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350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docx

七下语文第四单元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

阅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张爱玲的《天才梦》,从张爱玲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天才和烦恼,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自我进行了剖析。

我们呢?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学生开始审视自我

新课学习

一、叶圣陶其人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主要作品: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

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二、作者介绍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

chānhuo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

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

rǒng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

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

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

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分析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

送客

(3)第五自然段:

复信

(4)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五、本文写作特点

1、在感情表达方面:

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

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通过多媒体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生平

 

结合注释讨论并汇报

 

分组讨论汇报

 

了解作者及文章主人公有助于文章理解

 

加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德育

作业布置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

试加以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待人厚律己严

 

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教后反思:

 

14.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

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yi蔑miè陋lòu撵niǎn麂jǐ葺qì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

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l)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

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振起,描写山峦。

“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

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

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一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

“看,梨花!

”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起动情。

“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

“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

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

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

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

产生了什么疑问?

这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

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板书: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l)“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

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看到:

“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