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783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2011年2月20日在渭南市临渭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加速建设关天城乡统筹示范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渭南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关中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打造经济强区、构建和谐临渭、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时期。

为明确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编制《渭南市临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与和谐稳定两大主题,坚持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突出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村一品”农民增收工程、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克服了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大多提前一年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辖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7%。

人均GDP达到14088元,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67%。

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8.1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5元和4565元,较2005年净增9323元和2405元,年均增长18.1%和16.1%。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124亿元,完成投资103亿元,其中97个项目已经建成,24个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34个,合同引资168.9亿元,其中上亿元项目32个。

累计争取到位国家投资18亿元。

在重大项目支撑和国家投资政策的支持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完成343.6亿元和127.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和7.9倍,年均分别增长40.7%和81.5%,呈现高位增长的态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强劲。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以“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135个(其中省级示范村37个),推进村150个,培育形成葡萄、核桃、猕猴桃、香菇、冬枣、奶牛、生猪、奶山羊、肉鸽、笼养鸡十大特色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陕西省“一村一品”先进区、全国畜产品先进区、陕西省畜牧生产先进区、秸秆养牛先进区。

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通过绿色农产品基地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共6个,注册渭乐天、见庄、秦浓等农产品商标7个,冬枣、超级无核王葡萄等4种渭乐天牌时令水果被推荐为奥运会指定产品。

全区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4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27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以打造全国第一葡萄产业基地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规摸”的思路,2009年底启动建设渭北葡萄产业园,以下吉镇为中心,建设20万亩优质葡萄产业基地,沿双官路、渭阳路形成“十”字形绿色葡萄长廊,使其成为集葡萄生产、加工、营销、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风景区和关中最大的田园风光景观带。

目前已建成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葡萄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被评为陕西葡萄之乡、中国葡萄之乡。

“十一五”末,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41亿元,比2005年净增12.6亿元,年均增长7.9%。

坚持以渭北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至2009年6月(经开区上划),园区先后引进了雨润渭南食品工业园、国德电气等产业化项目96个,引资总额59.8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3个。

海普制药、泓利钢管、双鹭钼业、安信电子、恒盛诺德、陕富面业、路易食品、老香君油脂、泰山纸面石膏板等34户企业建成投产;青啤渭南分公司、新秦金属镁完成扩能改造,形成现代医药、食品饮料、有色冶炼、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优势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5户,较2005年增加12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7.3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9%。

其中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0.8亿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40.3%。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通过关停取缔污染企业、拆除燃煤锅炉和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667吨和1090吨,万元GDP能耗降至0.93吨标煤,下降20%,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引导扶持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区各类批发零售商品流通网点发展到1.2万个,交通物流企业45个,建成恒基商业中心、荣发建材、祥和建材家居城、乐天聚生态酒店、威尼斯影城等消费娱乐中心200多个,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市场日趋旺盛。

“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7.3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2005年的42.7%提高到2010年的45.9%,提高了3.2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加快渭北产业园建设,累计投资3亿余元,园区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渭南中心城市框架跨河拉大,为渭北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管理职能下移,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心城市建设管理上,着力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工作格局。

成立城区征地拆迁等工作机构,全力做好城建项目的征地拆迁、环境保障等工作。

五年来,共拆迁80万平方米,征(租)地1.7万亩,确保了重大城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成立创卫办、创模办等机构,强力推进“一城四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投资5500余万元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保洁区域实现全覆盖,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生活垃圾实现定时收集、日产日清。

中心城市建设跻身“省级卫生城市”行列,创国卫、创省园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鉴定。

朝阳公园、信达城市运动公园、沋河公园蓄水扩绿等一批城市休闲广场和信达世纪城、豪润御城等小区建成,市民休闲、健身、娱乐、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强力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编制完成李家堡村、车雷村、员张村、盈田村等14个城中村控制性详规,创造了许村城中村改造模式,完成了西庆屯搬迁,启动实施了老城区改造拆迁、双王办槐衙安置小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

郑西高铁、西合铁路、新货运站、西潼高速改扩建、渭蒲高速公路、310国道改线、750变电站、西气东输、西油东输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建成,使渭南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更加凸现。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按照“规划为刚、基础先行、多元投入、综合开发”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开发,重新修编了小城镇建设规划,故市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辛市镇、下吉镇、闫村镇、阳郭镇4个镇被列为关中百镇。

通村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工程顺利实施。

全区共新修县乡公路110公里,通村公路140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完成沋河水库除险加固、箭水北调等工程,解决了16.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2%。

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建成农村沼气池1.4万口,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全面完成南塬绿化任务,造林10.4万亩,绿化渭河近堤、渭北渠路361公里,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8.2%,城镇化水平达到47%。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五年先后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45户,累计核销企业历史债务12亿元,工信、二轻、供销、畜牧、物资等系统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区推广新技术、新工艺56项,开发新产品30多个,申请专利140件,授权73件,其中12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白杨集团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税全部取消,乡镇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得到强化。

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三统一”,新的投入、管理、运营和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金融体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先后成立临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老城区开发改造有限责任公司和信达等4家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期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82.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6.8%。

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五年先后撤并中小学255所,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新建、改造危漏校舍16.7万平方米,建成渭南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学校布局日趋合理;辛市镇、交斜镇、下吉镇、双王办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瑞泉中学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杜桥中学、铁路自立中学、固市中学、下吉中学、吝店中学进入省级标准化中学行列,高考连年位居全市前列,被省政府命名为“两基”教育先进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参合率达到98%,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城乡低保大幅扩面,城市低保对象达到24.7万人,农村低保覆盖面扩大到3.98万人;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扩大,参保人员20.8万人;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人口计划执行良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8‰,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9.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区。

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

秦腔现代剧《桥弯弯月圆圆》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秦腔晋京五十周年”赴京演出活动。

“平安临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一批信访热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置,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

实际

2010年实际

年均增长(%)

一、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54.01

125

14.71

其中:

第一产业

亿元

8.82

21.41

7.3

第二产业

亿元

22.14

46.21

19

工业

亿元

14.25

25.26

第三产业

亿元

23.05

57.38

15.3

三次产业比例

16:

41:

43

17:

37:

46

全区人均GDP

6097

14088

14.67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9.74

131.35

40.73

三、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5045

17300

29.78

四、城镇化水平

%

39.6

47

五、城镇登记失业率

%

3.4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6.29

48.2

18.7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171.55

16495

18.13

八、农民人均纯收入

2160

4565

16.14

九、人口自然增长率

2.52

4.38

十、全区总人口

万人

88.68

94.06

十一、外贸出口总额

亿元

1.08

1440万美元

十二、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

1.17

0.93

降低20%

专栏1临渭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后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必将带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再趋活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国内资本流动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区在更大空间上寻求合作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政策的继续实施,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区深化同经济区内其他县市区在产业的配套分工、区域功能、战略定位等方面形成产业互动和文化融合,对加快我区交通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大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和关中都市群建设之中,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转型均提供了有利基础和条件。

大西高铁、西合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凸显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发挥我区交通、电力、人文、劳动力资源的潜在优势,提高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

通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全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长内生机制明显增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践,全区工作思路明晰、重点突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指标

临渭区

渭南市

陕西省

全国

GDP年均增长速度(%)

14.71

14.54

14.5

10.3

人均GDP(元)

14088

14738

26400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40.73

42.05

30.7

23.8

城镇化率(%)

47

40

46.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495

15918

15695

1910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565

4732

4105

5919

专栏22010年临渭区与省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三)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区加快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挑战。

后经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大区域”竞相加快发展,省内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关中率先发展。

省际之间、地区之间、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县市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加快我区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4088元,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缺乏竞争力。

工业产业的聚集度和关联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占比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附加值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

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以电子信息、金融保险、物流配送、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三是随着中心城市管理职能下移,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任务越来越重,建管体制不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加之投融资渠道较窄,融资体系满足不了加快发展的需求。

五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经营管理、科技研发、实用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加快发展的要求。

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差距扩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都将对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紧紧抓住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以城市建管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突出城市建设管理、壮大服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努力跻身关天经济强区之列。

(二)战略定位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渭南中心城市的定位和我区区位、产业等优势,“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建设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

围绕打造100万人的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中村改造、老城改造、片区改造,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建设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

建设关中东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工业品的储运、集散、配送及出口贸易、会展交易等,把我区建设成为关中东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建设关中田园风光景观带。

依托渭北20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和南塬秦岭北麓2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积极打造集葡萄和核桃生产、加工、营销、体验参与、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风景区和关中田园风光景观带。

建设生态文化休闲聚集区。

围绕渭南中心城市建设城市休闲区和渭河、赤水河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区,充分发挥我区自然、人文、交通等优势,加快发展人文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开发沿山旅游景点,提升农家乐规模和水平,展示关中风土人情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休闲聚集区。

建设西部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依托我区葡萄、核桃、冬枣、猕猴桃、香菇、苗木花卉、生猪、奶山羊、奶牛、鸡鸽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食品、果蔬、奶畜制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企业,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西部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聚集区和集散地。

(三)发展原则

突出率先发展。

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目标,凝聚各方面的发展共识和动力,扩大经济规模和竞争实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率先发展。

突出创新发展。

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加快工作创新和体制创新,既注重引进、学习、推广和应用发达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又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形成以科技、人才、管理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突出绿色发展。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新能源,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倡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

突出协调发展。

把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促进产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和谐发展。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加强和谐社会构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强区、富民。

(四)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产业布局为:

“一城两园三带十基地”。

“一城”:

打造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

“两园”:

建设渭北葡萄产业园、西塬建材产业园。

“三带”:

渭北平原产业带,重点发展葡萄、冬枣、生猪、奶牛及农副产品加工(故市镇—交斜镇农副产品加工带)和生态观光农业;城市近郊产业带,重点发展苗木花卉、蔬菜等;南塬产业带,重点发展核桃、猕猴桃、香菇、鸡鸽、奶山羊、建材等。

“十基地”:

按照“南核桃、北葡萄、沿河两岸设施菜,南北羊、东西牛、中间笼养鸡、生猪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建设葡萄、核桃、蔬菜、猕猴桃、冬枣、苗木花卉、奶牛、奶山羊、生猪、鸡鸽十大产业基地。

(五)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2015年,辖区生产总值达到285亿元,年均增长16%,人均GDP达到36200元。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总收入达到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25%。

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全社会R&D(研发)科技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75%。

中心城市和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

2015年,渭南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建成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市区人口达到60万人(含高新区和经开区)。

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力争达到60%。

人民生活再上新水平。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年均增长20%。

农村贫困人口较2010年减少一半,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生态环境出现新景象。

2015年,渭河干流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控制,城市空气好于二级标准。

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镇绿化率达到40%以上,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到2015年,全区总人口控制在100万人左右。

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90%。

城乡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明显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3临渭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实际

“十二五”预期

2015年

年均增长(%)

一、全区生产总值

亿元

125

285

16

(不含高新区)

其中:

第一产业

亿元

21.41

35

7

第二产业

亿元

46.21

100

15

第三产业

亿元

57.38

150

18

三次产业比例

17:

37:

46

12:

35:

53

全区人均GDP

14088

36200

不含高新区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31.35

600

35

三、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亿元

77.28

200

20

四、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73

4

18

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495

40000

19

六、农民人均收入

4565

11500

20

七、外贸出口总额

万元

1440万美元

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8.17

148

25

九、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3

十、人口自然增长率

5.5

6

十一、城镇化率

%

47

55

力争60

十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

4

十三、单位GDP能耗降低

%

0.93

累计16

十四、主要污染排放量减少

%

累计5--10

十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

0.27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壮大城市经济

主动将渭南中心城市融入关中城市群和西安市半小时经济圈发展之中,把中心城市建设和管理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一城五创”为统揽,以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城市管理、壮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关中东部最佳生态宜居中心城市。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塑造形象”为要求,全力配合市政府建设城市道路、给排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