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937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docx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关于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8篇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2年。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而独自踏上漫长旅程的故事,下面是关于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欢迎阅读。

好久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小说。

刚开始《一个人的朝圣》只是平缓的叙述风格吸引着我,喜欢雷秋·乔伊斯对风景细致的描写,喜欢主人翁在耳边轻轻细语的感觉,喜欢想象他在看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打破主人翁哈罗德的平静生活是从邮寄一封给朋友奎尼的信开始的,那时我只能看到哈罗德生活的平淡沉寂甚至有点祥和,并不能感受到哈罗德的痛苦。

27章之前我一度认为平淡的生活麻木了哈罗德的神经,儿童时期的阴影时不时的袭击着哈罗德,不懂得如何去爱导致哈罗德对生活诸多躲避,一路上,哈罗德回忆着童年对爱的渴望而感到痛苦,婚后对妻子莫林和儿子戴维的所作所为而懊悔不已。

直到哈罗德给加油站女孩的那封信,我才知道哈罗德的丧子之痛,才明白为什么莫林和哈罗德产生了无法跨越的鸿沟。

那一刻我的心沉重了很多很多,我突然理解了第12章结尾为什么哈罗德会张开双臂在雨中挥打对回忆呐喊:

不要。

为什么会无法制止痛苦一直私语:

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让你失望。

心路历程啊!

哈罗德刚踏上旅程时几经挣扎,徘徊在放弃的边缘,又因为一些小启发,让哈罗德重拾自信。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不正是和哈罗德一样吗,选择的,疑惑着,徘徊着,又坚定着。

第18章开始,哈罗德是坚定的,他放下了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地图、手电筒、胶布膏药送给了需要的人,植物百科记在脑子里,手表,银行卡邮寄回家,哈罗德轻装上阵,卸下了不需要的累赘,欣赏沿途的风景,思考过往的人生,温和的对待相遇的人们。

这是我不能及的,我还无法卸下外界的诱惑,甚至有时会因此而感到苦恼。

小狗的加入,朝圣者的加入,正如哈罗德所说,什么人都有。

他们搅乱了哈罗德的步伐,旅途充斥着矛盾和商业的气息。

哈罗德在人群中感到孤单,唯有夜里独自徘徊才能让心得到自由。

读这段时我在想,如果是我也许会选择离开他们一个人上路,但哈罗德却是感激并觉得有责任保护他们,直到朝圣者们一个个离他而去,包括最后小狗的离开,哈罗德终于又一个人了。

又一次经历了失去,这让哈罗德想起了父母的遗弃,儿子的孤独,妻子的怨恨,哈罗德崩溃了。

我一度怀疑结局是不是哈罗德和他父亲一样老年痴呆,那该多么的残忍啊!

幸好,哈罗德只是精神上极大的痛苦,对现实中自我彻底的否认,对徒步意义的极度怀疑进而导致了他如行尸走肉般的行为。

终于哈罗德昏昏沉沉的走到了贝里克,87天,627英里(1英里=1。

6093公里),靠一双帆船鞋。

这时没有欢呼,不是兴奋,相反倒多了许多惆怅,痛苦和不知所措。

人就是这样的,这符合常理,比如我们辛苦了半学期,考了个高分,以为会很兴奋却没有高兴。

考证书,得奖学金,拿奖金都好像是这样的心情。

所有为什么会有过程很重要这句话了。

我们应该在过程中多快乐些,到了结果,人总是开心不起来的。

丧子之痛如何放下,我无法想象,但幸好,莫林原谅和理解了哈罗德,也放过了自己。

结局是他们回忆第一次在舞会上的一见钟情,还有他们笑到肚子疼。

到底是怎样的一句话呢,能让俩个人笑的如此开怀?

书中是这样写的:

“你说得对,连好笑都算不上。

”哈罗德边说边用手帕擦眼睛。

有一会他好像正常了。

“那就是爱的威力。

其实最平常不过的一句话,一定是我们太快乐了,所以才觉得那么好笑。

我喜欢灵魂跳跃时的感觉。

在决定买下这本书的时候,是书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一个人的朝圣,在我看来是一个人对信仰的追求,从而对心灵的荡涤,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侣或是信教徒,感觉好像他们才能更好的诠释朝圣这个圣洁的词语,但其实不然。

故事的起点发生在英国最南部的一个小镇,而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僧侣或是信教徒,而是一个普通酿酒厂的退休工人,而所谓的朝圣其实是主人公哈罗德要徒步纵跨整个英格兰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

听上去有点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却要为了做一件如此疯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

故事到了这里也就引发贯穿全文的一个交点,主人公的家庭关系。

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应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却出现了二十年的隔阂。

原因起自小说中一个不曾出现的人物,他们的儿子的戴维。

主人公哈罗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万分激动,毕竟几十年未曾见面了,而后又是万分悲痛,因为奎妮已经到了癌症晚期。

而面对好友如此突如齐来的问候,哈罗德有点不知所措。

在回信过程中,遇到了全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加油站小女孩。

是这个小女孩的故事给了哈罗德启发,也是这个小女孩的信仰,让退休后无所事事的哈罗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

于是哈罗德开始了自己的旅程。

毕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麻烦,没有足够的徒步旅行的装备,导致了身体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碍。

不过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帮助,起初人们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笑,但是继续坚持下去的结果,却赢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关心。

哈罗德开始喜欢与陌生人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欣慰。

而此时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态度是相当反对,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远,伴随着哈罗德旅程的继续,这种态度悄然改变着,并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开始互相关心,但是也一直在担心哈罗德对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罗德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启发支持着他前行,后来是对奎妮的美好期盼,还有对家人深深的爱。

哈罗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忆,这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为什么会和莫林发展成这种境况和儿子戴维的冷漠。

哈罗德开始和陌生人交流,渐渐的,哈罗德事迹在新闻和报纸上开始散播,一个民族英雄就要诞生了。

人们把他这种行为表述成了对于社会的一种朝圣。

慢慢的,开始有人加入了这次旅程,人数越来越多。

才找到感觉的哈罗德,被人群包围着,步伐却渐渐慢下来,发觉这似乎已经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犹豫离不离开人群的时候,这些追随者却已经离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达了贝里克。

在这期间,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来到了哈罗德的身边,可是没有说服他回家,也没有说服自己留下来。

但是此时他对哈罗德的感情也经回到了从前,只是这几十年的隔阂还一时没能消除。

还有一个疙瘩没有在内心深处解除。

在离开人群的日子里,哈罗德彻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惫到了极点。

他想放弃,想回家,回到莫林身边,而此时莫林却支持他继续走下去,因为希望就在眼前了。

哈罗德挂断电话后,继续行走着。

因为先行者的到达,也带走了所有的关注,一路上哈罗德开始了真正的孤独。

咬紧牙关硬撑到了里贝克。

而此时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

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误导了哈罗德,可是也让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

明白了原来这多年的隔阂是因为自己太思念已经去世二十年儿子戴维。

他把戴维的死怪罪于哈罗德,可是最终才明白怪罪的应该是自己。

于是他前往里贝克,去看望哈罗德。

此时的哈罗德正在里贝克的疗养院里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坚持下来,等到了哈罗德,可是却不能在与哈罗德用言语沟通了。

奎妮的境况触目惊心,可是哈罗德还是相信他能看见,能听见,今天他所做的一切。

奎妮走的很安静,像一个孩子一样。

哈罗德和莫林见面了,两人没有了以前的隔阂,更像是初见的时候。

一场历时八十七天的旅程,让两个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对于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介绍似乎很长了,可是真正读完后,似乎每一篇的内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牵动着你的心。

在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罗德的行为实在让钦佩,读着读着就会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而这份困难却战胜不了几十年那份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依托。

没有比这还纯真的友情了,没有比这还伟大的友谊了。

而对于哈罗德自身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人生的挑战,是对自己妻子,对自己家庭的挑战,对社会的挑战。

他最终站到了最后,而给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对奎妮的愿望,还有就是自己的妻子开始的反对和最后的支持。

莫林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罗德能完成这样一种壮举,一直相信他会突然某一天因为坚持不下去回来,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

可他还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动了,没有等到他回来,就已经发现没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么的不堪。

即使两个人没有什么交集,但是一但分开的时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会迸发出来,包围着她,侵吞着她。

所以爱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辈子的相守。

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却贯穿着整个小说。

不可不谓作者的心思细腻,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鉴赏,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忆。

主人公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在接近终点的时候才拨开云雾,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笔者的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险及心理的崩溃,也有温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买下的小礼物,和妻子的通话,还有那初衷的激动和结尾的平静,相得益彰,怎么能不吸引读者的兴趣。

很有没有这种平静的感觉,感觉自己正在注视着哈罗德的整个旅程。

在遇到麻烦时,自己也会跟着紧张,遇到开心的事,自己也会跟着开心。

朝圣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见了主人公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贵,也看到了亲情的伟大,荡涤一个人的.心灵。

朝圣是一个人的一种向往,更是一种期盼。

不是说走在路上的才是朝圣,一只脚总是会迈在另一脚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才是真正的旅程。

没有向往,没有期盼的道路上,我们重复的只是动作,而到达的目的地可能还是在原地。

真正的朝圣应该是放任自己的心灵,找到真正的栖息后,才开始的所作为,才开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个人怎么样去朝圣,随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就给我们指明方向。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

”读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这句话。

想了想,这句话又太过纠结。

试着问自己,如果没有爱呢?

忘记曾经爱过呢?

又想了想,接着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你在生活中,还是生活的旁观者?

于是就进入了哲学的冥想,答案万千,问题万千。

哈罗德·弗莱令人羡慕,在夕阳西下的生命里,他终于把人生的角色抛弃活了一回自己。

而故事之外的我,还在寻找人生的角色里,哪个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很多时候像一架老水车,吱呀、吱呀的随流翻转。

人们生活在惯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着。

就算旅游,也很难松弛下来,扶老携幼,牵妻领夫一路狂奔。

所有的历经,痛苦或者欢乐,都被当成生活天然的,理所应当的答案,顺着生逆着活。

哈罗德·弗莱如果再年轻20岁呢?

他会如此不顾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吗?

读老头儿年轻时候的经历,读着读着不禁会心一笑。

仿佛一个自己从书中走出来,给你着重演绎曾经自己的乏味。

可生活呢就是这样,谁不乏味呢?

或许电影的节奏才是理想的生活。

可那样活着,心脏可能就会受不了,时间长了会心律不齐。

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态?

乏味的幸福?

还是幸福的乏味?

揪着心跟着老头儿的步伐往前走,一个一个的邮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这样被投递出去。

当老头儿上路,又想起路边蜷缩的老年无家可归者,直到老头儿终于不站在别人的视觉看自己,才释然得轻松下来。

虽然老头破茧的有点晚,可破了。

多少人一辈子作茧自缚的活着,临死也没明白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爱,一定是为了爱。

当生活中爱变少了,其实心中的那份爱正浓。

在远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爱,岁月积淀生活发酵就会浓烈起来。

而这浓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腾块地接着发酵。

生活就是一场朝圣。

佛云:

放下既是得。

可很多时候,我们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着是源于麻木,源于活着的惯性。

哪怕大声的歌一回,窜上墙头看看院子外面的风景,都会踌躇半天,然后在左顾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

你的渴望呢?

理想呢?

心中忽然唱响了一首歌:

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有一个声音幸福安详/清晨我挥动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

你、还有我要去哪里?

那就上路吧。

跟着哈罗德老头儿的步伐。

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看完被感动到,总想写点什么,这一路仿佛跟着哈罗德一起走,他起初的孤独和无助让我感到压迫,但又为着他懦弱沉默、未尽父亲的责任而有埋怨,随着哈罗德的回忆,真相才逐渐明朗起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其原生家庭是分不开的,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脾性的人,哈罗德16岁被父母抛弃,独自面对生活,年过半百又重新启程不断直面自己的内心和痛苦往事,他是勇敢的。

我相信他与奎妮间纯粹的友谊与爱情无关,甚至在哈罗德结束87天的行走按下疗养院的门铃时紧张起来,期盼他与奎妮热切的寒暄,期待老友久别重逢的热泪盈眶。

并没有,奎妮只是睁眼看了看他,说不出一句话,这多少令我失望,我也在这时明白,好多时候结果没那么重要了,享受过程,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力求不再次重蹈覆辙才是真正的救赎与悔悟。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能力,我们每个人可能都需要这样一次回头看过往人生的经历,然后与自己和解,与身边的人和解,奋力前行,热爱生命。

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还有更多,感谢哈罗德,感谢朝圣途中的每一个人,感谢作者,谨以此为记。

看完几天才来写书评。

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

——在这里,最高的完成不是他们见到了彼此,更谈不上实现拯救了奎妮的愿望(因为她最终还是离开世界了),而是他实现了自我的完成、激发了爱的能力,并修复了爱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爱的人的关系。

这段朝圣的旅途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呢?

对于哈罗德这个人来说,完成“自我发现”仅仅依靠他个人力量的难度过大,这段旅途起到的作用是,提供有效的外在力量帮助甚至迫使他开始“自我完成”的生命工程,他所见到的事、接触的人、听到的理念,以及感受到的来自他人在“自我发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都给他带来影响,这些都是一种煽动、干扰甚至侵犯。

它们的作用是促使他回顾、反思他之前所有的自我认知及爱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内心有所感触,在情感的基础上反思,我们就获得了智慧。

与生俱来的思维,经历了反思、内视并建立起思想和内心的交流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逐步实现自我完成。

——这就是这段朝圣的过程所具有的意义。

当然,结果也是圆满的,就是重复上面提到的,哈罗德实现了自我完成,激发了爱的能力,修复了和妻子的关系,重拾爱意,共度美好余生。

标题取得好,“一个人的朝圣”,我认为,“一个人”代表ego,这正是一段通往自我的内心、实现自我(ego)与内在连接的朝圣,它耗时87天,跨越627英里(约1009公里),以徒步的方式——慢下来,静静回顾、思考、沉淀。

一个人的朝圣?

你做了太多,你谁都不欠谁的,无论是对戴维、莫琳还是奎妮。

你似在寻找救赎之路,而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亏欠你太多。

你珍爱着生命中每一段重要的关系,并且尽力做到了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好朋友。

你儿子的死不过是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方式,你妻子的冷漠不过是她无法承受的悲痛的转移,对于老朋友,你也用朝圣之路印证了这份友情。

这一生,你都没被给予太多的爱。

父母的抛弃,妻子后来的冷漠,儿子的轻视,同事的漠不关心。

世界好大,你好渺小,你似乎在哪里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这样默默的存在了六十年。

你承受了太多的漠视与冷眼,你经历了太多的离别与抛弃,然而你从未曾放弃这个世界,你热爱生命中每个重要的人。

你的内心那样善良、柔软。

对于一支流浪狗的离去都让你无法释怀。

而一度冰冷了二十年的夫妻关系,在你离开后,妻子才意识到你的重要性,意识到原来她一直是爱你的。

如果你的儿子还在,他也一定会爱你这位父亲的。

你二十年没见的老友会因为一句你要去看她而支撑了她最后的生命。

你以为自己什么都没做,你一直处于自责状态,可是,如果这都不算什么,那一个人一生能做的有意义的事又是什么?

宽恕与爱是生命永恒的话题。

你的背影单薄,消瘦,孤寂,你的形象却是那样亲切,高大。

一个人的朝圣历程也是哈罗德重新回忆,整理,审视自己一生的过程。

为弗莱和艾琳的爱情又喜又忧,喜的是确实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忧的是看着他们在时间的磨练中渐行渐远,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感慨于哈罗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的心理活动,对一个天才而又患有抑郁症儿子的又疼爱有时候又手足无措。

从儿子诞生时,妻子慢慢的开始改变了,她一切都开始站在儿子的那一方,她变得不爱打扮,敏感多疑,生活失去了恋爱中的以前那种情趣。

有时候哈罗德真的像个孩子,不,应该是有时候男人就像一个孩子,会吃醋想要获得爱。

他会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儿子的问题,击破坚强的外表他也有一颗脆弱的心,哈罗德说:

原谅我,原谅我,原谅我有时候也很懦弱会让你失望。

儿子自杀去世了,夫妻的关系也名存实亡了,两人形同陌路。

但在朝圣的路上,夫妻两都陷入了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发现他们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经历了那么多,一切都释然了。

每个平凡人生命中都是有遗憾的,看着眼前这个有信仰貌似坚定的老人,支持敬佩目送他远去做那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对生活最后的反抗吧。

我想,生活是一场修行,是被动接受和主动选择二者的结合。

我们有时候可以做到很多,有时候却只能做的很少;我们有时候可以将事情开诚布公,有时候却只能将事情埋在心底;我们有时候可以心无畏惧勇往直前,有时候却只能畏手畏脚裹足不前;我们有时候可以畅快淋漓不留遗憾,有时候却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男主哈罗德在接到奎妮的信知悉她得了癌症,在贝里克郡等最后时刻的来临后,做了一个让自己、让莫琳、让旁人都震惊的决定:

徒步到贝里克郡去看望奎妮。

这意味着一个60岁的老人要靠自己的双腿历经87天走过627里路。

然而,他做到了。

即使经过千辛万苦,艰难险阻,甚至想过放弃、有过遗憾,他还是做到了。

人之所选,决定所得。

最终,哈罗德选择的是出发,所以整个故事让我看到的是:

生活让人欢喜也让人忧愁,或许我们无力抵抗一些事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事情的结局。

留下的遗憾得到弥补,有裂痕的爱得到修复,受过的痛苦得到治愈。

当命运的选择权掌握在手中时,请努力鼓起勇气好吗?

让我们做出对的选择;请大胆迈开脚步好吗?

让我们步履稳健不停;请不要轻易放弃好吗?

让我们走到最后的目的地。

如果你走过一段路回首发现它不美好,那么从现在起,请收拾心情重新开始,向对的方向出发不要放弃。

故事的尽头你会感谢当初勇敢的自己。

生活最终依赖于你自己的心,你的选择和你走过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