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4647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0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docx

国外景观设计锦集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

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入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

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

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1868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

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

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

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

设计纲要明确指出:

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牲的新型城市公园:

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拉维莱特公园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

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

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区,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

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

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

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迥异,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

因此,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主题花园的处理上,而不是公园的整体框架上。

与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主题花园也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

“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辨真假;“风园”中造型稳中有降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征,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游水池;“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而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经历;“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最后,“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及成年人跃跃欲试。

“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园”是由屈米设计的。

  

   拉维莱特公园对外开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达到了要将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园中来的目的。

其中当然也有科技馆、电影城、音乐城所起到的作用。

虽然从城市公园的角度看,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未必就是未来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据此就给现代城市公园下定义。

而且,它无疑是一个法国式的作品,综合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状况、科技文化、哲学思潮以及公园的周围环境。

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园作为样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公园的样板。

但是它对我们今天仍然不无启示。

  在欧洲,关心人和体贴人本身就是一种动人的景观现象。

欧洲人进公园就是纯粹地走进自然,享受自然中的风、光、空气与阳光,他们舒适地晒太阳、散步,而不象国内的人们进公园里是匆匆地照相,我们对人性化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饱暖的层次,只停留在先建成拥有了再说的层次,而对让游客如何融于自然、享受美好的空间与景观考虑得太少,我们往往追求外形华丽的风格,但那些是没法进入享受,没法互动参与的景观。

 

 

 

 

 

 

园路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

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

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

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下面是笔者在设计公园、人工森林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供读者参考讨论。

园路的功能

  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

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

总之,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回想杭州胡绪渭先生在讲解花港观鱼牡丹园时,对"梅影坡"的分析论述是极有启发意义的;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地面。

此情此景,让人浮相联翩,流连忘返。

园路的类型和尺度

  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主要道路。

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

宽7~8米。

  ●次要道路。

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

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

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一l米。

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

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

  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

  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

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

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

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

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

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

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

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

"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

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

  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

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

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

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

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

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如南汇的滨海人工森林公园。

园路的线型

  

(1)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

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

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

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

不管采取什么式样,园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

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2)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是不对称的。

最典型例子是浦东世纪大道:

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

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3)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

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见图)。

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4)园路的转弯曲折。

这在天然条件好的园林用地并不成问题:

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

而上海一般就不是这样。

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园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上海园林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

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

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

陈从周说:

"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

  (5)园路的交*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

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近正交。

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

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

尤其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6)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

园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7)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园路的铺装

  建议采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园路。

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

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1)符合绿地生态要求。

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2)与园林景观相协调。

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

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3)新建园林,尤其上海园林,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园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4)园林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

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5)园林绿地除建设期间外,园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6)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园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

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全园,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

实际上,这是以园路的铺装来表达园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

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

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

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

要深入研究园路所在其他园林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

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明·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

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

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

笔者认为要依实而议定:

  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边;

  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

  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

  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

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

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

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们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

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按虹桥花园使用情况,厚150毫米以上块石路面(通车),包含至铺砌完成,价150元/平方米以内,弹街石价100元/平方米以内(以上未包含前期已施工碎石垫层)足比使用砼路而便宜。

园路与种植

  

(1)与园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

  中心绿岛、回车岛等;

  行道树;

  花钵、花树坛、树阵;

  两侧绿化。

  

(2)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

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

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

在车行园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

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3)要考虑把"绿"引伸到园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渗透,最为理想:

  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

  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

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

  在园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4)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

  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

尤其是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

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园路单边式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