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604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docx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从教时间虽不长,可总感觉力不从心,有时进教室满腔热忱,慷慨激昂可出教室却总是垂头丧气,甚至与仰天长啸“对牛弹琴,对牛弹琴呀!

“对牛弹琴”四个字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无力的挣扎,似乎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

可“对牛弹琴”真的只是牛之错吗?

牛真的不懂音乐吗?

其实不然,现在科学研究表明,给牛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奶牛多产奶。

荀子也云“伯牙鼓琴,六马仰秣”。

连动物都能听懂音乐,何况是人呢?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

这只不过是弹琴的人弹不好罢了。

课堂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总是责怪学生不懂老师的温情,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很少承认是老师引导的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无限感慨,我也不得不承认“对牛弹琴”更多是老师的过错。

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和看过她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上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课,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

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

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

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

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

这里我摘录了她在评价学生的读书和叙述时的一些激情语言,这些相信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琴师。

——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即读得有韵味。

——正像你们讲的那样,不光是理解课文,还要把你看到读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儿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一会儿讲给大家听听。

相信你们会侃侃而谈,说出的话落地有声。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读了文中的老师联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其实我们阅读作品,就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也触动自己心灵的那根弦,于是你的心灵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

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地“消化”,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他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啊。

窦桂梅老师的评价如那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不知不觉间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以上列举的窦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只是这本书中的小部分。

但“窥一斑而知全貌”,窦老师的学识是多么的渊博,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她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又是及其丰富。

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

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

她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

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

让我们都能在窦老师的语言熏下,激情感染下,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

做一名琴艺高超的教育者。

“对牛弹琴”弹好琴,何乐而不为!

孝义九中婷婷

 

《三个儿子》课堂实录

实录整理:

     市歙县城关小学   吴雪娟  余金玲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出示孝字图)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带来了一幅图画,请大家看看,看见什么了?

(请一个女生),小姑娘,你说说,看见了什么?

生:

我看见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还看见一个小男孩和老奶奶说话。

师:

还有谁观察得特别仔细?

(又请一个同学)

生:

老奶奶拿着一根拐杖,小男孩扶着她回家。

师:

观察得真仔细。

这是拄着一根拐杖。

师:

是啊,同学们,家中的父母长辈老了,作为儿的我们,搀扶着他们慢步行走,这便组成了中国的“孝”字。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儿子和妈妈之间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三个儿子》。

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块写课题。

(板书课题:

三个儿子)

师:

注意“儿子”是一个轻声词,咱们一块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

再来一次,注意不拖音拉调。

(学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师:

课文预习了吗?

生:

预习了。

师:

好。

预习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老师要来检查一下预习。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

三个。

师:

好,你们在家中读了几遍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

(学生做手势)哇,读了五遍课文。

放下你的手,熟读课文也是预习的好方法。

接下来请你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遇到难的字多读几遍。

开始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

大部分孩子已经读完了。

听到你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

现在你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

眼睛看着你的课文纸,用耳朵听。

(老师读课文,学生听。

师:

好,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把句子读通。

(学生齐读课文。

师:

轻轻地放下课文纸,课文里的词语都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呢。

谁举手来读正确?

(点一个同学),你来读读。

(这个学生读出示的词语,然后又点了几个其他的学生来读。

师:

同学们,咱们每个词语连读三遍,注意读准。

(学生齐读词语。

师:

来,咱们拍自己的小胳膊,在哪?

肩膀的下方,这是胳膊。

我们一边拍着胳膊,一边读。

(学生读“胳膊”这个词)

师:

哪个孩子发现了,藏在这个里面的秘密?

(点一个学生)你说。

生:

两个都是月字旁。

师:

你真聪明,带有月字旁的字和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有关系。

你还知道带有月字旁的字吗?

生:

脑。

师:

还有吗?

生:

脸。

师:

积累真多这样的词,真不错。

看第三组生字,这些生字藏在三句话中,第一句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准,拎是前鼻音。

(点一学生读句子。

师:

读得很准确。

一块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准前鼻音的“拎”。

(学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

谁来做做拎水桶的动作?

(请一学生上前做拎水桶的动作。

师:

咱们一边拎水桶一边读读这个句子。

(让学生起立做动作读句子。

师:

刚才你们都拎了水桶,谁能发现这个“拎”字有什么秘密啊?

生:

是提手旁。

师:

为什么啊?

因为拎水桶的动作和手有关。

还有谁发现了什么?

师:

有一个“令。

师:

“令”的读音和“拎”的读音相近。

像这样,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的字,我们称作形声字。

谁能给“拎”字换一个部首,看看是个什么字?

生:

领,领导的领。

师:

页字旁的字大都和颈部有关。

还有谁能说?

生:

峰,山峰的峰。

师: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一定是说这个字。

(板书:

岭)这个字读lǐng,和山字有关。

还有吗?

生:

王字旁的玲。

师:

大家积累了不少这样的形声字。

我今天带来的这个字,请你们用形声字的规律来猜猜,它和什么有关?

(出示聆字的生字卡片。

生:

它和耳朵有关。

师:

它确实和耳朵有关。

谁能猜猜它可能读什么?

猜错的不要紧的。

生:

师:

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他猜得对不对?

(学生看老师展开的音节卡片齐读三遍。

师:

掌声送给他。

(学生鼓掌。

师:

你们猜猜它能组什么词?

师:

我来告诉你,它与听有关系。

(展开卡片下面组词的部分。

)我们一起读三遍。

(学生读词。

师:

非常好,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师:

第二句话,谁来读?

(一学生读句子)

师:

这个妈妈夸她的儿子有哪两个特点?

生:

又聪明又有力气。

师:

特点就是聪明有力气。

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大声地读,告诉所有的老师,她的儿子有哪两个特点?

(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

谁能用“既---又---”来说说你们班的同学有哪两个特点?

生:

余培乐既聪明又学习好。

师:

谁是余培乐?

他夸你呢,你得表示表示。

(学生说)

师:

还有谁来说说你们班的同学的特点呢?

生:

程俊松不仅学习好,纪律也很好。

师:

要用上既和又。

师:

程俊松既考试考得好,又纪律好。

你表扬的是谁啊?

师:

是同桌,那同桌得表示表示吧。

师:

那谁能用“既---又---”说说别的,比如说你熟悉的小动物啊,教室啊等等。

生:

小狮子既可爱又威武。

生:

红苹果既很红,又很甜。

师:

那你可以这样说:

苹果既红又甜。

再说一遍。

(学生把正确的句子说一遍。

师:

第三组是一个古代的字。

这个字你猜猜,就藏在生字里边,是什么字啊?

生:

甸。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齐读三遍。

师:

古时候,“甸”字表示的是郊外的田野,所以有个田字。

这个字带出了一个词出来了,你发现了什么?

生:

声调不一样了,第一个字读,第二个字读。

师:

同不同意?

生:

同意。

师:

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把字和词各读三遍。

(学生齐读甸和沉甸甸)

师:

甸单独读的时候读第四声,在ABB式词语中读第一声。

咋们再读读这个词语。

(学生再次齐读。

师:

太棒了,平常我们会说沉甸甸的什么?

生:

沉甸甸的

生:

沉甸甸的水桶。

师:

还有什么是特别重,特别沉的?

生:

沉甸甸的脸盆。

生:

沉甸甸的石头。

师:

课文里讲的是沉甸甸的什么?

生:

沉甸甸的水桶。

师:

你们同意吗?

你们是从哪发现课文里是沉甸甸的水桶的呀?

请你们找一找。

生:

因为说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

师:

再找找好吗?

再想想。

生:

第一个自然段。

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

对,你找着了。

课文还有哪能看出是沉甸甸的水桶?

生:

一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在他们后面慢慢地走着。

师:

它可没有说。

生:

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疼了,腰也酸了。

师:

他找到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

请同学自由读读,把这段话读通顺了。

(学生自读第八自然段。

师:

这一段话里头一个沉甸甸都没写呀,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呢?

生:

一桶水可重啦。

师:

哪个字?

生:

重。

师:

而且这句话后边还有一个感叹号,谁来把这个感叹句读准确?

(一学生读这句话。

师:

你从哪感受到水桶沉甸甸?

生:

胳膊痛了,腰也酸了。

师:

还有吗?

生:

晃荡。

师:

谁会读准确这个词?

轻声

(学生读这个词。

然后老师有带领大家再读这个词。

师:

晃荡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就是------

生:

摇晃。

师: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水桶沉甸甸?

你来——

生:

走走停停。

师:

对吗?

生(齐):

对!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水桶沉甸甸的感觉。

等会儿我请同学来读,开始练习吧!

生1(端着书):

自由读!

师:

谁来读?

小姑娘——

生:

读——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

从你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这桶水有十斤那么重了。

还有谁来?

比她读得还要重?

就请你读!

生2:

读——一桶水可重啦!

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

重呀!

有十五斤啦!

谁再来读?

你来!

生3:

读——一桶水可重啦!

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

重啊!

我们一起读——一桶水可重啦!

生(齐):

——

四、回归课文,整体感知

师:

是呀,孩子们,三个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她们看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

(出示课件:

课文插图)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各自干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谁能用这个句子来说一说三个儿子的表现?

(出示课件:

一个…一个…另一个…)来,这个小姑娘!

生1:

一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师:

你读的是课文上的,谁能看着图来说一说!

生2:

一个孩子唱着歌;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另一个孩子提着妈妈的水桶,走了!

师:

对了,其实图上的容就藏在课文的9、10、11自然段,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拿好课文纸。

生(齐):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

师:

好的,孩子们!

课文里写了妈妈们看到的三个孩子。

其实,课文里还有许多地方也写到了三个儿子。

不着急,请你默读课文,用笔划一划课文中写到三个孩子的句子,开始吧!

生:

(默读)

师:

(巡视)用横线划。

师: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到了三个儿子呢?

来,请你读!

生1(读):

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那两个妈妈问她:

“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这个妈妈说: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

她找到的是课文二、三、四、五、六自然段。

孩子们,没划齐的把它划齐了。

动作快一些!

好,孩子们,把笔停一停,刚才这位同学找到的是三个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

师:

还有谁找到了课文的哪里还写到了三个儿子?

谁来?

好,小姑娘!

生2(读):

那两个妈妈问她:

“你怎么不说说你的儿子呀?

师:

这一句刚才已经有人找到了,还有什么地方?

你说——

生3(读):

一个妈妈问老爷爷:

“看见了吗?

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

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

”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

这位同学找到的是课文12、13自然段。

好,同学们,把笔停一停,请看黑板。

师(根据板书小结):

这一天呀,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他们在说自己的儿子。

当妈妈们打完水,她们拎着沉甸甸的水桶回家去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了自己的儿子。

明明有三个儿子,可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

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帮助老爷爷解答这个疑问。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五、学写生字,感受汉字美

师(过渡):

聪明的孩子不光要学习课文,还要学写字。

来,你看我今天就带来了一个“聪”(老师把写好的带田字格的字贴上黑板)一起读三遍。

生(齐):

聪,聪,聪。

师:

在书写“聪”的时候,咱们要注意什么呢?

谁知道?

请你说。

生1:

“聪”字不是翘舌音。

师:

对,你说的是读音。

我问的是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来说。

生2:

笔画。

师:

注意什么笔画?

生3:

“心”的笔画,应该是“点、卧钩、点、点”。

师:

哦,你说的是笔顺,还要注意什么?

生4:

耳朵旁,“提”笔不要出线。

师:

你注意到耳朵旁与“耳”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5:

提……

师:

谁来帮帮他?

生6:

耳朵旁“横”变“提”。

师:

“耳”字最后一笔原本是“横”,在做偏旁的时候要把“横”变成“提”。

这样做是为了给右边的“总”让让位置。

这在我们书法当中叫“避让”。

叫什么?

生(齐):

避让。

师:

字懂得了避让,它就特别美。

小朋友们仔细看老师写,注意每个笔画的走势。

师:

边示边解说,“耳”的横变提。

你看,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记心里。

咱们就会——

生:

越来越聪明。

师(边说边粘贴带田字格的字):

老师还带来了两个字,在写的时候也要注意避让。

谁来说说这两个字如何避让?

师:

我们先读一读。

生(齐):

拎,拎,拎;桶,桶,桶。

师:

有人没有注意:

第一个字是前鼻,第二个字是后鼻。

再读——

生(齐):

拎,拎,拎;桶,桶,桶。

师:

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要如何避让?

生1:

“拎”提手旁的“横”要改成“提”。

师:

那本来就是“横”,不是改的。

谁来?

生2:

“拎”字的提手旁要窄一点,为了给右边的“令”字腾腾位置。

师:

“拎”还得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写错?

生3:

“令”字最后一笔是点。

师:

“桶”字要如何注意避让?

来,你说!

生1:

“桶”字的木字旁“捺”改成“点”。

师:

同学们先请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写的。

师(示):

拎、桶。

看清楚了吗?

在写之前,舒老师请大家先摆摆姿势:

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课文纸一寸远,拿好笔,手离笔尖一寸远。

打开课文纸,在这两个字的后边只写一个字。

开始。

生:

练习。

师:

巡视指导。

(提醒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师:

写好的举手示意老师。

(向举手的学生竖起大拇指)你真棒!

师: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看看这位同学写的“拎”和“桶”,谁来给他点评点点评?

生1:

“桶”字的竖画太往里斜了。

师:

你觉得他的竖写得不够直,是吗?

生2:

木字旁太粗了!

师:

你觉得他写的木字旁没有给右边的字腾位置,是吗?

师:

(边用红笔改学生的字,边解说)把木字旁写小点,给右边的“甬”让让位置。

谁再来说说?

生3:

“拎”字的撇没写到位。

师:

(边用红笔改,边解说)“令”字的撇画还要写得舒展些。

谁来说说这个“聪”

字?

生1:

耳朵旁的提可以再写短些。

师:

嗯,右边的“总”字还可以往左边靠一靠。

(用红笔修改“聪”字)

师:

孩子们,对照自己的字,如果你也有上面这些问题,请注意避免。

孩子们,不要擦,在田字格里再写上一个。

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

同学们,大部分孩子都把字写完了,大家把笔停一停。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光汉字藏着避让等做人的道理,这篇课文也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下节课再来学课文,写生字。

下课!

 

点评:

这堂课是低年段的一篇阅读教学课文。

大家都知道低学段的阅读教学很不好上,特别是这种到外地来现场借别班的孩子来上的课,但是,舒萍老师让我惊喜地看见了一堂既扎实又有创意的课。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感受:

一、教学容丰富、有实效。

主要体现在:

课堂上有认字、识字、读句。

读句子做到了:

读准确、读通顺、读得有感情,并且通过学习一些关键词来进一步理解句意与文意;课堂上通过看图说话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通过写字教学教给孩子写好字的方法。

整堂课以生为本,体现了低年段阅读学习过程的指导。

二、润物无声,循循善诱。

二下是低年段与中年段相交接的时段,教师多处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比如:

预习方法的指导:

标注自然段,熟读课文;联想识字、猜字——“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避让的写字方法的指导。

三、扶放结合,体现低段特点。

一、“既…又…”的造句练习,体现了三个步骤:

(一)课文中的儿子“既…又…”,你的同学“既…又…”,其他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既…又…”来说一说。

学生说话练习的思路越来越宽阔,体现了学生学习由扶到放的过程。

(二)看图说的训练也体现了这一点:

由看图自由表达到学习课文中规的语言,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第一课时的教学比较有创意,扣住“沉甸甸”这个词带领学生读懂了文意。

老师领着孩子们紧紧抓住第八自然段的文字反复咀嚼,从字里行间体味“沉甸甸”的意味。

老师最有艺术的一个问题是:

文中并没有“沉甸甸”这个词,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五、写字指导讲方法,有步骤,教师的示有效、评点清楚。

两个小建议:

一、教师在根据板书说主要容的环节,我建议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二下这个年段,学生应该能够拄着拐棍(板书)来完成。

二、在公开课上,年轻的老师不要慌,要充分尊重学生。

比如,看图说话的环节,第一个女生说得很好,没有翻开课文就用上书上的语言来表达了。

老师让她坐下去,并强调用自己的话来说。

没看书,就会用书上的话来说,不是很好吗?

如果我是舒老师,我就会表扬她,然后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在教学中,要果断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要更加注重生成。

                                     

《数星星的孩子》教学实录

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版本: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

执教者:

 文花王小红课堂实录

整理者:

市船营松江实验小学 茉(嫣然)

上课时间:

2010年10月20日16:

00—16:

40(第二会场下午第三节)

 

【课前活动】

师:

我就是上课的老师,善于观察的孩子可能知道我教什么名字?

谁看出来了?

你说。

生:

文花老师。

师:

你真聪明,眼睛很亮。

我姓,名文花。

那老师来自——

生:

老师来自省黎苑小学。

师:

我发现了有几个字不认识,平时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都怎么办呀?

你说。

生:

让爸爸妈妈给我们读一下,然后我们注拼音。

师:

你真会学习,可以问家长。

生:

查字典。

师:

你也很聪明。

生:

问老师。

师:

对的。

我们可以用刚刚学过的部首查字法,查一查字典,找一找拼音就认识了。

来,往这儿看,刚才你们不认识的,什么北市?

找一位小朋友读。

生:

市。

师:

老师来自省市黎苑小学。

是的,我的家乡在,距离很远很远。

今天,能和咱们二十一小学,二(5)班的小朋友一起学习,多有缘分啊!

欢迎我吗?

如果再热情一点,我会更开心。

欢迎我吗?

生:

欢迎。

师:

你们。

师:

小朋友们,你们的眼睛很亮,从大屏幕上知道了我的名字,现在用心听,会听的小朋友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师:

一位老公公,有圆面孔。

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你大声说。

生:

太阳。

师:

哎呀,真棒!

你的反应最快。

再听一个。

师:

初三初四弯又弯,十五十六圆又圆。

一起说。

生:

月亮。

师:

我就知道难不住你们,因为我们学过这几句谚语,一起读一读。

生:

初三初四蛾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朝看太阳辨西东,夜望北斗知北南。

师:

这北斗指的是:

生:

北斗七星。

师:

天上的星星不仅有趣,而且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呢。

小朋友快来欣赏欣赏

出示多媒体(满天的星光,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师:

小朋友们,就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星空下开始上课。

好吗?

 

 

【上课时间】

(师生问好)

师:

1900多年前,就在这星空下,有一个数星星的孩子,小手伸出来(师板书课题,)跟我写课题。

“数”右边的反文要注意,撇高高在上,横起笔要低,要短,这一撇要有弯度,捺要出脚。

请一位小朋友读课题,请你读。

生:

数星星的孩子。

师:

读得正确。

再读一遍好吗?

有进步,请你读。

生:

数星星的孩子。

师:

一起读。

生:

数星星的孩子。

师:

预习了课文,我们知道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

生:

衡。

师:

谁来读,请你读。

生:

衡。

师:

非常好。

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

 

师:

衡是汉朝人,同学们一起读这个词。

生:

汉朝。

师:

汉朝是一个朝代,距离现在已经1900年了,再读。

生:

汉朝。

师:

再读。

生:

汉朝。

师:

小朋友们,这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师:

有几个字你们没学到,课文里也没有拼音,瞧,有认识的吗?

出示:

乱动、绕着、钻到。

生:

读。

师:

没学过的字,你都能读准,你可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你们也认识吗?

生:

认识。

师:

好,认识的小朋友都读一读。

生:

读。

非常好。

师:

下面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找一找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端起书,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朗读,齐读者多)

师:

同学们的读书非常认真,瞧,这一课的生字相信你们都会读了,现在,同位的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

读不对的,帮他纠正。

学生相互读。

师:

好的,第一句话谁来读。

请你。

生读。

师:

你读的不准正确,还很通顺呢?

特别是这个多音字,你都读准了。

你再读。

生:

无数。

师:

你也读读。

生:

无数。

师:

你读。

生:

无数。

师:

孩子们,快看,这个字在这里读——

生:

无数

师:

这个字,在这里读――

生:

数。

师:

读读这个词语,

生:

无数。

师:

小朋友,这无数的星星撒在夜空是什么样呢?

咱们做一个“撒”的动作。

来,准备好。

生:

做动作。

师:

撒得再多一点。

生:

做动作。

师:

撒得再远一点。

生:

做动作。

师:

孩子们,星星被你们撒到夜空中去了,瞧,多美呀!

听我读。

师:

读。

师:

一起读。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师:

瞧,长句子注意了停顿就能读好了。

这句话,谁能读?

出示: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

师:

哎呀,你会读长句子。

这里有个词。

师:

请距离我近的小朋友读这个词,

生:

距离。

师:

再请距离我远的小朋友读。

生:

距离。

师:

距离我近的小朋友和距离我远的小朋友都读对了。

一起读。

师:

孩子们,再看这句话,谁能读,请你读,

出示:

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师:

别着急,再读一遍,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你也想读,那你们俩一块读,好吗?

生:

读。

师:

你们俩读得都很棒,孩子,看这个字,读“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