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866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docx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定

人们为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是一门为进行理论研究和进行科学认识活动提供途径、手段和工具的学科。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v

程序化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按照一定的系统性、有程序的步骤进行的,这些程序简单概括为如图1-1所示的几个主要步骤:

v客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它十分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因此,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

v数量化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满足于对事实的一般定性描述,而是十分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

v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再现、分析、处理。

如利用电影、电视、幻灯、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技术作为实验刺激手段和资料记录手段;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分析处理,使科学研究更精确、有效。

3、教育技术研究的程序

根据现象—实体—本质的过程,科学的研究程序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v准备阶段即研究的规划、设计阶段,包括搜集、选择和确定课题,建立假设,选择研究对象,确定抽样方案等。

v现象阶段针对所要验证的假设,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现象的资料,但这些资料只能反映现象的表面,只是描述现象,不能更深刻地说明现象。

v实体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科学事实的过程。

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简约化、分类化、系统化,并分析确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从而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

v本质阶段根据所获得的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推广其适用范围,获得一个概括性的陈述,提出某些定理、定律、原则,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写出研究报告。

4、理解、应用:

教育技术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及适用范围

5、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项目

①教育技术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②学习资源与教学系统开发

③教育教学改革应用④教育技术管理与评价

7、理解:

实证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的不同点

在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范式则是指教育技术领域中学术共同体对所从事的教育技术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的共同认识。

实证性研究:

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

通过对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范式。

解释性研究:

以建构主义为基础。

以一定的命题或假设为前提,运用演绎方法探讨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式。

8、理解: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比较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关于事物量的关系的研究。

所谓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定性研究是相对于定量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

或称质化研究,是关于事物性质的研究,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二、研究设计

1、研究课题的来源

①直接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和社会需要;

②来源于教育技术实践经验向教育技术理论的转化;

③来源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向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转化;

④来源于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本身的偶然发现;

⑤来源于现有教育技术理论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⑥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的启示与移植。

2、课题选择的原则

☐需要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提出构想,描述问题,寻求合适研究方法、场所、人员,确定假设、变量,确定研究方案

3、概念:

研究变量的概念,研究变量的类型与界定

变量: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测量的影响因素。

☐自变量又称实验变量,就是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多因素。

特征:

①它的变化导致研究变量发生反应常见。

②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

③它的变化受计划安排,是系统性变化。

类型:

媒体刺激条件、教学环境状态、教学组织状态等。

☐因变量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研究者打算观测的变化因素。

特征:

①它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或对自变量作为响应的。

②它是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

③它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

常见类型:

即时行为反应、个体状态变化等。

☐干扰变量,无关变量,除了研究者所操纵的自变量之外,另外一些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使得研究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释,称其为干扰变量。

4、应用:

教育技术研究中变量的类型,能分析、设计变量并准确表述

v自变量的类型:

①媒体刺激条件:

电视教材的画面内容与结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的交互式设计,网络教学软件的界面设计,媒体某种因素(如音乐)的刺激强度(时间等)②教师对媒体的操作行为:

媒体的组合方式,媒体的呈现时机(方式)。

③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

对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等。

④研究对象的团体特征:

学校的性质。

班级集体的素质,人际关系,组织形式等。

⑤教学环境状态:

教学时间(地点),教学设施条件,教学实验设备。

⑥教学组织状态:

课堂集体教学,个性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远程学习等。

v因变量的类型:

①即时行为反应:

语言行为反应,非语言行为反应(动作,表情等),特殊语言行为反应。

②个体状态变化:

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心理的变化等。

③群体状态的变化:

教学规模的变化,教学质量的变化,教学效率的变化,态度倾向的变化等。

④态度倾向等级。

⑤学习行为变化。

5、理解、应用:

研究假设的概念;研究假设的一般特征;研究假设的表述方式

假设:

在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未知事实作出的假想(推测)性的解释。

研究假设的三个基本成分:

①研究项目的限制性条件②研究的自变量③研究的因变量。

一般特征:

①假设具有推测的性质。

②假设具有事实和科学知识的基础。

③假设是人们认识并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假设的表述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存在式表述(又称描述型假设)存在式表述的形式是“在条件C下,A具有性质B。

☐条件式表述条件式表述的形式是“在条件C下,如果有A,则有B。

☐差异式表述差异式表述的形式是“在条件C下,A和B之间存在差异。

☐函数式表述函数式表述的形式是“在条件C下,随着A的改变,B将做......方式的变化。

6、理解、应用:

抽样的概念;常用的抽样方法

概念: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常用的抽样方法:

v简单随机抽样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即抽样的随机性),且在抽样取走一个个体之后,总体内的成分不变(即抽样的独立性),这种抽样方式称为简单随机抽样。

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抽签法、查表法、计算机造数法。

v系统抽样(等距抽样)系统抽样方法实际上是等距间隔法的机械抽样

v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分层抽样是先把总体按照一定标志分成不同的类型或层次,然后从不同的类型中随机抽取若干单位组成样本。

v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先将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组),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对所抽中的群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v非概率抽样方法在不能实行概率抽样的情况下,可采用非概率抽样法:

有目的、有判断的抽样、随意抽样、定额抽样。

7、应用:

研究方案的设计及撰写

研究方案是针对要进行研究的范围提出问题,并拟订解决方案,及为解决问题而需要的人员、预算和日程的一种研究计划书。

包括:

一、研究概述

1、研究问题①问题描述②本研究的重要性③列出所要进行检验的假说或要解答的特殊问题

2、研究目的

3、其他相关研究的概述(文献调查)①引述前人的相关研究(最好列举5个以上)②讨论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之间的关系③指出本研究与他人的研究的不同之处

二、研究设计(研究框架)

4、研究假设与变量

5、研究思路(研究步骤【①总体来源,样本数目,抽样设计;若采用实验法,要说明实验组、控制组的构成。

②资料搜集途径,资料的类型,搜集的方法;若采用问卷调查,要说明调查的地点。

③实验设计、模式和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

④资料分析,其数学方法的选择及其分析方法的使用。

⑤预期结果。

】与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6、研究的日程进度

7、预期研究结果

8、研究人员

9、研究设备与器材

10、研究期限

11、其他事项

8、研究项目的组织模式,研究项目实施;

对研究项目实施以下管理措施:

1.理论培训2.现场指导3.定期评估4.成果评奖与展示

三、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法

1、什么是教育技术文献?

教育技术文献的类型;

书籍,报刊,期刊,教育档案类,日记回忆录,信件,自传

2、理解、应用:

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检索的基本步骤;

目录,

3、应用:

文献研究过程的3个环节,文献研究的分析方法;

文献收集,文献鉴别,文献整合

4、理解:

内容分析法的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5、应用:

能举例说明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特征分析、发展分析、比较分析),内容分析的步骤(尤其是内容抽样的方式、内容分析类目表的设计);

内容抽样的方式:

来源,日期,单元抽样

类目:

即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式:

①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或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

②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

类目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类目必须在内容分析评判之前预先制定;

②类目的意义要有明确的限定范围,不能彼此重叠;

③分类方法要使每一个分析单元都能有归口处。

◆应用模式:

1、特征分析(现状分析):

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可以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模式图:

2、发展分析:

通过对某一对象,在同一类问题上,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在某一类问题上的发展倾向。

模式图:

3、比较分析:

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4)信度分析

1.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

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

2.内容分析的信度显然与参与内容分析的人数多少有关,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

其中,R为信度;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是指两个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

程度,其值为:

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

四、调查研究法(※)

1、理解:

调查研究法的概念,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概念:

调查研究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既要调查---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个案追踪等多种技术获取材料,又要研究---对所获取的材料进行内容分析、系统分析、归因分析,得出结论。

因此,调查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步骤:

①确定调查课题和调查项目②选择调查对象③确定调查方法与手段④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⑤实施调查⑥整理与分析调查资料⑦撰写调查报告

2、理解:

问卷的概念;问卷的类型

问卷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编制的一套问题表格,它是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

问卷的基本类型:

(1)结构型问卷:

问卷的设置和回答在形式上有严谨的结构,每个问题只提供数量有限的答案,调查对象只能选择回答。

(2)无结构型问卷:

问卷的设置和回答在形式上没有严谨的结构,调查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回答。

3、应用:

问卷的构成;问卷问题的设计,问卷发放与调查实施;在线问卷工具的应用;

v问卷的构成:

①前言部分:

每一份问卷的开头,必须有一段简短的前言,说明研究的目的,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回答,作某些必要的说明,以解除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

②个人特征资料部分:

在问卷设计时,个人特征资料往往是作为自变量而被使用的。

它包括性别、年龄、学校类型、教育程度、职业等。

③事实性问题部分:

事实性问题是指要调查了解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行为事实,它包括存在性事实和行为性事实两个方面。

④态度性问题部分:

态度是人对某种现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通过人的意见和举止行为反映出来的。

v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通常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确定调查研究项目和调查对象→建立假设,确定变量x,y→确定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问题的排列组合→形成问卷→试测与修订→发放使用

v问卷的发放与调查实施:

1、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对于问卷调查,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①问卷的回收率,即发出问卷后,经被调查者填答并能被研究者收回的问卷比率。

回收率的大小是与问卷的发放方式与问卷的设计质量有关。

②问卷的有效率,有效率等于回收问卷总数减去无效回答问卷数再除以回收问卷总数。

回收:

(1)邮政投递式:

这种方式问卷的回收率较低,约在30~60%左右。

(2)专门递送式:

这种方式的问卷回收率达90%以上。

(3)集中填答式:

这种方式的回收率可高达100%,有效率也高。

2、对回收问卷的审查:

对一些回答不完整、不按要求回答和回答不正确的问卷都应视为无效问卷。

v在线问卷工具的应用:

1.“问卷星”2.OQSS

4、理解、应用:

结构性观察的概念;结构性观察的内容;如何进行结构性观察;

 

五、行动研究法

1、理解:

行动研究的特征

特征:

①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②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③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④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⑤从研究进程看,是“边行动边调整”;⑥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和发展”。

层次:

①个体的研究;②研究小组的研究;③学校组织的研究。

2、理解、应用: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和操作程序,能结合课题进行行动研究设计和在教学改革中开展行动研究;

v基本环节:

1.计划:

“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

“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

2.行动:

“行动”就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

在行动中,要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

3.观察:

“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

4.反思:

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v操作程序:

(结合P201)

一般2到3次

六、实验研究法

1、理解:

实验研究的特点,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判断性实验、对比性实验、析因性实验)

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

v特点:

①它可以使人观察到在自然条件下所遇不到的情况,从而扩大研究的范围。

②它可以把某种特定因素分离出来,以便分析某一特定因素的效果。

③它便于测量,可从中获得比较可靠的研究成果。

④它可以重复验证。

v基本类型:

判断性实验、对比性实验、析因性实验

2、理解、应用:

实验研究涉及的变量类型,各类变量如何操纵和控制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过程包括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干扰变量(无关变量)三类变量。

(1)对实验变量(自变量)的有效操纵:

对实验变量有效操纵的原则是要有系统的变化,而且变化的差异要尽可能大。

因此,通常在实验设计时选择两个极端值,或取其最佳值,或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值作为实验刺激的条件。

(2)对反应变量(因变量)的有效测量:

反应变量的变化情况是通过测量工具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包括心理测验、问卷、量表、测验试题、各种反应仪器等。

(3)对干扰变量(无关变量)的有效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无关因素会干扰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的结果,根据其显现的状态,这些干扰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称为外扰变量,

另一类称为中介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如下的一些方法来控制干扰因素:

①恒定法:

即在设计实验时,为了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实验条件之外,可使之保持恒定。

②纳入法:

这是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干扰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同样安排它做系统的变化,并且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行为反应与这一因素的关系。

③平衡法:

即利用数学概率原理。

④循环法:

考虑到受试组个人条件因素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在设计时,可使同一受试组接受几种实验处理,每个受试者都重复接受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3、应用:

三种实验研究模式的设计(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能结合课题进行设计

v单组前测后测设计(结合P212)

基本模式:

实验组O1XO2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①设计有前测成绩,这样使得研究者在实验处理之前就可得到被试的某些信息;②研究者可通过前测与后测成绩的变化来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实验设计的缺点是:

不能控制经历、成熟、测验以及趋势中回归等因素对实验的可能影响。

v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O1XO2

RO3O4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①随机分组;②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对照组则不给予实验处理;③两组均进行前测和后测。

v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XO1

RO2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①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②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v所罗门(Solomon)四组设计

基本模式:

RO1XO2

RO3O4

RXO5

RO6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①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②两组有前测,两组没有前测;③一个前测组和一个无前测组接受实验处理;四个都有后测。

4、应用:

两种准实验研究模式的设计(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时间系列准实验)

v

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实验组O1XO2

………

对照组O3O4

这种实验设计的特点是:

①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且每组都有前测和后测;②一般在原有环境下按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对照组与实验组是不等组;③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大致相当的对照组。

v时间序列设计

基本模式:

O1O2O3O4XO5O6O7

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个被试组或个体做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将引进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测量结果与引进实验处理前的一系列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实验处理插入前后,测量结果的相应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七、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的概念;其基本特征

v概念: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

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v基本特征:

(1)研究的情境性:

自然情景

(2)研究者的角色:

力图站在被研究者所处情景(3)研究过程注重描述性资料的收集(4)研究注重归纳法的运用(5)研究结果是描述性的(6)研究关注对象的整体与全局的特征

2、质的研究操作程序;

(1)确定研究的“现象--问题---对象”。

一类是特殊性问题,如“广州市某小学的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现状研究”。

一类是过程性问题,如“某班学生是如何看待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的”;“某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是如何学习的”。

(2)研究目的和意义的揭示(3)整理和分析相关研究的现状(4)选择研究对象和具体方法

3、质的研究资料有哪些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能结合课题进行设计与应用,尝试使用质的研究工具(NVivo);

(1)实地研究(参与观察法)

(2)案例分析(3)深度访谈(4)教育叙事分析

4、访谈的概念;深度访谈的特征;深度访谈的发问技巧

v概念:

访谈(interviewing)是指研究者与受访者面对面的语言交换,通过交流使受访者表达他们的意见或认知等资料,了解受访者正在做什么,或在想什么,以及为何要如此进行等议题。

v深度访谈特征:

深度访谈(DepthInterview)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即在访问过程中,一个研究者与一个受访者深谈,主要是用于获取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层了解的探索性研究,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

是质的研究中资料收集的一种方法

v深度访谈的发问技巧:

①推进式提问:

这种技巧是用来澄清及获得更多细节的方法。

②反向式提问:

这种技巧是直接针对受访者的论点提出相反的论点,使受访者进一步澄清他的前一个论点,或让受访者提供进一步的信息,以检视访谈者是否正确解读受访者的信息。

③假设性提问:

这是由访谈者提出几个可能的现象、选择或发生的情形,让受访者猜想自己面对这种选择的态度或行为反应;或者提出理想,让受访者描述或分析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比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这种方式可以让研究者了解受访者的诠释与观点。

④澄清式提问:

针对对方的答复重新措词,使被访者证实或补充原先答复的一种提问。

⑤借助式提问:

借助权威人士的观点或意见来影响被访者的一种提问。

5、教育叙事的概念;教育叙事分析的内容;

v概念:

是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叙述对象。

教师生活的故事包括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它应是真实的、情境性的。

v分析的内容:

①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

探讨教师的行为的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框架。

②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探索教师如何在教育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为自己。

③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通过教师的叙事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所感兴趣、所思考、所进行的活动。

 

八、评价研究

1、理解:

评价的类型,评价研究的概念

v概念:

评价研究,是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等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研究,尽快地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v评价研究的类型:

①诊断性评价②形成性评价③总结性评价

2、应用:

评价研究的程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建立(指标项的确立、评价标准的确立、权重系数的确立),能结合课题进行设计和对具体数据统计计算(P243计算题)

v程序:

v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项+标准+权重

1)指标项的确立:

把评价对象根据某种特定的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又可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评价指标项。

---层级分解法

2)评价标准的确立:

标准就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标准的描述有三种常见的方式,即描述式标准、期望评语量表式标准以及客观可数等级式标准。

3)权重系数的确立:

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权重系数分为两种:

自重权数:

以权数作为指标的分值(或分数),或者以权数直接作为等级的分值。

加重权数:

在各指标的已知分值(即自重权数)前面设立的权数。

权重系数的获得可通过如下两条途径:

调查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访问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以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分析哪

项指标项重要、哪项指标项不太重要,从而确定这些指标项的权重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