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3184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docx

论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的经济对策

 

班级13270941

姓名寇钉

学号1327094162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

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仍然没见底,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

从2009年以来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看,这些政策是合理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面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凯恩斯理论对我国目前所实行政策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

关键词:

凯恩斯理论;国际金融危机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

2007年,美国陷入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申请了破产保护。

而当时的中国,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国内发生了冰冻、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实现了相对平稳的成长,未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

当时,国家的政策是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

从成果上看,这些措施对金融危机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我国这些政策方案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可以说凯恩斯理论为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其广义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

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

“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1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2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3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

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

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

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

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

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一、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概览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但是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

(一)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采取一般是在遇到社会总需求减少或者整个国家遇到了某种灾难性事件时,如1930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1998年,我国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等。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

主要内容如下:

①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

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元,重点投入领域为:

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

②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

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⑤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⑦增加国债发行量。

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①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②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③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④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策效应的科学评价一般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看国民经济各主要变量变化是否符合决策者的初衷;政策的中介目标即看其变化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的方向,或者是否体现了政策意图,同时还要看各个中介目标之间是否相互配合。

对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而言就是看国民经济变化是否朝着经济回暖的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是否被真正启动。

(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

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元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

所以,在实施扩大政府投资时,应注意对企业投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其消极效应。

2.减税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减税。

由于受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的措施。

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了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

据专家预测,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1)主体税种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流转税主体税种(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所以减少流转税的征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2009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对企业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有很好的刺激和鼓励作用。

据估算,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节约1500亿~3000亿元税收支出。

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效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如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轻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不出现大的贸易逆差。

(3)所得税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中,替代效应已逐渐起更大的作用,超过收入效应,从而总效应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导致产出减少。

2008年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由原来的33%降为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1600元提高到2000元,调整个人买卖房地产的相关税收,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

3.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的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

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

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的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

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

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的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

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1.利率调整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

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

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

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击。

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

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

这有可能是由于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信贷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

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

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

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实体经济恢复不确定因素增加。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

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

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

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

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

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

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

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

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

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

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

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

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

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