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702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x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5×2×1*=10)

1、资产阶级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16世纪提供了现实基础,17世纪见到了哲学原理的发展,18世纪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2、在西方各国,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在新闻传播界居支配地位,其核心概念是新闻自由。

3、约翰.弥尔顿首先提出出版自由,其演说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思想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复过程”。

4、在西方,保障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权威法案是: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前三条又叫《人权法案》)。

此两项宣言和法案被引为西方国家保证新闻自由的权威证明。

5、约翰.厄斯金提出出版自由包括议政自由和批评政府的自由。

6、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

人是有理性的,契约民主国。

(马克思认为是错误的)

7、资本家控制报业的四大策略:

直接收买,直接控制,通过广告,金钱贿赂

8、“哈钦斯委员会”(1942)又名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1947年发表《论新闻自由——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发展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又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

 

 

9、1934年,联邦通讯委员会强调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是新闻自由概念中的应有之意。

10、作为完整系统的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11、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和美国源流。

(直接源流是美国源流)

12、传播学研究两大流派: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3、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

14、传播的5个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

15、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16、人类传播的形式: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17、流言的特点: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群体传播的第二个阶段)

18、施拉姆报刊选择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程度(回报期待)/费力程度

二、列举题(5×4*=20)

1、列举四位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理论)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均为法国人)

1)、伏尔泰:

社会思想观点的核心是平等,政治思想观点的核心是自由,著有《哲学通讯》,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2)、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

3)、卢梭:

“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4)、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思想最主要的代表,无神论,《百科全书》。

【其他思想家:

斯宾诺莎(荷兰)、莱布尼兹(德国)、康德(德国)】

2、报刊自由资本主义四个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约翰.弥尔顿:

17世纪英国伟大诗人、政论家,是资产阶级斗士。

首先提出“出版自由”,其演说奠定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思想的公开市场”和“真理的自我修复过程”;

2)、约翰.厄斯金:

18世纪英国著名律师和法理学家,提倡议政自由,认为出版自由包括议政自由和批评政府饿自由,这种自由是新闻自由的基础,取消了这一点,新闻自由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3)、托马斯.杰弗逊:

美国第三任总统,认为新闻自由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

“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句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

4)、约翰.密尔:

资产阶级自由理论的集大成者,哲学家,经济学家。

主张“保护少数的激进自由主义”,《论自由》是其代表作,宣扬无条件的思想言论自由。

3、古希腊集权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苏格拉底“艺术只能表现善的主题”

2)、亚里士多德“恶语导致恶行”

3)、柏拉图“禁止不利于统治者的信息传播”

4、集权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柏拉图宣扬“贵族哲人传播权力论”。

2)、马基雅维利宣扬“国家安全传播权力论”,认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所有问题都须服从于它,国家的稳定处于绝对地位,甚至包括残忍和不义的手段。

《君主论》是其代表作。

3)、黑格尔宣扬“国家理念传播权力论”,认为“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做国家的成员。

4)、霍布斯宣扬“绝对主权传播权力论”。

5)、墨索尼里和希特勒宣扬“法西斯传播权力论”。

5、美国源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杜威: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主办了《思想新闻》。

认为报纸意味着民主。

2)、库利: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提出了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和镜中我的理论

3)、帕克:

美国社会学上最有影响力的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

他对“传播”的认识有:

传播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个人能够假设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替代单纯心理和本能的秩序。

4)、米德: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主我、客我以及人内传播。

5)、李普曼: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著有《舆论学》一书。

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欧洲源流:

塔尔德、西梅尔)

6、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思想:

1)、斯韦尔: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者。

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①提出5W模式

②开创了内容分析法

③展示宣传,一战和二战的宣传技巧

④将弗洛伊德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界

⑤参与创建了政治科学

⑥创立了经典传播模式之一拉斯韦尔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

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有:

①意见领袖,两级传播

②调查方法的革新,将社会调查和统计学引入到传播学中

③创立以建立在大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所模式;。

奥地利社会学家,

3)、卢因:

德国心理学家,主要贡献有:

①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成就为群体动力学,场理论

②提出把关理论

4)、霍夫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其主要贡献有:

①说服心理学研究,领导了耶鲁计划

②把实验室控制实验这种研究方法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

③信息的中介因素:

休眠效应、警钟效应、前后效应等。

7、关于传播定义的几种学说:

1)、共享说:

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2)、传递行为说:

要同他人交换思想感情以达到分享的目的,就必须要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这个表达行为就是传播。

3)、“影响说”或“劝服说”:

传播者有意识的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4)、社会互动性说:

既然传播是发生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传播必然使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8、对传播定义的几大分类):

1)、传播是传递

2)、传播是控制

3)、传播是游戏

4)、传播是权利

5)、传播是撒播

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7)、传播是叙事

8)、传播是关系

3、名词解释(5×4*=20)

1、传播: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所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X能够指代或表述Y,事物X便是Y的符号,Y便是X的意义。

人类的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所谓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传播性、动态性、依附性。

2、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系统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有系统都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3、传播者:

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

在社会传播中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4、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或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它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传播者和受传者两者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5、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通过讯息,二者进行意义交换,实现互动。

6、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是传播过程各因素相互连接的纽带。

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勿和用于向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

7、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映,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它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包括正反馈、负反馈、并时反馈和延时反馈。

8、模式,用图形或过程阐释约化对象的方法。

一种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

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等。

9、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人际传播: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传播系统,是一种最典型、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11、大众传播:

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通过技术性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信息的社会过程。

12、通讯社:

被称为“媒介的媒介”。

是一种企业,主要目标是搜集新闻和新闻材料,唯一宗旨是表达意见或提供事实,发给一些新闻企业,在特殊情况下也发给私人,以便在收费和符合商业法律和规定的情况下,向它们提供一种尽可能完全和公正的新闻服务。

13、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1)、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四、简答题(4×5*=20)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假设前提:

1)、人人都想认识真理、遵循真理,并遵循着真理的指导,去取得成功和幸福;

2)、真理只有通过各种意见的自由公开和讨论来取得,真理不能为权力所垄断;

3)、社会上意见纷纭是正常的,每个坚持某种意见的人要给别人以相应保持自己意见的权利;

4)、通过相互容忍不同意见和意见的争论,正确合理的意见最终会被人们所接受。

2、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新闻自由包括:

1)、自由接受新闻

2)、自由传播新闻

3)、自由发行报纸(自由创办媒体)

4)、自由发表意见。

3、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前提:

1)、人的理性并不完善,仅靠辩论不可能得到结论。

没有任何人能宣布自己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人们有时难以从无休止的意见交锋中摆脱出来。

2)、人不可能绝对或天生地有一种动力来寻求真理,在他们厌倦,思想懒惰的时候,容易智力退化和被人操纵。

3)、人的生存目标也不是寻求真理,而是直接满足各种需求和欲望。

在此情况下,容易被动接受所见所闻和所感所受的东西。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同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比较:

1)、哲学原理不同。

马克思要通过社会来改善人,密尔是要通过改善人来改善社会

2)、具体表现不同。

苏联的概念从集体的角度出发,例如保障工人阶级的权利,创造无产阶级的社会等等;美国的概念是要改善个人的命运(美国梦),例如人权、个人的自由等。

3)、存在的目的不同。

苏联的大众传播是在少数领导者指示下为预订的目标而利用的工具,用于表达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利益、趣味和观点,其目的在于销售有用的产品。

共产主义传播理论中没有“求取利润”的动机。

5、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影响下的控制制度:

1)、特许权威专利权制度

2)、(刊前)检查制

3)、收买、津贴、税收制度

6、集权主义传播理论同共产主义传播理论的比较:

1)、前者消极限制,后者积极使用

2)、前者媒体责任是维持现状,后者是社会变革

3)、前者大众媒介是“受控制的媒体”,后者是“计划化的媒体”,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

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到40年代的美国的原因:

时代原因:

(为什么产生于这一时期)

1)、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这一时期媒体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媒介基础;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战争和革命频繁,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和实践催生了传播学的形成。

3)、从学科产生的基础背景来说,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为传播学提出了理论和研究方法。

直接原因:

(为什么产生于美国)

1)、传播事业发达,有研究的合适环境和社会条件;

2)、二战时,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流亡美国,如拉扎斯菲尔德和卢因等。

8、传播学“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对比(5点):

1)、前者关注传播效率,后者关注传播价值

2)、前者关注如何传播,后者关注为何传播

3)、前者更关心事实判断,后者更关心价值判断

4)、前者使用定量分析法,重实证,后者使用定性分析法,重内省思辨

5)、前者更擅长微观层面的研究,后者更擅长中观、宏观层面的研究。

9、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

1)、信息共享的活动;

2)、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运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是一咱行为、过程与系统。

10、人类传播进程及其优缺点:

(1)、口语时代:

优势:

1)超越时空,可以表述过去、未来和彼地的事情;

2)内容不受限,具体、抽象、真实、虚构;

3)以简驭繁,有限的音节表现无限的意义;

4)巨大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如生活语言、科学语言、手语、旗语等。

局限性:

不稳定,不可靠。

1)、距离近

2)、转瞬即逝,记录性差。

(2)、文字时代

优势:

1)、含义和语言更加规范化;

2)、远距离,长时间传播得以实现;

3)、社会的力量和影响力发生了转移。

局限性:

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信息的不传播导致教育难普及。

(3)、电子传播时代

A广播媒介

优点:

1)、真实的记录和控制人类的声音;

2)、传播信息迅速及时;

3)、范围广阔,无处不在,无远不及;

4)、一听就懂,易于沟通;

5)、声情并茂,亲切感人。

局限性:

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

11、传播过程的特点:

整体性;双向性;动态性;社会性。

12、人际传播的特点:

双向交流;多重手段;情境性强;互动性强。

13、人际交流的功能:

1)、自我认知功能(镜中我)——“约哈里窗格”

2)、建立和谐关系(认知一致论)

3)、认知与控制周围环境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5)、满足情感需要(马斯诺)

14、组织与群体的区别:

规章制度、既定的目标、固定的编制、群体规范(潜规则)、特定的地位、扮演固定的角色。

15、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与复制信息;

3)、对象是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单向性较强;

6)、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米德的“主我与客我”:

最早从传播学角度对人的传播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

理论认为:

1)、自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客我两部分;

2)、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两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3)、互动的介质就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声音、语言、画面,这种内部语言,有时与外部语言采用同一种符号系统(自言自语),但是有时根本不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即便能表达别人也不能理解(胡思乱想)。

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17、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969年,在《象征互动论》中,布鲁默第一次提出了自我互动论:

1)、人能够和自己本身互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括自身,人可以和自己沟通,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2)、从本质上说,“自我互动”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头脑中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有自己的特点,即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修改、加工、重组;

3)、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传播不仅是在社会个体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个体内部进行。

18、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守望——瞭望哨

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掌握内外变化,调整个人行为与之相适应,保证生存发展;

2)、社会协调——联络、沟通、协调

社会是分工协作的有机体,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才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3)、文化传承——记录、积累、保存、流传

人类发展建立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之上,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和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作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19、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测:

收集传达信息。

2)、解释与规定:

不仅是告知,通常伴随解释并提示人们采取合适行动,向特定方向引导舆论和行为,统一思想。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

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即是在家庭、学校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又称教育功能。

4)、提供娱乐:

不都是务实的、功能的,精神方面的消费包括文学艺术、游戏等娱乐功能,愉悦身心,放松情绪,打发时间,尤其是电视。

20、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1)、社会地位赋予(正功能):

大众传媒使个人、集体地位合法化,“从而给他们以声望,并提高他们的权威性”,真正重要的人物会成为大众注意的中心,反之同样。

2)、社会规范强制(正功能):

公诸于世,唤起普遍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众目睽睽的强大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3)、麻醉作用(负功能):

①助长“社会顺从主义”,消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②降低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

③大众媒介剥夺了人们的闲暇时间;

④麻醉人的精神。

21、“沉默的螺旋”的五个理论假定:

1)、个人经常恐惧、孤独;

2)、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

3)、对孤独的恐惧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

4)、估计的结果影响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

5)、上述四个假定形成、巩固和改变公众观点。

5、问答题(1×10*=10)

1、画出并分析拉斯韦尔5W模式(直线模式之一)

优点:

(1)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传播过程;

(2)第一次准确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要素,方便引起研究和讨论;

(3)第一次为传播学找到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使传播学的最终系统化成为可能。

缺点:

(1)相当然地认为传播者总有影响受传者的意图,有劝服性的目的,而传播又必会产生效果;

(2)直线单向性过程,无反馈;

(3)孤立性,从拉斯韦尔角度看,传播过程似乎发生于真空之中,没有把传播过程同干扰因素及其他社会过程联系起来。

(4)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5)将传播划分为五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

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五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2.、画出并分析香农-韦弗模式(直线模式之二)

优点:

(1)、内容丰富,表现在:

1)技术层面上,强调传播的准确性;

2)语言层面上,强调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受传者的反应层面上,强调外在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和效果。

(2)、富有启示性。

更科学、更严密,例如将媒介一分为三;讯息和信号分解开,向我们说明了编码译码不一致的可能。

(3)创造性的提出了噪音的概念。

(噪音是指一切干扰、影响传播成功进行的因素)

缺陷:

(1)仍然是直线单向性的,不符合传播事实;

(2)忽视环境的影响,忽视了传、受双方的能动性参与;

(3)“传播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在于传播者那一关不能认识到发出的信息与接收到的信息与接收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同的。

”—麦圭尔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优点:

1)、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每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和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发送器、接收器、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更强调传授双方的相互转换,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项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2)、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3)、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不足:

1)、将传播者和受众至于完全对等和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同。

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即不适合用来描述大众传播。

            

3)、即使用它描述大众传播,也会造成误解,让人觉得传播活动经过一个完整的循环,讯息又回到了原点,没有看到了解、认知在不断增加、扩大。

6、论述题(1×20*=20)

1、如何理解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这一模式是从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上改编而来的,新模式说明了一般模式走向大众传播模式,以及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的一个结合部分,强调了接受者的群体特征。

1)、某些类型的传播循环性强一点,而另一些则相对弱点。

大众传播显然属于后者,反对从传播相比较。

这一环节明显薄弱,而且这种反对是有限的,间接的,延时的,推理性的。

2)、媒介组织执行的编码、释码、译码的功能。

3)、广大受众是由个体组成的,绝大部分个体都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要群体,接受和理解信息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4)、媒介组织的编码释码活动要比模式中表现出来的复杂得多,这个总过程是由许许多多的分过程构成的,每个分过程都重复地执行者同样的功能。

5)、大众传播的受传者在接到信息后,会给传播者发出反馈信息。

6)、信息在群体中的传播过程中,会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缺点:

1)、施拉姆有把大众传播看作为是社会一个结合部分的趋向。

他把大众媒介的受众成员描绘成与其他人及群体相互影响,对大众媒介的讯息进行讨论并作出反应,这一看法可以说是与大众社会的现象相反,在大众社会里,个人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大众传播讯息是逐一必达影响并操纵受众的。

2)、这种模式仅从过程本身和过程内部说明传播过程,但任何一种运动过程都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则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传播过程这个与社会环境联系如此紧密的特殊对象。

2.、对麦克卢汉“媒介三说”的理解

麦克卢汉媒介三说:

讯息说、延伸说、冷热说

1)、讯息说:

媒介即讯息

A、麦克卢汉有着异于常人的媒介观,他的“媒介”是广义的,不只是报纸、广播、电视、一切人工制造物,一切人工制造物,一切技术和文化产品,甚至包括大脑和意识的延伸皆为媒介。

B、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并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

C、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媒介绝对不是消极、静态、被动的躯壳,它对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它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清晰度,结构方式以及媒介内容的效果,媒介形式本身的变革是具有革命性的力量。

D、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

例如,印刷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言语;一部电影、电视剧的内容是一本小说、一个剧本或一场歌剧。

网络的内容是过去一切媒介的综合。

2)、延伸说:

媒介——人的延伸

“媒介不会把世界带给我们,而是允许我们到更广更深的世界里游历”

A、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书籍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B、人类文明史就是传播史,就是媒介发展史。

1)、在原始社会,人们都是以听觉为中心,并牵动其他一切的感官,人们处在一个感官平衡的世界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文字的出现打破了感官的平衡,此时的社会。

从听觉文化变成了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的特点是关注细节,把细节从整体中抽象分离出来,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