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558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docx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件总结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通过本课程学习,理解城乡规划和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和含义。

2.了解和初步掌握城乡规划的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

3.掌握城乡规划的内容、组织和实施过程。

4.了解政府、专业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1.城乡规划

2.城乡规划管理

4.城乡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

5.城乡规划的法律基础

6.城乡规划的内容和编制

7.城乡规划的组织和实施管理

8.城乡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的关系辨析

一、几个概念的认识

1.居民点

2.城市

3.乡村

4.城镇体系

5.城市化

居民点

居民点,它是由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行政文教、园林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而集聚的定居场所。

一般的居民点,主要由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等组成,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人集聚生活的基本单元。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

历史学家:

城市是一部用建筑材料写成的历史教科书

政治学家:

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教育学家:

城市是培育人才的大学校

社会学家:

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口学家: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密集的劳动场所

生态学家:

城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经济学家:

城市是密聚和系统形态的生产力,是经济活动的中心

地理学家:

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

建筑学家:

城市是多种建筑形式的有机空间组合

城市规划者:

城市是由各种有关的物质要素和设施在特定地域的有机统一体,是人类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

城市起源于“城”和“市”的结合。

城者,所以自守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种以军事和安全防御为目的而建造的城堡或者圈围起来的城垣,便是早期的“城”。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古时候人们群聚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即称之为“市”。

“市”进入“城”,“城”中有“市”,于是乎形成了城市。

《周礼-考工记》规定: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大概是我国最早对城市从法律意义上来讲的定义了。

从功能来看: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活动中心,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动力和主导作用。

从外部特征来看:

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占据这一组合的结构,并且是与之不断地相互作用的各种社会联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结合。

从城市的社会性来看:

城市不仅是许多个人的社会便利的集合,而且是一个民族、社会、地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从城市的法律地位来看:

城市是主要由非农业人口组成的,国家赋予一定自主权的自治团体

从外部城市的组织形式来看:

城市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交通信息、社会等诸多方面,由诸多要素组成的极为复杂、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

从综合性来看: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体系。

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城市的特征

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多功能性

高效性

集聚性活动社会化

系统开放化

生产智力化

城市管理信息化等等

乡村

乡村(rural,有时又称country),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

又称农村。

按照乡村的经济活动内容,可分为以一业为主的农业村(种植业)、林业村、牧村和渔村,也有农林、农牧、农渔等兼业村落。

根据乡村是否具有行政含义,可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

自然村是村落实体,行政村是行政实体。

一个大自然村可设几个行政村,一个行政村也可以包含几个小自然村。

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特有的附属设施。

小村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可发挥最低层级的中心地职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乡村又称非城市化地区。

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产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乡村分工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对乡村的认识有新的突破,表现在:

①乡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也是一个经济生活的整体,在多方面具有独立活动的性能。

乡村中除农业外,还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

②乡村不仅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即不仅包括经济,还包括经济以外的政治、文教、风俗等所有活动;

③乡村不仅包括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还包括空间因素,即自然环境的立体因素,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职能的地区综合体。

乡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从世界范围看,乡村这个特定的经济区域分为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原始型乡村

-古代型乡村

-近代型乡村

-现代型乡村

-未来型乡村

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相互联系的城镇居民点群体。

城镇体系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城乡体系。

城市规模指的是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原《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

城市按规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大、中、小城市。

大城市:

人口规模大于50万

中等城市:

人口规模界于20万到50万之间

小城市:

人口规模小于20万。

此外特大城市:

人口规模大于100万建制镇也隶属于小城市,人口规模界于2千到2万之间。

2008年,我国共有118座城市有用超过100万居民,其中39座城市可称为为特大型城市。

城乡规划法第十二条: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城乡规划法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依附与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向城镇非农业产业转移。

2.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各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景观地域的拓展或更新。

4.城市文明与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

德国城市的居民和中国城市的居民谁更“城市化”?

中国市民同美国的农民谁更“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还取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多少:

一个美国的农民甚至在国外也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安全服务。

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包括城乡人口变动,即城镇人口增长和比重上升,农村人口减少和比重下降,也包括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既包括人口在城乡比例上的变动,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即农业份额下降及二、三产业份额的上升;既包括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包括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表示。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百分比。

城镇化率=本地区城镇人口/本地区总人口。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宜居土地和水资源稀缺,人地矛盾尖锐

候鸟式农民工规模巨大,流向分布失调

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过快增长

机动化瘀城市化同步发生,城市蔓延趋势初显

城市化推动力失调,污染排放失控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城市风貌雷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冲突增加

城市区域化加速,城市间恶性竞争加剧,而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十分严重

十八大报告新名词之——“美丽中国”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

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然而“美丽中国”却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不论是雾霾、垃圾、生态破坏等问题,让美丽中国不再美丽,城市地陷、城市内涝、短命建筑、交通拥堵等城市规划不合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让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美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与资源疯狂掠夺的过程。

当前,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在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的同时也占用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

生态文明: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田园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理想社会”向“理想城市”的转变

“社会问题”向“城市问题”的转变相结合!

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建设“完美的城市”

对于城市规划而言,不仅要以理想城市为向导,

更要建立如何实现理想城市的方法和行动纲领。

在现代条件下,理想城市模式的

探讨始终是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是其内容已得到了规制。

ØE.Howard田园城市

ØLe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

Ø紧凑城市

Ø都市村庄

Ø新城市主义

Ø可持续发展

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霍华德与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OR社会城市?

p明日花园城市

p有规划的城市功能划分

p社会矛盾的解决

p集中建设

p大城市的疏解

p城市的有序增长

极度分散主义-莱特和广亩城市

赖特认为,随着汽车和廉价的电力遍布各处,分散住所和分散就业岗位将成为趋势,1932年他规划设想了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广亩城市”来促进这种趋势。

城市规划/城乡规划

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谋划。

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规划学科领域:

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及在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使用的规划。

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和在土地使用中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进而改变城市各组成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德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先驱Stuebben曾对城市规划一词作过详细的定义:

城市规划不是仅仅对城市居民住所、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所谓的建筑设施的集合,它也不仅仅为单体建筑寻找土地,制定框架,而是为城市居民的身体舒适,精神愉快服务。

它是城市的摇篮,城市的衣衫和城市的首饰。

很大一部分的城市居民会因之而生活幸福。

对于穷人和富人它一视同仁。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可以减少社会等级之间的隔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富足。

规划法规系统

规划行政体系:

规划行政

规划技术体系:

规划编制

规划运作体系:

开发控制

规划行政体系

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英国、中国:

中央集权

美国、德国:

地方自治

规划技术系统

规划技术系统是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各层面规划如何编制

编制的规定前提条件

规划编制各阶段上的条件制约规定

公众参与的过程规定

规划的法定审核程序

规划成果的移交

规划实施的政策制定程序

土地一级市场的控制机制

城乡土地开发的规划审批程序及审批过程的权限监督机制等

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居住问题:

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

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住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工作问题:

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

人流交通。

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缩小其距离,以减少上下班的人流;

游憩问题:

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且位置大多偏于郊区。

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

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交通问题:

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街道要以车辆行驶速度作为功能分类的依据。

提出了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1.整治城市,创立城市规划体制(1949-1957)

1949年10月,由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管全国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各城市相继成立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

1952年,中央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会议决定:

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城市规划工作,要求制定城市远景发展的总体规划;

1953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配合156个重点工程,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完全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共有150个城市编制了规划;

1955年,政务院颁布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

1956年,国家建委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1.整治城市,创立城市规划体制(1949-1957)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是成功的,奠定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事业的开创性基础;“城市规划”用语得以统一;确立了以工业化为理论基础、以工业城市和社会注主义城市为目标的城市规划学科,并建立了与之相应的规划建设机构,在高等学校设置了城市规划专业,积累和培养了一支城市规划专业队伍。

2.大跃进和调整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1958-1976)

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60年11月,三年不搞城市建设;

1961年1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作出了调整城市工业项目,压缩城市人口,撤消不够条件的市镇建制;

1964年,实行“进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针,在城市建设上采取的是一种“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分散主义手法;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

1967年,国家停止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倡“见缝插针”和“干打垒”高建设,并波及全国;

1968年,许多城市的规划机构被撤消,人员下放,资料散失,学科专业停办,致使城市规划基本停顿;

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返乡运动、逆城市化。

3.改革开放时期,城市规划恢复重建与大发展(1977-)

1972年,国家设立城市规划处;

19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的重建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城市建设没有规划不行;

1978年3月,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工作”,要求全国各城市认真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近期规划和详细规划;

1980年10月全国城市规划会议召开,讨论了城市规划发(草案)。

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条例》;

1986年,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完成了第二轮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

198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从此明确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

2000年,根据十五计划: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

2002年-2006年建设部相继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线管理办法》

2004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

2005年12月,建设部颁布了新的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7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中

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年1月日正式开始执行。

城市(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

•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的组合和设计

规划制定

•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

规划实施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

•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发展的时续安排和建设

的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的编制与审批管理

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管理

二、城乡规划审批管理

三、城乡规划修改管理

四、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

1.城乡规划的内容

包括城乡规划体系、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和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村庄规划。

2.城乡规划的编制主体不同级别的规划任务对应不同的编制主体,一般为同级政府部门组织编制,从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再到各市、县人民政府,最后是乡镇人民政府。

其中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3.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程序

二、城乡规划审批管理

1.城乡规划审批主体

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分级别报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2.城乡规划审批程序

分为申请规划、人大审议、公众参与、专家审查、报上级政府批准、公布批准的规划几个步骤。

3.编制城乡规划的依据

-应当遵循《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

-以上一层次依法制定的城乡规划为依据

-以城乡规划的有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为依据

-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为依据。

三、城乡规划修改管理

1.城乡规划修改原则与条件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2.城乡规划修改程序

修改各种类型的规划方案,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规划依照原编制审批程序报批。

四、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

1.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依据

①有法人资格;

②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

③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④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⑤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

《城乡规划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具有规定数量的注册规划师是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的必要条件。

2.各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条件

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设计资格分为甲、乙、丙三级

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

1、城乡规划的实施

2、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3、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4、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5、乡、村庄规划管理

6、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

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

8、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的实施

1)城乡规划实施主体与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从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主要内容:

充分发挥行政监督检查和群众性监督的作用,对于各项进行中的建设活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严格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依法处理城市规划区内出现的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保证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贯穿在建设项目从立项(选址)、定点、用地,直到建设申请、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

城乡规划的实施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1)我国城镇规划实施管理实行“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划管理制度。

(2)我国乡村规划管理实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

乡村规划许可证是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核,在集体土地上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定义

建设项目选址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进行确认或选择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保证各种建设项目能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合理安排。

建设项目选址管理是城乡规划实施的首要环肯和关键环节,是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前期工作。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原则(见附录)

城乡的土地利用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是实现城乡规划的基础。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和范围,提出土地使用规划要求,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行政管理工作。

内容:

(1)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

土地使用强度是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来控制的。

通过审核设计方案来控制。

(2)确定建设用地范围。

(3)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4)核定土地使用的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城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城乡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符合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的审批程序,对于各类建设活动进行规划管理。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具体内容就是: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乡规划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建

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必须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批准文件,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并审查有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