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44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docx

8年级物理暑假03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吴马倩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声音,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下图中的声音依次是如何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声波的产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

振动停止,_________也停止。

2、声源:

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

橡皮筋用力拉没有声音,轻轻拨动却有声音;直尺用力弯曲没有声音,拨动拍打有声音;桌面用力按用力压没有声音,敲击拍打有声音。

 

3、科幻电影中能看到飞船在太空爆炸的惊悚画面,但却听不到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二、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由近及远地传播开去,可以和水波类比来认识声波。

2、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________,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跟温度有关,空气中温度低,声速就小。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是________中最慢,液体中较快,________中最快。

古代行军宿营,士兵常头枕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现代人们常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及早听到远处传来的火车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听到声音的必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听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不仅具有能量,还能_____________。

 

2、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声波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不同的障碍物表面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通常______________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_______________的表面吸收声波的的能力强。

声源距离障碍物的距离s=1/2s总=1/2vt总。

3、如果人的耳朵要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必须满足:

传入人耳的原声与回声时间相差_______秒以上,人距障碍物不得小于________米。

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四、探究实验

1.实验目的:

探究声波的产生及传播

2.实验器材:

音叉、铁架台、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真空罩、闹钟、抽气机

3.实验步骤

(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感知音叉发出声音并观察音叉是否振动。

(2)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弹起。

(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真空罩中,感知铃声的大小。

(4)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感知铃声的变化。

4.实验结论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例题解析

 

一、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

声波的产生

【例1】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

B.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例2】遇到大风天气,路旁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由()

A.空气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来的B.树叶振动产生并由空气传来的

C.树叶振动产生并由大地传来的D.空气振动产生并由固体传来的

【例3】发声的物体是声源。

关于声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源只能是固体B.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液体

C.声源只能是固体和气体D.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成为声源

【例4】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例5】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就听不到车铃声了,原因是()

A.手吸收了声音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D.手太用力了

【例6】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例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

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D.大钟停止振动,空气仍在振动

【例8】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

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完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

(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

猜想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知识点二: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例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

【例2】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例3】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例4】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

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例6】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在一个雷雨天,小红观察到闪电后5s才听到打雷声,那么小红距打雷处有多远?

(v声=340m/s)()

A.1700mB.850mC.170mD.85m

【例7】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物质

空气

氧气

物质的密度(kg/m2)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1300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例8】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请阅读下列表格

在空气中

在气、固液体中(0℃)

在15℃空气中

温度/℃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频率/Hz

声速/m•s-1

0

330

氧气

316

2000

340

15

340

1450

1000

340

30

349

3160

500

340

100

386

4900-5000

256

340

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试写出三个与声速有关的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声音的利用

知识点一:

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1】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A.轰隆的雷声震耳欲聋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C.美妙的音乐使人陶醉D.人的声带的振动能引起周围空气振动

【例2】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听诊器运用了声音_____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

【例3】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具有能量的是()

A.蝙蝠用超声波捕捉昆虫

B.马路上汽车的行驶噪声让人心烦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

【例4】下列事例中:

①大的声音使人的耳朵振的疼;②超声波能粉碎人体的结石;③美妙的音乐使人愉悦;④炸弹的爆炸声能将玻璃震碎,其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②③

【例5】我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是通过_________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它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这说明声音__________(选填:

“具有能量”或“能传递信息”)。

但是,太空里的宇航员是听不到雷声的,因为真空________(选填:

“能”或“不能”)传声。

知识点二:

回声测距离

【例1】一个人站在一座山峰对着另一座山峰喊话,经过2.5秒钟听到回声,求这两座山峰之间的距离(山上温度约为15℃)。

 

【例2】某同学走在两山之间大喊一声,听到一个回声,经过6s后又听到另一个回声。

这个同学到两山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已知两山相距1200m,当时气温为15℃)

 

【例3】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下嗽叭,经4s钟听到回声。

听到回声时,车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__________m。

(当时气温为15℃)

【例4】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A.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