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294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x

高中历史教案国共的十年对峙

单元1国共的十年对峙

[重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三大起义和“八七”会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侵华的三个事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

[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疑点]正确理解“官僚资本”,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国共双方的影响,中共怎样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2.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控制全国经济命脉的主要手段是靠()

A.整顿税务B.金融垄断C.改革币制D.控制交通

3.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的直接目的是()

A.占领济南,以扩大军事侵略

B.阻止国民政府北伐

C.帮助奉军对蒋介石作战

D.配合冯、阎、桂三派军阀对蒋介石作战

4.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A.南京国民政府建立B.宁汉合流

C.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D.东北易帜

5.张学良“易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维护了()

A.中华民族的利益B.美国在华的利益

C.日本在华的利益D.奉系军阀的利益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争夺中国的主要列强是()

A.美国和英国B.美国和日本

C.英国和日本D.德国和日本

7.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是()

A.争取独立自主

B.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C.争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D.取消帝国主义的侵华权益

8.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

B.农民运动的成功经验

C.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D.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9.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最明显的特点是:

()

A.开始用工农革命军的名称

B.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C.起义的余部转移到了农村

D.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10.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起人民的政权

C.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11.土地革命中,中共对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是()

A.联合B.保护C.限制D.消灭

12.土地革命的实质是()

A.废除封建剥削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改变土地私有制D.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1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目的是()

A.占领东北B.变中国为殖民地

C.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14.“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亡的主要原因是()

A.日军突然袭击,全力进攻

B.蒋介石不准东北军抵抗

C.溥仪甘做傀儡,投降卖国

D.国际联盟纵容日本侵略

15.“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

①幻想国际干预,和平解决;②内部派系林立,亲日派占了上风;③存在着战则必败的失败主义情绪;④视中共为心腹之患()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表明:

①国民党内的爱国力量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②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引起了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③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感召作用;④民族矛盾激化引起了阶级对立加剧:

()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最主要原因是()

A.坚持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共产国际给予支持和帮助

C.国民党新军阀忙于混战

D.日本侵华逐步加剧

18.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国剿”的是()

A.毛泽东、朱德B.周恩来、朱德

C.博古、李德D.毛泽东、周恩来

19.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北上抗日

C.到陕甘宁边区建立根据地

D.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20.遵义会议之所以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

D.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

21.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是()

A.抗日游击队B.东北人民革命军

C.抗日义勇军D.抗日联军

22.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的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D.西安事变

23.下列重大事件依时间顺序的正确排列是①何梅协定②瓦窑堡会议③西安事变④一二·九运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24.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的是()

A.《八一宣言》B.瓦窑堡会议决定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D.以上都不是

25.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大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回答:

①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此观点是否正确?

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分)

②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

其依据是什么?

是否正确?

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分)

③材料二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一和材料二代表的革命道路的思想根源各是什么?

(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侯中央处理可也。

——蒋介石致张学良电

材料二:

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罗隆基在《沈阳事件》一书中说:

“在目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具体的救急办法是根本改组现在政府,我们希望有个容纳全国各方人才,代表多种政见的政府来暂时负担国事,做政治上应急过渡的办法。

材料三:

中共中央在1931年10月政治局决议中指出,“九·一八”事变,“是帝国主义反苏战争的序幕”,要“武装保卫苏联”,“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认为中间派别的抗日民主要求是“掩护国民党的出卖与投降的烟幕弹”,是“最危险的敌人”。

指出:

“目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任务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死斗争,两个政权尖锐对立,是目前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

”“推翻国民党政府是胜利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先决条件。

材料四: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提出: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回答:

①沈阳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蒋介石政府是怎样处理的?

后果是什么?

(2分)

②罗隆基提出的救急办法正确吗?

为什么?

(2分)

③材料三提到的中共中央当时的领导人是谁?

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的估计正确吗?

为什么?

(3分)

④中共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是谁?

提出的主张正确吗?

有什么意义?

(3分)

三、问答题(第28小题18分,第29小题12分,共30分)

28.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9.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内各种矛盾存在着几对特殊矛盾?

这些矛盾消长演变的结果怎样?

为什么?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A.宁汉合流B.宁汉分裂C.蒋桂战争D.蒋冯战争

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未能真正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各派新军阀争权夺利

B.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

C.国民政府为财政赤字所困扰

D.日本帝国主义阻止国民政府“北伐”

3.1927年以后,被西方列强称作“国民政府顾全体面之举动”是指()

A.取消不平等条约B.取消领事裁判权

C.修改不平等条约D.改订新约运动

4.在改订新约运动中通过的一系列条约规定:

把原进口货物一律征收5%关税的规定,改为货分七等,按类征收5—30%的关税。

这一规定表明新约()

A.废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B.实现了中国关税独立自主

C.提高了税率增加了收入D.保护了中国的国内市场

5.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的北伐的实质是()

A.1926年北伐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B.统一国家的革命运动

C.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发展

D.国民党新军阀同旧军阀争权夺利的斗争

6.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B.新旧军阀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7.“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有关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上述中共八七会议决议表明()

A.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B.中共正式确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中共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D.中共理论基础发生根本变化

8.下列有关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在革命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被迫转移的

B.经历了一个先实践后理论的认识过程

C.使党的民主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

D.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9.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政治特征是()

A.中国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过渡

B.国共政权对峙

C.国民党一党专政确立

D.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0.毛泽东说: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这里指的“最基本条件”是()

A.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B.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D.取得广大农民群众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

11.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质上是()

A.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所有制关系

B.劳动农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公有制

D.劳动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12.1928年,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的是()

A.朱德、陈毅B.彭德怀、滕代远

C.叶挺、贺龙D.邓小平、张云逸

13.图中A、B、C、D所代表的四个地区中,建立过同名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是()

14.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是()

A.“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

B.诱敌深入,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战略战术原则

C.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D.军队中建立党的组织,进行民主改革

1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16.“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调查团的报告书主张对中国东北三省实行“国际合作为最善之解决”,其实质是()

A.满足中国恢复东三省原状的要求

B.变东三省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

C.承认日本炮制的伪“满洲国”

D.防止事态扩大,维护东亚和平

17.中共中央判断政治形势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是因为当时()

A.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威肋到华北地区

B.华北名存实亡,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

C.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D.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发表抗战自卫宣言

18.“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

A.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B.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口号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D.颁布《八一宣言》

19.1931年8月,蒋介石说: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当奴隶,亦不可得。

”这并不能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惧怕人民革命甚于惧怕日本帝国主义

B.宁愿卖国也要反共反人民

C.反对日本侵略和反共同样重要

D.把反共放在主要地位,抗日是次要的

20.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

A.蒋介石妥协政策不得人心B.日本已开始了全面侵华

C.抗日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D.要抗日就必须进行反蒋

21.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波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

B.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C.参加者既有自发的群众,也有国民党将领

D.都有共产党的领导

22.下列关于1935年中国政治形势的分裂,不正确的是()

A.蒋介石已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D.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已基本完成

23.在《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中都有的一项内容是()

A.撤退中国军队B.驻扎日军C.允许自治D.禁止人民抗日

24.1931—1936年,美英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态度是()

A.一直反对B.由反对到纵容C.由纵容到反对D.动摇不是

2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经济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C.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新民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帝国主义国家在旧中国的各类资本单位:

百万美元

年份

总额

企业财产

房地产

借款

1902

812.7

478.3

50.0

284.4

1914

117.1

1000.3

134.3

576.0

1930

3314.7

1877.1

440.4

897.2

《中国经济年鉴》

材料二:

各国在华投资单位:

百万美元

年份

合计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国

美国

其他

1902

812.7

264.4

97.8

171.3

1.0

246.2

27.00

5.0

1914

1711.7

602.7

195.9

278.1

250.0

281.6

59.3

59.3

1930

3314.7

1008.8

246.3

174.6

1386.4

/

264.4

264.4

《中国经济年鉴》

回答:

①从材料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呈现出什么趋势?

并说明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分)

②就材料一中的“企业财产”和“借款”两项,分别说明其对中国的危害。

(3分)

③依据材料二:

找出三个在华投资变化最大的国家,并说明其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宗仁回忆蒋日密约说:

“据日本少壮军队透露的秘密报道,约为:

(一)蒋氏承认日本在满洲有特殊权益;

(二)蒋决定反共到底;(三)日本支持蒋政权;日本借预予蒋氏四千万日元,以助蒋安定中国后,中日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等项。

”“密约共两份,蒋日各持一份,以为日后交涉原本。

引自《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参》第3页

材料二:

蒋介石1931年8月16日给张学良的铣电: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予不顾。

选自《文史资料选辑》第2册第七辑

材料三: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

“……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革命文献·九·一八事变真相》第34辑第879面(台北1978年版)

材料四:

1932年5月5日签订的《淞泸停战协定》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条,双方立即停战;第二条,中国军队留驻其现在的位置;第三条,日军撤至公共租界和虹口方面。

其中有若干部队暂驻上述区域之外……。

另在“友邦”代表美、英、法、意四国驻华外交官的帮助下达成三项谅解:

“一、中国政府取谛抗日。

二、十九路军换防。

三、浦东及苏州河南岸,中国不得驻

引自《淞泸停战协定》

回答:

①四则材料的主旨内在联系是什么?

(1分)

②从材料一中可看出蒋日间的交换条件是什么?

这影响说明了什么?

③材料二、三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的真实是奉行“不抵抗政策”,他美其名曰称这一政策叫什么政策?

(1分)蒋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

(1分)他所说的“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指的是什么?

(1分)

④通过材料四《淞沪协定》的签订可看出蒋介石在原有的基点上还向前迈进了几步?

(1分)美、英、法、意四国“友邦”的“帮助”达成的“谅解”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

(1分)

三、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8.中共在20年代和30年代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各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试结合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前景、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来分析两次转折之间的关系。

2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是怎样从理论到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的?

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遇到挫折是怎样战胜的?

参考答案

A卷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B4.D5.A6.B7.B8.C9.A10.C11.B12.A13.D14.B15.B

16.A17.A18.B19.A20.D21.D22.C23.B24.C25.C

二、材料解析题

26.①中国政治、经济危机全面尖锐化。

不正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是在城市,另外,革命处于低潮。

②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

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不正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前者是主观主义;后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7.①“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

东北三省沦亡。

②不。

因为蒋介石是绝不会放弃其独裁统治的,这是由他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③王明。

是错误的。

一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最主要的目的是摆脱经济危机,变中国为殖民地;二是当时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党的中心任务应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④毛泽东。

完全正确。

能够调动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的积极性,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

28.政治方面:

背景:

中国四分五裂(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北洋军阀占据北方;中共红色根据地到处建立)

目标:

完成统一

措施:

“二次北伐”;“宁汉合流”;“围剿”红军

评论:

由于其阶级本质决定了其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经济方面:

背景:

困难重重——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很大;日本侵华,无和平建设之国际环境;新旧军阀混战和国共对峙又使之缺乏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

目标:

建立官僚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控制。

措施:

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评价: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重大打击。

外交方面

背景:

帝国主义在中国享有众多特权;日本帝国主义30年代侵略加剧。

目标:

营造独立自主形象,缓和人民反帝斗争情绪。

措施:

改订新约运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评论:

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很小一部分进展;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反动的政策。

29.①国共两党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国民党新军阀的矛盾,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内爱国官兵与亲日派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矛盾。

②国共两党政权十年对山东进行十年内战,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跳出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圈子,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大西北。

1931年“9.18”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引起了国内一切矛盾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怒潮。

国民党爱国官兵要求抗日,甚至国民党中的亲英美派为其主子和自己的利益也要抗日。

中国共产党内先后通过“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推动了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发展,并为最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阶级矛盾从属于民族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是当一切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B卷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D4.C5.D6.A7.C8.C9.B10.D11.D12.A13.B14.A15.B

16.B17.B18.B19.D20.C21.B22.A23.A24.C25.B

二、材料解析题

26.①呈现出相互竞争,参加的列强多;逼迫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投资借款加大,持续时间长。

因为列强可以在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②借款数目之大,归还时间之大,帝国主义在中国获得巨大的“企业财产”和对华“借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命脉,而且阴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英国、日本、美国。

英国是首先打开中国门户的列强,其商品像潮水一样地涌进中国市场,加大对华投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日本曾两度独霸中国市场,加大对华投资获取高额利润,为侵略中国准备经济力量。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和“华盛顿会议”获得了在华投资的特权,尽管是分割宴席上的迟到者,却用极少的投资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27.①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

②蒋承认日在满洲地位,日支持并给蒋反共经费。

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了条件,说明了蒋介石为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

③“攘外必先安内”。

为了消灭中国共产党和领导的红军。

为维护国民党一党独裁专政。

④从反共到卖国,从承认“满洲国”到承认日本在上海的部分地位,从不抵抗到取缔抗日,蒋介石从依靠日本一国到依靠列强各国也说明美、英、法在战前实施“绥靖”政策,意、日开始接触图谋战争计划。

列强为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纷纷在国外寻求有利自己的机会。

三、问答题

28.在20和30年代,中共分别召开了“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①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召开的:

“八七”会议之前,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