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117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5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ocx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作者:

 2011-09-13 访问量:

1067

   目录

 

   第一章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第三节指导思想

   第四节主要目标

 

   第二章推进加快科学发展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第二节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第三节全力支持创业创新

   第四节把握政策导向

 

   第三章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第一节建设新型有色金属基地

   第二节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第三节建设生物质化工基地

   第四节建设绿色长寿食品基地

   第五节建成茧丝绸产业基地

   第六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七节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第八节加快园区建设

   第九节培育强优企业

 

   第四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第二节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五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五章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

 

   第一节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第二节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第三节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第六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七章完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

 

   第一节加快推进资源富集区开发建设

   第二节高水平发展“黔桂走廊经济带”

   第三节高起点建设“红水河流域经济带”

 

   第八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加快发展旅游业

   第二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第四节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

 

   第九章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市

 

   第一节加强生态建设

   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五节加强节能管理

   第六节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十章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第一节深化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第四节探索特殊地区加快发展改革

 

   第十一章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着力加强国内外多区域合作

   第二节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第十二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十三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第二节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第四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五节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第六节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第七节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第十四章加强人才队伍和机制建设

 

   第十五章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

 

   第一节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第二节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第十六章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努力促进社会就业

   第二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第三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节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第五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十七章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

 

   第一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节加强社会公共安全建设

   第三节深入推进平安河池建设

   第四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五节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第十八章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建立衔接协调机制

   第二节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

   第三节 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对“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作出重大部署,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完成新使命,实现新跨越。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各种自然灾害的巨大影响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实际,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十四个翻番”。

“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67亿元,年均增长12.44%。

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2104元,是2005年5428元的2.2倍;财政收入47.34亿元,年均增长15.5%,五年累计实现190亿元,比“十五”的95亿元翻了近一番。

人均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598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5元,首次突破1000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2亿元,年均增长16.84%,增速比“十五”加快1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8.34:

37.05:

34.61调整为2010年的20.96:

46.26:

32.7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增速比“十五”加快14.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7.7%提高到38.5%,工业主导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增速比“十五”加快0.7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53%,增速比“十五”加快11.33个百分点,旅游业主要指标增幅居全区前列,接待总收入年均增长27%以上,比“十五”增长169.43%。

宜州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凤山地质景观“晋级”世界地质公园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商贸、交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年均增长29.3%,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有色金属率先成为百亿元产业,电力、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茧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发展基础更加夯实。

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257.8亿元,是“十五”391.7亿元的3.2倍。

便捷、高效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境内铁路总里程430公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后单线日通过列车能力45对、年货物输送能力1500万吨。

养护公路总里程7356.46公里,拥有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1434.19公里,全市村村通公路。

河池机场建设顺利推进,红水河“黄金水道”规划建设。

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速,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建成投产。

累计投入水利设施建设18.3亿元,建成一批具有20年一遇防洪能力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明显增加。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中心城区、县域城区、小城镇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功能不断完善,供水管网、电网、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网等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城区面积达到84.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24.67%提高到2010年的33%,城镇人口达到130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医药卫生、集体林权、财税、投资等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南方、成源等10家私营企业跻身广西私营企业50强。

多区域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与世界10多个国家广泛建立贸易关系。

“十一五”时期进出口总额超过20亿美元,年均增长33.15%。

    ——生态环保优势明显。

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有效实施,主要生态功能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45%以上,石漠化治理率达到49%,森林覆盖率达到66%,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市县两级污水处理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及县级生活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刁江源头企业“三废”稳定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3%以上,主要江河Ⅲ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2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山青水秀生态美”成为河池优势和品牌。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实施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取得新成效,全市有10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81个乡镇通过自治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项目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区内领先水平。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两基”工作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职业教育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河池教育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河池革命纪念馆、韦拔群纪念馆等文化标志性工程建成,自治区级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正式建立,举办四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市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开播,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有效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在北京残奥会上夺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成功承办广西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建立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城乡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衡化,新农合参合率达92%。

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人口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2.29%。

民族、民政、新闻、档案、司法、工青妇儿、老龄、残疾、双拥等其他各类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7170元增加到2010年的14889元,年均增长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12元增加到2010年3599元,年均增长13.5%。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2.5万人。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易地安置扶贫开发和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著,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岩滩库区移民安置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五年累计扶助2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23%以下。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探索建立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区推广。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市矿山、交通、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安全监管得到强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加强,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平安河池建设成效突出,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总体上看,“十一五”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明显加快,开放合作步伐明显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结合河池实际,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方针政策,善于抢抓机遇,勇于开拓创新;二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五是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具备了加快科学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蕴藏着新的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兴国家地位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趋势加快,国际贸易环境趋于复杂化,环保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有利于我们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从国内和我区经济发展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有利于我市利用政策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自治区“两区一带”总体布局,有利于我市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大石山区和水电站库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不断改善民生。

    从我市发展情况看,经过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市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主导格局形成,产业优势初步显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六寨至河池和河池至宜州高速公路、黔桂铁路扩能改建完成,我市与西南出海大通道全线贯通,机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红水河500吨级复航工程、系列港口建设列入自治区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规划,随着我市由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成,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发展环境将发生质的变化,我市集聚各种发展要素能力增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步伐必将加快,我市利用贵州、云南以及东盟等国家的矿产资源更加便捷,有色金属产业多年来形成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对我市缓解资源依赖压力、促进产业调整升级、进入全球分工系统、加快打造新型有色金属基地十分有利。

随着桂林、南宁两个旅客集散中心以及柳州、贵阳等周边城市到我市时间、路程的缩短,有力地推动我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壮大发展。

总之,“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一些中长期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可用财力少、自主创新能力弱、市场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支撑力不足、工业化城镇化率低、中心城镇集聚带动力不强、城乡发展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广、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

同时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以及周边市县竞相发展竞争加剧、改革进入攻坚矛盾多发期等巨大压力和挑战。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市一些矛盾问题更加突出,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粗放的增长方式,将难以保持目前良好发展势头。

“十二五”我市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

    我们必须立足市情,科学判断,抢抓机遇,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拼搏意识和赶超意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紧紧把握战略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突破旧有体制瓶颈障碍,更加大胆、充分地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政策,更加注重培养引进人才与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型发展” 和“赶超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河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围绕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加快推进资源富集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黔桂走廊经济带”和“红水河流域经济带”,构筑新型产业基地,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建设生态文明模范市、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到2020年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是河池发展的必然要求。

“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强市”就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增强经济实力和软实力。

“富民”为本,“强市”为基,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富民强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相一致,与富民兴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河池奋斗目标一脉相承,顺应了河池人民的热切期盼。

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基本要求是: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首要任务。

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努力保持和扩大良好发展势头,跟上全国、全区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市的差距。

    ——坚定不移地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主攻方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协调和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继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定不移地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着力点。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富民强市”的强大动力。

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质量。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到2015年,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建设新型产业基地、生态民族文化名城、生态文明模范市、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取得明显成效,力争经济综合实力处于全区中上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总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较大提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明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

45:

35,城镇化率达到45%,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地位更加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较大幅度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居民消费率进一步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达到48%。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

耕地保有量497.4万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

确保完成自治区分解下达我市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化物排放减少目标任务。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水质稳定达标,城乡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覆盖率达到68%,森林蓄积量达到0.5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贫困人口数大幅减少;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9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安全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推进加快科学发展的战略导向

    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必须坚持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作为总体导向,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充分挖掘发展的巨大潜力,着力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第一节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

    继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优化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对国家投资政策的研究和重大产业项目的策划,争取国家、自治区更多大项目支持。

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培育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引导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开工建设一批对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及创业创新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实施500万以上重大项目2678个,总投资6734亿元,保持投资率在80%以上。

    第二节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

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新兴服务消费,鼓励扩大商品销售、餐饮娱乐、节庆会展、教育培训、旅游休闲、信息通讯、家政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