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729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docx

梧州中考试题语文

2008年梧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

语文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请将准考证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座位号写在分数栏上的指

定框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3.全卷120分中有5分为全卷的书写分,要求书写正确、工整、匀称、美观,卷面整洁。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砭骨(biǎn)倒坍(tā)荸荠(bí)乌桕(jiù)

B.阴晦(huì)汲取(jí)牟取(móu)  公输盘(bān)

C.悲怆(chuànɡ)击磬(qìnɡ) 伧俗(cānɡ)惟吾德馨(xīnɡ)

D.琐屑(shuǒ)阔绰(chuò)吞噬(shì)  差使(cā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梧州市2007年招商引资工作又有新突破,引入外资较2006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B.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撤离方案一出台,排险工作就立即有条不紊地快速推进。

C.再大的灾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也能汇成

爱的海洋。

D.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B.我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彩旗和欢乐的歌声。

C.联合国已准备好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受灾群众在灾后安置和重建家园方面提供

长期支持。

D.你不认真学习,那么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4.(4分)

(1)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西江中学九年级

(1)班班委会决定举办一次募捐活动。

下面是该班一位同学为这次募捐活动拟写的一条标语,请你再拟写一条有号召力的标语。

(2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请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

答:

                                  

(2)地震灾区的幸存者体味过命悬一线的恐怖、劫后余生的惊悸,同时又承受着家园被毁的苦痛、亲人阴阳相隔的窒息……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他们受到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请你给汶川地震中幸存的同龄人发一条短信,勉励他们磨砺意志,坚韧成长。

(称呼、署名略去,不超过40字)(2分)

 (40)

5.默写填空。

(8分)

(1)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过尽千帆皆不是,            。

(温庭筠《望江南》)

(3)           ,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

(《蒹葭》)

(5)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十年树木,           。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得分

评卷人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B.结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写作者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C.“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写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作者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

D.“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是写作者非常在意自己的衰老,慨叹报国无门。

7.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两个典故,请你找出其中一个典故的相关诗句,并说说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二)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

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时俱备

是进亦忧,退亦忧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9.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辍耕之垄上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

(2分)

答:

(三)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而损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者三。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涓人:

国君的近侍。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反以报君(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者三。

  译文:

                              

得分

评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

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

“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

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

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

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也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葱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

阳光。

大家都叫他阳光。

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候在门口迎接儿子。

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

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

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

她倚着树。

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

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

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

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

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

“其实娘早就知道了。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

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

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

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有删改)

(作者:

凌可新)

14.

(1)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加点的词的含义。

(2分)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

答:

                        

(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他”终于明白了母亲的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用“//”将上文划分为两个部分。

(在下面序号间划)(2分)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

(2)写出这两个部分的大意。

(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3)请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孩子人小力弱,但他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这说明他很有志气,愿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做好一件事,这也是他后来成才的关键内因。

B.母亲本来不想送这个残疾的儿子上学,是因为不相信他能成才。

C.孩子白天给小树浇水,从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母亲了解到一个残疾孩子对平等关爱的渴求。

D.“大家都叫他阳光”,是因为这孩子的“脸上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17.作者不在前面直接写孩子每天半夜起来喂树一泡童子尿,而在文章最后才由母亲来说破,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的孩子身残志坚,在你读过的名著中也一定有这样的榜样,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4分)

书   名:

《》(1分)

身残志坚者:

(1分)

事迹(60字以内):

(2分)

(60)

(二)

(甲)全康桥最雄伟的建筑,是王家学院的教堂。

王家学院的教堂建于15世纪,是全欧洲最好的哥特式建筑。

走进教堂,会感受到什么叫高大雄伟——它有88米长,12.2米宽,24.4米高——只有一层!

①所以抬头仰望教堂的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如植物般散开的支柱的顶端,那高大宽阔绝不是任何现代高楼所能代替的。

支柱如植物般从地基上“长起”,垂直地探向穹顶,在穹顶部分弯曲散开,于是“棵棵”支柱就如大树一般支撑着穹顶。

整座建筑主体的象牙黄色,把哥特式建筑华贵典雅的气质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墙的高处是玻璃——彩绘玻璃,作为当时的奢侈品和贵族用品,彩色玻璃更增加了这座高贵学院的王者气息。

大厅分内外两间,中间用数米厚的紫檀木制墙隔开。

墙高不过几米,保留了教堂的完整性。

墙中间有一米多宽的拱门。

门上更是有突出于墙数米的凹面近似于正方体装饰,上面还架满了棒状镀金装饰。

四根凸出于正方体的柱子上用王冠和老鹰作装饰。

而紫檀木墙上更有彩色院徽,甚至还有木制的国徽!

②当阳光朗照时,整个大教堂,金色与淡黄,以及紫檀木的棕红色,射出耀眼的光芒,使人不由惊叹!

(节选自 赵轲宁《康桥》)

(乙)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9.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介绍了王家学院的教堂,(乙)文介绍太和殿。

两座建筑物的共同特征是雄伟。

B.(甲)(乙)两文都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从中央到四周、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

C.王家学院的教堂注重以色彩突出王者气质,主体的象牙黄色,突显教堂华贵典雅气质。

D.太和殿突出龙的形象,是为了体现封建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地位。

20.根据(甲)文划线句子①,用平实的语言概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3分)

答:

 

2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分)

22.说说(甲)文划线句子②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四、作文(50分)

 

23.题目:

真情

要求:

①思想内容健康。

②文体自定,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2008年梧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语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2分)B2.(2分)A     3.(2分)C

4.(4分)

(1)(2分)评分标准:

围绕主题(1分),有号召力(1分)。

答案示例:

①赈灾捐款是你我共同的责任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灾区人民送温暖③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2)(2分)评分标准:

内容围绕主题(1分),语言简洁(1分)。

示例:

①自古名家多磨难,劫后余生,动心忍性,增益不能。

②朋友,要坚强,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振作起来,未来是美好的。

③大难不死天生我,天生我才必有用。

请君自强,磨砺意志,立志成才。

5.(8分,每空1分,有错、别、漏、添字的,该空不给分)

(1)零落成泥碾作尘  

(2)斜晖脉脉水悠悠  (3)浊酒一杯家万里  

(4)在水一方 (5)举杯邀明月 (6)百年树人 (7)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5分)

6.(2分)D

7.(3分)①用典故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分)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2分)。

②用典故的句子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分)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2分)。

(二)(8分)

8.(2分)D   

9.(2分)A

10.(2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11.(2分)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1分),用笔洗练,廖廖八字就写

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1分)。

(三)(4分)

12.(2分,每空1分)①同“返”,返回,回去。

     ②买

13.(2分) 果然不到一年,就买到好几匹千里马。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8分)

14.(4分)

(1)(2分)“擎”是用手向上托着的意思(1分),写出了小孩子渴求栽下那棵弱小树苗的郑重诚恳(1分)。

(2)(2分)他明白了母亲永远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愿意为自己儿子付出一切

(1分)。

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儿子的,儿子的任何事都瞒不过她(1分)。

15.(6分)

(1)(2分)⑴—⑺//⑻—⒅ 或 ⑴-⑽//⑾-⒅

(2)(2分)第一部分:

孩子成全了一棵树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