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安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653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韵味安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韵味安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韵味安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韵味安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韵味安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韵味安徽.docx

《韵味安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韵味安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韵味安徽.docx

韵味安徽

文传学院作业统一用纸

(2012~2013学年度第2学期,3月30日)

课程名称:

文化资源作业题目:

韵味安徽

姓名:

赵臣学号:

2011020724成绩:

韵味安徽

前言

安徽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变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

安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本文着重的是对于安徽文化的表现极其安徽文化当今的发展和利用,而不是安徽文化的特色比较,所以本文采取分方面来表现安徽文化而不是区域来比较特色,接下来将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来展示安徽的风采及其安徽人的精神面貌。

内容简介

1、安徽的由来和简介

2、徽文化的构成

3、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安徽的由来和简介

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二、安徽文化的构成

安徽文化由于地跨淮河长江两条和,所以地域差异比较大,安徽文化的概况表现也比较多样,分地域表现过于重复,比如小小的一块豆腐,在安徽的南北中表现完全不同,南方的毛豆腐,中部的嫩豆腐,北方的豆干,分地域说太过重复介绍,所以直接从安徽的艺术文化(戏曲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自然旅游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徽商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展示安徽文化的风采。

1、艺术文化——戏曲

地方戏曲有40多个剧种,影响较大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皖南花鼓戏、皖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青阳腔、傩戏等。

①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②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

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

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

③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佛教圣地九华山下的刘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带。

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

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芭蕉扇》等十余种

④庐剧,旧称“倒七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

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

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

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2、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3、旅游文化

安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其中自然文化资源首先提到的就是安徽的黄山,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对于黄山的最高评价。

而人文资源也很丰富,安徽从古至今出现了无数的历史文人和古迹。

安徽因地灵而人杰,因人杰而文化灿烂,这里孕育诞生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被黑格尔认为是中国古代唯一哲学家的老子就出生在皖北的涡阳,而紧邻涡阳的蒙城县,则是传承老子衣钵的伟大哲学家庄子的故里。

一代枭雄曹操、古代名医华佗、传奇皇帝朱元璋、历史上的清官代表包拯、与中国近代史密不可分的李鸿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中国讽刺小说第一人吴敬梓、新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新文化运动著名学者胡适之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都是安徽人。

安徽地跨江淮,南北文化差距很大。

皖北的沉郁苍凉与皖南的细腻柔美迥然不同,使得江淮热土孕育的历史名人呈现十分丰富的形态,既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又有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还有教育家、经济学家和有深刻历史影响的商界名人。

安徽是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

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

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

4、饮食文化

徽菜系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对于饮食,出现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面南米的饮食风格。

安徽饮食其总体风格是:

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并具有选料严谨、火工独到、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南北咸宜的共同特征。

特色饮食:

萧县羊肉、毛峰熏鲥鱼、无为板鸭、云雾肉、徽州臭豆腐、大救驾、龙凤贡面、中华绒毛蟹......

5、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顾名思义,是古徽州区域的文化呈现,而非安徽文化,古徽州包含现今的安徽黄山市的歙县、屯溪、徽州区、祁门、休宁、黟县、太平;宣州的绩溪县;江西的婺源县。

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也是中国和世界的骄傲,300年前,古老的徽州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3、安徽文化产业

1、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全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工作会议和2001年省政府《批转〈安徽省文化体育出版产业十五计划(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号)后,我省文化产业在积极探索中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基础,为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力量。

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是:

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但结构层次不高。

初步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但总体上竞争力不强。

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仍十分薄弱。

2、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①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产业意识不强,重事业轻产业的倾向普遍存在。

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政企不分、管办不分成为政出多门,行业管理不到位,企业运行不规范、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③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重,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④市场准入条件高,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较窄,造成文化产业投入渠道单一,仅仅靠政府资金难以形成强大的投资拉动。

⑤培养、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3、建议

①加大文化产业宣传力度

②进一步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

③培育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资主体

④积极培养和使用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⑤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激励制度

⑥加强文化产业法规建设

⑦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