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727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

高三历史总复习之古今中外改革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国家政权建设影响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废除特权C.奖励耕战D.建立县制

2.日本新领导人(注:

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中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指(   )

①废藩置县②殖产兴业③文明开化④建立新式军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来源:

学|科|网]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梭伦在诗中曾写道: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这表明梭伦改革(   )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革命和改革中,有利于各国解决统一国内市场问题的是(   )

①美国南北战争        ②俄国1861年改革

③德意志的三次王朝战争 ④日本推翻幕府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相对薄弱

B.日本有尚武传统,武士阶层更具有号召力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

D.中、下级武士已经演化为资产阶级

7.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8.北宋形成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9.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以“关注民生·情系三农”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

下列对于关注民生改革的措施及其作用的评述,准确的是()[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①商鞅变法奖励耕织,促使秦国逐步强盛

②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③明朝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废除了人头税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

10.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理财B.吏治C.科举D.军事

11.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关键举措是:

()

A.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B.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部落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D.多数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12.生活在公元前594年的克里昂原是雅典的一个自由民,因债务沦为奴隶,因为梭伦改革()

A.恢复自由民的身份B.继续奴隶的生涯

C.解除债务,但继续为奴D.被驱逐出雅典

13.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来源:

学科网ZXXK]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14.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5.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是   (   )

A.恢复北方经济            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  

C.改革鲜卑旧俗  

          D.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17.下列不属于改革前埃及存在过的外部势力:

(   )[来源:

学|科|网Z|X|X|K]

A、土耳其军队    B、英国军队   C、法国拿破仑军队   D、马木路克

1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外因是:

(   )

A、政局动荡不安,社会混乱          B、经济残破 

C、阶级矛盾尖锐                    D、英法对埃及争夺

19.穆罕默德•阿里在经济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是:

(   )

A、发展机械工业        B、培养本国技师,开办学校

C、保护民族工业        D、选派留学生出国

20.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俄国1861年改革的明显不足是(   

A.由旧的统治者主导进行    

     B.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变革

C.未能改变社会性质             D.受欧洲其他国家影响

21.伯利克里的民主改革中,最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治的措施是()

A、废除债务奴隶B、取消担任高极职官的财产资格,发放工资、津贴

C、创立“陶片放啄法D、选举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法

2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推翻王权,

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23.2008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答记者问时说: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材料中的“三不足”精神来源下列哪位人物(  )

A.商鞅  B.秦孝公  C.孝文帝   D.王安石

24.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  )

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D.依靠“恩荫”

25.近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这里的“灭弄权之骁骑”是指 (  )

A.消灭了马木路克集团     B.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来源:

学科网ZXXK]

C.击退了英法殖民者的侵略  D.镇压了开罗人民的三次起义

26.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和埃及的阿里改革客观上都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产生、发展。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

A.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  B.都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

C.都创办了近代新式军队   D.都开创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

27.“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孝文帝改革      B.1861年改革      C.梭伦改革      D.明治维新 

28.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

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C.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29.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30.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

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二、主观题

31.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

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

材料一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

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

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

……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嗟夫!

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4分)

(2)你认为材料三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4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迁交执

不可,安石传达室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仅儇慧少年.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募覆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夸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夸世欧洲诸目,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         ——人民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执意变法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

识,分别说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所作评价的依据。

(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二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二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当务之急,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内务省1881年《劝农局处务条例》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明治维新哪一措施?

(2分)材料二说明该措施实施的特点如何?

(2分)

(2)材料三体现了明治维新哪一举措?

作用如何?

(4分)

(3)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你怎样认识明治维新的性质?

说明理由。

(7分)[来源:

Zxxk.Com]

[来源:

学科网]

 

34.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司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他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他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梭伦

材料二  北方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

北魏颁布均田令,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

露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

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

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摘自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说明梭伦是怎样使“他”重获自由的?

(2分)这对于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依据材料二推断北魏土地所有制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依据(不得照抄材料)(6分)上述材料反映梭伦改革与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3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

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

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

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7分)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B

5.C

6.A

7.A

8.D

9.B

10.A

11.B

12.A[来源:

Z#xx#k.Com]

13.B

14.A

解析:

该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能力。

俄国只废除了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项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项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选A

15.D

16.D

解析:

改革是在各种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观目的是巩固统治。

17.D

18.D

19.A

20.B

21.B

22.C

23.D

24.C

25.A

26.B

27.A

28.C

29.A

30.B

二、主观题

31.答案:

 

32.答案:

(1)解决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祖宗之法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4分)

   

(2)青苗法和市易法:

政府出资操控经济,限制高利贷盘剥和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并增加政府收入;免役法:

向包括地主、官僚在内的人户收取免役钱,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保甲法:

组织和编制农村人户,利于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6分)[来源:

学科网]

33.答案:

(1)殖产兴业。

创办国营工厂进行示范。

(3分)

(2)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

(3分)

(3)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

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本走上了

近代化之路,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分)

解析:

对于第一问,从材料一“鼓励人民之工业”即可判断改革的措施是殖产兴业,从材料二“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即可概括出该措施实施的特点。

回答第二问,要挖掘图片的内涵,1890年,日本召开第一届国会实质上反映了日本政治制度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对于第三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认识到改革对于使日本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型,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来源:

Z*xx*k.Com]

34.答案:

(1)拔除“债权标”(或颁布“解负令”)

    影响:

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稳定了平民阶层;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类型:

土地公有制(或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或农民土地所有制)

依据:

土地还授、买卖的规定。

相似之处:

解决土地问题,发展农业生产。

35.答案:

(1)心灵紧闭:

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3分)

眼观八方:

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3分)神话:

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2分)

(2)共同原因:

西方工业文

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4分)

结果不同:

领导力量实力对比不同;民众对改革支持的态度不同;文化传统对变革的态度不同。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