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5686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3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第23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最新考纲]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

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5年6考)

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

(1)体液与内环境:

(2)内环境的功能:

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2)判断下列①~⑩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胃蛋白酶 ⑧抗体 ⑨血浆蛋白

⑩胰淀粉酶

上述物质中①⑥因其只能存在于细胞内,不能视作内环境成分;而⑦⑩存在于消化道中,因其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②③④⑤⑧⑨属于内环境成分。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图中a、c分别为何种结构?

请依次写出a~d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提示 a—毛细血管壁,c—毛细淋巴管壁。

各细胞所处内环境:

a—血浆、组织液,b—血浆,c—淋巴、组织液,d—组织液。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

(2)稳态失衡: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原因

(3)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面三幅图为体液或内环境组成及调节机制,请思考:

1.针对图甲分析:

(1)先据D两端均为单向箭头,确认D为________,它单向来自于[B]________,单向汇入[A]________。

(2)图中[B]一方面与A双向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可与[C]________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图中a、b、c分别为B与C、A与B及B与D间间隔的“屏障”,则a、b、c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

(3)D液体需经d过程注入A液体,则d过程表示________,D在________处与A汇合。

答案 

(1)淋巴 组织液 血浆 

(2)细胞内液 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3)淋巴循环 左右锁骨下静脉

2.针对图乙分析:

(1)图乙中a液、b液、c液、d液依次对应图甲的哪些字母?

组织水肿是指哪处液体积聚?

(2)试从“存在部位”“生活于其中的细胞”及“化学成分”三个层面比较a液、b液、c液的差异,并用箭头标出a、b、c、d间的内在关系。

提示 

(1)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图甲中A、D、B、C;c液。

(2)比较如下:

a、b、c、d内在关系:

3.图丙是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请依次指出图中A、B、C相应的调节类别并列举B类调节的信息分子。

提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免疫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调节,B类调节的信息分子如激素、CO2等。

 内环境组成及功能

1.(2017·全国卷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 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2.(2017·河北衡水四调)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物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解析 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故可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答案 A

1.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2)结论: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关注发生于内环境中的4类反应

(1)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

(3)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

(4)激素与靶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017·全国卷Ⅰ,3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

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血浆 

(2)增多 下降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失衡分析

(1)各指标稳态的意义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②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发生呕吐等现象;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化学成分失调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导致组织水肿;②血浆中含氮废物过多,可导致尿毒症;③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④血糖失调,可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4)组织水肿成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

【即学即练】

(2017·甘肃二诊)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共同参与

C.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D.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解析 由于内环境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所以饮用弱碱性的水会被内环境中弱酸性物质中和,内环境的pH将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由于细胞直接生活在内环境中,所以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答案 A

考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实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5年8考)

1.体温调节的结构与机制

(1)体温调节的结构

(2)体温调节的机制

①寒冷时

②炎热时

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1)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调节过程

(3)调节图解

仔细分析下图,请思考:

(1)导致图中AB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为下列哪些项?

在BC段人体发生了哪些调节机制?

主要有哪些激素参与?

①非自主颤栗 ②骨骼肌收缩 ③吹电风扇 ④寒冷环境

提示 由图中曲线可知,AB段体温下降,原因可能为吹电风扇或处在寒冷环境中,即③④,非自主颤栗和骨骼肌收缩都会增加产热而造成体温上升;BC段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体液调节,主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2)下列哪些事件可导致图中DE段体温变化?

①发热 ②排尿 ③剧烈运动 ④汗液分泌增加

提示 DE段体温上升,原因可能为发热或剧烈运动(排尿和汗液分泌都会散失热量而造成体温下降),即①③。

(3)若人在25℃时产热、散热分别为a1和b1,0℃时产热、散热分别为a2和b2,则它们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a1=b1、a2=b2;a2>a1、b2>b1。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2016·海南卷,19A)(×)

(2)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015·海南卷,11C)(√)

(3)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5·山东卷,4B)(×)

(4)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2015·四川卷,5B)(×)

(5)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20B)(√)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P2~P9,考查角度侧重内环境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与调节。

2.(教材P5“旁栏思考题”改编)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

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 人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及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质量分数为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3.(教材P33练习2改编)有些同学为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这是否可取?

为什么?

提示 不可取。

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些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水盐平衡调节及其意义

1.(2016·全国卷Ⅲ,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答案 B

2.(2017·辽宁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解析 渴觉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答案 D

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简洁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

水↓

尿↓

水↑

尿↑

注意:

“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

(2017·全国卷Ⅱ,30)将室温(25℃)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环境中1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

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    ,汗液分泌会    ,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      。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    ,分解代谢会    。

答案 

(1)舒张 增多

(2)增多

(3)排除41℃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引起的

(4)增加 增强

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

【即学即练】

(2017·吉林长春模拟)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重要中枢,温度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以物理方式①②和代谢方式③④⑤调节体温

C.当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温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吸收

D.当出现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非自主战栗时,机体产热量增加,此时正常人体的散热量也在增加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A错误;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调节体温的方式中,①皮肤血管收缩、②骨骼肌战栗、③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等属于物理方式,④甲状腺激素和⑤肾上腺素参与的调节方式属于代谢方式,B错误;当机体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温觉感受器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热量的散失,C错误。

答案 D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混淆血液、血浆及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内环境,血细胞不属内环境。

具体比较如下:

易错点2 不能澄清O2、葡萄糖分子由外界环境到作用场所的跨膜层数

点拨 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

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两层)+进、出小肠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

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

注:

跨越一层细胞=跨越两层生物膜

跨越一层生物膜=跨越两层磷脂分子

易错点3 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

点拨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紊乱”但此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易错点4 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并认为炎热环境中体温只有“神经调节”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若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

人在冬季散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

此外无论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体温调节均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纠错小练]

1.下列不属于血浆蛋白功能的是(  )

A.参与氧气运输B.参与免疫

C.参与生命活动调节D.维持渗透压

解析 血浆蛋白位于内环境中,维持着渗透压,血浆中还有抗体参与了免疫,还有一些蛋白质类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而参与氧气运输的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而不是血浆蛋白。

答案 A

2.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D表示细胞外液,即人体的内环境,C表示细胞内液

B.小肠上皮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A和D,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B和D

C.红细胞内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至少需要穿过4层膜

D.正常人体内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HCO

与H2CO3等缓冲物质

解析 由题图可知A是肠腔,其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A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和B项错误。

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内部之后,要发挥作用还需要进入线粒体,由于线粒体是双层膜,所以,至少需要穿过6层膜,C项错误。

答案 D

3.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病人体温维持在40℃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

C.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

D.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有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方可保持体温恒定

解析 病人体温“维持”40℃时其产热与散热应相等;冬季散热多、产热也多,夏季则相反;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答案 D

课堂小结

思维导图

高考必背关键句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

2.三种细胞外液组成成分不同: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随堂·真题&预测                   

1.(2015·全国课标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

答案 A

2.(2014·全国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 D

3.(2014·全国课标Ⅰ,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

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呼吸 下降 

(2)降低 增加 (3)会

4.(2017·海南卷,14)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

A.马出汗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D.牛排尿量减少

解析 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马通过出汗,使汗液在蒸发过程中吸收体表热量,利于散热;猴子在水中玩耍,一方面水中温度低,有利于散热,另一方面体表水的蒸发有利于散热;犬类伸舌喘息有利于把体内热量带出体外;牛排尿量减少是维持体内渗透压,而不是调节体温。

答案 D

5.(2019·高考预测)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若在饮料中添加抗利尿激素,将会导致尿量减少

解析 下丘脑受刺激分泌抗利尿激素,暂时储存于垂体后叶,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B错误;激素的作用特点是起作用后被灭活,所以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并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C错误;抗利尿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类,饮料中添加后将在消化道内被消化,不能发挥其“减尿”作用,D错误。

答案 A

教师独具

1.下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体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

B.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

C.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

D.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解析 ④处为动脉端,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

①处为静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组织细胞的分泌物进入血液。

若组织细胞是胰岛细胞,饥饿时血糖较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的浓度高,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①比④处CO2浓度高,B正确;若组织细胞是骨骼肌细胞,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因此B可代表乳酸,C正确;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的运输,可作用于垂体,D正确。

答案 A

2.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测得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mol/L)。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B.①③

C.③④D.②

解析 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持续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甲种海蟹在海水浓度较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海水浓度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血液浓度相对稳定了,故调节能力中等;丙种海蟹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维持平衡,高于正常海水浓度时,也能调节血液浓度的相对平衡,说明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强。

答案 A

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进入内环境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D.①②③⑥⑦⑧

解析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递质小泡在突触小体中;喝牛奶和口服药物(进入消化道中)、精子进入输卵管都不是进入内环境中。

答案 A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

30分钟 满分:

100分)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

B.存在于机体内的液体环境均属于内环境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D.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差异主要在于蛋白质

解析 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B错误。

答案 B

2.(2017·潍坊期末)汗蒸是一种全新的养生方式,人进入温度在38~42℃的汗蒸房后,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皮肤红润B.汗液增多

C.垂体释放激素增多D.尿液增多

解析 汗蒸时温度过高,水分主要通过排汗散失,同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尿液减少,D错误。

答案 D

3.下图为健康人的肝脏细胞及内环境示意图,甲液、乙液、丙液为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①~④为物质移动的方向。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液、乙液、丙液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甲液乙液―→丙液

B.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甲液

C.通过①②出、入的液体总量相等

D.③可代表葡萄糖的移动方向,④可代表葡萄糖和胰岛素的移动方向

解析 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甲液(血浆)和乙液(组织液),B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