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967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docx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科研素养与能力

素养大赛科研部分参考资料第一部分材料一: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科研素养与能力一、什么是教育科研素养素养是指一个人平日的修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外表气质与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个人的文化品位。

能力是指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技能与方法。

我们通常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指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获取新的知识的方法,运用所学知识与社会交往,有弃旧扬新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即知识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

应该说素养与能力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

素养的内涵比能力更广泛更丰富,素养包括能力在内,能力仅指是素养的一个方面。

由此说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就是指教师的科研修养,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超越和高于实践的内在的、综合素质。

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方法知识、科学研究的知识与技能。

包括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等。

二、教育科研素养的特点教育科研素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内隐性。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的具体实践中才显示出来。

也就是说科研素养以内隐的形态存在于教师的个人潜能之中,只有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才能展示素养的高低与强弱。

二是综合性。

教育科研素养是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思想道德、学术规范、知识与能力、理性思维,组织管理,文字表达与实际动手能力等方方面面。

而这些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少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

比如一个研究者不讲学术规范与道德,剽窃抄袭他人成果,尽管他抄的水平和手段很高明,文字表达也很好,但其科研素养是很差的。

因此评价科研素养要综合各方面的要素作分析和判断。

三是积淀性。

教育科研素养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的积淀、积累,不断内化,逐渐发展的过程。

一个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科研素养,成为教育科研的名师大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与积累,不可能一而就,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只有平时不断地注意的积累,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

四是敏锐性。

教育科研需要教师对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的现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有敏锐的眼光,这是开展科研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当今时代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教育所面临问题可谓是纷繁复杂,层出不穷,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开展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或者对教育的发展作出理性的分析和预测,这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思维和眼光。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五是实践性。

教育科学区别于其它社会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创新,实践管用,尤其是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特性决定教育科研素养通过实践来培养和提高,需要实践来检验和评价。

离开教育实践来谈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形成只能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育科研素养的主要构成教育科研素养由思想素养、理论素养、能力素养三方面构成;

(一)思想素养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在于以繁荣发展教育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已任。

以为教育宏观决算服务,为推动教育实践服务,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为根本目的。

与此同时,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形成学术梯队,特别是促进中青年科研骨干的速成长。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要求我们的教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探究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其次,是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良好的科研动机。

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科研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即科研的意识与动机,是建立在教师的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成为教师实现自己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所必需。

过去我们过分地强调教育科研的公益性而忽视自我性,只看到教育科研为宏观决策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一面,看不到为教师个人成长服务的一面,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挫伤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与积极的科研动机。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教师强则学校强,教师发展学校则发展,使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中获得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要有浓厚的理论研究兴趣。

一定意义上讲做理论研究就是做学问,而做学问首先教师自己要对这门学问感兴趣,不感兴趣是做不成好学问的。

常言道:

热爱是成功的一半。

特别是中小学学教师平时在教育实践方面非常重视,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理论性、学术性不强,缺少理论的归纳与思考,重视做忽视写,因而大大地影响了科研成果的理论品位与价值,也不利于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培养。

第四,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育科学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哲学社会科学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求美。

求真

就是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其研究成果能够重复与再现。

求善就是力求尽可能完善,包括完善我们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完善具体的研究计划与行动,完善预期的研究成果设计,不要有明显的研究硬伤和缺失。

求美就是指我们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完美,成果的内容富有创新和特色,外在表现形式新颖独特,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文字表达严谨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五,遵循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

教育科学是研究人的培养、人的发展的科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这里所指的德就是要讲学术道德。

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弄虚作假,反对剽窃抄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与研究成果,这是我们做学问做研究的重要前提,离开了这一点谈教师的科研素养将显得苍白无力。

第六,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学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合作、学会发展是当今教育的四大支柱。

教育科学研究因研究人而显得高级和复杂,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跨领域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吸收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和合作。

过去那种单兵独将,散兵游勇、个体户式的研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

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并自觉地运用这种意识与精神去组建研究小组,凝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齐心协力开展研究。

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合作精神,不能与人和谐共事的教师是没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

第七,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做科研是非常艰辛的劳动,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板凳需坐十年冷。

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理论素养首先,是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包括古今中外,近代与当代的教育理论。

如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教育经济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人力资源学。

以及与相关的人本主义理论、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等,并能够根据研究需要选取适当理论去指导研究。

其次,是要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和方法学。

科学的方法决定科学的研究与研究的科学。

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实验法等。

第三,是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包括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学科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理论与专业知识。

如从事德育研究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德育专业理论与知识外,还要具有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

(三)能力素养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捕捉问题的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六个方面,具体地说:

1.捕捉问题的能力,也可称选向能力。

即教师应具有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中,准确地抓住有研究前景和发展可能的问题确定自已研究领域和方向的能力。

根据自己的分析准确做出两种判断:

一是看这个领域的问题研究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做。

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看自已能不能做。

一旦认准了就坚定不移的朝着这方向努力前行。

2.理论思维能力。

即教师善于从众多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中透过现象发现和提炼出问题的实质,善于从理论上穷根朔源,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回答。

善于通过逻辑推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构建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课堂教学目标,为什么要构建?

如何构建?

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我们有些教师就不仅在课堂教学实践把握得好,而且还从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反映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3.创造与创新能力。

即教师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开展教育科研需要教师善于和富于想象、突发奇想,充满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勇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

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弃旧扬新,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成果,开辟新领域。

4.实际动手能力。

即教师运用某种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能力。

如: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检索文献资料能力、交流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操作技能:

二是具体操作能力。

如:

确定论文题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课题论证、观察与访谈、设计调查问卷表、使用测验量表、进行教育统计分析、撰写和评价分析研究报告。

5.分析评价能力。

即教师对自已和他人的研究过程或研究成果做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比如,做文献综述、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结论的分析与讨论、成果的评价与鉴定等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的评价分析能力。

6.组织协调能力。

即教师的科研规划、协调、管理、控制能力。

比如:

科学地制定实施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协调好课题研究团队,筹措研究经费,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指导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对课题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等。

四、教师如何增强科研素养与能力1.在不断地加强学习中夯实教育科研理论基础。

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吸取理论营养,在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诗人陆游在談如何做詩时指出:

工夫在詩外。

就是说要注意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出口成诗。

因此,必须把工夫放在认认真真读书上,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

2.在丰富的教育科研实践过程中锻炼提高。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实践是最好的学习。

做中学,做学合一。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感悟和直觉,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掌握正确的科研基本规律和方法。

3.在对外学术交流与他人合作中发展提升。

科研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获取外界新的信息,开阔研究视野,增长新的见识,博取众人之长,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提升和发展自我。

交流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的结果是合作交流双方都受益,使教师由封闭狭小的天地走向开放广阔的舞台,达到提升能力增强素养目的。

第一部分材料二:

教师科研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教师科研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其他素质提高的基础,那么教师的科研素质都是由哪些成分构成呢?

第一、科研意识科研意识是指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求知欲。

它是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自身角色意识、问题意识、信息意识、合作意识。

所谓自身角色意识,即教师对教师职业应进行科研的认识状态,对科研型教师的认同状态以及对自己科研能力、科研优势的认识状态等。

意识越清醒,则行动越坚定。

在这里我认为其中对科研型教师的认同状态是最为重要的。

所谓问题意识,即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状态,对教育成绩与事物的准确判定水平,具体又体现在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定上。

对教育现象越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选题的准确度就越高,对新情况、新问题就越敏感。

所谓信息意识,即捕捉科研问题与解决问题资料的能力,思路清晰、准备充分,则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证据与钥匙。

所谓合作意识,即教师借助他人能力或协助他人共同攻关的心理状态。

合作意识越强的人,越能集思广益,丰富提高自己。

第二、科研知识即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由于教育科研对象的特殊性,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非常广泛,也非常深入。

据介绍,李吉林在情境教育理论的创立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涉及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史、心理学、大脑科学、美学、语言学、社会学以及文艺作品、少年读物、时事新闻科技信息等,其中属于方法论的书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系统科学》、《最优化原理》等。

一般教师进行教育科研,除了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外,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不可缺少。

1、教育科研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校管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等。

他对教育科研具有普遍指导价值。

2、教育科研的专门理论教育科研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形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学科,包括教育科研原理与教育科研方法。

它是保证教育科研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能力、预测设计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实施操作能力与书面表述能力能。

1、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否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设计为研究课题,这是整个研究过程开始的关键一步。

2、预测设计能力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预测未来变化,设计整个课题的工作思路与目标。

3、信息筛选能力即对相关信息的获取、识别、分类、编码、评估、使用等。

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多,信息量大,此种能力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要。

4、实施操作能力即落实、调整课题各工作环节的能力。

5、文字表述能力即把经过潜心研究得出的结论诉诸于文字,通过科研报告、科研论文、著作等表述出来的能力。

这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说过,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述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研工作者。

6、课题研究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能力,课题的论证能力,课题实验方案的制定能力,课题实验的操作能力,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能力,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论文、报告的撰写能力等。

第四、科研精神科研精神讲求坚持真理,用于探索、事实求是,发扬民主,全力合作,用于创新。

第二部分材料: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经验总结法.⑸文献法⑹.个案研究法.⑺案例研究法⑻实验法.⑼行动研究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具体说明(参考阅读):

一、观察法1.观察法: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

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例如:

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

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

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

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

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

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

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

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

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

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

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

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

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

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

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

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

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

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

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

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

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6)规定统一性标准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

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

如:

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

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7)逐段提出观察提纲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

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

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

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二、调查法: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

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

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

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

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

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

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

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

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

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

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

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

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

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

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

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

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三、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

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

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

(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

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

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

(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四、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经验的先进性(观念必须更新)2.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4.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五、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六、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

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