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3440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docx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综合检测卷

综合检测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顺治八年(1651),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道统”与“治统”?

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

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下所极重”。

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

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不过,以“继道统”为基础的“新治统”,其“新”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

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

譬如,日本在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道统”与“治统”。

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原来的自己”。

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

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

”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

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

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道统”与“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道统”“治统”的话中可见一斑。

B.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C.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可以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诠释及对统治秩序的巩固作用。

解析 偷换概念。

原文说道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并不是指儒家思想。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B.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解析 因果倒置。

原文说“……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

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错。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所谓“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

两者均是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解析 扩大范围。

原文仅就“‘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而言,“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错改了主体。

答案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四八二十四

李世民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

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也这样说。

我们的领导叫三元,说是领导,其实就是我们这个工程队临时带工的,说是工程队,其实连领导都算上,我们才八个人,而且,还是大工程队临时派来的小工程队。

工地在商丘归德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工程也很小,安装一栋家属楼的上水和排水,每天,我们早上从大工地来到小工地,到了晚上再回去,领导说,大概,要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只有八个人,中午,还是要吃饭的,我们八个人里面,没有人会做饭,就算是有人会做饭,大家总不能背口锅吧,所以,吃饭成了大问题。

我这样想,伙伴们这样想,我们的领导三元可能也这样想吧。

头一天中午,我们已经干了半天的活,肚子都“咕咕”地直叫唤,大家撂下手中的家伙,把领导三元围了起来,三元挠了挠头皮,咬了咬牙齿,然后涨红了脸说:

“我们去吃牛肉烩面。

”三元的话,像给我们注射了一针兴奋剂,大家跟在三元的后面,把三元当成了真正的领导,三元还很煽情地补充说:

“商丘的牛肉烩面!

牛肉烩面馆就在小巷的拐弯处,生意红火,到了里面,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过来。

三元拖着长腔说:

“来八碗牛肉烩面——”

烩面馆的师傅四十多岁,说话和气,干活麻利,很快,八碗牛肉烩面端到了我们面前。

牛肉烩面真好啊,碗是特大的敞口碗,汤是漂着辣椒油的老汤,汤上头浮着鲜生生的芫荽……

商丘的牛肉烩面真好吃。

我这样说,伙伴们这样说,就连我们的领导三元也这样说。

看着大家吃得头上冒汗,嘴角流油,三元捂住嘴偷偷地笑,然后,他又顺势擦了一把嘴,冲着面喊:

“师傅,结账——”

师傅一边回应,一边咧着嘴走过来,师傅说,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

师傅重复说:

“二十四块。

哈,四八二十四。

我想,师傅脑袋里进水了吧,二年级的小学生也知道四八是三十二,这样做生意,赚谁的钱呀!

我又想,也许,是师傅忙,忙中出乱。

我看看伙伴们,伙伴们朝我挤挤眼,我又看看领导三元,三元朝我挤挤眼,干脆,我也朝他们挤挤眼,我们心里都明白,我们表面上又装作不明白。

说实话,占便宜的机会,我们民工很少遇到,并且,起初我们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这位师傅——

三元给了师傅二十五块,师傅找回了一块,很自然。

整个下午,我们一边干活,一边回味着商丘牛肉烩面的美好,议论着四八二十四还是四八三十二。

第二天中午,三元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还去老地方吃牛肉烩面,如果师傅记起了昨天的事情,就把欠的钱补上,如果他确实忘了,我们也就不提了。

三元是我们的领导,他说的话,我们当然听了。

果然,师傅把昨天的事情忘了。

师傅不但不记得昨天的事情了,而且,结账的时候,师傅说:

“大碗烩面四块一碗,总共八碗,四八二十四。

”师傅再次重复说:

“二十四块。

第三天中午,师傅还是说:

“四八二十四。

直到第十四天中午,师傅一直收我们二十四块钱。

我们都为师傅暗自惋惜,手艺这么好,就是不会算账;我们也暗自得意,商丘烩面真便宜呀!

第十五天,也是最后一天,事情发生了变化。

三元结账的时候,师傅说:

“听说你们今天结工,所以,这顿饭就不收你们的钱了。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愣住了。

师傅解释说:

“我以前也是民工,挺不容易的。

我和伙伴们还有我们的领导三元全都后悔了。

我张了张嘴,伙伴们张了张嘴,三元也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三元张开了嘴。

三元说:

“师傅,前些天你算错账了,不是四八二十四,是四八三十二,算起来,我们还欠你一百多块呢。

师傅笑着说:

“四八二十四,没算错。

师傅又说,几年前,自己也在商丘一个建筑工地上当小工,有一回,他路过一家牛肉烩面馆,很想吃一碗烩面,那时候,师傅还从来没吃过商丘的牛肉烩面,可是,师傅摸摸口袋里,还差一块钱,没办法,师傅只好咽下了口水,走了。

当时,师傅想,将来有一天,我也在商丘开一个牛肉烩面馆,现在,师傅的愿望实现了。

师傅接着说:

“从我开烩面馆的时候起,只要有民工在这里吃饭,我都要少收一块钱。

”师傅扳着指头,算起了账:

“一四得三,二四得六,三四得九,四四一十二……四八二十四,没错!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巷拐弯处,牛肉烩面馆生意红火,浓浓的香味和暖烘烘的热气飘散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背景,为下文写面馆师傅没有算差账作铺垫。

B.面馆师傅似乎算错了账,“我们”几次相互挤眼示意,这一动作描写说明“我们”对面馆师傅连账都算不对感到好笑,同时也有互相示意不要说破之意。

C.民工们起初不想占便宜,吃完面却占了便宜,大家却没有点破,表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有便宜就占的劣根性,揭示了人性深处所隐藏的丑陋。

D.小说描写了民工们去面馆吃饭,面馆师傅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结工又免掉面钱的令人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人性的真诚、善良和人情的美好。

解析 A项,生意兴隆与未算差账无必然联系,所以写烩面馆生意兴隆谈不上为下文面馆师傅未算差账作铺垫;B项,“动作描写”应为“神态描写”;C项,“劣根性”“丑陋”的说法言过其实。

答案 D

5.小说开头部分介绍了工程队的一些情况,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民工们说商丘的牛肉烩面好吃,表现面馆师傅做面手艺之好,也侧面表现了他的实诚。

②介绍工程队难以解决中午吃饭的问题,为下文写带队领导三元领大家吃商丘的牛肉烩面作铺垫。

③写民工性格的节俭、淳朴,烘托了故意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的面馆师傅的厚道慷慨的形象。

6.面馆师傅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话和气、干事麻利:

很短时间,就把八碗牛肉烩面端到顾客面前。

②善于经营、热情诚恳:

做面手艺好。

牛肉烩面好吃,好看,量大,味足;待客热情,总是笑脸相迎。

③有情有义、善良慷慨:

推己及人,同情理解民工的不易,从开烩面馆的时候起,每碗少收民工一元钱;不收结工的民工面钱。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魏景超:

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

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

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菌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魏景超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

立志于兴农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

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

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

爱思、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

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

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

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

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

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

他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

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

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

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

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粵、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

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菌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

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

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

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

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日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

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

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

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

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菜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

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①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

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

②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愤然而起。

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B.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C.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

D.在真菌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

解析 “著作颇丰”不妥,应是“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

答案 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B.魏景超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授课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资助困难学生,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C.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

D.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E.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解析 A项,“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是很早就有的,至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有了,不是在留美期间才有的;D项,“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错,所填补的是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答案 AD

9.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魏景超热爱祖国,心系民生,志向远大,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

①他幼年目睹农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深感只有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②他想到祖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便愤然而起,决心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③他晚年身患重病,仍心系国家,为解决油菜田严重病害问题,在同志们搀扶下在田间跋涉。

(示例二)魏景超爱思善学,刻苦钻研,实事求是,锲而不舍:

①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观访问,获取知识;②他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埋头钻研;实验室里,孜孜不倦;③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示例三)魏景超对工作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全心的投入(不辞劳苦),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他回国执教,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各种活动身体力行,上课精心准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②他资助经济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对年轻助教严格要求,手把手指正规范;③晚年的他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日夜辛劳长达6年,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

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

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

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

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

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救。

贼义之,乃释而去。

由此显名。

东诣太祖。

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

太祖遣诣柳城。

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

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

峭王大会群长,问招: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

如此,谁当为正?

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

“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

”招呵忠曰:

“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静四海。

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

峭王惊怖,左右失色。

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

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

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

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

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

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

招出,大破之。

寇贼静息。

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

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

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

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B.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C.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D.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

解析 对于本题来说,“承制”“得”“拜假”“假”的理解是关键。

“承制”,从语法上看,应是动宾结构,上文提到袁公“受天子之命”,“承制”和“受天子之命”意思应一致(制,皇帝的命令;承制,秉承皇帝旨意)。

对“拜假”“假”的理解,前文提到“袁公……假我为单于……曹公……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三方所做的事是一样的,都是“持印绶”封峭王为单于,由此可见,“假”“拜假”是“授予、给予”之义。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通称开国皇帝,这里指曹操。

其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

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C.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

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解析 席:

供人坐卧的用具。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

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

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

他任雁门太守时,加强战备,远探敌情,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

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解析 “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