率,“虽然有服,外头不用鼓乐,咱们的规矩要拜堂,冷清清的使不得”,所以为了撑场面,由王熙凤负责吩咐家里学过音乐、管过戏的女人,吹打着热闹些。

根本不像是偌大的贾府娶亲,更何况是贾府最重视的宝玉的婚事。

从宝钗与宝玉的嫁娶之礼,很明显的看出贾府久盛之后的衰败景象。

嫁娶礼节的从简,不仅仅是由于不想声张,更重要的是为节省开支,虽然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贾府中空了。

不仅如此,宝钗与宝玉的结合,让人不禁想起贾琏偷娶尤二姐,二者的仪式十分相似。

同时,作者也暗示,宝钗曾经幻想的金玉良缘的美梦被彻底打碎了,她没有获得明媒正娶的待遇,不过如同尤二姐一样被偷娶罢了。

也暗示了宝钗的结局,虽然借掉包计得以与宝玉成亲,但最终难以摆脱宿命的纠缠。

  再看秦可卿的葬礼:

  “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这便开启了秦可卿的葬礼仪式。

再看宁国府的情景,“只见府门大开,两边灯火,照如白昼。

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振振山岳。

可见秦可卿这个东府少奶奶去世以后,家里人乱作一团,再没有人向她一样可以掌管这个家,把这个家打理的井井有条。

这些葬礼与现今社会的葬礼有所不同,但对人们研究清朝的葬仪

  有很大帮助,提供了借鉴的元素。

而贾珍再为秦可卿准备棺木时,又选了世间少有的好棺木,“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声如玉石,大家称奇。

”更是体现了贾府的奢侈浪费。

秦可卿的葬礼可谓排场极大。

首先,灵前供奉等物皆是五品官衔才有之物,所有的执事陈设都是新做出来的,光彩夺目。

备有有鼓乐厅,由青衣按时奏乐,又有僧道对坛做法事。

其次,大门口,灯笼高挂,照如白昼,披麻戴孝的人立在两旁。

最后,埋葬当日,众人趋车赶往铁槛寺,多请名僧以备接灵使用,办理送殡事宜。

“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中众僧,摆列路旁。

少时,到了寺中,另演法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

”就连送殡的都是皇亲国戚,场面之宏大壮观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而相比一般的平民百姓,却是极其奢华的。

第五十四回,鸳鸯的母亲去世后,贾母舍不得袭人回家,袭人连家都没回,更别提三年戴孝了。

这就是封建时期的等级差别。

  《红楼梦》作为一部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种种礼节,虽说繁杂,但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广,我们还该细细研究学习。

  篇二:

从红楼梦解读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从红楼梦解读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知名不具

  (院系:

法学院学号:

09060202)

  摘要“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作为中国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读者的心。

它讲述了一部家族兴衰史,一段哀婉叹息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则希望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解读,重点探究其中的礼仪文化部分。

拟从君臣之礼,夫妇之礼,长幼尊卑之礼来展示一个礼仪规范无处不在的红楼梦。

  关键词礼仪之邦;一夫一妻制;媵妾制;长幼有序

  一、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礼仪制度。

它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做了如下阐述: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在远古时期,礼主要是用于部落祭祀。

奴隶社会形成后,礼就成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管理国家的一种制度。

《左传》记载: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

西周后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各自为盟。

孔子发展儒学,传播儒家思想,其目的就是克己复礼、此处礼即为周礼。

他希望通过入学的礼的思

  想,恢复社会秩序。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尊崇地位得以确立,礼仪得到广泛推广。

经过长期的完善,礼制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

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六礼:

冠、婚、丧、祭、乡、相见

  七教:

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

  八政:

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以下,就对其中的君臣、夫妇、尊卑展开阐述。

  二、《红楼梦》中的君臣之礼

  封建礼教确立了“三纲五常”的标准,要求世人严格遵守,执行。

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父为子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不难看出,君臣之礼为三纲之首,这是整个封建时期巩固君主专制制度,树立君主权威的需要。

《红楼梦》中,虽然并未对皇帝做详细而直接的描写,但却从侧面表现了皇权至上原则。

  1.贾府兴衰,皆由皇命

  贾府乃是钟鸣鼎食的封建大家族,深受皇恩。

林黛玉初入京城,亲眼见此时贾府的奢华。

仅是两府的府邸,就已经占据了大半条街,建筑装饰无不是富丽堂皇,规格甚高。

更重要的是,“敕造宁国府”,敕,表明乃是奉皇命所造,这是莫大的荣耀。

进得荣国府,又是一番景象。

府中有个“荣禧堂”,乃御笔亲赐,可见贾府盛眷正隆,备受器重。

  再提及贾府的官职,由军功起家,官至侯爵。

宁国公和荣国公过世后,分别由嫡长子袭了爵位。

荣国府贾赦承袭了爵位,次子贾政论理是没有官职的,然而“皇上因恤先臣,即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儿子,立即引见,遂额外赐了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这种矜恤重臣,恩及家人的做法是帝王显示仁慈宽厚的一贯做法。

但是,树大招风,君心难测,今日的恩宠有加,转眼就已是过眼云烟。

不过短短几十年,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就面临抄家收监,分崩离析的下场。

贾府落败除了自身作风建设有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尽到君臣之礼,过于高调,不懂得收敛,低调行事。

对于这种挑衅君王权威,嚣张跋扈,有损皇家仁义治国形象的臣子,怎么可能就此姑息?

另一方面,四大家族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利益团体,不免有结党营私,谋逆之嫌,加上有心人士的挑拨,贾府的命运可想而知。

  2.元妃省亲,皇室礼仪不可轻慢

  大观园是整部《红楼梦》情  

节展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方面,它见证了红楼众多女子的命运历程,另一方面,它也是贾府兴衰的标志。

大观园起于元妃省亲,为了能够符合皇家的规格,显示皇家的高贵,贾府严阵以待,斥巨资打造这座富丽堂皇的大观园。

圈地造园,堆山凿池,起楼竖阁,邀请名流题词做赋,网罗天下珍宝置于其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硬件设施符合了迎接皇妃的标准,软件设施也不曾落下。

在会见的礼仪方面,也小心谨慎,唯恐有所差错。

“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皆有规范。

贾政虽是元春的亲生父亲,见到女儿时仍需行跪拜之礼,贾母在贾府地位极高,且年事已高,也要“按品大妆”,方可拜见。

因为元春此时代表的是皇室,一举一动,皆按皇室之礼,倘若逾矩而行,则就是丢了皇家体面。

  三、《红楼梦》中的夫妇之礼

  贾府身为一个大家族,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礼仪规范,用来维系家族内部的平衡。

这种礼仪制度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礼仪缩影,其中最为人所知悉的是夫权,家长制。

  1.一夫一妻制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起于西周。

“妻者,齐也,秦晋为匹”。

这一制度是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还衍生出来了嫡长子继承制。

古代社会伦理极其重视等级制度,在家庭里也不例外。

围绕这一制度划分了等级。

  夫为妻纲,坐做妻子的,在家庭中的地位要逊于丈夫,以夫为天,为丈夫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听从丈夫的命令。

古代娶妻是大事,有严格的礼仪规范,称为六礼。

包括: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照六礼缔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婚姻。

  《红楼梦》中,邢夫人是贾赦的正妻,她是夫为妻纲这一原则的忠诚贯彻者,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

贾赦好色,邢夫人为其纳了无数房妾室,最为代表性的是第46回中,贾赦看上贾母的贴身婢女——鸳鸯,令邢夫人代其办妥这件事。

邢夫人先是派出儿媳王熙凤,事情不成转而亲自出面劝说鸳鸯,威逼利诱,还联系其兄嫂劝说其顺了贾赦的意思。

贾母知道,痛骂贾赦方才作罢。

最后依然还是从外头花了几百两银子购买了一个小女孩。

她的这种行为不免有为虎作伥之嫌,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然而,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她的行为却是无可指摘的。

邢夫人只有贾琏一个儿子,完全不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只有讨得贾赦的欢心才可以稳住自己的正妻位置。

她已经人老珠黄,凭容貌显然没有可能了,只能一味顺从丈夫的心意,为其纳更多的妾,开枝散叶。

封建社会对女子极为苛刻,行事若有偏差就可能被休弃。

七出之条,都是禁忌。

倘若她拒绝为丈夫纳妾,就可能因嫉妒之名被休。

联系邢夫人的处境,我们不得不为她的行为哀叹。

2.媵妾制

  与一夫一妻制同时诞生的还有媵妾制,出了正妻外,男子可纳其他女子为妾,这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它是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制与奴隶制相结合的产物。

妾在家庭中是一种畸形的存在,依附男子过活,代替妻子为男子生儿育女,却得不到尊重。

地位比较低,甚至比不上地位高的丫鬟,受到别人的轻视。

平日里服侍正妻,不得出席祭祀等重大活动,得不到家族的承认,若能留下子嗣待遇会有所提高,否则命运悲惨。

《红楼梦》中妾的代表人物首推赵姨娘。

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不外乎刁钻刻薄,心地狠毒,品性恶劣,不得人心。

其实,她的这种性格除了因出身低贱没有得到好的教导外,很大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压迫中造成的。

虽然她为贾政生下了一子一女,却依然是奴婢身份。

亲身的子女不能称呼她为“母亲”,女儿探春以她为耻,不愿承认她。

这种情况一是由于自小养在王夫人处,与赵姨娘感情淡薄,另一方面,赵姨娘的身份使其自卑自厌,她的行为使其蒙羞。

儿子贾环不受宠,时常受欺负,完全处在宝玉的光环之外。

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她不得不步步为营,为自己和儿子谋划将来,做出了很多令人厌恶的事情。

她的心理已然在争斗中扭曲,造成日后的悲

  剧。

  四、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古籍中有记载:

  凡属一家一姓,当念乃祖乃宗。

宁厚毋薄,宁亲毋疏,长幼必以

  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连,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连以通其缓急。

  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家族制度的内容。

  1.长幼有序

  贾府男主外女主内。

略去宁国府不提,以荣国府为例,荣国府内的管家大权由王熙凤掌握,但是很多情况下,她并不是决策者。

贾母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贾母出生四大家族的史家,又被封为诰命夫人,贾府的当家人贾赦贾政皆由其所出,地位显赫,在贾府有着绝对的权威。

贾赦强纳鸳鸯,被其知晓后痛骂一顿,只得熄了心思。

贾政将宝玉打个半死,贾母出面干涉,他也只能恭敬地请罪不得反抗。

用饭时,更是有王熙凤和李纨在旁服侍。

聪明如王熙凤者,处处顺着贾母的心意,得到贾母的宠爱,因为贾母才是贾府真正的掌权者。

  同辈之间,也有规矩。

例如宝玉是兄长,对犯了错的贾环可以斥责,贾环只能听训,这是因为古代奉行“兄友弟恭”,兄长可以教训弟弟,这是教导,弟弟若是反抗,就是失了礼。

王熙凤虽然握有大权,威望很高,但是李纨却可以打趣讽刺她而不遭记恨,因为李纨是长嫂,长嫂入母,自然可以管教她。

  2.尊卑有别

  这一礼仪主要适用于嫡庶,主仆之间。

嫡子当然的地位高于庶子。

宝玉乃嫡子,万千宠爱在一身,贾环为庶子,就不大得敬重。

迎春为庶女,远嫁中山狼孙绍祖,活活虐待致死,庶女的身份甚至影响婚姻家庭。

  主仆之间的规矩更是繁杂。

金钏被王夫人怀疑带坏宝玉,直接赶出了贾府,最后投井而亡。

抄检大观园时,漂亮泼辣的晴雯遭劫被赶,最后在家中孤苦死去。

丫鬟的性命不受到重视,主人要赶要留全凭心情。

毕竟握有卖身契的主人是高贵的,而签下卖身契的奴婢自然是卑贱的。

  《红楼梦》上演的不仅是一场爱情悲剧,也是一出礼仪大戏。

透过它,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封建礼教,为其稳定社会的积极性而喜,也为其抹杀人性的消极性而悲。

  参考文献

  [1]胡文斌《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中国书店出版社,20XX年版

  [2]孟萨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7年版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篇三: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摘要:

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

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

民俗文化.红楼梦

  “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

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

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

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

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

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

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

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

《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

“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前有交待,厚则相互照应。

作者细密的构思,于是就有了凤姐的“吃茶”之说。

  从字源学的角度讲,“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后。

不过聘礼用茶,这与我国古代茶叶的兴旺发达有很大的关系。

这可以从历代论茶的著述中看出来。

例如唐代陆羽筑的《茶经》,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有“茶癖”,在吴地为官三年,写有《惠山后记》,《龙井》,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产地顾渚、夫池、虎丘、罗界等地。

  宋代经济发达,随着中茶叶的发展,市井之中就有了茶坊、茶肆。

后世议婚纳采称作“茶银”,“茶礼”。

清代表于令《西厢梦·凌窘》中:

“母亲写下婚书,茶银五百亲收。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

“花花乎,轿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由此我们可见,至迟在南宋时期,“茶”已介入了婚姻之中,但只是以茶为婚礼的萌芽,还没有专门用“茶”当作纳采。

到了明代,才有婚俗中的“下茶”的专称。

明万历年间人许次纾《茶疏·考本》云:

“茶不称本,植必子生,

  古人结昏(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

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许氏所谓“古人”乃指宋代而言,且“下茶”之礼寓有象征意义,取“一言而定终身”不可改变之意。

带有封建时代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这是以茶礼作为聘礼下定的民俗习惯在封建时期畸形发展的结果。

而祖籍江南金陵的贾家自然对“下茶”之礼都比较了解,所以凤姐说林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字面意思是“尝了我送给你的茶”,潜台词却是“受了我们家的聘礼”的戏谑.引得在场的人都哄笑起来。

而这句话正好点中了黛玉的“心病”,“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曹雪芹以传神之笔,通过江南婚俗中盛行的“茶礼”的巧妙运用,透露出了黛玉初恋宝玉的内心隐秘

  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宝钗出闺成大礼”时,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就比较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

”不论从贾府的满人也好,或是从了满俗的汉人也罢,宝玉的婚礼过程正如书中所言,一是按“金陵旧例”来进行的,l这也正是汉族人典型的婚嫁习俗。

  从礼仪习俗的演变格局来看,婚嫁制度比较完备传承也最为悠久。

在《红楼梦》中还记叙了其他的婚嫁礼仪,如女子出嫁前要“开脸”,婚后要“开箱”,薪婚时“交杯盏”,婚后要“回九”等等。

这些习俗现象,无不反映出婚俗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的存在。

  三、《红楼梦》中的服饰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诸如饮食、起居、服饰,交通居室等等文化传统习惯的继承。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中,对各种物质民俗的传承有着丰富的描述。

而其中的服饰,则更多地反映了清初满汉两个民族之间风俗文化上的互相影响。

  服饰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民俗,一种物质文化,它的继承和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联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

《红楼梦》中的一些服饰,有的是明代旧制,有的则是满清礼服。

例如贾宝玉的衣服:

  1、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柚。

(第三回)

  2、身上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第十九回)

  3、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第五十二回)

  选种‘箭袖“是袍子的袖子的袖口有马蹄袖的满州袍子中的一种,原为射箭时遮盖手背用,后来逐渐发展到凡正式礼服都有箭袖,选与明朝服装不同。

其区别之处是;是年十一月,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削发垂辩。

于是江苏男子,无不箭衣小袖、深鞋紧袜,非若明崇桢之宽衣大袖,衣宽四尺,袖宽二尺,袜皆大统,鞋必浅面矣。

即幼童亦加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

”是年是清顺游四年丁亥。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此后的服饰都已基本定型。

虽然这位贵族公子贾宝玉穿的是满清礼服,但又常常“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第三回);“戴着束发银冠”(第十四回),这又恰巧是明代旧制,所谓:

老降少不降也。

其时宝玉年龄尚不满二十岁,和这种情况相合。

  而且,并非满清王朝的王公贵子都穿满清礼服,清高宗弘历也喜穿汉服:

“高宗在官,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

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

“朕似汉人否?

”在高宗的影响之下,朝中其他的宗室亲王不免要效仿。

这在《红楼梦》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北静王世荣头上戴着洁白簪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鞋带”(第十四回)。

  不但亲王着汉服,而且寻常的满族百姓家里的妇女也穿汉服,当然更不用说官宦之家了。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对芳官这样描写道:

“头上齐额编着一圈小辫,总归至顶心。

结成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拖在脑后。

”在第三回中,宝玉: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这与芳官的一个样,是清代满族世家子弟幼年时的普通发式。

男子梳辫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拓跋魏以来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经契丹、女真蒙古大同小异.至清代又保留了下来,是一种民族自身审美意识追求的反映。

  不管是哪一种民俗现象,它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喜好.一个地区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习惯的继承、总是受一定地区、民族以及社会的人们的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

这种独特的心理定势,决定了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民族风格习惯不会轻易地遗弃,同时也不会一成不变地周守下来。

有些民族习惯在时光的历史长河里,.会渐渐地淡化,甚至会逐渐消逝。

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所穿的船底鞋到如今己没有了痕迹。

并且,有一些民俗现象由民俗圈的影响而使民俗在传承上呈现出并不单一的延承,如《红楼梦》中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比汉族更为明显。

其中的敬老之俗便是如此。

但民俗的这种变异性并不会游离于人们潜在的心理力量之外其基干部分还是保留着的,成为一种民俗类型。

由于民俗这一文化现象在时间上的继承性以及空间上的传播性,使它在民间不断地得到生存和发展。

所以,才使《红楼梦》中丰富而古老的民俗内容长期延承下来.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清王朝时期的民俗现象提供了事富的资料。

  四、《红楼梦》中的节日民俗

  节日民俗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随季节、时序的变化,使人们生活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习惯。

一些民俗习惯经过演变和继承以及发展,逐渐成为民族节日。

我们中华民族有带五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

例如当代还存盛行的傣族泼水节,白族的火把节。

这种节日民俗是民俗中一种比较独特的形式,与古代的天文、历法有关,有着比较浓烈的文化色彩。

这些在《红楼梦》中描写的“元宵节”,“中秋节”、“芒种日”等等节日中的风俗习惯里就有所表现。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写道: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春节贴“门神”,除夕之夜的放花炮,玩烟火之俗,是用以压邪的民俗现象,南北朝时期梁朝宋懔的《荆楚岁时记》: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腰之鬼。

”说的就是避邪、压邪。

众人围绕着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

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

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跪下。

”这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拜影”的过程。

“拜影”这种习俗在北宋时期的辽国兴起,为满族人所继承。

汉族也有这种习俗。

这是由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而来的。

由于对祖先崇拜的无意识作用.而使其构成了一种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