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塑化剂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7329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塑化剂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整理塑化剂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整理塑化剂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整理塑化剂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整理塑化剂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塑化剂一.docx

《整理塑化剂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塑化剂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塑化剂一.docx

整理塑化剂一

塑化剂

潘义强

摘要:

本文本文简要概述了塑化剂的塑化剂的基本数据、塑化剂的分类、塑化剂的危害、塑化剂的检测、如何预防塑化剂的危害以及“塑化剂风波”引发的思考。

Plasticizer

Abstract:

Thisarticleprovidesabriefoverviewoftheplasticizerplasticizerplasticizerbasicdata,classification,harm,plasticizerplasticizerplasticizerdetection,howtopreventharmaswellasthe"plasticizercrisis"causedreflection.

关键词:

塑化剂、食品添加剂。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

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DEHP、DINP、DNOP、DBP、DMP、DE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

截止6月8日,台湾被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项。

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也叫酞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塑化剂的总类十分繁多,但使用最广、产量最大、最常被使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英语:

Bis(2-ethylhexyl)phthalate,缩写DEHP)。

由于DEHP本身物理特性良好,成本低廉,主要用在PVC(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如雨衣、鞋类、室内装潢材质、皮革类仿制品、防水手套、桌布、地板磁砖、浴室窗帘、儿童玩具用品、奶嘴奶瓶出牙器、注射针筒、血袋和医疗用塑胶软管等等,也都含有这种物质。

PVC塑胶中DEHP的含量在1%到40%之间。

DEHP也可作为液压油、电容器的介电质及萤光棒中的溶剂。

此次台湾饮料安全事件中唱主角的,正是DEHP这一物质。

邻苯二甲酸酯类是邻苯二甲酸的酯化衍生物,是最常见的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

在工业生产上被广泛使用,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最大宗,占塑化剂产量的3/4,其次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邻苯二甲酸酯塑化剂是具有些许芳。

香气味或无气味的无色液体,黏度中等,稳定性高,挥发性低,成本低廉,低水溶解度,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中。

台湾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

调查显示,全台可能受污染产品已近500项,不只果汁、饮料遭污染,就连果酱、浓糖果酱、益生菌粉等产品也下架回收,影响层面广,甚至连幼儿使用的感冒糖浆都传出含塑化剂。

起云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食品添加物,一般由棕榈油、乳化剂等多种物质添加混合制成,但岛内一些不法厂商为节约成本,将其中的棕榈油换成了塑化剂,而这会危害人体生殖系统甚至可能致癌。

  这起事件于近日曝光后,随着调查的展开,涉及的食品、饮料、保健食品甚至药品越来越多,在台湾社会引发不小的恐慌。

连日来,许多家长担心孩子成为塑化剂的受害者,纷纷前往医院求医问诊。

为此,岛内卫生主管部门已紧急要求20多家公立医院加开健康门诊接受民众咨询。

  台湾相关机构追查发现,塑化剂的源头来自于两家公司。

目前相关责任人已经被控制,相关人交代在起云剂中添加塑化剂已经长达30年。

  为加快处理这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岛内有关机构将从5月31日零时起展开“扫荡”。

届时,使用起云剂的运动饮料、果汁、茶饮等5大类食品,都须提供检验安全证明,否则一律下架回收,违者将受重罚。

官方也将不再接受诸如“下游厂商也是受害者”、“不知者无罪”等推脱理由。

  据岛内媒体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要求相关机构全力清查所有产品,并呼吁消费者勿掉以轻心,但也不要过度恐慌。

  有分析称,这起事件势必重创台湾食品业,相关损失恐高达千亿元新台币,特别是健康食品及饮料业的损失将最为惨重。

专家声称塑化剂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

  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表示,塑化剂DEHP是一种环境荷尔蒙,对人体毒性虽不明确,但它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其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体内必须停留一段时间才会排出,长期下来恐怕会造成免疫力及生殖力下降。

美国《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自由撰稿人JanetPelley表示,孕妇血液测量出来的DEHP的代谢产物与新生男婴的生殖器变窄、肛殖距变短和睾丸下降不全有着明显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DEHP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会有类似雌性荷尔蒙的作用,会干扰内分泌,影响生殖能力。

有研究指出,孕妇体内的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产下的男婴生殖器官生殖器短小、先天畸型、尿道下裂与隱睾症的风险就愈高。

若在成年男性体内邻苯二甲酸酯浓度愈高,精子的数量就会愈少,品质跟活动力也愈差。

也有研究发现,与DEHP或类似物质接触较多的人群中(例如从事PVC塑料生产行业的人),肿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的女性易发生月经紊乱和自然流产,男性的精子活性也似乎受到了影响。

此外,DEHP在肥胖症、心脏中毒等疾病中也可能发挥一定影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腹部肥胖或具有可导致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症状的美国人相对于没有这些问题的美国人,其尿液中的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代谢物浓度更高。

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还将其定级为可能致癌的程度。

在中国大陆,食品被塑化剂污染的事件也不少见,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近日证实,受包装中的塑化剂溶出影响,广州销售的方便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但随着台湾爆发塑化剂事件才逐渐被公众所重视。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10年6月出版的《中国环境监测》杂志上,研究人员测定发现,包括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在内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简称PAEs)早已渗入北京的地面水体与空气之中,部分水体污染严重;长江三峡库区DEHP最高浓度和黄河部分河段中DEHP浓度都已超标。

一塑化剂的基本数据

中文名字:

塑化剂或增塑剂

英文:

Plasticiser

分子式:

C24H38O4

CAS编号:

117-81-7

性状:

无色无臭液体。

不溶于水,溶于乙醚,乙醇,矿物油等。

结构式:

 

二塑化剂的分类

主要分类

增塑剂按其作用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内增塑剂和外增塑剂。

内增塑剂实际上是聚合物的一部分。

一般内增塑剂是在聚合物的聚合过程中所引入的第二单体。

由于第二单体共聚在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中,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有规度,即降低了聚合物分子链的结晶度。

例如氯乙烯-酯酸乙烯共聚物比氯乙烯均聚物更加柔软。

内增塑剂的使用温度范围比较窄,而且必须在聚合过程中加入,因此内增塑剂用的较少。

外增塑剂是一个低分子量的化合物或聚合物,把它添加在需要增塑的聚合物内,可增加聚合物的塑性。

外增塑剂一般是一种高沸点的较难挥发的液体或低溶点的固体,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酯类有机化合物。

通常它们不与聚合物起化学反应,和聚合物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在升高温度时的溶胀作用,与聚合物形成一种固体溶液。

外增塑剂性能比较全面且生产和使用方便,应用很广。

现在人们一般说的增塑剂都是指外增塑剂。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都是外增塑剂。

化学分类

按照化学结构划分为以下各类:

(1)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对苯、间苯二甲酸酯)。

(2)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包括己二酸酯、壬二酸酯、癸二酸酯)。

(3)磷酸酯类(包括磷酸脂肪醇酯、磷酸酚酯和含氯磷酸酯)。

(4)多元醇酯类(包括甘油三醋酸酯、一缩二乙二醇苯甲酸酯等)。

(5)苯多酸酯类(包括偏苯三酸三辛酯、偏苯三酸三己酯、均苯四酸四酯)。

(6)柠檬酸酯类[包括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乙酯、柠檬酸三丁酯、乙酰柠檬酸三(2-乙基已)酯等]。

(7)聚酯类(包括己二酸丙二醇聚酯、癸二酸丙二醇聚酯、邻苯二甲酸聚酯等)。

(8)环氧类(包括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子油、环氧油酸丁酯、环氧硬脂酸辛酯、环氧化甘油三酸酯、环氧四氢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

(9)含氯类(包括氯化石蜡、五氯硬脂酸甲酯)。

(10)反应性增塑剂(包括顺丁烯二酸二丁酯、马来酸二辛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多元醇酯、富马酸酯、衣康酸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等)。

具体分类

(1)邻苯二甲酸酯(如:

DBP、DOP、DIDP)

(2)脂肪族二元酸酯(如:

己二酸二辛酯DOA、癸二酸二辛酯DOS)

(3)磷酸酯(如:

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甲苯二苯酯CDP)

(4)环氧化合物(如:

环氧化大豆油、环氧油酸丁酯)

(5)聚合型增塑剂(如:

己二酸丙二醇聚酯)

(6)苯多酸酯(如:

1,2,4-偏苯三酸三异辛酯)

(7)含氯增塑剂(如:

氯化石蜡、五氯硬酯酸甲酯)

(8)烷基磺酸酯

(9)多元醇酯

(10)其它增塑剂

三塑化剂的危害

相信大家对塑化剂的缩写DEHP已经不陌生了,它的学名称之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又名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酞酸二辛酯,化学式为C6H4(CO2C8H17)2,为邻苯二甲酸与2-乙基己醇生成的酯类化合物。

动物实验发现,DEHP的急性毒性并不大,给大鼠腹腔注射2至7克DEHP才会致死,这个量大约与每天炒菜的盐量相当,是一个比较大的剂量也正是因为小剂量DEHP。

很难引起急性毒性效应,所以台湾的黑心生产商才敢于用它来代替棕榈油,掺杂在食品添加剂中。

但DEHP仍然存在很多潜在的慢性毒性在已发表的关于DEHP的毒性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主要是啮齿动物)、体外细胞实验或回顾人体暴露水平的调查方法,证明DEHP有类雌激素效应肝毒性、肾毒性、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障碍,可能致癌。

台湾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事情的起因缘于一次偶然的检测,但后期的追查发现,这是个大范围的、长久存在的问题。

今年4月,台湾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一位检验员发现一款“净元益生菌”的检测色谱中出现了异样波纹。

但由于这些波纹不在食品检验表目录中,因此一般的检验员不会注意,超标了也不知道是何种物质。

而这位非常尽责的检验员通过反复实验和比对明确了超标物质的身份——塑化剂。

就是这种无色、无味液体,添加后可让微粒分子散布更均匀,因此能增加延展性、弹性及柔软度,常作为沙发、汽车座椅、橡胶管、化妆品及玩具的原料。

居然在食品中发现有毒化工原料,着实让人吃惊!

此事已经从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发展为一次‘全岛灾难’。

这时,香港又传出了爆炸性新闻,据《大公报》报道:

早在一年前,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就经香港红十字会转介300名市民的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其中再抽取200名市民血液样本,发现99%的人的血液样本中均验出有“塑化剂”。

该项目负责人黄港住称,这类化学物料有可能一直存在于食物中,只是由于“塑化剂”未纳入香港恒常食物监察计划内,令市民进食后“中招”也不知,直至台湾爆发有关风波后,港府才“如梦初醒”。

对DEHP的研究中,需要特别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这样一篇针对孕期母亲体内DEHP浓度和产后婴儿毫克体征调查发现,如果这位母亲生的是男婴,母体中DEHP的浓度数值和婴儿的阴茎粗细、肛殖距(这两项指标一般被用于评价男性毫克化体征)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就是。

说,孕期母体中DEHP及其代谢产物较高的人,她所生男婴的阴茎可能会细一点,肛门和生殖器之间的间距可能会短一些。

但研究者认为,具体到某个人,这些数值并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种相关性,未必瓶代表具有因果性。

这个结果主要是提示大家,孕妇摄入DEHP是有风险的,需要注意避免接触。

另外,考虑到在儿童体。

内DEHP的代谢不如成人迅速,可以说DEHP对儿童具有一定威胁。

除此以外,并没有太多证据证明成年人接触低剂量DEHP会有心血管损害,肝肾毒性以及肿瘤方面的风险。

与DEHP或类似物质接触较多的人群中(例如从事PVC塑料生产行业的人),肿瘤、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中的女性易发生月经紊乱和自然流产,男性的精子活性也似乎受到了影响。

此外,DEHP在肥胖症、心脏中毒等疾病中也可能发挥一定影响。

不过,它在致癌性方面则没有确凿的医学证据。

DEHP在塑料中并非采用牢固的共价结合,比较容易从塑料中脱离,进入环境或人体中。

研究认为,普通大众接触DEHP的途径主要是饮食。

食物和水可以通过与塑料包装接触而吸收DEHP。

2007年6月,欧盟曾在中国出口的油浸式食品中检出过DEHP,其来源是瓶盖中软质垫圈污染了食物。

此外,儿童将含有DEHP的塑料玩具放入嘴中也是一个产生危害的途径。

我国生产的某些塑料玩具曾经多次被欧盟或美国退回,也是因为其中DEHP超标,而这些玩具对于尚处在发育期且喜欢咬玩具的孩子来说是有潜在危害的。

四塑化剂的检测

2011年5月底发生的“塑化剂事件”,波及到我国大陆地区和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已成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

中国卫生部6月1日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PAEs)等共17种化合物列入黑名单。

一时间有关食品中的PAEs检测技术研究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分析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

早在2008年陈海婷等就已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总结了食品大气、水、土壤、化妆品、聚氯乙烯等6种不同基质中PAEs的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检测技术,并展望了分析方法的研究趋势。

提及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主要有:

液液萃取柱层析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微波溶出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分析方法有:

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HPLC)、气质联用法(GC-MS)、液质联用法(HPLC-MS)等。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环PAEs境样品和塑料包装材料及其迁移情况,对于在食品中的污染情况关注并不多。

在2010年则全面、系统、详细地对比了食品中PAEs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将样品前处理方法中提取试剂的类别净化的方法及方法原理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该研究者认为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决定检测结果灵敏度和准确度的关键。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检测技术与其他食品中有毒有害类化合物的检测一样,研究更加深入,一直向着样品前处理方法更简便、仪器分析的分离能力更强、灵敏度更高的方向发展。

目前,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方法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先采用液——液萃取,然后经SPE柱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净化;仪器分析方法有GC法HPLC法GC-MS法,但主要集中在GC-MS法。

这是因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均是具有半挥发性弱极性或非极性、结构稳定的化合物,HPLC法并不适合,而GC-MS法可同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是较新型的检测技术,但由于仪器昂贵,检测成本较GC-MS法高,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GC——MS分析方法检测食品类样品的种类和范围更广,分析的塑化剂种类更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下面就将这种分析技术在食品中塑化剂检测方面的应用作一概要评述。

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国标方法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适用于食品中16种PAEs含量的测定,对于含油脂样品中的PAEs检测限为1.5mg/kg,不含油脂样品的为0.05mg/kg。

GB/T21911—2008的主要原理是:

针对不含油脂的样品,液体状态先混匀后,加入正己烷提取;固体和半固体,先将样品粉碎(固体样品)混匀后,加适量水,再用正己烷提取;提取液经静置分层取上清液进行GC——MS分析;针对含油脂样品则需先经GPC进行净化。

由于该国标方法的样品前处理过程简单,样品适用范围又包含全部食品,在“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即刻成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政府实验室的检测方法依据。

在卫生部公告的17种PAEs黑名单中,虽然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不在该国标范围内,但检测时可参照使用。

卢春山等研究建立了食品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超声提取-固相萃取净化/GC-MS分析方法。

该方法对含油脂食品的检出限为0.50~3.2μg/kg;不含油脂食品和液体食品的检出限为0.02~0.50μg/kg,与国标方法相比,虽然少检测了一种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苯酯(DPhP)”,但样品前处理方法更具针对性,如针对啤酒样品提取时要加入饱和食盐水和乙腈,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对于复杂基质样品的检测参考价值更高,尤其是针对油脂类样品,采用甲醇提取,较正己烷提取后的基质干扰小,且毒性更低。

另外,采用C18柱和PSA柱串联净化,可将样品中油脂、脂溶性物质、有机酸、色素同时去除,溶剂用量减少,净化效果明显。

颜慧等专家采用GC—MS法测定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

方法检出限为0.002~0.103mg/L.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非常简便,即将样品经正己烷提取后,无需净化,用正己烷相直接上机分析。

一些基质干扰少的饮料样品,在需要大量筛查时,可以参照使用。

类似的还有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样品需要在沸水浴中加热除去乙醇,冷却后,再加入正己烷提取。

否则会影响在乙醇中溶解性较好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提取。

郑向华等建立了同时检测食品中23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固相萃取-GC/MS分析方法。

不易乳化的液体样品经正己烷提取;易乳化液体样、不含油脂固体或半固体试样和含油脂样品用乙腈提取;提取液经玻璃ProElutPSA固相萃取柱净化。

目标物包括了国标中的16种以及国际高度关注的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和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等PAEs物质。

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05~0.05mg/kg,定量限(S/N=10)为0.02~0.2mg/kg。

从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食品实验室检测的近千个样品中的情况看,经常被检出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其次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但含量一般都低于1mg/kg或1mg/L,可以认为是来自包装材料的迁移或其他环境污染。

仅有一个样品的DEPH含量很高,后经查实为人为添加,该商品已被下架。

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从食品包装材料和环境中迁入食品的PAEs的含量大都维持在ppb级(μg/kg),GC-MS法作为实验室确证和筛查的官方认可的检测方法在痕量分析中展示了极大的优势,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研发针对不同复杂样品(包含更多种类PAEs的化合物)更加简便快捷的前处理方法。

此外,因为该类物质的结构稳定,在人为添加时浓度也很高,研发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也是发展方向。

五如何预防塑化剂的危害

塑化剂风波让不少市民“谈塑色变”。

塑化剂对人体危害巨大,我们怎样才能尽可能地远离塑化剂呢?

1、不饮用果汁等浓稠饮料

当你喝一瓶果汁时,如果它不是10块钱左右的纯果汁,但看上去像果汁的话,它就是加了起云剂。

因为这种果汁中真正的果汁含量只有3%-5%,如果光把果汁兑水的话,看上去与清水差不多。

所以当你看果汁中的配料时,不光有水果原汁,还有香精、色素和起云剂(也叫稳定剂或乳化剂)。

在食品工业中允许使用的起云剂,一般是由棕榈油加乳化剂混合,会使果汁看起来浑浊,更像真果汁。

而添加塑化剂(DEHP)可让微粒分子更均匀散布,黑心厂商就用它做起云剂,不仅节约成本,“起云”的效果比原来更好。

2、尽量少食用方便面

2010年10月,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柳春红副教授及其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

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转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DBP和DEHP仅可用于接触非脂性食品的容器,且在塑料包装中的特定迁移量分别不超过0.3毫克/千克和1.5毫克/千克。

但实验室采集样本中的DBP和DEHP含量,已远超标准。

3、不用塑料瓶存放含油脂食品

实验发现,PVC垫片应避免与脂肪类食品接触,而且较薄PVC垫片有较高溶出量。

我国有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PVC瓶盖垫片不能接触油脂类食品,但可以用于汽水、啤酒、黄酒及蒸馏酒瓶盖。

不过,市面上仍有相当多的含油脂类食品的生产企业在违规使用PVC瓶盖垫片。

在食品中能检测到DEHP,就是与某些食品饮料瓶盖内部的软垫有关(防止饮料渗漏)。

4、正确使用塑料餐具

塑料容器中原本合理存在的塑化剂,却常因人的不当使用,而在不经意间被吃进肚子。

比如,用“非微波炉专用容器”加热食物,直接用普通塑料盒装食物入微波炉加热,用不合格的一次性饭盒装着热快餐,用非食用塑料袋装滚烫的食物,戴着塑胶手套吃手扒鸡……这些贪图方便和便宜的行为,让原本无害的食品变成“毒物”。

5、拒绝接触超标塑料玩具

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在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四大城市随机购买了聚氯乙烯(PVC)材质的玩具样品30份,包括幼儿玩具、幼儿嬉水用具等,送至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在30份样品中有21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其中一只绿色玩具球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达到43.1%。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发布指令,规定儿童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的含量不得超过0.1%。

6、不使用廉价保鲜膜

目前市场上的保鲜膜分为PE和PVC两类,PVC膜的价格要比PE膜的价格便宜。

PVC的保鲜膜中因含增塑剂,遇高温或油很容易互溶。

所以它的使用是受限制的,“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加热”。

分辨方式:

分别将两种保鲜膜撕下来一段,用手揉搓,直至两段保鲜膜分别黏合在一起,再将它们展开,看它们的黏合性。

PVC保鲜膜黏性很强,展开无法恢复原样;PE保鲜膜的黏性略小,很容易将其展开。

7、杂牌指甲油塑化剂含量最高

在化妆品中,指甲油的塑化剂含量最高。

塑化剂添加到高分子聚合物中以增强材料的柔韧性和拉伸性,而指甲油需要加大约5%的可塑剂,使成膜性更佳,并起到一定的乳化增稠的效果,看起来滑润有质感。

和一般的乳化剂相比,生产企业使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成本要低很多,因此一些小企业就会选择这个消费者普遍并不知道的物质,来替代正规的乳化剂进行添加。

8、香水最好不要长期使用

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加到香水里,可使香水留香时间较长。

北京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香水都添加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所检的样品中检出率达92%。

食品安全关系人体健康,食品包装安全更是不容忽视近。

半个世纪以来,塑料及其制品已和人类的生活建立了几乎密不可分的联系,不管是否与食品相接触,各类塑化剂(增塑剂)已广泛存在人类生存环境中。

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同时,塑化剂的生产企业、使用企业均应规范化生产、销售、使用,保证其流通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安全合规,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淘汰有害塑化剂,最终从根本上杜绝塑化剂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把在台湾地区引发的塑化剂事件从坏事引出积极的结果。

2011年6月3日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专家就近期塑化剂引起的“风波”表示,塑化剂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微量摄入不必过分恐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兆平说,塑化剂作为一种环境激素,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空气、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剂的存在。

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