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145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5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docx

有机栽培管理技术

第三章有機栽培管理技術

第一節土壤管理

第二節病蟲害管理

第三節雜草管理

第一節土壤管理

一、土壤肥培管理之相關條件

現代農業生產主要以追求高經濟利益為主,在合理使用肥料與降低肥料費用的同時,生產高產量與高品質的作物,生產獲利便能增加。

而為了栽培出品質高且獲益佳的作物,就必須先瞭解作物本身的特性,包括氣候需求、土壤需求、養分需求等,以及瞭解種植地點的土壤、氣候、地勢及水源等是否適合等因素,其中土壤肥培管理為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土壤肥培管理所需考慮的條件,除了作物本身之特性外,尚需考慮土壤、肥料及氣候等各方面的條件,以下說明土壤肥培管理的所需考量的條件:

(一)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勢及土壤等因素,其中氣候因素又比地勢及土壤因素重要。

作物的栽培種類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在合適的季節及氣候條件下生長的作物,品質較好,也最符合健康需求。

而一般在冷涼的氣候下,病蟲害較少,農產品亦較無藥劑殘留的問題。

地勢方面則以通風良好、水源乾淨為佳。

土壤方面則要進行土壤理化性質調查分析,如果土壤條件不好時,就要進行土壤改良,而改良材料必需符合有機農業之規範。

(二)作物生長需求

作物生長需求條件因素包括下列五項:

1.溫度

溫度除了影響作物的分佈外,同時也會影響肥效。

因此,溫度是考慮肥料種類及用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溫度上升10℃,則養分供應速率增加一倍以上。

2.土壤pH值

土壤的pH值會影響作物之適宜性、有機肥料之礦化速率、土壤微生物生態及病蟲害之發生。

例如種植喜歡偏酸性土壤之茶及鳳梨,不能長期施用pH值高的有機肥料;又如蛋雞及乳牛等之飼料常添加石灰,因此以其排泄物製成堆肥之pH值相對較高,在使用上必須注意對土壤pH值之改變程度。

而若在酸性土壤種植喜中性土壤之作物,則可添加此等有機肥,除可提供養分之外,也可改善土壤性質。

土壤的pH值低,土壤中天然肥力之含量亦低,尤其以鉀、鎂、鈣、硫酸根、硼酸根及鉬酸根等養分元素,以及銅、鋅、鎳等微量元素等含量明顯偏低。

土壤pH值低亦會使施用之磷肥無效,鉬肥有效性降低,土壤有機質礦化成硝酸態之速率更低,作物容易因生長不良而致病。

另外土壤pH低時,會將鋁溶解出來造成作物毒害,因此必須考慮改變栽種之作物或改良土壤pH值。

3.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會影響土壤之通氣、保肥、保水及有機質礦化等能力。

除水稻及一些水生植物外,一般作物喜歡通氣性良好之土壤,因此土壤質地以壤土及近於壤土質地為佳。

土壤若太粘重或太砂質,則可施用含木質素、纖維素及半纖維素等有機質肥料,如作物莖桿、木屑、蔗渣等製成之堆肥,來提高土壤有機質,以改善土壤構造,增進粘質土壤之通氣性,及增加砂質土壤之保水與保肥能力。

4.養分需求

作物對必要養分之需要量以氮、磷、鉀、鈣、鎂、硫等養分需求較大,對鐵、錳、銅、鋅、鉬、硼、氯等微量元素需求量較低,但是其重要性皆相同。

作物對這些必要養分之需求要考慮以下三點:

(1)施用量;

(2)各元素比率;(3)施用時間。

例如蔬菜類通常氮肥的需求比率較高,在短時間內吸收量大,因此需要含氮量較高之有機肥料。

5.產量

作物之產量依品種、種植密度、季節、消費者需求及農耕技術等而有不同,產量大者其養分之吸收量自然也大,因此需考慮有機肥料之養分含量及品質。

(三)土壤條件

1.土壤排水性

土壤排水不良會造成作物根部的腐爛,病蟲害亦會增加,進而影響收成。

有機農田透過觀察1.5公尺深度的土壤,查看是否有犁底層或灰斑層,若有則必須改善排水,若是地下水位高則須先做好暗管排水,以免遭受雨水侵害。

2.土壤pH值

不同地區的土壤變異很大,土壤的pH值也不例外。

有機肥施用不當會影響土壤pH值,例如許多農民喜歡大量使用含有高石灰質之雞糞肥,很可能幾年之後土壤pH值會太高,而造成作物產量及品質下降。

目前有些有機農田,因為有機肥選擇不當造成土壤pH值太高而引起微量元素吸收不足,以致作物生長不良。

磷礦粉施用在酸性土壤可以供磷、鎂及微量養分並提高土壤pH值,但若施用在鹼性土壤則需要和豆粕肥料混合施用才有肥效。

3.土壤電導度(EC值)

溶於水中的離子,皆可以導電,因此可藉由電導度儀來測定各種離子的導電總和,即所謂之「電導度」(EC值)。

EC值傳統上使「毫姆歐/公分」為單位(mmho/cm,millimhopercentimeter),全球統一標準單位用s/m(siemenpermeter),其中lmmho/cm=ldS/cm。

土壤溶液中各成份濃度亦受土壤水分含量高低之影響,通常會以土壤飽和水的EC值來評估土壤鹽度及對作物的影響。

電導度高,作物吸水困難而容易凋萎,且種子不易發芽。

土壤EC值和植物的關係如下:

(1)EC值為0~1時,對植物之影響大多可忽略。

(2)EC值為2~4時,只有敏感作物之生長會受抑制。

(3)EC值為4~8時,大多數作物之生長會受抑制。

(4)EC值為8~16時,只有耐鹽性作物還可生長。

(5)EC值>16時,僅少數耐鹽性作物還可生長。

其中敏感性作物有梅、李、桃、蘋果、葡萄及檸檬等。

耐鹽性作物有甜菜、唐菖蒲、洋蔥、甘藍、萵苣及胡蘿蔔等。

電導度4mmhos/cm時,每公升水中含鹽分為40mM(毫莫耳)NaCl,相當於1公升水中含有2.34克的氯化鈉或2.98克的氯化鉀。

施用有機肥時,必須特別考慮有機肥本身的鹽分含量,以免影響土壤EC值。

舉例說明,依一般分析結果,雞糞含鹽基量約10%,因此,若農田每年施雞糞肥一次,每公頃施用9,000公斤(乾基)時,就有電導度過高的潛在問題,若連年使用問題就容易發生。

4.土壤有機質(圖3-1-a)

土壤有機質可以說是一穩定礦化養分的儲存庫,除可供應作物養分外,亦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質及保護土壤微生物生態的重要功能。

因此,土壤有機質的管理顯得相當重要。

並非所有有機質肥料都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只有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者才有作用,而雞糞、米糠、動物下腳料及豆粕類等高氮成份之有機肥料,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上則功效很小。

在平地,一般穀類及果樹作物之栽培,當土壤有機質含量能在3~5年內逐年提高到4~5%,則往後每期有機質肥料則可維持穩定施用,至於海拔較高地區,每提高1,000公尺,土壤有機質要增加1.5%。

5.水分管理

有機栽培需大量使用有機肥料,因此對於土壤水分管理相形比慣行農耕法更需注意。

水分太多,土壤容易變成還原態,尤其施用發酵不完全之有機肥者。

水分控制得當,某些病害亦不容易發生。

一般而言,蔬菜栽培可控制土壤水分張力在0.3~0.5大氣壓,大約比田間容水量少一些;而穀類作物栽培可控制土壤水分張力在0.3~1.0大氣壓,果樹在生長旺季可以比照穀類作物,但在催花期最好保持水分張力在0.5大氣壓以上,效果才能彰顯。

(四)有機養分之性質

1.有機肥料形態

有機肥料的施用可以培養具有良好理化性質和生物性的土壤,對於作物的生長有所助益。

一般有機肥料有液態與固態之分,其應用的方式說明如下:

(1)液態有機肥料(圖3-1-1-1):

一般短期葉菜類施用固體有機肥當作基肥,即可供應其全生長期之需要,而生育期較長之瓜果類,如番茄、甘藍、胡瓜等,通常於生長中期尚須補施追肥。

追肥如施用固體有機肥除較費工外,效果亦較不明顯,通常以液態有機肥較佳。

液態有機肥之製作,一般使用大豆或豆餅、豆粉,磨細後,添加其他材料如米糠、黑糖、奶粉、有益微生物等及適量清水,經適當時間發酵後,製成液體有機肥。

使用時,需稀釋100~300倍,以加壓方式直接注入表土之下,肥效會較佳。

(2)固體有機肥料:

固體有機肥通常當作基肥使用,於種植前施用。

一般葉菜類以全園撒施後整地播種或定值,行植蔬菜可按既定行距條施後,整地作畦後定植。

使用固體有機肥於有機栽培時,應儘量自行調製,如此可依自己需要控制品質,市面購買之有機肥料要了解是否添加化學肥料,使用時應依作物實際需要及其成分,添加少量礦物性養分或其他有機資材及土壤改良劑。

2.有機肥料的衛生狀況

使用動物性或植物性有機物質做為有機肥料之材料時,必需完全清除動、植物的病原菌或病蟲原,對於有機肥料的製造過程應有確實的瞭解。

自製有機液肥者,亦需注意消除病原的步驟,尤其液肥發酵過程中,消除病原之效益比固態堆肥差。

因此,只要堆肥堆置過程良好,動物及植物廢棄物是一種良好的有機質肥料,但使用上亦應注意用量比例是否適當。

3.有機肥料之養分含量

有機肥料中各養分的含量和養分間的比率,要依據作物需求來調配,如一般作物,鈣鎂比例約為(3~5):

1左右,然而有些有機肥料之鈣鎂比例為20:

1,此種有機質肥料一但連續使用將造成作物缺鎂之情況。

因此務必瞭解所種植之作物的養分需求,再將有機質肥料調至合適的比例施用。

4.有機肥料之養分供應速率

養分供應速率會直接影響作物之生長,通常低碳氮比的有機肥料礦化速率較快,高碳氮比其礦化速率較慢。

葉菜類栽培所使用肥料之碳氮比若低於15,則有機肥料礦化速率便相當快。

若莖菜類栽培所使用基肥之碳氮比近於20者,則追肥應使用碳氮比低於15者。

總而言之,有機肥碳氮比低者,肥料殘效低,反之則殘效高,因此有機肥料用量需依據農田性質、季節及所用有機肥種類等加以調整。

5.各種養分施用量之均衡

植物吸收土壤中養分之能力,不僅受養分總含量的影響,也受到各種養分間濃度比的影響。

不同養分間具有拮抗作用(Antiagronisesaction)及增強作用(Enhancesaction),因此各養分間之濃度比,左右了植物吸收養分之能力,以及顯現出來的土壤肥力。

茲舉表3-**~表3-***鈣、鎂比及鉀、鎂比為例,說明作物栽培管理不能忽視各種養分間之有效成分比。

表3-**鈣鎂比值和作物之一般關係

Ca:

Mg

對作物之反應

≧5:

1

Ca越多,Mg的有效性越低,倘土壤的有性也高的話,則磷的有效性也越低

3:

1~4:

1

對多數作物而言,此比質為最理想範圍

<3:

1

磷的吸收將受阻

1:

1

可接受的比值,再低時鈣有效性降低

資料來源:

Landon,1984

表3-***鉀鎂比值和作物之一般關係

K:

Mg

對作物之反應

>2:

1

鎂的吸收可能受阻

推薦之比值

一般作物<3:

2

蔬菜<1:

1

果樹<3:

5

資料來源:

Landon,1984

6.有機肥料中不良成分

有些有機質肥料潛在有銅、鋅等含量大高的問題,一般作物在生長期間,從土壤中吸收之銅及鋅量約為100~200公克/公頃,而肥料中所含多餘的銅及鋅或其他元素,就會累積在土壤裡。

當累積到某一程度後,便會抑制作物生長,甚至影響消費者健康。

舉例說明,例如某市售有機肥料鋅含量1,000ppm,若每公頃每期施用30公噸,每年種兩期,則土壤鋅含量每年提高約30ppm,不超出3年其農田就己經是高污染地了,亦即土壤鋅含量己達80ppm之五級高污染地。

若有機肥料中鋅含量在30~50ppm之間,則較適合作物吸收,也不致於造成土壤污染。

二、有機肥培管理之基準

肥培管理最終目的是在於作物的生產,根據有機生產國際性組織(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organicproduction,IFOAM)指出,依有機農業的基本標準來看,有機肥培管理可從作物、土壤和肥料三個方面來討論:

(一)作物方面

1.作物及品種之選擇

作物及品種之選擇所要考慮的基本原則是:

「所有種子及植物材料必須是經過有機認證。

」因此,作物種類及栽培品種須適合當地土壤及氣候環境,且須能抵抗病蟲害。

此外,選擇作物的種類時,亦應考慮物種的多樣性。

2.作物生產之多樣性

作物生產之多樣性所需考量的基本原則是:

「以農藝、園藝、森林作物之生產為基礎,對土壤結構及肥力加以考量,並提供多樣化作物種類以減低養分損失。

」因此,為達到作物生產之多樣性,可經由下列兩種方式達成。

(1)包含豆科植物在內的多種作物之輪作。

(2)全年儘可能將土壤以多樣植物作適當的栽培利用。

(二)土壤方面

1.農田轉型期之長短

有機農田的轉型期基本原則是:

「建立一個有機管理系統及累積土壤肥力需要一段過渡期,也就是轉型期。

雖然在轉型期間,不一定有足夠時間來改進土壤肥力及重新建立生態系平衡,但有機化目標所需之行動在此期間皆已開始進行。

」因此,轉型期之長短會隨著下列兩種情況而有所不同:

(1)過去土地利用之情形;

(2)農田的生態狀況。

有機農田轉型期之長短常依作物種類而異,舉例說明,一年生作物至少須在其生產週期開始前12個月達到有機標準,才可獲得有機認證。

而多年生作物,除牧草及乾草外,須在第一次收穫前至少有18個月達到有機標準。

牧草、乾草及其相關產品,須經12個月的有機管理後,才可獲得認證。

此外,在認證機構要求至少3年以上無使用禁用物質紀錄之情況下,認證單位可視土地及環境狀況展延轉型期。

而在有機農田達到有機標準滿12個月以上,認證單位才可准許作物以「有機農業轉型期農產品」或其他類似名稱出售。

2.污染控制

有機農田必需注意污染的控制,其基本原則是:

「應採取相關措施將農場內外之污染減至最低。

」因此,如懷疑有污染之危險,就必需對重金屬及其它污染物採取濃度限量,限制重金屬及其他污染物之累積。

目前只有聚乙烯(PEpolyethylene)、及聚丙烯(PPpolypropylene)或其他聚碳酸鹽(polycarbonates)類產品可用於防護設施之覆被、塑膠覆蓋物、防蟲網及秣草包捆等使用,而這些產品在使用完後應隨即移除,且不可在田間燒燬。

除此之外,多氯化合物(PCpolychloride)等產品則禁止使用。

3.土壤及水資源保育

在土壤及水資源保育方面,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土壤及水資源應以一種永續性的態度來處理。

」因此,建議應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土壤沖蝕及鹽化,以及水資源之過度及不適當使用,並且應避免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

做法如下:

(1)應儘量避免用燃燒方式來清理土地。

如砍燒、燃撓稻草等(圖3-1-b)。

(2)禁止砍除主要森林。

(3)應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土壤沖蝕。

(4)禁止過度開發及耗用水資源。

(圖3-1-c)

(5)應要求適當之儲存率,以免導致地力衰退及地下水和地表水之污染。

(6)應採取相關措施以避免水及土壤鹽化。

 

(三)肥料方面

1.施肥之原則

施肥的基本原則是:

「應有足量可以供生物分解之物質,包括動植物及微生物等有機物質施入土壤中,以增加或維持其肥力及生物活動。

」因此,施肥管理應將養分流失減至最少,且應避免重金屬及其它污染物質累積。

非合成礦物肥料及外加生物類肥料,應被視為農場內養分循環之補充物而非其取代物,同時亦應維持適當之土壤pH值。

2.施肥標準

基於施肥的原則,我們可以訂出一些施肥之標準,這些標準說明如下:

(1)外加物質包括肥料和土壤改良劑,應以適量為宜。

(2)帶有人類排泄物之堆肥應避免施用於人類食用之植栽,認證機構應建立衛生標準以及必要程序以防害蟲、寄生蟲及傳染病媒之傳播。

(3)設定動物放養標準以避免過多排泄物而有污染環境之虞。

(4)應以植物或動物類有機質作為施肥之基礎。

(5)應考量當地狀況及作物特性,限定每個農場可施用外加有機質之總量。

(6)礦物肥料僅能以碳素物質(carbonbasedmaterials)之補充物使用。

其使用許可僅能在其他肥力管理措施已施行後才可發放。

(7)礦物肥料應以其自然成分施用,而不應再以化學處理使其更易溶解,認證機構可以允許一些合理特例,但這些特例不能包括含氮礦物肥料。

(8)應嚴格限制使用礦物性鉀鎂肥料、微量元素、重金屬或其他廢棄物,如礦渣、岩磷、廢水污泥含量較高之堆肥及肥料。

(9)禁止使用智利硝酸鹽及所有合成氮肥,包括尿素。

第二節病蟲害管理

有機農業的病蟲害防治,主要是採取各種非農藥的自然防治法,適當保護有益昆蟲以及各種天敵動物和微生物族群,利用生物間相抗衡的功能牽制害蟲的繁衍,以達到自然生態平衡,使作物不受到嚴重傷害。

在有機農業經營方式下,已經消失的益蟲和各種天敵動物、拮抗性微生物等都會逐漸再出現。

有機農業的病蟲害防治方法眾多,約可分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栽培防治與自然農藥防治等方法。

一、生物防治

(一)蟲害生物防治

是利用自然界生物平衡力量達成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也就是利用各種天敵和捕食性昆蟲、寄生性昆蟲以及殺蟲微生物、拮抗性微生物和性費洛蒙等生物性防治方法。

茲介紹常見之蟲害生物防治法如下:

1.捕食性昆蟲

捕食性昆蟲種類有蜻蜓、螳螂(圖3-2-a)、椿象、草蛉、食蟲虻、食蚜蠅、瓢蟲、蟻、胡蜂、捕植蟎等。

 

圖3-2-a螳螂(吳春美、章加寶攝)

(1)捕植蟎:

捕植蟎屬蜘蛛類捕食性天敵,捕植蟎體長約0.5mm,肉眼即可辨認,體型呈梨形,前端窄,後端寬,末端圓滑。

幼蟎具六隻腳,成蟎則有八隻腳,雄成蟎個體較雌者短小,幼蟎體色白,成蟎則為淡黃色,體色可隨食物種類不同而異。

捕植蟎目前是由農試所負責人工大量繁殖,供釋放草莓園防治神澤氏葉蟎、二點葉蟎之危害。

(2)草蛉:

草蛉(圖3-2-b)是民國82年間,由農試所引進「基徵草蛉」之種源,研究人員為避免種源品質衰退,從野外採集野生草蛉與之雜交大量繁殖。

目前台灣地區已有50多個農會透過產銷班推廣此種草蛉生物防治,主要應用在一般蔬果上,防治葉蟎、蚜蟲、粉蝨、薊馬、介殼蟲及一些鱗翅目蛾類的卵和初齡幼蟲等。

 

圖3-2-b草蛉(曾清田攝)

(3)瓢蟲:

瓢蟲屬於鞘翅目(Coleoptera)瓢蟲科(Coccinellidate)。

目前世界上約有5,000多種瓢蟲,台灣地區約有80種以上,其中能捕食有害生物的瓢蟲約六、七十種之多。

用在防治蟲害的瓢蟲主要有六條瓢蟲、七星瓢蟲、小十三星瓢蟲(圖3-2-c)及錨紋瓢蟲等。

 

圖3-2-c小十三星瓢蟲(邱政發攝)

2.寄生性昆蟲

東方果實蠅是目前國內果樹最大害蟲,國內每年均投入最多人力及經費進行防除。

其田間族群受氣象、寄主植物之影響甚大,目前約有89種寄主植物受其危害。

以往防治方法多半採用滅雄技術,近來則利用寄生蜂防治東方果實蠅,在研究單位的全力配合下各項器材及繁殖已能突破經濟效益,廣受有機經營之團體及農友肯定。

雖然幼蟲寄生蜂具遲效性,需等成蟲後才可自行找尋於田間之東方果實蠅幼蟲寄生而自然繁殖,但整體而言,此法對環境衝擊最少。

在東方果實蠅猖獗時應可同時綜合數種防治方法,以最自然的手段,達到有效防治東方果實蠅。

此外,玉米最重要的害蟲為玉米螟,目前則有赤眼卵寄生蜂可以有效防治。

3.性費洛蒙

目前已可以人工合成某些性費洛蒙,依功能可細分為性誘引劑、性刺激劑及性控制劑三種,這些無毒的化學物質可散發雌成蟲的氣味,引誘雄成蟲聚集。

因此,可利用此原理來誘使昆蟲進入陷阱,以殺死雄蟲、減少雌蟲交尾的機會來達成防蟲的目的。

嚴格來講,使用性費洛蒙亦屬於化學防治方法之一,因為性費洛蒙也是化學物質,然而性費洛蒙並非直接噴灑在農作物上,而是將誘蟲器懸掛於田間,利用散發之氣味來誘引昆蟲,所以不會殘留藥物在作物上,也不會發生害蟲抗藥性等問題。

使用此技術有專一性強、經濟有效、不污染環境、保護天敵、操作簡單、使用安全、無抗藥性等優點。

其應用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作為監測害蟲的工具,另一是作為農藥來防治害蟲。

當利用為監測工具時,是以性費洛蒙來誘捕害蟲,由每隔一段期間統計捕獲的蟲口數據,來判斷昆蟲族群之變遷情形,從而預測害蟲的發生期、發生量、分布區域及為害程度,再以這些資料來決定是否要防治害蟲,或作為使用何種防治方法之依據,並可藉以設立預警系統。

當做農藥來使用時,則可分為大量誘捕法、干擾害蟲的交配或是與其他生物性藥劑配合使用三種。

(1)大量誘捕法:

直接在田間大量設置性費洛蒙誘蟲器來誘殺雄性害蟲,使田間害蟲族群的雌雄比例失調,減少交配機率,使下一代的蟲口密度大幅降低,因而達到防治的效果。

此技術對那些雌雄比接近1:

1、雄蟲為單次交尾或蟲口在低密度時之害蟲族群較易奏效。

目前已成功應用於田間的實例有東方果實蠅、甘藷蟻象、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

然而為了達到更有效的防治效果,還須其他條件的配合,例如利用含毒的甲基丁香油來誘殺東方果實蠅時,必須全年的執行誘殺果蠅及清園工作,除了在果樹結果期做誘殺防治外,每兩個月需再實施一次全面式懸掛誘殺器措施,才能奏效。

另外實際應用大量誘捕法時,還需考慮誘蟲器的型式、排列方式、單位面積內設置的數量,以求符合經濟有效的原則。

(2)交配干擾法:

所謂交配干擾法是指利用高劑量的性費洛蒙、性費洛蒙類似物或抑制劑,來干擾雌雄害蟲間的交配訊息之聯繫。

此法實際應用時還需考慮誘蟲器的型式、顏色、誘餌以及在田間放置位置等因素,以免影響施用效率。

(3)與其他生物藥劑配合使用:

此法主要是先利用性費洛蒙來引誘雄蟲,再使這些被誘之雄蟲感染病毒、原生動物等病原或接觸化學不孕劑,然後釋回田間,經由交配時感染,而使得整個害蟲族群受損,來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

4.生物性農藥

臺灣地處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氣候高溫潮濕,作物病蟲害情形本已較為嚴重,再加上近年來因連作、及化學肥料與農藥之濫用,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及害蟲抗藥性,藥物的有效性逐漸下降,導致用藥量逐年增加,進而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及污染公害等問題。

基於維持作物的高產量,且避免化學肥料與農藥濫用之期望下,取代化學性農藥的「生物性農藥」便應運而生。

廣義而言,生物性農藥是指所有利用生物體或其所分泌之生理活性物質來達到病蟲害防治效果的生物性殺蟲、殺菌、除草製劑,是種針對特定的病蟲害,且安全性相當高的新型農藥。

其涵蓋範圍廣泛,共有12種,可分列如圖3-2-f:

 

但其中有六項,例如天敵昆蟲、捕食性蟎類、不孕蟲放養、性費洛蒙、攝食阻礙物質及生長激素等,均屬於生物防治範圍。

微生物製劑其實就是狹義的生物性農藥,因此可以說,凡是以微生物製成,用來抑制或殺死為害作物的病原菌或有害生物之製劑,就稱為生物性農藥。

一般而言,「微生物農藥」(Bio-pesticide)的種類大致可歸三大類

(1)生物殺蟲劑:

蘇力菌,黑殭菌,白殭菌,蟲生線蟲、桿狀病毒等。

(2)生物殺菌劑:

枯草桿菌,放(射)線菌,木黴菌,假單胞菌等。

(3)生物殺草劑:

植物病原真菌,如Fusariumlateritium。

生物性農藥的優缺點如下所示:

(1)優點:

a.專一性高,對非目標生物毒性低。

b.對禽、畜、有益昆蟲、天敵等無害。

c.使用安全,不污染環境,沒有殘留問題。

d.目標病蟲草害不易產生抗性。

e.是未來綜合蟲害管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的重要一環。

f.開發費用相對地便宜。

(2)缺點:

a.藥效易受環境條件影響。

b.藥效呈現緩慢。

c.使用者無法確認品質。

d.使用技術要求較高。

目前市面上的生物性農藥依功能可分為生物殺蟲劑、生物殺菌劑與生物除草劑三種。

其中以生物殺蟲劑佔最多,生物除草劑次之,而生物殺菌劑最少。

生物殺蟲劑有以細菌、真菌、病毒或線蟲製成的,其中以細菌性產品為主,佔90%以上;另外亦有部分真菌性產品。

下面僅就目前在生物性農藥市場上較主要的數種,分別討論。

(1)細菌性殺蟲劑:

細菌為最常使用之微生物殺蟲劑這些微生物會使昆蟲生長發育延緩、降低生殖潛能,或直接殺死昆蟲。

在細菌性殺蟲劑中,蘇力菌(Bacillusthruingiensis,BT),是最主要的產品,佔細菌性殺蟲劑市場的85%。

此菌種在產生孢子時,會同時分泌一種內生性毒素(屬結晶性蛋白質),當有害生物吃了蘇力菌後,連帶著也吃進這種毒素,在高pH值的蟲體腸中,毒素會被蛋白酶分解,其分解產物會使腸壁穿孔,蟲體麻痺,無法進食,在1~4天內就會使昆蟲死亡(圖3-2-g)。

蘇力菌之效力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如在施用後24小時內,受到陽光照射與雨水沖刷,其效力就大受影響。

蘇力菌種類相當多,但主要的菌種只有五種,而生產上市的商品約有40種,其寄主範圍包括:

蜚蠊目、直翅目、等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鞘翅目等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