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933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docx

新教材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5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导航]

课标解读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历程,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不屈精神。

3.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

4.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分别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

(2)维新思想兴起

①康有为:

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②梁启超:

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经过

(1)序幕:

公车上书

①时间:

1895年。

②概况: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③影响: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

百日维新

①时间: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开始: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

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失败: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①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3.意义

(1)经济上:

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上:

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3)政治上: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败因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根本原因: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反洋教斗争兴起。

(3)直接原因:

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

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清政府政策:

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4.结果:

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1)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2)局限性: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开始:

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八国联军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4)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北京失陷。

(5)八国联军罪行

①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②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3.结果: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部署与列强议和。

4.东南互保

(1)概况: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2)影响: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知识点四 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

(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辛丑条约》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维新变法的背景

 

 

“戊戌六君子”

戊戌维新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历史影响是什么?

提示:

对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笔记:

                                    

                                    

 

义和团运动

 

材料 “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

根据材料,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提示: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使帝国主义看到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和清政府在压制中国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中的作用,所以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

 

“东南互保”

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

“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木偶游戏”

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提示:

清政府犹如列强手中的木偶,《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维新派的制度创新

材料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

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

“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提示:

创新:

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

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2.论证观点 戊戌变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两人的观点。

提示:

二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分析: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近代化。

■素养形成···································································

戊戌维新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

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

①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

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变法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材料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

……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摘自《辛丑条约》

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概括《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特点,并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

特点:

帝国主义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间接侵华。

趋势:

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

2.论证观点 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造成双重影响

材料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进行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从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观点?

试分析之。

提示:

观点:

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分析:

直接影响:

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间接影响:

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素养形成···································································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

(1)侵华列强增多:

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

(2)侵华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中国的腐朽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模式,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

(3)赔款数额增大: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本息合计赔款约9.82亿两。

(4)列强斗争激烈:

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

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①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③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2)建设性

①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

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②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冲击。

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

1.(2020·福建学业水平考试)19世纪末,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  )

A.维新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保路运动D.新文化运动

A [由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故选A项。

]

2.(2020·福建学业水平考试)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

这表述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D [材料“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非常大,故选D项。

]

3.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

“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B.英法联军

C.义和团D.八国联军

C [依据材料“匪徒藉口仇教”“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刘坤一奏疏中的“匪徒”是指义和团,C项正确。

]

4.19世纪末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专制政府的矛盾

C.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D.中国农民和外国传教士的矛盾

A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说明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外国侵略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故选A项。

]

5.(2020·江苏学业水平考试)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数侍从在联军开进北京的次日乔装逃跑。

经过长途的艰苦流亡,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

导致太后与皇帝西逃的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城,在此之前太后与皇帝已经西逃,故选D项;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均与1900年太后与皇帝的西逃无关,排除A、B、C三项。

]

6.“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该言论最有可能发表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签约》签订后

D [材料“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等信息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故选D项。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