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事故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66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板事故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顶板事故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顶板事故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顶板事故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顶板事故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板事故汇编.docx

《顶板事故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板事故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顶板事故汇编.docx

顶板事故汇编

一、煤矿顶板事故案例汇编

  1、大隆矿“1981.1.17”顶板事故

  1981年1月17日16时45分,W17-1S2炮采工作面回收班班长郝××检查完回收现场,发现中间段顶板有劲不好。

他安排三组回收,中间段是他和支护工王××、刮板输送机工杨××。

回收前郝××告诉王××先打好密集支柱的戗顶子,铁腿子要用木腿替换着回收。

然后他就去回顺抱木料。

王××、杨××打了三棵戗顶子,用木柈打替顶子回收,回到第6棵时,王××用大头镐打了四镐,因顶板压力大铁腿没落,随即又打了一镐,铁腿落了,顶板也随之落下,推倒了密集支柱,王××躲闪不及被埋住,扒出后已死亡。

  事故原因:

  1、中间段回收处,上帮顶板掉顶,用大柈刹顶时没有接顶造成支架不牢,没有初撑力,回收时顶板冒顶,支架没起作用,推倒密集支柱。

  2、回收时戗顶子不合格,没有木梁,顶板来压时,戗顶子不起作用。

  防范措施:

  1、回采工作面有掉顶处,刹顶一定要接到顶板,要刹严、刹紧。

  2、回收时要打好戗顶子,顶板不好,有推密集支柱危险的地点必须打好戗顶子,戗顶子一定要给木梁,严禁使用铁顶子直接戗在铁支柱上。

  2、大隆矿“1981.5.23”顶板事故

  1981年5月23日13时50分,掘进三队在东一东五段运顺掘进时,距工作面17米处的耙斗机司机潘××正在装岩,这时巷道左上角顶板突然掉货,将潘××小腿埋住,接着又下来一块长800mm,宽600mm,厚500mm的岩石将潘××砸倒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1、脱落的棚梁是临时支护,为矿用U型钢,拱型支护,棚子支护不符合作业规程要求,左侧棚腿歪,没有打筋木。

  2、铁梁子两端连接板焊缝强度不够,开焊,顶板来压后使该棚支护失效。

  3、安全质量管理不严,对支护棚子的安全质量检查不够。

  4、作业者安全意识差,作业前没能及时发现并排除作业现场周围的不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按作业规程施工。

  2、对制造、加工的支护棚子等质量要严格把关,按质量标准验收,不合格的产品不准使用。

  3、加强安全质量检查工作,对各类不安全隐患,都要及时处理。

  3、大隆矿“1981.7.7”顶板事故

  1981年7月7日12时20分,东一东五段边切三角点,掘进二队队长苏××,代理技术员阎××,领着工人放完炮后准备出货,一开耙斗机发现耙斗机的托绳轮坏了,需更换。

苏队长安排阎××领着一名工人升井抬新的,又安排当班班长康××、副班长邢××带领全班组人员到边切三角点处,因6日白班区领导发现边切三角点处的抬棚有劲,为防止出现意外,所以准备在此处再给一架抬棚。

当柱窝挖好立腿子时,发现原抬棚的筋木碍事,便将筋木打掉,然后又发现靠右侧腿子后边有一小柈也碍事,副班长邢××用锯锯掉小柈,当小柈被锯掉后,上帮掉货将抬棚腿打倒的同时,抬棚、插梁、顶板都同时冒落下来,将康××、邢××、王××等三人埋在下面。

经积极抢救将三人扒出后,王××重伤。

康××、邢×当场死亡。

  事故原因:

  现场干部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

在安排工人备抬棚时不安排打临时顶柱。

备抬棚腿窝挖的比原抬棚腿窝深,抬棚腿形成“吊死鬼”。

在打掉筋木和锯掉支护小柈时,没有观察顶板和周围的支护情况。

在施工中没有清除周围的杂物,致使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退出。

  防范措施:

  1、加强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教育,施工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程,操作规程。

从思想上、措施上达到安全生产。

  2、凡是抬棚和支护的棚子,严禁用其它物件代替,必须使用合格坑木支护。

  4、大隆矿“1982.4.10”顶板事故

  1982年4月10日四点班,维修队在E1E5段协助运送综采架子时,在工作面四角点往外第10架棚子处顶板冒落(长4.5米,宽4.2米—4.5米,高4.5—5米)将正在此挖腿窝的维修队副队长张××埋住达2小时50分钟,使其窒息死亡。

  4月9日四点班(此时综采架子已安装45组),往工作面运架子时,因棚梁矮过不去,维修队班长毛××与综采队张副队长擅自决定,将刮支架的棚子两侧打上顶子,将梁锯掉。

4月10日零点班,有人反映回风道有压力,刘××小组在距工作面四角点6米处给两根刹杆,一头搭在第12、13架棚梁上,另一头用单体支柱作腿托住刹杆的另一端。

4月10日白班(事故前一个小班)何××小组在11时左右,队长吕××在现场,此时正往里进的第1组支架在四角点往外架棚处卡住了,随即用工字钢梁架住棚梁,两头用单体支柱将第二架棚梁支起,架子才能过去。

13时左右,第二组支架运到四角点往外第三架棚处过不去卡住了,这时维修队工人用单体把棚支了起来,当支架进到第二架棚时,因梁上有节子过不去,并且拉架子平车掉道,又把棚腿撞了一下,最后用反滑子将架子车退了出来。

队长吕××用斧子将节子砍掉,用单体把棚梁又支了一下,第二组架子才过去(前后三次活动此处顶板)。

4月10日四点班,维修队副队长张××带领毛××小组到现场后,发现工作面后四角点外边顶板压力大,决定不进架子,拉底备棚,但综采队张副队长讲本班要进4组架子,张××与综采队张副队长决定维修备1架棚,综采队进架子,两不误。

17时左右第一组架子已拉到距四角点往外第10架棚处,因顶板压力大,架子车无法通过。

综采人员把架子从平车卸下来,用移架梁把架子拉了进去。

架子过去后,张××、毛××与小组其他人员研究备棚子(此时张××站在四角点往外4.4米左侧即第9架棚腿前)。

这时张××说:

“备完棚子支架一架也进不去了”,张××叫毛××去工作面找综采队张副队长说明一下,毛××去工作面,其余人员去备料,在毛××等三人离开5—6米时,顶板突然冒落将张××埋住,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1、领导干部安全意识薄弱。

只顾生产,不顾安全,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2、此地点顶板压力增大,且又经三次活动顶板,造成顶板离层,不但不停止架子进架子处理顶板,还继续强行往里进架子。

对隐患不及时处理,一托再托,也是导致此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3、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对危险区域无专职干部负责。

事故前明确指示叫区干部跟班指挥生产,但维修区没认真执行,仍采用队干部跟班。

  4、自主保安能力差,此处顶板压力明显增大,还在此处逗留。

  防范措施:

  1、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提高自主保安能力。

2、严格执行“三不生产”原则。

不准带隐患作业。

  3、危险地段必须有专人负责指挥生产,同工人同下同上。

  4、维修巷道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并加固相邻的支架。

  5、大隆矿“1982.4.22”顶板事故

  1982年4月22日零点班,采煤一队E14W3采场作业时发生一起亡人事故。

零点班6时40分,班长王××(死者)与工人刘××、王×分段挂梁刹顶,该处采场顶板破碎,并有一个小断层,顶板抽条。

当挂第四棵梁时,发现顶板掉货,刘××、王×二人跑出,王××因在上帮刹顶,没跑出来,被货埋住。

经抢救扒出后已死亡。

  事故原因:

  1、自主保安意识不强,安全意识差。

  2、只强调生产,忽视安全。

  3、该挂梁地点有一小断层且顶板破碎,未能及时进行维护。

  4、刹顶时没有专人监护。

  防范措施:

  1、加强安全技术培训,认真学习《三大规程》。

  2、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3、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处理隐患要有专人监护。

  6、大隆矿“1983.7.19”顶板事故

  1983年7月19日采煤三队西一采区北五段四点班接班后,在机尾处放炮18米,留3米煤垛又放炮7.5米。

小班分五伙,每伙三人五块板从机尾处开始攉货。

李×在距机尾5米处上帮攉货。

此时顶板来压,下帮第二排支柱下沉,距机尾第一排第6棵支柱不吃劲,倾倒在输送机上,输送机正在运转,倒在输送机上的支柱又支倒7棵单体支柱,瞬时单体的铰接顶梁掉下横在输送机上,该铰接梁又将上帮第2、3棵临时支柱、下帮第8、9棵正规支柱拉倒,顶网下沉后,在输送机上方扯开,最后造成冒顶5米,并将正在攉货的李×挤在上帮(18时50分)。

经抢救于22时30分将李扒出,李×已死亡。

  事故原因:

  1、采场支护质量不合格,正规支柱迎山角度不够,个别处顶梁没有进行铰接,初撑力不够。

  2、工作面没有设置运输信号闭锁装置,出现意外情况后没能及时停气闭锁。

  3、上幅金属网联接不符合规定要求。

  防范措施:

  1、加强采场工程质量管理。

  2、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提高职工生产技术水平。

  3、设置运输信号闭锁装置。

  7、大明一矿“1984.10.22”片帮事故

  1984年10月22日二班,615采煤队在东二东一段炮采工作面正常作业。

该采场伪顶由层理发育的泥岩组成,较破碎,导致片帮现象严重,作业难度较大。

18时10分许,当班代班队长董×安排工作后,便在距机尾25.5米处协助工人支刮板输送机,但由于此处少打了2棵临时顶子,且没有认真进行敲帮问顶,致使煤壁突然发生片帮,落下一块4.0×1.1×0.9米的大块煤块,将正在推刮板输送机作业的董×砸成重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21时20分死亡。

  事故原因:

  1、当班工作面上帮少打2棵临时支柱,且其它临时支柱打的不牢,柱距超规定,导致片帮煤块砸在刮板输送机上,是造成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2、没有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对煤壁片帮隐患重视不够,未能及时排除事故隐患,也是造成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3、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差,自主保安能力不强,单位安全管理不善,也是造成此起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8、大明一矿“1985.1.13”顶板事故

  1985年1月13日夜班,616采煤队在17-5炮采工作面距机尾处进行开帮作业,当班共分3个翻打组,每组翻打长度为15米。

4时30分许,第一组翻打人员龙×、马×已将所负责的15米正规支柱基本打完,这时,班长又将第二段7.5米有淋水地段的翻打、回收任务加给他们,并在报酬上做了许诺,这样,两人的作业长度就达到了22.5米。

5时30分,当两人作业地段的正规支柱打了19.5米时,工作面整个循环已经完成放炮、攉货任务,尚有42米正规支柱未打。

在这种情况下,带班队长违章指挥,开始第二个循环的放炮作业。

5时45分,龙×、马×二人将正规支柱全部打完后,便开始往机尾方向倒退回收。

当回出第3棵支柱后,马×因回收工具不合格,便到机头换工具。

此时,龙×在无人监护的情况下一人继续回收,当他拽第4棵支柱时,顶板发生冒落,将其压在1.9×1.6×0.9米的大块下,因伤势严重,后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1、工人龙×急于早升井,违章操作,在马×去机头取工具时单独一人作业(作业规程规定为二人作业),回收处顶板不好,又没有打戗顶子,造成回收时顶板冒落埋人,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带班队长违章指挥,明知21米处的顶板破碎、淋水较大(共9米长范围),回收困难,但没有采取临时措施,更没有亲自在现场指挥。

在工作面的正规顶子还差42米未形成、回收工作还未进行的情况下,就在机尾开帮放炮(第二个循环)10米,放炮地点距回收地点(事故地点)仅有9.5米。

由于放炮顶板震动,加速顶板冒落。

是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3、工作面规格质量差,铰接顶梁不铰接,支柱密度不够,给回收工作造成困难,留下了事故隐患,是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

  9、大隆矿“1985.10.7”片帮事故

  1985年10月7日零点班,407队带班班长丁凤武安排郭××、陈××、姜××、张××四名同志去北翼1#辅助上山下部车场打锚杆眼,接班时丁××检查了打锚杆眼作业地点的安全情况,没有发现有裂隙及片落迹象,便开始打锚杆眼。

当干到一点三十分时,四名打眼工将前进左帮锚杆眼打完,打右帮第十三、十四个锚杆眼时,突然片帮(长5.4m、高1.9m厚0.8m)将四名打眼工砸在岩石下,造成陈××死亡,姜××、郭××、张××受伤。

  事故原因:

  1、没有按规程要求施工,掘进后只进行喷浆护帮顶,没有打锚杆挂网和二次喷砼,空顶距超过4米,以至补打锚杆眼时发生伤人事故。

  2、由于掘进时没有发现片帮面的右边有一小断层,喷浆时也没有发现,当补打锚杆眼时对岩帮的震动,造成片帮伤人事故。

  3、安全思想不牢,在施工中没有认真进行敲帮问顶,并在空顶距超过规程规定的情况下违章作业。

  4、喷浆厚度规程规定50mm,实际只有20~40mm,没有达到规程要求。

  防范措施:

  1、认真贯彻作业规程,按照规程规定严格检查施工,发现施工与规程不符立即停止作业。

  2、巷道中发现岩石破碎、岩层裂隙较多,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改变支护形式,保证安全生产。

  3、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认真学习、熟悉作业规程。

  4、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做到班班有安全检查员,队日检,区旬检,牢把安全关。

  5、要严格按施工顺序施工,空顶、空帮距离严格执行作业规程中的规定。

  10、晓明矿“1985.10.8”片帮事故

  北一采区北四段四层综采工作面,从6日四点班开始停产,进行清扫溜煤眼工作,到8日零点班为止,共进行了五个小班,当班任务是清扫溜煤眼中的最后1段,计15米,每二人一组,崔×和闫×两人为第五组,第一组至第四组作业时未发现溜煤眼内有异常现象,4时10分,闫×第一个开始下溜煤眼,下至25米时呼喊继续放钢丝绳,当下至距工作地点6米处时,溜煤眼上口的崔×听到有片帮落石的响声,呼喊无回音,当即进行抢救,闫×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事故现场勘察,距溜煤眼上口25米处的眼壁有掉石痕迹,落石体积为250mm×300mm×500mm。

  事故原因:

  1、安全意识淡薄,敲帮排除危石不细、不彻底,思想麻痹,安全员作用发挥不好。

  2、溜煤眼堵塞,放炮疏通,眼壁围岩震动又被潮湿的粘货封闭,清扫后裸露风化,裂隙加大而脱落,虽经检查,但未能及时排除险块。

  3、工作面有水,出货含水量高,溜煤眼堵塞后水份使围岩膨胀,致使本已遭到破坏的岩石受涨脱落。

  防范措施: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2、从设计上把好关口,溜煤眼要考虑到避免堵塞或安全处理堵塞的方案。

  3、严格执行“三大规程”,认真执行措施中的各顶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

  11、晓明矿“1986.9.27”片帮事故

  1986年9月27日,掘进八队在南四采区轨道下山下部车场掘进工作面正常施工,四点班接班后,工作面存货7~8车,木棚距工作面迎头350mm,组长崔×站在浮货上用撬棍将帮顶进行了全面检查,找了浮石,安全员王×来到工作面又找了一遍,认为帮顶支架没有问题开始打眼,打完眼后,崔×与打眼工敦×共同装药,快装完时,崔×说:

“老敦你装这几个底眼,我去加固棚子”。

19时,敦×装的右半部第三个底眼(最后一个炮眼)封泥已装完,就要抽炮棍时,工作面迎头上部突然掉下一块350×220mm球冠状岩石,击中敦×的头部,即送往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1、安全思想不牢,生产中对安全检查和防范不能贯彻生产的全过程,只在打眼前做了敲帮问顶找浮石工作,打眼后围岩受到水浸和震动,顶板岩石又有滑面,其坚固性稳定性均遭破坏,装药前没有再一次进行敲帮问顶,导致事故发生。

  2、没有认真执行掘进顶板管理十条规定中的有关要求。

  3、安全帽衬带绳是用雷管脚线“胡弄”的,使帽斗与头部直接接触,失去了缓冲使用。

  4、对入井人员劳动保护使用教育、检查的不够,出现漏洞。

  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掘进巷道顶板管理十条规定,坚持做好敲帮问顶制度。

  2、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教育,消除麻痹大意思想。

  3、加强对入井人员着装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禁止入井。

  12、小青矿“1987.1.16”顶板事故

  1987年1月16日下午四点班,663采煤队队长李××跟班主持了班前会,李队长讲,我们队这两天任务完成的不好,要多干点,要注意安全,别碰手碰脚,要挂好梁、刹好顶,这个班争取干47块板。

之后带班班长石××讲:

快过年了,大家干活加点小心,把工作面维护好,并进行了分工。

支柱回收工作分四组,第一组年××、宋××负责从机尾十一块板开始工作。

带班班长石××到工作面后全面检查了一次,未发现什么问题,和看刮板输送机工拴好点绳,开始放炮。

放炮时李队长在机尾担任警戒,放完炮找顶后又回到机尾,这时机尾十一块板已挂完梁、打好柱、移完刮板输送机,正回柱放顶。

其它组的邢××、施××干完活也来帮助干,队长李××在前边回柱,邢××监护,年××等人配合,先后回收两棵柱无异常,回第三棵时发现顶板掉块,情况异常,李队长立即下令,作业人员向机尾方向撤离,作业人员刚刚撤出,就听见“啊呀”一声,回去一看,质量验收员姜××被夹在支柱和木梁之间,前胸靠支柱,木梁压在后背,头向侧面看。

于是李队长带着人在梁下打好柱子,撤掉胸部柱子,把姜××抬到回顺,经医生抢救无效当场死亡。

  事故原因:

  1、对炮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十条规定贯彻不力,执行不严,其表现在工程质量不好,加上局部顶板不完整,有滴水,导致机尾6.4~10.5米处顶板抽条、局部冒落。

  2、处理局部冒顶使用长木梁后未采取相应措施,在回收时未将大尾巴梁锯断,顶板矸石冒落,造成悠梁伤人。

  3、安全第一的思想不牢,工作面临时变化有险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防范措施:

  1、必须树立牢固的安全第一思想,不安全、不采取相应措施坚决不能生产。

  2、坚决按“三大规程”和“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十条”认真落实,加强顶板的管理。

  3、工作面有变化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

  13、大隆矿“1987.8.7”顶板事故

  8月7日8时10分,维修二队崔××等一行9人进入北一采区下部车场进行破砌碹工作。

破砌碹断面:

净高3.1米,净宽4.2米。

在破砌碹处,旧碹破损较严重,下面已支护两架木棚,用木柈井字型木垛接碹顶。

原两架木棚中有一架木棚腿影响砌碹,为此,他们在距棚腿0.6米处又备了一架木棚,帮顶刹好后,将原木棚翻掉,但有约1米厚的白砂岩伞檐没找掉(白砂岩伞檐岩石完整,未发现裂隙)。

用二根1.5米长,直径12厘米粗的圆杆,一头担在旧碹头木柈上,另一头担在新碹头的挑梁木垛上,用大小柈将伞檐刹住,并将其它空帮空顶刹好开始砌碹墙。

此时最大空顶距1.2米。

14时45分,顶板突然来压,旧碹头及木垛陷落,挑梁滑动,伞檐白砂岩石滚下,推倒木棚,造成冒顶。

冒落高度1.4米,冒落后最大空顶距2.2米,冒落岩石约4立方米,当时砌碹工崔××站在两车中间接砂灰,被冒落的岩石块压住。

现场人员立即将崔××从岩石中扒出,并送至地面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1、支护伞檐的两根刹杆,一头担在旧碹头朽木柈上,一头担在新碹头上部挑梁上,顶板突然来压,伞檐白砂岩石将旧碹头上部朽木碹头压落,支护伞檐两根刹杆滑动,造成冒顶

,并推倒两架木棚。

支护顶板岩石的两根刹杆没有起到支护作用。

  2、两根临时支护木棚,虽然用木柈接顶,但两帮没刹严,没有戗顶子,顶板岩石冒落将木棚推倒。

  3、安全思想不牢,存在麻痹大意思想。

  防范措施:

  1、在破砌碹施工中,首先必须找净浮石,顶板刹严备实,否则不得施工。

  2、对临时木棚支护,必须用木柈接顶,同时两帮刹严,打好劲木、戗顶子。

  3、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各级人员技术素质,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4、各级安全检查,严格执行“三大规程”,隐患不处理不许作业。

  14、晓明矿“1988.3.26”顶板事故

  1988年3月26日白班,维修一队方×小组六人在南四采区东二段四层回顺和东三段四层边联交岔点处拆换两架缩口抬棚梁。

15时左右已基本完活,在收工前,班长方×安排进行收尾工作:

有人在清理木料,有人在清点工具,有人在扫货清道,有人在检查工程质量,加固棚子。

当时局部通风机和刮板输送机都在正常运转。

由于作业地点噪声太大,作业人员未听到异常响声,也未观察出顶板有异常变化,突然整个抬棚倒了,六根插梁全部平落下来,顶板冒落长3.8米,宽2.8米,高2.0米。

造成两人死亡,一人重伤。

  事故原因:

  该事故地点为10.3米2的大断面交岔点,一侧设40型刮板输送机供里面边掘进出货,巷道中间铺设铁道供掘进运送物料,风筒及电缆吊挂在有输送机一侧巷道的帮上,工作现场噪声较大。

  在清理事故现场后发现该处刮板输送机被顶弯达5米长,偏离刮板输送机的正常溜道0.7米,而两侧煤帮并无矿压显现,据此断定为一侧抬棚腿被刮板输送机拉出的类似木拌的物体支倒后,使整个抬棚插梁全部落下,造成冒顶。

  防范措施:

  

(一)事故教训

  1、管理干部和生产作业人员的安全第一思想还不够扎实,没有把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工种操作规程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中去。

特别是在比较繁杂的条件下作业。

对意外因素的干扰,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

  2、工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缺乏安全生产经验,自主保安能力不强。

  3、同一采区同一煤层应尽量避免临近开采的布置,以减少煤巷大断面交叉的设计,给支护选型及巷道维修带来不便。

  4、对于铁木结构支护形式的应用范围也值得研究和探讨。

  5、该处的支护已竣工半月有余,但一受到外力的作用整个棚子就倒了,工程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6、在即有刮板输送机,又有轨道,还有局部通风机声响的繁杂条件下施工,在监视措施或以安全为主先后顺序上应有正确的选择。

  7、单位干部、班组长对意外的静态变化、动态变化心中无数,认识不足,缺乏防范措施,更没有到现场亲自把关。

  

(二)防范措施

  1、强化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和安全技术业务素质,做到对作业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心中有数,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2、选择合理的施工方

案,考虑各种不利因素,改进不合理设计,做到技术合理,安全可靠。

  3、加强巷道维修管理,严格落实井巷维修管理制度。

  4、严格工程质量验收、检查制度,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5、加强大断面、繁杂条件施工管理工作,安全措施必须具体、切实可行,确保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

  15、大隆矿“1988.6.16”顶板事故

  1988年6月16日四点班,645采煤队炮采工作面从机头向机尾放炮开帮,当开帮、出货、推刮板输送机、打正规支柱工作结束后,开始回柱放顶。

回柱放顶工作分为五组,每组2人分段作业。

死者汪×与王×在第四组,回收段长度10.5米,当安全员胡××在检查放顶工作时,发现汪×负责地段没打戗顶子,督促汪×、王×二人补打戗顶子后回收,然后到其它段检查去了。

安全员离开后,汪×、王×二人仍没打戗顶子继续回收。

在21时汪×回收最后一颗支柱时,顶板突然来压,将棚子推倒,随即冒落将汪×埋住,顶板冒落面积3m×2m,冒落高度2m。

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立即组织抢救,22时15分扒出汪×,经大夫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

  1、下帮戗顶子不全,按作业规程规定,下帮一个顶子必须打一个戗顶子。

本班回收时,下帮的戗柱没有打全。

  2、死者王×不按作业规程要求去做,违章作业,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3、安全员现场发现隐患后,没有在现场亲自督促整改。

  防范措施:

  1、个别职工有章不循,没有严格执行作业规程和有关规定。

  2、加强工作面质量,打齐戗顶子和临时支柱,做到回收前每一柱一戗。

  3、加强干部、职工安全思想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按“三大规程”要求去做,保证工作面质量。

  4、狠反“三违”,确保安全生产。

  16、大隆矿“1988.10.11”顶板事故

  10月11日白班,多经公司采煤队采煤工霍××与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