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和政策法规论述题.docx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和政策法规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和政策法规论述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和政策法规论述题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给我们的启示。
(1)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等内容。
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公众号:
题宝典]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
并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
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
班杜拉指出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
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
(2)得到启示:
①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②重视认知、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③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④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
2、阅读材料,“二战期间”,纳粹俘获了一位钟表大师,他们为这位钟表大师提供了比较优越的条件,命令他制造世界上最精确的钟表。
然而大师发现,[公众号:
题宝典]无论他如何用心,如何竭尽全力,都无法达到“二战’’前自己在家里制表时所达到的精度,总是差了一点点。
他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二战”结束,他又回到家乡重操1日业,结果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他做的钟表又能达到以前的精度。
(1)钟表大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2)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你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1)这个例子说明,当钟表大师处于受控制、非自主地位时,尽管他的钟表技能没有变化,但是制作钟表的精度却受到了影响。
因为他制作钟表的时的动机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
(2)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内在动机的力量以及内在动机的形成过程中满足自主需要的重要性,钟表大师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通过压迫来促使学生学习。
(3)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建立自主支持性课堂:
首先,教师学会欣赏和尊重学生观点: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选择和自我依赖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主动性;第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非控制性的反馈和交流;第四,由于在学习中规则、约束与限制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会如何向学生解释行为限制或约束的合理性。
3、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在一所小学的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们告知老师说:
“名单上的学生将来大有发展前途”。
(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
实验取的奇迹般的效应。
问题:
试用所学心理学原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实验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这个实验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也称为罗森塔尔期望效应实验或者罗森塔尔效应,即由于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其暗示会传达给学生,学生会受到鼓励从而达到老师的期望值。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2)在学校里,罗森塔尔效应是同样有效。
老师对学生抱有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
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
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4、论述爱情和喜欢有什么本质区别。
爱情和喜欢是完全不同的情感,认真区别对待,才能避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
爱情不是喜欢的特殊形式,爱情和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的情感,其本质区别是:
(1)爱情是利他的,喜欢是为我的。
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而喜欢是要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
爱一个人是时时刻刻唯他是念,甚至愿意为他而死,喜欢不是。
(2)爱情具有幻想性,幻想在爱情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公众号:
题宝典]爱情中的晕轮效应会使人有着超乎想象的幻想,尤其是激情之爱,基本上是建立在对一个人的幻想上的,很多东西超乎想象,不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现实的评价基础上。
而喜欢是很现实的,没什么幻想的成分。
(3)喜欢就是一种快乐的情绪,而爱情是与多种情绪相联系的,经常是即爱又很。
在激情之爱中,情感的强烈程度会随时间推移而减退,而喜欢则一般不会。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水平比较高的成年人能区别喜欢和爱情,但是青少年和个别人不能很好的区分依赖、尊重、喜欢和爱。
5、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小丽上大学时在班里处于中上水平。
大一的时候,她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记笔记。
在第一学期的期终考试中,她的学业成绩在全班排第一,小丽觉得特别自豪,[公众号:
题宝典]马上打电话告诉父母。
到了第二学期,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她对考试变得更加害怕了,总担心自己考不到过去那样的好名次,担心同学们会嘲笑自己。
在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她就计划开始全面复习,可看书做题总不能全心全意,一遇到不会的,就烦躁不安,越担心越做不出来,几天过去了,她的状态越来越差,晚上睡眠质量也不好,临近考试时她彻底失眠了。
(1)请用成就目标的相关知识,分析小丽的成就目标状态。
(2)如果你是小丽老师,你应该怎么帮组她?
(1)请用成就目标的相关知识,分析小丽的成就目标状态。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我们可以把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即成绩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与发展能力有关。
在掌握目标定向的情况下,个体通常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适应的动机模式,他们寻求挑战,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能有效地运用深层加工策略,如努力发掘新1日知识之间的关系等,面对失败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不懈。
[公众号:
题宝典]而在成绩目标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这样成功固然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一旦失败就容易导致低能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沮丧等消极情绪,干扰有效的、综合策略的运用,反映了一种不适应的动机模式。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同一个班的两个学生都按时完成作业,努力学习准备考试,取得的分数也相同,但是他们的动力来自完全不同的目标。
其中一个希望学到知识,享受迎接挑战、增长能力的乐趣。
另一个期望得到好成绩,会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以获得理想的分数。
因此,一般的观点认为,掌握目标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并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根据材料,小丽大一时候努力学习,获得班级第一,非常自豪并告诉父母,以后有担心无法考到以前的成绩,而担心焦虑,学习状态下降。
很明显,小丽成就目标定向是属于成绩目标定向。
(2)小丽遇到的问题,是成就目标定向偏差,应该将成就目标定向从成绩目标定向调整为目标成就定向。
成就目标是个体对成就行为目的的认知,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变和操控环境有可能帮助引导个体的目标定向。
作为小丽的老师,要在平时课堂上,要渗透淡化成绩,不唯成绩论,强调知识的掌握重要性,考试成绩不是获奖、评优的唯一依据。
从而引导像小丽这样的同学,从成绩目标定向走向掌握目标定向。
试题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成就目标的理论运用。
成就目标理论在教材198-200页。
6、一般来说,清晨起来和晚上到睡觉之前的记忆效果比较好。
由此类似。
学习一篇较长的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则比较容易遗忘。
(1)请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分析上述现象.
(2)请谈谈如何避免遗忘。
(1)材料中的现象是属于干扰理论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内容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内容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倒摄抑制。
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容易忘记。
其原因是,课文的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结尾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容易被遗忘。
(2)避免遗忘就要掌握好复习策略:
第一,及时复习(尽量在学习完课程后及时安排复习);第二,复习时间适宜(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学习):
第三,复习次数适宜与过度记忆法(以150%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又较为经济);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协同)。
7、心理学家邓克尔设计了一个“蜡烛实验”。
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拿出一只蜡烛、一枚图钉、一盒火柴,要求学生利用这三个条件,把蜡烛点燃,固定在教室直立的墙壁上。
全体学生思考了很久,无人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个趣味实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用火柴把蜡烛点燃,然后用图钉把空火柴盒固定在墙上,再用蜡油把蜡烛粘在火柴上,这个问题就这么轻易地解决了。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什么心理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完成这一实验?
(2)为何会产生这一心理因素?
(3)如何消除这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这里所反映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功能固着心理。
所谓功能固着心理,是指一个人看到一种惯常的事物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的功用和联系。
如果初次看到功用或联系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大家之所以没能想出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因是他们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是把火柴盒看作是装火柴用的,而没想到它还可以用来固定蜡烛。
“功能固着”现象使我们趋向于以习惯的方式运用物品,从而妨碍以新的方式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2)为什么会产生功能固着这种心理现象呢?
这是因为一个人在遇到新出现的问题时,总是容易用过去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方式或经验来对待和解决新出的问题。
如果在一切条件都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会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但是如果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然照搬过去的老办法,以固定的模式去应付多变的生活和学习,就会走许多弯路,使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3)遇到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使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对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有着特殊的意义,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探索新问题的勇气。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呢?
第一,遇到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多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第二,善于运用问题现场所提供的条件和物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把有关的信息向各个方向、各个方面扩散,以此引出更多的信息,以多种设想,找出多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案都切实可行。
第四,丰富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因为解决问题是以知识和实际经验为前提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周围事物的通常用途特别熟悉,而且对其他用途也十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付自如。
第五,我们既要有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养成勤于动脑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8、张老师是新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上了数周课后,他主动听取学生对其教学的意见,学生对张老师的教学作了总体上的肯定
后,也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反映:
张老师上课声音偏低,上课时电风扇又有噪音,后面的学生听不清楚,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PPT上的字体偏小,文字、图表色彩与背景对比小,看不太清楚。
——希望以后老师改进。
问题1: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讲解和PPT的呈现哪些方面不符合感知规律?
问题2:
你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讲解和PPT的制作应作哪些方面的改进?
(1)张老师上课声音偏低、PPT字体偏小不符合强度律。
图片色彩与背景对比小不符合差异律。
①强度律。
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中,音量太低,学生会听不见或听不见;音量太高会造成学生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教师板书字体、直观教具等大小要适当,以便学生看得见、看得清,教室要有充足要有足够的光线,光线太暗既影响学生感知的清晰度,也有损学生的视力。
②差异律。
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二者差异越大,越容易使对象从背景中被区别出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2)张老师应该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首先,张老师上课声音要适中,能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并且注意维持班级纪律,不让学生乱讲话,如果张老师声音天生就比较小,可以采取扩音设备,扩大自己的声音音量。
其次,做PPT字体尽量大一些,要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清楚,图标文字色彩等搭配要注意有差异,让被感知的对象容易被区别出来。
9、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
《高等教育心理学》教材141-142页
(1)“为迁移而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情境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影响迁移的条件,也要以此为根据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教师的具体做法是:
①丰富知识经验储备:
丰富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迁移的前提,也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②积极进行心理准备:
学生的心理状态既能推动正迁移的产生,也可能导致迁移障碍。
③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④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⑤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A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B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⑥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10、运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论述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并提出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的建议。
(1)“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校效果。
动机的最佳水平(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时,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大一新生小周学习动机水平过弱,对学习所抱的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考试成绩不及格归于客观因素,学习的效果自然不佳。
(2)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关系,一方面,学习动机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
另一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引起的愉快感和成就感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因此,对于那些学习动机缺失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佳方法是:
不管他们当时的动机状态如何,坚持有效教学,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和愉快感,就有可能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11、小华是某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已经半年多了,除了和同宿舍的几位女生偶尔说说话,一些同班同学甚至叫不上来她的名字。
她在日记中写到:
为什么我总觉得和同学处不好关系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
问题:
材料中的小华遇到了哪方面的问题?
如何帮助小华解决这一问题?
这个大学生遇到的是人际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大学生中尤其是大一年级,具有普遍性。
建立和维护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首先,注意第一印象。
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先人为主而产生的良好第一印象,会以定势效应作用于主体,将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
其次,要主动交往。
人际交往的成功与人的主动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成功的交往告诉我们,只要勇于迈出主动与别人交往的第一步,以后的交往似乎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第三,学会移情。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帮他人所需,参与到他人的情感世界中去,这样的人是能够参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第一,避免争论。
同学之间的争论是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是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
第二,讲宄批评艺术。
直接批评往往使人面子上很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艺术。
第三,勇于承认错误。
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承认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量,在此情境中,人际僵局会被打破。
第四,学会批评。
批评从诚挚的称赞或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箱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12、大学生的人格、观念和能力相对成熟,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基本上处于良性状态且在校期间进步明显。
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因为一些小矛盾积怨很深,最终因为一些小事而闹出大的纠纷甚至刑事案件。
问题:
请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角度,谈谈如何避免这种因小矛盾闹成大纠纷乃至刑事案件的现象。
(1)首先,要及时解决。
大学生之间因为小矛盾没化解,一直存在心里,会越积越大,到一个地步就爆发了,所以要及时解决小矛盾,要学会与人沟通,及时解决矛盾和误会,这样与人相处也容易一些。
(2)其次,学会移情。
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读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
(3)第三,勇于承认错误。
大学生之间发生小矛盾最后闹成大纠纷乃至刑事案件的现象,往往是矛盾双方碍于面子,谁也不愿意首先低头,承认错误。
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往往是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比如误解、态度不好等等。
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发生障碍的时候,承认错误是明智之举,承认自己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量,在此情境中,人际僵局会被打破。
(4)第四,中间人调解。
如果双方碍于面子不愿首先低头承认错误,或者即使首先低头,也得不到对方的谅解,这时候可以找中间人调解。
中间人可以是辅导员老师,也可以是跟双方关系都要好的同学,大家坐下来谈一谈,矛盾可能也就化解了。
(5)第五,培养健全人格。
一般来说,人格健全者的人际关系会得到和谐发展,能表现出对交往对象接纳、尊重与共情。
13、论述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提高教学质量,在课程学习中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高校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不断发展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满足学生需要,以外在动机为辅,激发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三种需要一一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得到满足时,学习的内在动机就产生了;反之,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缺失动机。
(3)创设良好的课堂结构,引导掌握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通常使个体表现出积极的动机模式,这些个体能迎接挑战,运用深层加工策略进行学习,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容易气馁,仍然保持积极的情绪继续努力。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掌握目标定向,则对学生形成内在动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开展多种形式的干预训练,促进学生意志控制与自我调节。
首先,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加强注意训练;第三,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5)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积极、适宜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自信心。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进行适宜的归因的原则是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努力归因和可控归因。
14、王刚和李强同是某跨国公司新职员,在年终考核中取得同样的销售业绩。
王刚沮丧,因为一些同事的业绩超过了他,他郁闷,决定离开公司,找个发挥自己能力的公司,争取销售业绩超过他人。
李强并不沮丧,他认为能学到很多营销新知识和营销技能且工作很有挑战性,决定在公司里继续努力,争取在下一年取得更好的销售成绩。
请运用动机的成就目标理论,分析王刚和李强针对同样销售业绩却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
(1)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
成就目标定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掌握目标定向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寻求挑战并将任务的成败归因于努力,面对失败仍然能够保持积极的情绪,努力不懈,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掌握的动机模式。
而表现目标定向通常与不适应的、无助的动机模式相关,个体倾向于对成败进行能力归因,面对失败往往作出低能的自我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沮丧的消极情绪,并容易放弃努力,这是一种表现目标动机模式。
(2)王刚和李强同样销售业绩却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成就目标定向差异。
王刚成就目标定向是表现目标,王刚关心的是销售业绩以及公司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对成败作能力归因,认为失败就意味着能力不足。
王刚看到一些同事的业绩超过他,就认为自己失败,能力不足,产生了郁闷消极情绪和逃避的行为。
李强的成就目标定向是掌握目标,他进入公司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虽然业绩不如一些同事,但学到很多营销新知识和营销技能,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达到了自己成就目标定向。
15、什么是自卑?
自卑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帮助大学生XX过资本的阴影?
(1)自卑是指低估自己能力或对自己的品质评价过低并伴有一些特殊情绪体验的人格缺陷。
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是对自己不认同的心态。
自卑的前提是自尊,一般自尊心强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不少大学生都有自卑的表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自卑产生的原因往往既与个体在童年时期受到的过多的约束有关,又与个人长期遭受挫折和打击有关,也与个人存在某些缺陷而自己又夸大这些缺陷有关。
(3)那么,如何让大学生摆脱自卑的阴影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其次,要善于自我激励,丰富心理资源;第三,要选择合理评价,注自我成长;第四,要积极参与交往,强化自我肯定。
16、学生小强平时认真听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后认真复习。
在遇到问题时总能认真思考,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请结合有关知识,谈谈小强是如何做到学习迁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中获取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具有一种积累性的效果,新的学习依赖于过去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
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很重要。
小强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因而学习迁移比较顺利。
(2)“为迁移而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目标,教师就必须了解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也要以此为根据改进教育教学,
(3)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一,丰富知识经验储备;第二,积极进行心理准备;第三,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第四,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第五,改进教材呈现方,第六,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17、结合遗忘和干扰理论,谈谈怎样组织复习才能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
(1)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开创性研究,首创用无意义的音节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保持曲线),根据这一曲线,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
(2)干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造成的,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干扰理论最经典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前对后的干扰)和倒摄抑制(后对前的干扰)。
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容易记住,中间容易忘记,这是因为课文的开头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前摄抑制影响;而结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影响。
中间部分容易忘记,是因为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3)方法措施:
第一,及时复习:
第二,复习时间适宜(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学习);第三,复习次数适宜与过度记忆法(以150%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又较为经济);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第五,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协同)。
18、骑车有人陪同,速度快。
”“一个和尚打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哪种群体心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