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778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docx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分报告

 

  

 

 

 

 

 

 

 

   

 

 

 

 

 

滁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一翼,三年多来,滁州市认真贯彻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扣“承接是主题、转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坚持创新发展,打好金字招牌,奋力承接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以来,滁州市连续三年在全省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中处于前列,分别排名第4位、第3位和第5位。

2011年5月,省政府先后在滁州市召开了全省示范区建设现场会,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园区合作共建工作的充分肯定。

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6.1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居全省第4位;规模工业增加值490.9亿元,增长15.5%,增速居全省第1位;财政收入178.9亿元,增长16.7%,增速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1075.8亿元,增长2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5亿元,增长14.4%;外贸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23.8%。

一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

1.组建高规格的指挥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下设一室四组,在指挥部领导下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研究解决规划编制、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等示范区建设相关重大问题;在全省率先组建了滁州集中示范园区管委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

2.加强顶层设计

市委、市政府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开发区跨越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提出了开发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1313”的奋斗目标(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实现经营收入3000亿元,税收100亿元,开发区开发总面积突破300平方千米),对全市开发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建立目标责任机制。

滁州市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每年滁州市对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时间节点、保障措施和责任单位,重点对园区扩容升级、产业发展、政策对接、宣传推介等工作进行部署和推进。

3.建立调度推进机制

按照扁平化管理要求,建立十项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实行挂图作战,每旬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长会议,强力推动,工作紧紧跟进。

建立效能督查机制。

根据示范区建设年度计划,每月下达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要点,定期向省“皖江办”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对全市示范区建设组织一次效能督查,跟踪落实,快速推进。

(二)加强园区建设,夯实承接平台

2010年以来,滁州市积极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机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大力推进开发区发展和扩容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绩。

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由2009年的11家发展到15家,开发区数量仅次于合肥、安庆,居全省第三位,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

1.坚持高起点规划

全面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5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规划面积由200平方千米扩大到542平方千米,9家县属省级园区扩区规划已全部上报省政府。

委托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全面提高园区规划水平,如苏滁现代产业园委托新加坡邦城和澳大利亚TRACK规划设计院,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36平方千米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12平方千米控制性规划、核心区设计、22个专项规划编制和清流河景观设计。

2.大力推进合作共建

目前全市已签订各类合作共建园区项目36个,启动规划和建设项目31个,入驻企业350家,开工项目300个。

其中,苏滁现代产业园成为安徽省合作共建园区的典范,已签约引进项目30个,协议引进资金约160亿元。

3.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各开发园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导、适度超前、综合配套的原则,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010年以来,15个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新增开发面积达110平方千米,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发面积达到208平方千米,共新建安置房47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10万平方米。

4.全力打造特色园区

为了加速产业集聚,提升园区的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滁州市开展了“百园培育”行动计划,计划通过3~5年努力,全市建成100个左右专业特色园区,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园中园6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20个,其他专业特色园区20个。

2013年,全市15个省级以上园区新增开发面积25平方千米,累计开发面积达220平方千米,入园企业数达2800家。

园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市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实现财政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31%,是2009年的3.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亿元,同比增长27%,是2009年的3倍;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同比增长38%,是2009年的3.5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30亿元,同比增长40%,是2009年的4.8倍。

2013年6月,省政府在滁州市成功召开了全省推进开发区产城一体化规划建设现场会。

(三)加强对外合作,突出招大引强

近年来,滁州市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承接产业转移增添了一块“金字招牌”。

滁宁同城化加快推进,正式成为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会员城市,两市高层互访不断,连续三年签署合作项目协议,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产业对接、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取得新成果。

全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合滁快捷化建设加快推进,打造合宁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定远、凤阳、明光三县(市)入围淮河经济带规划节点县(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与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上下主攻大企业、大项目,促进引资、引智、引研相结合,同步承接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转移,招商项目体量、质量、总量明显提升。

1.围绕现有产业抓招商

把现有产业作为重点,努力通过招商拉长加粗补齐产业链条。

家电产业先后引进了西门子、东菱凯琴、申花坂田、金帅电器等项目;电子产业先后引进了总投资21.5亿元的长电科技和总投资30亿元的光电产业园等项目;机械汽车产业引进了总投资40亿元的长丰扬子汽车、总投资30亿元的永强汽车等项目。

2.围绕资源抓招商

围绕凤阳优质石英砂资源开发,引进了总投资1.5亿美元的台玻、总投资35亿元的东方光源光纤光缆、总投资30亿元的中建材等项目。

围绕定远盐岩资源开发,引进了华塑盐化、泉盛化工百万吨纯碱、国强化工、阳城化工等项目。

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引进了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总投资21.5亿元的雀巢银鹭、总投资10亿元的盼盼食品和正大、雨润、宝迪、雅客等项目。

依托滁州独特的风力资源,引进了总投资100多亿元的风电项目等。

3.围绕存量抓招商

一方面,抓已落地的外来企业扩张规模。

如推动博西华再投资3.4亿欧元建设冰箱新基地,推动康佳电器再投资10亿元建设康佳白电基地。

另一方面,以存量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战略重组。

如引进远东集团收购安缆集团,再投资80亿元兴建远东电缆产业园;利用长丰扬子汽车,吸引长丰集团将汽车资源全部整合到滁州;吸引法国瓦卢瑞克集团投资1亿美元入股天大钢管;还有一批重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招商引资近4500亿元,累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1400个。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产业集聚

2009以来,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组织实施了“661”行动计划、“千名干部帮扶千个企业”等活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逼近2000亿元。

加大重组、技改、上市力度,企业“三上”工程扎实推进,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达112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420家,比2009年增加280家。

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等六大主导产业2013年完成产值1580亿元,同比增长1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3.9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201家,居全省第三;完成产值360.2亿元,同比增长14.8%。

(五)优化发展环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积极抢抓家电下乡、营改增等政策机遇,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2013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02.3亿元,同比增长9.8%,位居全省第5位,同比上升了5位。

1.商贸流通业发展强劲

2013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量由2009年的135户增加到762户,完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70.1亿元,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32.2%提升到50%。

城乡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建设改造城市标准化菜市场5个、县乡农贸市场10个;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品配送中心26个、农家店3636个;沃尔玛、新白云、瑶海大市场、大雄农贸城、国际商城等相继投入使用,中国商谷、义乌小商品城等加快建设。

2.新型金融业加速完善

积极发展金融主体,先后引进徽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88家,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大力发展间接融资,成功发行各类债券三批次,累计募集资金33亿元;凤阳德力玻璃和来安金禾化工双双在深交所首发上市,全市上市企业发展到4家,省、市级后备库企业增加到105家。

2013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千亿元,全社会融资总规模达到45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900亿元。

3.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

以大琅琊山旅游区为重点,深度挖掘醉翁文化、大明文化、儒林文化、红色历史、乡村民俗和山水田林等资源,旅游业“万千百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1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2个,省级旅游乡镇26个,旅游星级饭店20家,星级旅游餐馆12家,省级农家乐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49个,旅行社61家,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达到5.8万人。

(六)突出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大力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攻关竞赛,稳步推进百亿粮仓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83亿斤,实现“八连丰”;规模养殖比重超过60%。

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累计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82万亩,流转化率高出全省1.3个百分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发展到5860个,建成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获批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2.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2013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64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5家。

泰国正大、加拿大GLG、广东温氏、盼盼食品等多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滁州。

3.农村第三产业崭露头角

全市共建设了21个省级旅游乡镇,912家农家乐示范点,其中星级以上农家乐35个、现代农庄36个,农村科技、商业等公共服务明显改善,水平不断提高。

(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全面加快

2010年以来,滁州市积极开展“大滁城”和“美好新滁城”建设,开展“城乡统筹推进年”活动,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1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8%,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

1.美好新滁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城市框架不断拉开,规划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千米,新建续建道路211条,376千米,路网覆盖从40平方千米扩大到90平方千米。

新区加快拓展,城南新区展露英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倍扩容,科教园区、高铁站区、琅琊山旅游区、琅琊新区、南谯新城、苏滁现代产业园、市集中示范园建设全面展开。

老城明显变样,完成征迁面积548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781.5万平方米,改造小街巷118条。

城市功能有力提升。

市政务中心、滁州大剧院、规划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滁州中学新校区、市民广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一厂和二厂、自来水三厂和四厂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市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广电、供热、供气及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城市出行更加通畅,打通断头路11条,建成明光路、清流路两座高架桥。

“六城联创”深入开展,完成9条道路“白改黑”,实施12处亮化工程,建成龙蟠河、丰乐亭、菱溪湖、清流河、南湖二期和三期等9个公园,成功创建省园林城市。

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汊河新城积极呼应主城区,组团发展扎实推进。

2.县市城镇建设实现新提升

各县(市)全面掀起城镇建设热潮,县(市)城面貌明显改变,集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天长市区框架扩大到35平方千米,明光“新明城”建成区达23平方千米,定远县中等城市形象加速显现,凤阳县大力推进凤阳新城建设。

“十二五”以来,六个县(市)城新建续建项目348个,完成投资208亿元,建成区扩大31平方千米;城镇建成区新增面积76平方千米,新增人口57万。

3.美好乡村建设呈现新亮点

按照“1313”布局,全面启动美好乡村建设。

首批7个市级示范镇和30个示范村建设全面展开,小岗村“两年大变样”取得阶段性成果,滁全、滁汊、滁乌等干线沿线整治深入推进。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保障体系

1.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快构建外通内畅的公路网络。

新建成蚌淮高速(凤阳段),开工在建徐明高速滁州段、蚌淮至宁洛高速连接线、滁马高速滁州段,宿扬高速(天长段)、滁淮高速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292千米,居全省第3位。

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升级工程,陆续完成S311定远程桥段改建、定明路改建、S226岱山至藕塘段二级公路改建等项目,开工建设S312天扬路改建、S239韩郢至来安段、S311炉桥至长丰段等工程。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县乡道建设投资26亿元,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8座。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滁州、定远两个高铁站投入使用。

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基本建成滁州中心城区与来安县城、全椒县城、乌衣镇三大辅中心的快速公交线路。

2.能源建设快速推进

电网建设不断完善。

截至2013年底,全市建成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在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各级高压电网总长度达到2500千米;农网改造力度加强,新增投资6亿元,累计改造线路近4000千米。

传统电源建设稳步发展,华塑一期2×30万千瓦热电站建成并网发电,泉盛化工15MW热电联产项目基本建成,大唐滁州电厂、市城东热电厂、华塑二期1×30万千瓦热电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并网、在建、开展前期工作风电项目24个,总装机容量119万千瓦,总投资102.5亿元,滁州市列为全省风电产业基地;滁州垃圾焚烧发电、凤阳神光2个2.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加快建设;凤玻、凤阳中都水泥、滁州珍珠水泥3个装机容量3.3万千瓦余热发电项目建成投运。

天然气利用加快推进,全市管道总长增加到1400千米,民用户数发展到近20万户,年供气规模扩大到近5亿立方米。

3.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近60亿元,对11座中型和456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成3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扫尾工程,开工建设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和清流河等9个河段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解决83.86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07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52.25万亩。

(九)强化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建成中国家电院安徽分院、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等各类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60多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院士工作站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0余家,与全国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

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11家,居全省第6位;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增加到12家;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50亿元,居全省第3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6944件和3013件,居全省第4位和第5位;获批各级技术中心达171家,省级技术中心数居全省第3位。

2011年,滁州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滁州

1.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强化目标管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

率先在省内建立能耗消费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全市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用能单位实施在线监测。

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汊河成为全省首家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镇,全椒获得2012年度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狠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抓好17家规模养殖场达标排放,取缔5家重金属排放和铅蓄电池企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好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处理率达80%以上。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申报并批准实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5个,其中,凤阳洪武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凤阳洪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再制造试点单位。

整改严重影响环境的问题,确定重点保护水源地62个,完成西涧湖及周边环境整治,启动实施琅琊山山体复绿工程,先后建成17个生态镇、46个生态村和1个国家级生态镇。

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未来展望

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加速崛起的通道已经打开,乘势腾飞的局面已经形成,建设美好新滁州的蓝图已经绘就。

当前,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要素保障的压力仍然很大。

未来五年,滁州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冲刺全省第一方阵、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紧紧把握跨越发展的第一使命,全力做大做强市域经济

未来五年,要把扩大投入作为主要举措。

工业要在冲刺全省第一方阵中当主力、打头阵,围绕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并重,组建工业投资平台,到2017年,力求10个以上企业超百亿。

服务业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汊河南京湾等重大项目为龙头,加快辐射带动,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三个层次推进,打造“中国商谷”。

农业要推进由大向强的转变,实施“1383万千百十”工程,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森林增长工程和水利滁州建设等重点。

同时,全力推进滁宁城际铁路、马滁扬高速、滁淮高速、大唐电厂、江巷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要把转型升级作为关键路径,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着力改造家电、机械、轻纺、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养生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建设泛长三角地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江北重要的物流枢纽、华东地区独特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要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障转型升级。

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

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扫尾,加快现有企业嫁接重组。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强力推动全民创业。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财税、投融资、收入分配、住房保障、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

切实加强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长三角和上海、南京、合肥三大都市圈,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合作,提高经济外向度。

要把县域经济作为重要支撑。

要因地制宜走强县之路,切实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积极支持天长率先发展,冲刺全国百强县。

积极支持来安与南京江北地区融合发展、全椒打造合宁两大都市圈节点城市、定远融入合肥都市圈、明光参与苏滁经济带建设。

积极支持凤阳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和加快皖北发展政策叠加优势,在沿淮地区加快崛起。

(二)紧紧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园区跨越发展

最大限度发挥好皖江示范区的政策效应和品牌效应,借力发展。

以苏滁现代产业园为核心,以邻近江苏的19个园区为重点,全力打造苏滁经济带,使之成为滁州乃至全省重要的增长带。

强化园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园区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整合和集约节约利用,组建投融资平台。

以效能提升为中心,创新优化管理机制,推动一批园区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早日成为千亿级、五百亿级园区。

争取到2017年,全市园区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千米,税收收入超过150亿元。

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

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

转变招商理念和方式,注重全面承接、创新承接、提升承接、有效承接,挑商选资,严把项目投资强度、投入产出和能耗排放关,努力引进研发机构、金融组织、总部经济和高端人才。

(三)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的基本路径,全力推进美好新滁州建设

以打造又好又美又时尚的安徽第一印象为目标,建设美好新滁城。

围绕建设合宁之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千年亭城的特色定位,按照一年主攻重点、两年初具规模、三年全面提升、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要求,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

突出抓好一山(琅琊山环山景观带)、一城(古城)、一河(清流河)、一湖(明湖)、一库(土桥水库)、一镇(乌衣古镇)、一路(滁州大道)工程,打造城市亮点和名片。

力推苏滁产业园成标杆、琅琊山旅游区大变样、城南新区旺人气、古城区显魅力,基本建成高铁站区和科教园区。

继续实施“131”组团发展战略,加速内外两个同城化,将琅琊新区、南谯新城纳入主城区,以全椒、来安两个县城和汊河新城为副中心,扇形展开,协同发展,与南京无缝对接。

争取到2017年,“大滁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80平方千米,人口达到150万。

加强城市管理,全面实现“六城联创”目标。

加快建设美好新城镇。

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标准,改造老城区,提升新城区,扩张产业园区,新老并重、产城一体、建管结合,推进各县城建设。

按照“镇当城建”的思路,打造一批5万~10万人口的镇级小城市和精品小城镇。

积极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使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个左右中心村、治理改造1000个左右自然村。

争取到2017年,60%以上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要求。

(四)紧紧把握民生改善的最终目的,全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完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继续抓好职教大市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促进教育公平。

基本完成城市职业学院建设,积极引进或组建新的大专院校。

健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

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和全民健身工程,鼓励引导文化消费,提高群众文化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坚持就业优先策略,深度开发城乡人力资源,争创国家级创业城市,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推动养老、失业、医疗、住房、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由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

增加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访等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紧紧把握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全力营造高水平的绿色家园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森林城市和低碳城市为抓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完成251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扎实抓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森林资源和湿地、耕地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