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8286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docx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业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定义: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

自然遗产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

中国拥有各类世界遗产29处,其中文化遗产21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中国的自然文化遗产:

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

  自然遗产部分:

武陵源历史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历史风景名胜区、黄龙历史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部分:

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

  文化遗产部分:

长城、故宫、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孔府及孔庙和孔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平遥古城、庐山、苏州古典园林、丽江古城、皇家园林颐和园、皇家祭坛天坛、重庆大足石刻、青城山-都江堰、洛阳龙门石窟、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大同云冈石窟。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术、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二、案例分析

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

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地区,包括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呈南北“川”字并流地段,包含了云南省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卢水县、福贡县、贡山县等辖区。

整个“三江”并流区呈北高南低的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地势,因此赋有“天界神川”之称。

雪山与冰川、森林与草地、峡谷与河流构成了“三江”并流区的自然景观主体。

“三江”并流区的自然景观就是特殊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组合并互相作用形成的自然产物,因此研究“三江”并流区的地质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保护三江并流区的自然景观,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形地貌特征

“三江”并流区雪山纵列,峡谷深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呈南北向“川”字形与高黎贡山、怒山、云岭山脉相问排列,相对高差2000~5000m,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气势雄伟,地形险峻,海拔高于5000m的山峰有30余座,多数终年积雪,冰川地貌保持完好。

怒江西岸是高黎贡山,其山脊平均海拔为3300m。

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是怒山山脉,山脊平均海拔为42000m,北部为著名的梅里雪山峰群,海拔6000m以上,其中梅里雪山卡格博峰6740m,为云南最高峰。

怒江与金沙江之间是云岭山脉,山脊平均海拔3900m,其中白马雪山和最北部的甲午雪山,海拔均在5000m以上。

金沙江以东为香格里拉县,属于高山、高原盆地以及高原丘陵地貌,平均海拔为3700m,其东南部有哈巴雪山(海拔5400m)。

北部有巴拉格宗山(5545m)。

2.气候特征

“三江”并流区气候既有寒一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又有低温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显著,在区域上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气候区,即怒江流域段的半湿润气候和澜沧江、金沙江流域段半湿润一半干旱一干旱的立体气候。

2.1怒江流域段的半湿润气候

整个怒江流域的气候为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750mm。

海拔3000m以上为寒冷半湿润气

候,月平均气温为0℃~16℃。

3000m海拔以下河谷地带为温一热半湿润气候,月平均气温7℃~24℃,最高气温37℃,相对湿度68%~85%,绝对湿度6.8~21mb。

整个流域内降水充沛,植被极发育,从谷底到山顶均有不同气温带的植物生长,多呈茂密森林或原始森林。

2.2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段的立体气候

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段具相似的气候特征——立体气候。

4300m海拔以上为高山寒冷冰雪气候,其中4500m以上终年积雪。

2500~2900m以上至4300m高程为高山半寒冷半湿润气候,月平均气温为一2.7℃~15℃,年降水量为640~740mm,相对湿度58%~80%,绝对湿度2.6~12.1mb,为植物生长区带,一般为河谷两岸斜坡和高山、高原盆地,多为植被或草地覆盖。

25002900m以下的河谷地带在平面上又分南北两个区段。

南区:

澜沧江河谷的巴迪乡以南和金沙江河谷的拖顶乡以南的河谷地带为亚热带半湿润一半干旱气候,最高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一3.6℃~18.5℃,年降水量为500-'--800mm。

北区:

巴迪乡和拖顶乡以北的河谷地段为亚热带干旱气候,以德钦县奔子兰乡为例,最高气温为37℃,最低气温一4℃,年降水量为374mm。

3.植被生长与分布特征

纵观“三江”并流区植被分布特点,植物生长主要受降水量和气温控制。

土层虽然对植物生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在“三江”并流区对植物生长并不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有土无水,植物不能生长;只要有少量土和水分,就能生长植物。

怒江流域段降水量丰富,除冰雪剥蚀区外,几乎都被植被所覆盖。

自河谷到山脊植被依次按常绿林、半常绿林、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分布,有些裸岩山坡岩缝都长满天然乔木林。

河谷内有些裸露

草地是人工砍伐造成的。

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段的植被主要分布在2500~2900m以上至4300m高程带,以及澜沧江河谷的巴迪乡以南和金沙江河谷的拖顶乡以南的河谷地带。

除香格里拉盆地及周围的盆地内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带为草地或沼泽地外,该高程内几乎被植被所覆盖,植物以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等云杉、高山杜鹃、刺粟树等耐寒植物为主。

4300~4500m只生长稀少的低矮的耐寒植物和高原草,是植被区向冰雪石漠区的过渡

带。

4500m以上为冰雪石漠区或冰雪覆盖区,几乎不长植被。

澜沧江河谷巴迪乡和金沙江河谷拖顶乡以北2500~2900m以下的河谷地带主要生长季节性的草和稀少的革质化细叶耐旱植物,基本上是荒漠一半荒漠。

“三江”并流区地质生态环境成因分析

“三江”并流区地形地貌、降水和气温是控制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首先,“三江”并流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和青藏高原的抬升,加上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了“三江”并流区特殊的雪山与峡谷相间的地形地貌。

其次,上升的高山山脉对来自西南方的海洋湿润空气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因此造成区域上的降水不均衡,加上气温在不同海拔高程上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区内的立体气候。

立体气候是控制立体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此外,气候条件又受陆面水分蒸散的影响,根据有关研究,大气降水中65%的水分来至陆面蒸散,而植被的蒸腾作用在陆面蒸散中又占主要地位[3~6]。

因此大气环流形成“三江”并流区的立体气候,立体气候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的植被发育程度不同,其陆面水分蒸散程度不同,反过来影响区域气候,这样形成大气降水与植被发育相互促进的气候一生态环境效应。

高黎贡山的海拔相对较低,平均海拔为3500m,对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的阻挡有限,大量的湿润空气仍然越过高黎贡山进入怒江峡谷,使怒江峡谷保持湿润的气候环境,从而形成怒江峡谷暖一温带湿润生态环境。

怒山和云岭山脉的北段相对较高,分布有长年积雪的南北向带状雪山峰群。

怒山北部山脊的平均高程为4400~4600m,云岭北部山脊的平均高程约42004400m,对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有极大的阻挡作用,加上河流深切作用,相对高差大,2500~2900m高程以下的河谷地带缺乏潮润空气,并且河谷的高温干燥空气向上扩散,使河谷上

空空气含水量降低,致使河谷地带降水量少,形成干热河谷气候。

相反,在河谷的两侧25002900m高程以上地带,受高温干燥空气的影响较小。

加上植被蒸发出的大量水分与来自大洋的湿润空气混合,增加了空气中的含水量,在温差和水汽相压差作用下形成降雨。

这是2500~2900m高程以上的地区降水量丰富的主要原因。

怒山山脊南段的平均高程3700m,云岭山脊南段的平均高程3600m,对来自西南方海洋湿润空气的阻挡作用有限,部分湿润空气仍能进入澜沧江和金沙江河谷,使澜沧江河谷的巴迪乡以南和金沙江河谷的拖顶乡以南的河谷地带降水相对北段较充沛,形成森林植被生态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2001年5月18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

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困家之一。

昆曲为什么能人选呢?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

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

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

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

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

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

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义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昆曲属“濒诡物种”:

在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古琴艺术中同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巾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人选第二批“代表作”。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哑、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新垣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

2005年11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入选第三批“代表作”。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2005年11月,蒙古族长调民歌人选第三批“代表作”。

 

中国地理

 

中国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指导老师:

张杰

姓名:

张京娟

学号:

20077500043

班级:

2007级资源环境与

城乡规划管理1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