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4571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docx

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总结

 

2.土壤肥力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或________和________。

(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水肥气热)  

问答题  

什么是土壤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什么是有效肥力,什么是潜在肥力?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农业土壤的肥力就是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是指水、肥、气、热都能够发挥作用,满足当前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能力;而潜在肥力则是指土壤中某些肥力因子,在当前条件下没有发挥作用,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发挥作用。

  

   

  

 

  

第七章单项选择题  

中低产田指的是(C)。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中低产田作物产量低的原因是土壤(D)。

  

A养分含量低B过黏或过砂C降雨少,干旱D多方面的因素  

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D)。

  

A黏土矿物增多B养分流失C有机质累积D铝相对增多  

  

第七章问答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中低产田?

中低产田低产的原因是什么?

  

答:

中低产田是指以当地大面积近三年平均亩产为基准,低于平均亩产20%以下为低产田,处于平均亩产20%以内的为中产田,二者一起就称为中低产田。

  

中低产田的低产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坡地冲蚀、土层浅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少、土壤质地过粘或过砂、土体构型不良、易涝或易旱、土壤盐化、过酸或过碱等;人为因素包括盲目开荒,滥砍滥伐、水利设施不完善,落后的灌溉方法,掠夺性经营、导致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简要说明中低产田的改良的一般途径。

  

答: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说明红壤类土壤低产的原因及其改良措施。

  

红壤类土壤包括红壤、黄壤和砖红壤。

红壤类土壤的低产原因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

酸、瘦、粘、板、旱、浅。

红壤类土壤的改良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掺砂、加强水利建设、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施肥、施用石灰、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等。

  

说明低产水稻土低产的原因、分类及其改良措施。

  

答:

低产水稻土主要是由于土壤的水、热不协调所造成的。

一般将低产水稻土分为4大类型:

冷浸田、粘结田、沉板田、泛酸田。

  

冷浸田低产的原因主要包括4个方面:

温度过低、土烂泥深、有效养分含量低、毒害物质多。

冷浸田的改良一般采用开沟排水,落干晒田,以改善土壤的水、热、气状态,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消除有毒物质等措施。

  

粘结田大多发育在页岩和石灰岩上,土壤质地特别粘重,土壤结构性差,遇水成块不易破碎,易旱,易涝。

粘结田的改良一般采用客土掺砂的办法,改善土壤质地,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沉板田是土壤质地过砂或粗粉粒过多,水耕后土壤颗粒迅速沉降,造成淀浆板结,影响水稻移植和扎根。

沉板田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低,并且土壤保蓄性能差,容易漏水漏肥。

改良利用措施包括客土掺粘,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保蓄能力。

  

反酸田的改良措施包括引淡水洗酸;在水稻生长期间保持一定的水层以压酸,但应注意勤换水;施用石灰中和酸;客土垫高田面以降低表层土壤的酸度;种植绿肥,大量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

  

说明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答:

盐碱土实际上包括盐土、盐化土壤、碱土和碱化土壤。

盐碱土的特点是“瘦、死、板、冷、渍”。

不同的盐类物质对作物的危害程度差异很大,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许多植物形成了对盐碱的抵抗力。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

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具体的改良措施包括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化学改良等。

  

说明土壤沙漠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答:

导致土壤沙漠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恶烈的自然条件是基础,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是条件。

防治土壤沙漠化必须以防为主,治理为辅。

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的种树,宜草的放牧,宜耕的种植作物。

充分利用降雨,推广抗旱保墒和节水灌溉技术。

建立防护林带(网),降低风速,改善小气候。

  

土壤沙漠化是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暴,要我们特别注意防止土壤的沙漠化。

  

什么是土壤侵蚀?

说明土壤侵蚀的原因及其治理。

  

答:

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是指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主要是水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引起土壤侵蚀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降雨强度、降雨量、地形的坡度、地表覆盖状况等;人为因素包括掠夺性经营,滥砍滥伐,破坏自然植被等。

  

水土流失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提高全民意识;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恢复植被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种。

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种草护坡、覆盖地表、等高种植、免耕、少耕、间作套种等耕作技术,修筑梯田是最常用而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土壤侵蚀在农业用地中不可避免地在发生着,如果是林地就好得多了,农业用地特别要注意防治土壤侵蚀。

  

  

第八章作物营养原理  

名词解释:

  

质流:

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而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主动吸收:

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被动吸收:

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根外营养:

作物除了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称为根外营养。

  

根际:

指距根极近的区域,一般只有 1cm ,此区域的土壤性质与远离根的土壤差异很大,此区域的土壤称为根际土壤,而远离根的土壤称为非根际土壤。

  

质外体:

是由细胞壁和细胞间隙所组成的连续体,可以使养分横向运输。

  

共质体:

是由细胞的原生质组成,穿过细胞壁的胞间连丝把相邻细胞连成一个整体,使养分横向运输。

  

填空题:

  

作物大量营养元素有____、____和____,中量营养元素有____、____和____,微量营养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NPKCaMgSFeMnCuZnMoBCl)  

根据吸收养分的能力大小,作物可分为____、____和____3种类型。

(高效型中效型低效型)  

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____、____和____。

(接触交换质流扩散)  

根据是否直接消耗代谢能量,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分为____和____。

(被动吸收主动吸收)  

作物被动吸收养分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浓度梯度杜南扩散)  

进入根系的养分,极少一部分________,大部分________。

(被根系就地同化利用,运输到其它器官)  

对于整个根系来说,养分首先进入________,然后进入________,主要是由于________的阻隔,养分不能直接到达中柱。

(质外体共质体凯氏带)  

根外营养也称________。

(叶面营养)  

作物营养一般有________和________关键时期。

(临界期最大效率期)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首先到达________,然后才________。

(根的表面进入细胞膜内部)  

养分在作物体内短距离运输依靠________,而长距离运输依靠________。

(胞间连丝叶面蒸腾)  

一般说来,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____,表明该营养元素是____;而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____,表明该营养元素是____。

(较老的器官可被作物再利用的营养元素幼嫩的器官不能被作物再利用的营养元素)  

单项选择题:

  

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B)。

B具有选择性  

必需营养元素是指(C)。

C能够使某些特有缺素症消失的一类营养元素  

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是(D)。

D微生物比较多  

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影响,但主要影响(B)。

B养分的主动吸收  

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B)。

  

B经常喷施叶面肥  

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D)。

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  

问答题:

  

什么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作物生长有哪些必需的营养元素?

  

答:

判断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为:

这种元素对所有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缺乏时作物就不能完成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生命全过程;缺乏这种元素时,作物表现出特有的症状,而且只有补充这种元素,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其它任何元素都不能起此作用;这种元素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通过改善环境起间接的作用。

符合这3个条件的营养元素目前发现的有大量营养元素:

包括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

有钙、镁和硫;微量营养元素:

包括铁、锌、铜、锰、钼、硼和氯。

  

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是什么?

  

答:

构成作物体内的结构物质和生命物质,结构物质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生命物质指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加速作物体内代谢活动;对作物有特殊功能,如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调节细胞透性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

  

介绍土壤中的养分到达根表面的途径。

  

作物根系的分生区是吸收养分最强烈的部位,离分生区越远吸收能力越弱。

离根尖 10cm 以内的根段是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部位。

  

根际是指距根极近的区域,一般只有 1cm ,此区域的土壤性质与远离根系的土壤差异很大,此区域的土壤称为根际土壤,而远离根的土壤称为非根际土壤。

根际土壤有较好的物理结构,有利于养分向根运输。

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土壤要多10~100倍,有些根际微生物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根系吸收养分离子包括两个过程:

首先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到达根的表面,养分离子进入根表面有3个途径:

即离子接触交换、离子扩散和质流。

  

离子接触交换是指根表面上吸附的离子与生长介质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从而使介质中的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过程。

  

离子扩散是指土壤溶液中离子利用土体与根系表面之间存在的浓度差,向根系扩散并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质流是指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而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介绍养分进入根内部的途径。

  

养分由根系表面进入细胞质膜内有两个途径:

即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主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说明养分是如何在作物体内运输和分配的。

  

答:

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一部分被根系的细胞同化利用,大部分经皮层组织进入木质部输导系统向地上部输送。

养分从表皮细胞进入皮层到达中柱的迁移过程称为养分的横向运输,又称短距离运输,包括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养分经木质部输导组织向地上部的运输,称为养分的纵向运输,又称长距离运输,其动力来自根压和地上部叶片的蒸腾作用。

  

作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氮、磷、钾、镁等在韧皮部移动性大的养分可以通过韧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从而被再利用。

  

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哪些?

  

答:

包括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酸碱反应、离子之间的相助作用及拮抗作用等。

  

离子的拮抗作用是指某一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离子被根系吸收的作用。

  

离子的相助作用是指某一离子的存在有利于另一种离子被根系吸收的作用。

  

请介绍作物的根外营养。

  

答:

作物除了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或茎吸收养分。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与根系营养相比,叶片营养见效快、效率高,是补充作物营养物质的有效途径。

尤其对于微量元素,叶面喷施效果非常好。

  

说明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以及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

  

答:

作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称为作物的营养期。

它包括各个营养阶段,这些营养阶段对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都不同,这就是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些养分的要求绝对量虽然不多,但缺乏或过多时,对作物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危害,即使以后补充也很难纠正或弥补,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临界期。

大多数作物的磷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对某些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多的时期,这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所吸收的养分能发挥最大的潜力,这个时期就是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土壤肥料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1、养分归还原理  

土壤中的养分贮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必然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为了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亦即向土壤施肥。

  

2、最少养分原理  

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多种养分,但决定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

此时继续增加其它养分的供给,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而且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3、报酬递减规律  

在合理的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即实际报酬)却逐渐减少。

此时只有更换新的品种,或采取其它新的技术,才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报酬。

  

4、因子综合作用原理  

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品种、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其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同时必须重视各因素之间积极和消极的相互作用。

  

5、科学施肥的依据  

科学施用肥料首先要以上述4个施肥理论为基础,以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改良培肥土壤为目标,不仅要根据肥料的性质、作物营养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土壤肥力、栽培制度(地膜覆盖下的科学施肥、不同轮作制度和间作套种的科学施肥)、灌溉与施肥相结合等因素。

  

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可将土壤养分分为速效养分、缓效养分和无效养分;根据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可将土壤养分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矿物态和有机态。

  

6、施肥量的确定方法  

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田间试验配方法、计算机推荐施肥方法、营养诊断方法等。

其中目标产量配方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田间试验配方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营养诊断方法包括土壤诊断法和植株诊断法。

  

肥料效应方程是指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方程。

  

相对产量是指不施该肥料时作物的产量占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产量的百分数。

  

7、肥料的科学管理  

肥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混合使用,甚至可以与除草剂、农药等混合使用。

有些肥料如碳氨性质不稳定,容易挥发损失,有些肥料在高温和高湿条件下,容易产生结块,肥效降低,所以在肥料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主要避免高温高湿的条件。

  

8、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N:

P2O5:

K2O为1:

0.5:

0.5比较经济合理,应增加硅和锌肥的用量。

各种作物施肥的具体用量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肥料利用率和作物吸收养分量等因素灵活确定。

  

9、小麦配方施肥技术  

N:

P2O5:

K2O为1:

0.5:

0.5比较经济合理,肥料利用率也最高。

小麦对锰有良好的反应,在石灰性土壤和南方一些酸性土壤上使用锰肥效果很好。

一般把肥料的1/3作基肥,另1/3作分蘖肥,最后1/3作为穗肥。

  

10、玉米配方施肥技术  

N:

P2O5:

K2O为1:

0.5:

0.7比较经济合理,平播比套种的玉米需要稍多一些磷钾。

玉米对锌有良好的反应,施用锌肥效果很好。

  

11、油菜配方施肥技术  

N:

P2O5:

K2O一般为1:

0.5:

1.0,每亩肥料用量一般约为氮10∽15、P2O54∽5、K2O10∽15公斤,另外应增加硼肥的施用。

  

12、棉花配方施肥技术  

N:

P2O5:

K2O一般为1:

0.65:

1.1,一般将全部磷钾肥作基肥,氮肥的40%作基肥,40%作花铃肥,20%在开始座桃时施用。

棉花对锌和硼有良好的反应,应注意锌肥和硼肥的施用。

  

13、大白菜配方施肥技术  

N:

P2O5:

K2O为1:

0.36:

0.55,其中40%作基肥,30%在莲座期施用,30%在结球期施用。

另外还应施用硼和钙肥。

  

14、瓜类配方施肥技术  

基肥用量占总肥料用量的20%,瓜藤长到15∽ 25厘米 时进行第一次追肥,用量占总用量的10∽15%,第2次追肥在瓜藤长到15∽ 25厘米 时进行,用量占总肥料用量的20%,第3次追肥在第一个瓜长到鸡蛋大时进行,用量占总肥料用量的30%,第4次追肥在第一个瓜直径达 20厘米 时进行,用量占总肥料用量的20%。

  

名词解释:

  

目标产量:

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一般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相对产量:

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营养诊断:

是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方法。

  

速效养分:

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缓效养分:

是指当季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经过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包括大部分有机态养分和部分不太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吸附态养分,以及一些容易风化的矿物质中的养分。

缓效态养分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

  

无效养分:

是指当季作物不能吸收的养分,包括几乎所有的矿物质中的养分和部分难分解的有机物质中的养分。

  

填空题  

科学施肥的理论是____、____、____和____。

(养分归还原理最少养分原理报酬递减规律因子综合作用原理)  

在合理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____,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____。

(增加逐渐减少)  

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中的养分可分为____、____和____。

(速效养分缓效养分无效养分)  

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一般包括____和____。

(水溶态大部分吸附态养分)  

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________,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是________。

(速效养分的含量缓效养分的含量)  

土壤中的无效养分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大部分矿物态养分部分有机态养分)  

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大部分有机态养分部分吸附态养分容易分解的矿物态养分)  

合理灌溉对肥效的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减少挥发损失减少淋失)  

科学施肥以四个施肥理论为基础,同时考虑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

(土壤肥力种植制度灌溉条件)  

肥料用量确定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7种方法。

(地力分级法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计算机推荐施肥法)  

从肥料效应方程可以计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有关施肥量的指标。

(最高产量施肥量经济施肥量施肥上限施肥下限)  

一般说来,作物相对产量____时,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丰富,____时为中等,____时为缺乏,时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极低。

(>95%90%~95%80%~90%<80%)  

水稻对有益元素____和微量元素____有特殊需要,应注意施用。

(硅锌)  

玉米对微量元素____有良好的反应,施用效果较好。

(锌)  

棉花对微量元素____和____比较敏感。

(锌硼)  

单项选择题:

  

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B)。

B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  

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B)的制约。

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一般来说,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主要是速效养分,主要来自于(A)。

A溶解在土壤水中  

如果前茬作物是油菜,后茬作物种小麦,应该(D)。

D减少磷肥的施用  

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C)。

  

C肥料利用率  

水稻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是(D)。

D分蘖期和孕穗开花期  

根据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如果某一地块氮肥(N)用量为 10kg ,合适的磷肥(P2O5)用量为(B)。

  

B5kg  

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D)。

D开花期  

根据氮磷钾的配合比例,如果某一地块氮肥(N)用量为 10kg ,合适的钾肥(K2O)用量为(B)。

  

B7kg  

问答题  

什么是养分归还原理?

  

答:

土壤中的养分贮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必然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为了恢复、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亦即向土壤施肥。

  

什么是最少养分原理?

  

答:

作物生长需要吸收多种养分,但决定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

此时继续增加其它养分的供给,不仅不能提高产量,而且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什么是报酬递减规律?

  

答:

在合理的施肥量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但单位肥料的增产量(即实际报酬)却逐渐减少。

此时只有更换新的品种,或采取其它新的技术,才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报酬。

  

什么是因子综合作用原理?

  

答:

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品种、管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其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同时必须重视各因素之间积极和消极的相互作用。

  

有哪些方法确定施肥量?

  

答:

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田间试验配方法、计算机推荐施肥方法、营养诊断方法等。

其中目标产量配方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田间试验配方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营养诊断方法包括土壤诊断法和植株诊断法。

  

  

第10章要点  

名词解释:

  

生物固氮:

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氨化作用:

有机态氮如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再分解为氨,是有机氮的矿化作用,由于最终产物是氨,又称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

在亚硝酸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铵转化为硝酸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