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6153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docx

七年级下册政治期中考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每题2分,共50分)

1.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开始了人生最美丽的春天。

下列对青春期理解正确的是(  )

①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②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 ③是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④烦恼多于快乐的时期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小何进入初中后,自我意识高涨,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安排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可他又未能摆脱对老师和父母的依赖。

对此,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

面对小何的内心矛盾,你应该对他说(  )

①不要以为自己是“小大人”,还是要听老师和父母的 ②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 ③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心理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④这些心理矛盾只会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因此要尽快消除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创造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催生新的需要,才能产生新的动力。

这说明(  )

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离不开劳动和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给了我们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我们创造的热情 ④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在足球场上,我们会看到男生奔跑于球场上,强有力地临门一脚;在篮球场上,穿着篮球服的男生时而快速传球,时而准确有力地投篮;在班级组织的外出活动中,男生们都会把苦力活干完,在前面引路的也是男生。

而在文娱晚会上,女生们个个都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那优美的舞姿深深吸引着男生。

这表明,在青春的道路上,男生和女生的性别优势可以(  )

A.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B.大同小异,无明显差别

C.截然不同,根本对立D.完全相同,无任何差别

5.小茜和同桌小明互相帮助,关系很好,经常一同进出教室,于是有同学议论他俩“早恋”,小茜为此非常苦恼和困惑。

由此在班里引起了关于异性交往问题的讨论,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男女生交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②男女生之间要少说话,保持一定的距离 ③早恋有坏处也有好处,不应提倡也不必反对 ④异性同学纯真的友谊,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A.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6.《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故事。

花木兰要替父从军,只能女扮男装,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  )

①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②男生比女生要更加能干,女生不应该去从军打仗 ③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可能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发挥 ④我们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李娜在实现了进入世界排名前三位的目标后,“中国一姐”渴望更进一步——向女单世界第二发起冲击。

李娜表示:

“最难战胜的那个人,一定是自己,在球场上最难做到的就是控制自己。

”这表明( )

A.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B.胜人要靠实力C.人要有自信心

D.自尊是自强的关键

8.孔子说:

“行己有耻、有耻且格。

”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也讲过: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古代信奉廉耻观的官吏,总能守身如玉地砥砺前行,换得一身清白。

“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

①知廉耻,懂荣辱 ②树立底线意识 ③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 ④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孔子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其目的正如朱熹所说: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的学生曾子终生力行“自省”这一主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的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检视自己的不足 ②发扬自己的长处 ③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保持健康的心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小何说:

“当我的心情不佳或情绪低落时,我最喜欢听《悲怆圆舞曲》,以及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跟着节奏大声诵唱,情绪就会有所好转。

”小何调节不良情绪的做法是( )

A.合理宣泄法B.注意转移法C.理智控制法D.转变态度法

11.画中人的情绪感受是(  )

A.喜B.怒C.哀D.惧

12.情绪带有极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常常由某一时刻、某些特定情境引起,时过境迁,就会意转情移;情感则不随情境的改变而转移,带有很大的深刻性和持久性。

这表明( )

①情绪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情感具有稳定性 ③情绪不稳定 ④人类具有丰富的情绪,不具有丰富的情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16年11月6日上午11时30分,河北保定蠡县鲍墟乡中孟尝村村民赵向阳带着女儿和儿子到地里挖白菜。

6岁儿子聪聪在玩耍过程中,不慎掉入40米深、直径30厘米的废弃枯井中。

据此完成13~14题。

13.坠井后,聪聪的父亲拨打110报警,并向村“两委”求救。

蠡县公安局、消防大队、120急救和村民自发组织的救援队及时参与救援。

很快,周边的社会救援力量也参与到了救援中。

这说明(  )

①情感反映着人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 ②情感驱使人们做出行动 ③情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 ④情感有助于我们探索未知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14.11月10日深夜,在经历了107个小时的紧张营救后,聪聪终于被发现。

不幸的是经过医疗专家确诊,聪聪已无生命体征。

在聪聪被送上救护车的那一刻,现场所有救援人员矗立、静默,所有救援车辆集体鸣笛。

“那一刻”给我们的情感体验是(  )

A.敬畏感B.责任感C.恐惧感D.正义感

15.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拉尔说:

“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

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

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留守儿童对情感的渴求是刻不容缓的。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给留守儿童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  )

①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②与他们一起进网吧玩游戏 ③与他们一起走进博物馆或大自然 ④与他们一起欣赏艺术作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6.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

这说明一个人只有生活在集体中才会(  )①被认可和接纳 ②得到尊重和理解 

③获得归属感 ④获得安全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7.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温暖是微薄的,然而集体的温暖力量是不可言喻、直指人心的,它让人振奋,让人温暖。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②集体带给我们温暖 

③我的全部生活靠集体 ④在集体中我们能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相传,佛祖曾经考问他的弟子: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答不上来,佛祖说:

“把它放到大海中去。

”下列说法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集体由个体组成,不能离开个体而独立存在

B.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C.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集体利益是毫无意义的

D.应充分尊重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无所谓

19.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遵守学校集体规则才能保证我们学习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下面几个同学的做法你赞同的是(  )

A.在课堂上和会议上随便讲话B.在图书馆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

C.总是在上课铃响后才走进教室D.在教学楼走廊里不嬉戏打闹、不大声喧哗

20.学校进行卫生大检查,七年级

(1)班的小亮发现本班清洁区还有一堆垃圾,于是赶紧把垃圾扫到相邻班级的清洁区。

他的这种行为(  )

①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 ②会腐蚀集体

③是在维护本班利益 ④是将局部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1.一个集体,是由个性各异的人组成的。

对个人意愿和集体规则认识正确的是()

①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集体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

②集体中,个性意愿要得到完全的张扬

③个人意愿和集体规则,既有一致,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④张扬个性会削弱集体的凝聚力

A.③④B.①③C.①②D.①④

22.上学的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非要穿那么丑的校服,但迫于学校老师的管理,不得不穿校服,总盼着双休日可以不穿校服。

这表明()

A.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听老师的

B.集体规则要服从个人意愿

C.集体规则与个性化需要会有矛盾和冲突

D.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

23、中学生小倩在日记中写到:

“我一天天长大,渐渐懂得了妈妈的唠叨;在家里,妈妈是家务劳动的承担者,还是我家庭作业的质检师;在医院里,妈妈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社会里,妈妈是爱心的播种机,家里家外的操劳,写上了她眼角的皱纹。

妈妈,我爱您!

”由此可以看出()

A、一个人只有当母亲后才需要承担责任

B、关心孩子成长是妈妈对家庭的唯一责任

C、妈妈扮演了多种角色,承担了多种责任

D、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相同的责任

24、小宇是某学校七

(1)班学生,他担任了校学生会体育部长,同时还是班上的体育委员,班级足球队的队长,最近他又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团员,本周末他又将参加校团委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这说明()

①我们生活在多个集体中

②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③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④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相同的角色,承担相同的责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5、因兴建三峡工程,需要进行移民,为了顾全大局,库区人民毫无怨言,甘愿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做出大量的牺牲。

截至工程建成时,共搬迁安置移民一百肆拾万。

上述事实说明()

A、当遇到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当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B、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但又是可以调和的

C、集体利益应当服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的根本原则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总是存在矛盾的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进入青春期的每一个少男少女都要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有的同学能够坦然处之,有的同学则惴惴不安、羞涩难言。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2分)

(1)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2)他们因此而烦恼应该吗?

为什么?

(4分)

(3)他们应当如何正确面对这些变化?

(6分)

27.以下是一个儿子和他母亲的一段对话。

(12分)

儿子:

“班上有位女同学,她要我跟她以兄妹相称,做你们的干女儿,您说我该怎样办?

妈妈:

“你觉得她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子,对吗?

儿子:

“是,她是我们班老师、同学都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子,我要有这样一个妹妹也是件很好的事……”

妈妈看得出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里儿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与骄傲,儿子的变化一定和这个女同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她想了想,说:

“……”

(1)假如你是故事里的“妈妈”,你会说些什么?

(2分)

(2)男生和女生的交往有什么好处?

(6分)

(3)如何正确看待男女生的情感问题?

(4分)

28、材料一4~10岁:

我爸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我爸比你爸聪明。

(10分)

10~30岁:

我爸对这件事毫无所知,他已经老了,所以忘记了他自己的童年时代;别在意我爸,他是个老古板;我爸,天呐,他迂腐得无药可救;我爸一点也不了解我,虽然他和我生活了这么久。

30~40岁:

也许我应该问问我爸的想法,毕竟他有丰富的人生经验;除非我和我爸商量过,否则我是不会轻易作出决定的;我真佩服我爸处理事情的能力,他太聪明了。

材料二小林昨天在参加学校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过程中,不小心把接力棒丢了,使班级在比赛中没有取得好成绩,他感到很内疚。

他决定加强训练,刻苦练习,希望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1)材料一中“我”对爸爸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4分)

(2)材料二中小林体验到的是什么情感体验?

体验这种感受有什么意义?

(6分)

29、《礼记?

大学》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其意为:

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8分)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止于至善”的理解。

(2分)

(2)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6分,三个方面即可)

30、据了解,目前很多中小学基本都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教育部门对中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

学生手机用于紧急联系占10%,短信、微信聊天33%,通话聊天20%,玩游戏30%,下载图片铃声5%,拍数码照片2%。

由此可见,学生带手机主要用于娱乐。

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日益对学习失去兴趣,以致荒废学业。

因此,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势在必行。

(8分)

(1)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怎样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