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诗二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805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古诗二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1 古诗二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1 古诗二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1 古诗二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1 古诗二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 古诗二首.docx

《11 古诗二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古诗二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 古诗二首.docx

11古诗二首

总第37-38课时

教学课题

11、古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难点

1、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准备

天门山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总第37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教学随感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

“望”是什么意思?

  生:

看,在远处看。

  师:

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

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

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

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

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

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

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

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断楚孤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

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师:

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

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生:

没有。

  师:

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

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

望到了天门山。

天门山断开了。

  师:

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

被楚江冲开的。

  师:

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

长江。

  师:

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

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

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

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

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

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

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

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

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

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

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

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

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

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

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

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

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

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

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

高兴,喜悦。

  师:

为什么高兴?

  生:

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

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

生:

小船上。

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

“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

“出”是什么意思?

  生:

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

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

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

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

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

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

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

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

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

(板书:

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

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

  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

  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悟。

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让他们来介绍李白,没收集到的同学来回忆李白写过的诗,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了,接着我导入:

”看来你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望天门山》。

”我在课前收集了有关天门山的一些图片,我让学生来观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天门山有了大致的了解。

板书

望天门山

备注

新课标语文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总第38课时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题临安邸

教学过程

教学随感

一、比照:

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播放《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

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南宋诗人陆游在临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

(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

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

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

(板书:

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

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

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指名答。

  师:

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3.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

你如何理解“游人”?

(游山玩水的人)

  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不一样,我们平时是出去旅游,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4.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

(醉了)

  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

“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

 5.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想象说话)

  

(1)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

  师:

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板书:

醉生梦死),下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些权贵们吃喝玩乐的一幅图画。

(课件出示)

  

(2)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仿佛听到了被金兵占领地区的老百姓在说:

“南宋什么时候能把领土收回去,让我们不再受苦啊!

”)

  6.师:

可是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

(汴州)

  师:

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7.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作汴州”

  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是不是他们真正的家?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他们还想要他们的家吗?

  师:

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一看画中的部分景象。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出示《清明上河图》,师: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的确是这样,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

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2.师: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3.这些楼是谁建的?

(皇帝,大官们)他们建了作什么?

(为自己享乐)

  师:

是啊,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

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出示课件)

  4.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酒囊饭袋,你们着急不着急?

  你着急什么?

(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

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

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是啊!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5.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出示全诗课件)

  五、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

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这忧国忧民(板书:

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六、感情读诗、背诗。

(配乐)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我还有不少不足之处,亟待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克服。

1.读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的阅读。

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是非常浓的,喜欢读,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这时如果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读,对诗歌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者,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一味地用齐读的方法使得一些能力较差的、不爱动脑筋的在里面滥竽充数,不能真正地得到训练,自然能力就不会提高。

2.教师“牵“得比较多,给予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比较少。

往往在大多数同学才刚刚有些体会感悟时,就打断了他们的思考,牵着他们往前赶。

于是自然而然的,整个课堂就成了几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表演的舞台,从而忽视了大多数同学的个性化的理解。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备注

新课标语文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