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3270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最新版依家坨子至村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东依家坨子至白家屯4.283km水泥路建设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

东依家坨子至白家屯4.283km水泥路建设项目

二、项目主管单位:

长岭县三青山镇政府

三、项目建设单位:

长岭县三青山镇依家坨子村

四、项目负责人:

陈德伟

五、项目编制遵循的原则

(1)、在乡路建设布局上遵循畅通、实用、突出重点,切实可行的原则。

(2)、在施工进度上,合理安排各项施工任务,积极工作,按期保质完成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3)、在工程指导上,坚持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并用的原则。

六、建设方案

1、建设地点:

东依家坨子---白家屯

2、建设规模:

4.283公里

3、技术标准:

四级

公路等级:

平原微丘区四级公路

路面结构:

水泥路面

计算行车速度:

40公里/小时

设计交通量:

102辆/昼夜

路基宽度:

7米

路面宽度:

4.5米

4、建设工期:

2013年6月至10月10日

七、项目投资预算

本项目投资预算为235.6万元,平均每公里55.6万元。

八、项目效益估算

本项目建成通车后,可从根本上改善依家坨子村经济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各乡镇之间的物质交流和经济交流,拉动依家坨子村的快速发展。

九、结论

乡镇公路的建设,是我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对现有村屯道路状况的分析,依据现有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这条路的建设是当地村民致富的希望,进行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不仅在城市大举兴建,也在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开展起来,交通便利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近些年,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喜人,但是从大的范围看来,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才能保证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状况及收支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生转变,公路建设也从以前的国家财政全权包干向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向转变,现在农村公路建设的筹资渠道非常多元化,有国家拨款、社会集资、企业注资等等。

而渠道多元化也带来了财务管理和收支方面的混乱问题,许多部门对于资金的管理认识不够全面,只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而没有全局意识,整个资金的收支情况缺乏一个统一部分进行协调管理,从而造成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财务状况和收支状况混乱问题十分严重。

 

(二)管理监督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步骤一般是先由发展改革委员会审批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和申报材料,然后由交通管理部门对公路的实际建设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公路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建设业主一般都是公路项目的所在地政府,地方政府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对设计施工的具体事务进行负责。

虽然从环节运作方面看来,比较有调理,部门内部都做到了权责分工,但是就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言,还是缺乏统一部门进行领导疏通,从而比较容易出现在环节衔接方面的问题,引起沟通不畅,从而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材料保管问题

  对相关人员材料、项目资料的管理保存是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属于基层建设,建设业主也基本是由各乡镇领导和村委会成员组成,加之几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公路建设相关业务较不熟练,而且在思想认识方面也存在缺陷,并且几层领导及人员的调动也比较频繁。

以上种种原因就造成了材料保管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如项目资料无故遗失、人事档案无法查实等等,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二、自然情况

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西南部,幅员5728.4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乡,12个镇、4个园区和6个国营农林场,233个行政村,总人口64万人。

县政府驻地长岭镇,距省城长春市120公里,距松原市130公里。

全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9℃,10℃以上有效积温2919℃,年降雨量470毫米,无霜期140天左右,具备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的得天独厚条件。

长岭县资源丰富。

现已探明二氧化硅含量达93%的硅沙储量4亿吨以上,含油率5.9%的油母页岩储量27亿吨,煤储量4亿吨,石油储量2亿吨以上级,天然气储量400亿立方米,并已开采成功。

长岭风能开发潜力较大,全年平均风速每秒3.5米以上,有效风能500万千瓦,现已规划12处风场,有7处已并网发电。

草炭土、粘土储量也很大,水自然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年。

地上野生经济植物达380多种,其中100多种可入药。

丰富的资源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带和新给源。

   长岭县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资源丰沛,具备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盛产玉米、葵花、大豆、马铃薯、辣椒、大蒜、黄烟、西瓜等农副产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吉林省玉米出口基地县和全国油料生产重点县。

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岭葵花籽、三青山镇土豆粉条、新安镇"三辣"(辣椒、大蒜、黄烟)声名远播,被吉林省政府认定为名牌产品,多次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奖。

项目区依家坨子村位于我县东北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风向以南偏向西为主,四季变化明显,初冻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解冻时间一般在翌年的五月中旬,年平均降雨量在470毫米,由于交通不变,经济和社会效益发展缓慢。

二、社会经济状况

全村有10个自然屯,耕地面积3300公顷、800户,农业人口4200人,劳动力3600人,距长岭县城55公里。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该路是该村的重要通道,该村是我县粮食生产基地,但是每到雨季道路十分泥泞,造成里不出外不进,严重地制约着乡(镇)的经济发展,要改变贫困状况,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有了这条路,也可吸引外商到这里投资办企业,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既发展了农业生产,又富裕了农民,为该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条。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这条路是我县公路发展规划的乡级公路,它的建成将加快我县村村通油路的步伐。

修建这条路,一直是该村群众和党组织的迫切希望和目标,农民和村委会修路的积极性很高。

也是县委、县政府的愿望,交通局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对公路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具体管理,采用招投标的办法,招有施工经验的施工队进行施工,只要筹措资金的办法恰当,合理安排工期,本项工程保质保量的竣工是可行的。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方案

农村公路设计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除受限路段外,农村公路设计速度应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有关规定执行,受限路段的设计速度推荐按不低于10km/h控制。

不同路段交通量变化较大时可采用不同标准分段实施,不同设计速度的路段间应设置过渡段,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能够明显判断路况发生变化的地点,并设置警示标志。

一条路线宜采用同一净高,一般不宜小于4.50m。

经技术经济论证可以适当降低,但应满足当地农村公路的运输需求。

一、路线的一般规定

1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条件,根据工程造价、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合理运用技术指标,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要素,保证线形连续、均衡,行车安全。

2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充分利用旧路,安全利用原有桥隧,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方便农(牧)民出行,服务城镇化;注意与沿线地形、地物、环境和景观相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3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

必须穿过时应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处理措施。

二、路基宽度要求

(包括车道和路肩宽度)应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其中,受限路段双车道路面宽度应不小于5m,单车道路面宽度应不小于3m。

采用单车道路面的,单侧路肩宽度应不小于0.75m。

单车道公路应在适当距离内设置错车道。

错车道应设在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车辆的有利地点,路基宽度不宜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连续的长陡下坡路段,危及行车安全处应设置避险车道。

受限路段一般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10%,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当采用最大纵坡时,其最大坡长应不大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

受限路段设有超高的平曲线,其合成坡度值不宜超过11%(海拔2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除外)。

受限路段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小坡长、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等技术指标,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适当降低。

但不应出现不利因素的组合,并设置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

当受限路段采用回头曲线时,其技术指标宜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97)有关规定,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确定,并应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和必要的限速标志。

三、路基路面的一般规定

1路基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2因受自然、经济和其他条件限制不能一次到位的路面工程,应按照总体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先通后畅,使前期工程在后期能充分利用。

3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应作好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个别设计。

四、建设标准建设

路基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填筑,一般路段路肩边缘应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0.5m以上,确保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沿河及受水侵淹的路段路基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

其中,四级公路设计洪水频率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路基压实。

当采用砖块、片(块)石、水泥混凝土预制块等联锁块路面时,路基压实度可适当降低。

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达不到要求,或因缺乏压实机械及未做分层碾压导致压实度不足的填方路段,应暂缓实施路面工程或采取简易路面过渡,待路基自然沉降稳定后再铺筑新路面。

路基防护应结合当地水文、地质及地产材料等情况,针对易塌方的高边坡、不稳定的高路堤、受冲刷较大的沿河路段等重点路基部位,采用护岸、挡土墙、石砌护坡、石笼、抛石等工程防护和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地形特别险峻、工程量巨大、易发生塌方的改建路段,在满足机动车通行的前提下,可维持原路基和防护的稳定状态,同时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路面类型应根据交通量、自然和社会环境、地产材料和建设资金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

1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

2一般地区可采用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石块、混凝土块、砖块等类型路面。

3分期修建的工程可采用砂石、贫混凝土砂砾等类型路面。

4季节性的宽浅河流、泥石流路段上可修建过水路面。

5山势险峻、急弯、陡坡路段应采用摩阻系数较大的路面,潮湿和过湿路段不应采用砖铺路面。

6积雪冰冻地区,公路等级较低的路段不宜采用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宜修建砂石路面。

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各结构层厚度,有条件时按规范计算确定;受条件限制的,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最小厚度。

各类路面结构层最小厚度

结构层

结构层类型

施工最小厚度(cm)

铺装路面

沥青混凝土

3.0

水泥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厚

18.0

简易铺装路面

沥青石屑

1.5

沥青碎石

2.5

沥青贯入式

4.0

沥青砂

1.0

沥青表面处治

1.0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0.6

未铺装路面

砂石路面

10

砖块路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