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7184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docx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倡导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人生价值观念。

孔子学而不厌,善于施教,给子孙留下修身处世的准则,其家训家风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行为规范。

他被尊为圣人,其思想源远流长,绵延不息。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终于民国时期(1935年),承袭了32代近900年。

历代衍圣公都在孔府里办公和生活,孔府的一景一品、一石一树,均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泽被,以及为政以德的孔氏家风熏陶。

在孔府西学门内有一口大铁锅,每天孔家的烧水户都会自带薪材烧水,水沸即回,开水无人使用。

虽然人们觉得怪异,但这是多年沿袭的祖传之举,不得随意更改,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其实这水并非白烧,当中蕴涵孔子“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深意。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为见到完美的,自我比对还有什么差距,看见丑陋、邪恶的事应不为,为则如同把手伸向开水,必须赶快缩回。

衍圣公作为朝廷要员,经常与官员宾客接触,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善”的人与事。

祖辈就是要提醒子孙后代时时拂拭心灵的杂草,日日修炼高尚的情操,保持敬畏,不心存侥幸。

孔府是住宅与官衙合一的建筑,在宅与衙分界处有一道内宅门,门里面有一幅绘于明代的彩色壁画,上面有一头貌似麒麟的神兽,叫做“犭贪”(音同“贪”)。

“犭贪”四周布满彩云,彩云之中全是被它占有的宝物,但“犭贪”并不满足,仍张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终因贪得太多,难以承载,落了个葬身大海的下场。

这幅画叫“戒贪图”,其用意是借“犭贪”的丑恶形象作为正心修身的家训,告诫子孙切不可贪婪纵欲。

孔府立下一个特殊家规:

每当衍圣公从内宅出来路过照壁时,跟班差人必须高喊一声:

“公爷过犭贪了!

”表面上是出于礼仪向外通报衍圣公要出门,实则是提醒衍圣公到外面后,一定要以德为本、清廉俭朴。

孔子的“过庭之训”,可以说是士人阶层家训的代表之一。

孔府大堂、二堂是处理政务的办公场所,在其连接的穿堂厅内,有两条长凳,本地人称之为“冷板凳”。

明朝时期,一代权臣严嵩被弹劾、朝廷将要治罪时,他专程到孔府请当时的衍圣公出面为其说情。

严嵩与孔府关系非同寻常,严嵩的孙女嫁给孔子六十四代嫡孙孔尚贤,结成姻亲。

权倾天下的严嵩,因其倒行逆施变成万民唾骂、朝野共讨的罪臣,他想通过衍圣公圣人之后的特殊身份,向嘉靖皇帝为自己说情免罪。

严嵩急匆匆地赶到孔府后,经仆人禀告多时,不见回音,就坐在穿堂厅的红色长凳上,烦躁不安。

严嵩坐等了一天,衍圣公孔尚贤不徇私情,始终不接见。

严嵩无果而返,没过多久就被朝廷查办,抄没了不义而来的家产。

后人作诗:

“敦实红漆阁老凳,观者嬉笑讽严嵩。

权奸当道多显贵,身败难求衍圣公。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衰落,早年生活贫苦,受了很多磨炼,通过艰苦学习,获取了多种才能,精通礼仪、长于音乐、博闻多识、谙熟武艺、通晓军事。

据《论语》记载,太宰曾问孔子的学生子贡:

孔子是圣人吗?

竟然这么多才多艺!

子贡给予了肯定回答。

孔子后来说:

太宰了解我吗?

我小时候生活很苦,地位低下,所以学会了很多下等的谋生技艺。

出身富贵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艺吗?

不会有的。

孔子年轻时候,曾经向乐工师襄学习弹琴。

师襄先教他弹一支曲子,但没说曲子的名称,也没说作者是谁。

孔子非常喜欢这支曲子,十几天人不离琴,反复弹奏。

师襄觉得孔子弹得很不错了,就想再教他另一支曲子。

孔子说:

“我仅仅是会弹这支曲子了,但指法技巧并不熟练,还得弹些时候,才熟能生巧。

”孔子学琴不仅仅是学一门技艺,还在学琴过程中,以补拙和苦学的精神,培养自己好的品德。

他把这称为“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过了一些时日,孔子弹琴的技巧已大有长进,师襄又提出教他弹新的曲子。

孔子摇摇头说:

“不行吧,这曲子虽会弹了,可是我还吃不透曲子的精神,领悟不了其中的意境。

还是让我再弹几天吧!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对孔子说:

“听你现在弹琴,韵味十足,真的可以学习其他内容了。

”孔子依然不满意:

“虽然我熟悉了这首曲子,但还不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做到和作者心意沟通。

”至此,孔子进入学琴的最高境界。

最终,孔子把曲子弹得十分传神动听,师襄听得如醉如痴。

孔子说:

“这曲子气势非凡,除了周文王,恐怕别人谱不出如此动人又无比精妙的曲子!

”师襄听了肃然起敬,连连向孔子作揖:

“您真是个天才,当初我学琴的时候,老师告诉过这曲子的名字,正是叫《文王操》啊!

旁人学琴,学的是艺;孔子学琴,学的是道。

孔子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心意专一,精益求精。

孔子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国君鲁昭公专门派人送来鲤鱼以示祝贺,孔子因此为儿子取名鲤。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鲤:

您在老师那里,能得到独特的传授吗?

孔鲤回答:

没有,但有一天我从院子里经过,父亲正好一个人站在那里,便问我:

“学《诗》乎?

”我说:

“未也。

”父亲说: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便不会与人交谈。

他还问我: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而立也与?

”你学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没有?

如果没学过,就会像面对墙壁而立,既看不见东西,也走不通路。

又有一天,孔子问孔鲤:

“学礼乎?

”孔鲤答曰:

“未也。

”孔子又训诫道:

“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仪规矩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陈亢回去后很高兴地对人讲:

我想问一件事,却有了三个收获,听到了关于诗的理论,礼的理论,也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劝勉孔鲤:

“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

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

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意思是,让一个人一整天投入其中都不知疲倦的,只有学习。

一个人,如果容貌不出众,勇力不足以让人害怕,祖先不值得夸耀,门第不能仰仗,但最终能够名声显赫,远近闻名,为后世所敬仰,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所以君子不可以忽略学习,就如君子不可以不端正容貌,否则就形象不佳,让家人疏远,进而影响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破坏就是违背礼,违背礼就无法立身。

表面形象整齐,是重视容貌的结果;从内心明白事理,是学习的结果。

可惜的是,孔鲤先于孔子去世,其妻亦随之改嫁,留下十多岁的儿子孔伋由孔子抚育。

孔伋在祖父的熏陶下非常懂事,勤学好思。

有一天,他看到孔子独坐长叹,便跪问道:

祖父长叹,是担心孙儿不努力学习,不能继承祖业,还是忧虑尧舜之道不能行于天下呢?

孔子说:

你小孩子家哪里懂得我的志向?

孔伋答道:

您常讲做父亲的辛辛苦苦把木柴劈开,儿子却不知道把它背回家,这是不肖子孙。

孔子听了大喜,赞扬说好啊!

我再也不用忧愁了。

祖业不废,不但有人继承,而且还会发扬光大。

孔子去世后,孔伋果然不负孔子厚望,师从孔子学生曾子学习,甚得儒学之真传。

有学者认为,“四书”之一《中庸》就出自孔伋之手。

而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学说的“亚圣”孟子的老师,则又是孔伋的门生,孔伋在儒学传继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后世誉为“述圣”。

《孔子家语》描述儒者的穿衣仪表:

“儒有衣冠中”,强调儒者穿衣不标新立异,应恪守中道。

在儒者看来,衣服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衣服,更是一种象征,它可以确认某种社会秩序,制约个体各种嗜欲。

穿衣俭朴成为儒者追求的一种境界,影响到执政理念,导致许多有作为的君主率先垂范,以俭朴示人。

汉文帝经常“衣绨衣”,“宫室苑囿狗马无所增益”,“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开创文景之治,被司马迁称为“德至盛也”。

唐太宗以节俭约束自己:

“朕今欲造一殿,材木已具,远想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

”用节俭规约官员行为: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通过营造“风俗俭朴,衣无锦绣”的社会氛围,为贞观之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孔子家语》说:

“儒有澡身浴德”,强调儒者沐浴身心于道德之中,儒者之德主要体现在:

谦虚地陈述建议以期朝廷的采纳;不会因为面对地位卑微的人而生傲心;不会因为超过能力不足的人而过分炫耀自己;高手如云时不妄自菲薄;世道混乱时坚守正道而不沮丧;不结党营私、不诋毁同僚。

唐代名臣房玄龄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己要求严格,十分注重用道德品质约束自身行为,不骄不躁,“不以己长格物”,“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多次谦辞重要职务,“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加太子少师,玄龄频表请解仆射”,等到他“进拜司空”,仍坚持“抗表陈让”。

房玄龄病危之时,仍上奏劝谏朝廷慎待东征,“罢应募之众”,还百姓太平生活,被李世民推为贤相的代表。

《孔子家语》说:

“儒有博学而不穷”,对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汲取,是儒者处世的前提和基础。

“博学以知服”,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如何处世。

北宋宰相吕端既做到“慎静尚宽”,又做到“底厉廉隅”。

当时任同知枢密院事的李惟清被降为御史中丞,怀疑吕端排挤他,于是设计陷害吕端,吕端得知后说:

“吾直道而行,无所愧,不足虑也。

”对此事的处理十分泰然。

宋太宗去世后,吕端在关键时刻保卫政道的正统性,凸显出他刚毅坚强一面,“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说此事。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记载:

孔子家的看门狗死了,孔子让学生子贡把狗安葬了,并嘱托说:

“马死了,要用帷幔包裹好再埋掉;狗死了,要用车篷盖包裹好再埋掉。

我还听说,破旧的帷幔不扔掉,为的是可以用来埋马;破旧的车篷盖不扔掉,为的是可以用来埋狗。

现在我很穷,连车篷都没有。

你在埋它的时候,也得用张席子包裹起来,不能让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

”孔子的仁爱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其他生物上,更体现在内心无处不在的柔软,乃至对宇宙苍生的大爱。

有一次,孔子带领十几个学生去泰山春游。

赶车的是子路,他一路不停地向老师指点沿途的风景与建筑。

当车子路过一个村口时,突然从路旁蹿出一个孩子,站立车前,挡住去路。

子路跳下车斥责道:

“你为什么拦车,妨碍我们赶路?

”孩子不但不回答,反而指责子路:

“你们不懂礼貌!

孔子惊奇地问:

“你说说看,我们怎么对你无礼了?

”小孩说:

“老先生,如果您面前有一座城池,是车子绕过城走呢,还是城为车子让路?

孔子说:

“当然是车子绕过城走,哪有城让车子的道理!

”孩子向前走了两步,又说:

“那好,请看看您的面前是不是有一座城池?

孔子顺着孩子指的方向,看见约二十步远的地方,果然有一座用泥巴垒筑的小城,面积虽然只有三尺见方,但是高耸的城楼、城墙上整齐的垛口与布局,以及那得体的瞭望塔,都显出了孩子的用心良苦。

孔子被深深感动了,他走下车子,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

“你说得有道理,我们没有看见你的城池,失礼了请原谅!

你年纪虽小,却教育了我,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他说着,便让子路小心地驾驶车子,绕过了“城池”。

这个小孩名叫项橐,时年只有七岁。

《史记》记载:

“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三字经》记载: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尊重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的意见,实际上是毫不客气地自我批评。

泰戈尔说:

“当我们自以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孔子不但承认失礼,请求原谅,还虔诚地拜七龄童为师,真是虚怀若谷!

难怪他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不修炼成圣人,那才是怪事。

孔子成年后第一份工作是当季氏家的仓库管理员,他把账务出纳做得很好。

后又被提拔做过牲口管理员,牲口繁衍得很好,牛马长得很壮实。

他开始做的工作很卑微,是从基层、底层干起来的。

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时,应该学学青年孔子的精神,不要老想着自己的职位太低,而是要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

这样,升职的机会反而会不期而遇。

孔子干着低下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放弃学习。

贫贱让孔子必须去从事一些低下的工作,好学又保证了孔子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变得多才多艺。

孔子的唱歌、驾驶马车、射箭等才艺都是通过勤奋好学掌握的。

孔子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意思是,道德不进行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符合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不善的行为不能去改正,是我心中的忧虑啊。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周王朝衰落,天下从一统于周向诸侯争霸转变的时候。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天下一统的王朝秩序,与当时各国的政治环境很不符合。

所以其政治经历很不顺利,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后来周游列国,也受到排斥。

无法在政治上发展,孔子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上。

主要传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算术六门功课。

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在孔子之前,学校是由官府开办,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学习。

这些贵族学习的也主要是治国理政之道,因为他们将来要继承父亲官位。

孔子开创了私学传统,是私学之祖。

他办的私学非常成功,是中国最早的民办教育机构之一。

当时还有其他人也在开办私学,但基本都不成功,留下很大的影响的人很少。

邓析就是当时自办私学没有成功的典型。

他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被称为最早的律师,是战国名家的鼻祖,著名的讼师。

他开办的私学是培养一种专业人才——教人打官司,相当于律师学校。

子产是郑国的名相,道德高尚,治国智慧高超。

子产治理郑国,邓析不服,极力刁难他,处处要显示出自己比子产高一筹。

邓析的具体做法就是教人打官司,寻找法律漏洞,以此显示自己的聪明,也是混碗饭吃。

他知道子产是有德名相,向来以理服人,不会对自己动粗,于是肆无忌惮。

邓析的收费标准是:

学习打大官司要送一件上衣,学打小官司要送一件短衣裤。

因为邓析的名气,为学打官司的人不计其数。

邓析办学一度非常成功。

文献记载,邓析的学生数量一度超过孔子。

《吕氏春秋·离谓》记载:

洧河发了大水,郑国有一个富人被大水冲走淹死了。

有人打捞起富人的尸体,富人的家人得知后,就去赎买尸体,捞尸人的要价很高。

于是,富人家属就来找邓析,请他出主意。

邓析说:

“你安心回家去吧,捞尸人只能将尸体卖给你,别人是不会买的。

”于是富人家属就不再去找捞尸人买尸体了。

捞尸人着急了,也来请邓析出主意。

邓析说:

“你放心,富人家属除了向你买,还能向谁买呢?

邓析是两家通吃,目的是赚钱,并不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

这么做的后果可想而知,“郑国大乱,民口喧哗。

子产患之,于是杀邓析而戮之”。

由于民怨沸腾,子产终于下了狠手,把邓析杀了,并戮尸示众。

邓析一死,他的私学也就偃旗息鼓了。

邓析开办私学,不讲仁义,以非为是,以是为非,颠倒黑白,扰乱律法,败坏民风。

他最终做了子产的刀下鬼,真应了孟子的那句话:

自作孽,不可活。

孔门私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办学目的是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做仁人君子,使民风更为醇厚,同时给各国政府提供治国咨询。

这也是孔子走到哪个国家,尽管没有受到重用,但都受到很高礼遇的重要原因。

孔门私学重要的贡献是使平民有了进入贵族统治阶层的机会,打破了当时社会出身定终生的宿命,开启了人才向上流通的通道。

人们可以在孔门接受道德的洗礼,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是孔门兴盛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真谛。

孔子带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他开始周游列国时已经54岁,是什么力量促使孔子要四处奔波呢?

他看到当时战争不断、社会混乱,决心救济苍生,为广泛传播仁爱思想而周游列国。

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穿越了历史,一直影响到今天,影响到全世界。

什么可以超越有限的生命?

广行大道。

《论语·微子》记载:

子路跟着孔子走,掉队了,遇见一个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的老人,子路问他:

“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

“你有四肢却不劳作,眼睛看见五谷却分辨不出种类,谁知道你老师是谁啊?

”说完,就把拐杖插在田边去除草了。

子路就拱手恭敬地站在旁边。

于是,老人就把子路带回家留宿,杀鸡做米饭给子路吃,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并告知昨天的事。

孔子说:

“这是一个隐者啊。

”于是让子路再回去请教老人。

子路到老人住处后,却发现老人已经出门了。

子路说:

“不出来从政做事是不道义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礼节就能废弃吗?

想要保持自身的高洁,而忽视长幼君臣之间的重大伦理关系。

君子出来从政做事,就是尽君子的道义和责任。

至于天下大道现在能不能行得通,我们早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

子路在孔子的教导下已经成为一名深知道义、践行道义的君子;孔门非常尊重有道隐者,喜欢向他们请教大道;隐者对于孔门是敬而远之,觉得他们的做法很是徒劳,但也很敬重;孔门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尤为难能可贵,这也正是儒道两家的根本区别。

孔门清楚地知道他们的道在当时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推行,但依然积极去做,去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自己的治国理念,这就是孔门的君子担当精神。

就像是有一艘大船将要倾覆,整船人都将落水,而你确实没法制止,那么是应该尽力延缓倾覆多救几个人,还是袖手旁观呢?

有道义感的人会选择前者。

有担当精神不一定就能做出伟大业绩,但没有担当精神一定不能成就丰功伟业,担当比成功更重要。

对于社会上关系到许多人生存状态的难题,你也许在整体上是无能为力的,但你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随波逐流。

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留下一套仁爱的学说,更在于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的实际践行,而且是带领一个团队的践行。

这种担当和践行带有几分悲壮的意味,感天动地,令人肃然起敬。

孔子在《论语》最后一章讲: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是,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理解别人的语言,就不能了解别人。

”这是《论语》压轴的一句话,在知命、知礼、知言这三种能力上,孔子把知天命放在首位。

知天命就是要有终极关怀,就是要有心怀天下,追求生命终极意义的人生境界。

什么东西能伴随人的一生呢?

财富、名誉、地位不是,亲朋好友也不是,甚至兄弟和伴侣也不是。

生命终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财富是用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财富达到一定数量,它的边际效应就显现出来。

名誉和地位也会随着自己离开某一个岗位、某一个领域而逐渐为世人所遗忘。

所以,人在精神上要成为一个自足体,能够自立于天地间。

人的情趣爱好很重要。

一个拥有健康情趣爱好的人不寂寞、不烦躁,这样的人就算不再身居高位,不再呼风唤雨、高朋满座,也会有情趣爱好常伴其左右。

情趣爱好就像是一个永不变心的老朋友,你拥有的时间越长,彼此的默契就越好,给你带来的踏实感也越强。

权力财富或许不能伴人一生,情趣爱好却会终身受用。

孔子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中人,是个超级音乐迷,非常爱好音乐、懂音乐、迷音乐,还喜欢作音乐评论。

别人唱歌唱到高潮部分,他就跟着一起唱。

他在齐国听到《韶》乐后,赞叹它达到了如此高水平,以至于三个月都品尝不出肉的味道。

他认为《韶》乐是上古舜帝时的音乐,中和醇厚,不仅美妙,而且其中蕴含的道德圆满,称得上是尽善尽美。

《武》乐也很美妙,但周朝毕竟是以武力推翻商纣,道德上不够完满,只是尽美而不尽善。

“尽善尽美”这个成语就来自孔子对音乐的评价。

《论语》记载了一则孔圣人面对绯闻的“趣事”:

一日,孔子去会见一个叫南子的女人,她是当时卫国国君的夫人,貌美如花,可名声有点不太好,作风有问题。

孔子去见南子,目的很单纯,是想让南子给自己美言几句,继续留在卫国教学。

孔子怎么去见南子的呢?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夫人在絺帷中。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意思是,南子若隐若现地坐在纱帘后面,孔子隔着帘行礼。

这时听到玉环璧佩叮当声响,像是南子正在里面欠身还礼。

这看似啥也没有发生的故事,后来被他的爱徒子路知道了。

子路非常生气地对孔子说:

老师啊,这个女人名声很臭啊!

你这样做,不在乎自己的声誉吗?

听罢学生这番话,一向爱惜自己声誉胜过生命的孔夫子急眼了。

他不由得发起誓来,指天对地说:

“予所否者,天弃之!

天弃之!

”意思是,如果我跟那女人(南子)做过什么龌龊事,或者我居心不良,天打雷轰!

面对指责,圣人也有说不清楚的时候。

孔子一辈子什么事和风浪没见过啊!

但他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急,甚至对天赌起咒来。

圣人发毒誓,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孔圣人爱惜自己的清白声誉。

他追求清白做人的境界,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重。

古人云:

“士清其心源,而后可以修身而致用。

”孟子说: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名誉是用道德与修养炼成的,一个人要想赢得好口碑,就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

否则一不留神,就会名誉扫地。

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曾经说:

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