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628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明清帝国的兴替

●元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采取了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4项举措,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在经济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3项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在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

●明中后期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明末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人崛起。

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明军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占领北京。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至清朝前期,中国成功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称之为倭寇。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奉命抗倭,取得胜利。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设置台湾府。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明朝进一步加固增修了长城。

作用:

一是抵御外敌,二是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出现长期和平交往局面。

●17世纪下半期,蒙古草原西部的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屡次向清政府挑衅。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以北地区。

●18世纪中期,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地区事务。

意义:

一是加强新疆与中央联系,二是巩固边防。

●清政府采取3项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一是建立册封制度(达赖、班禅),二是建立金瓶掣签制度,三是设立驻藏大臣。

●明、清时期,通过推行改土归流制度,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兴盛表现在:

一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二是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引进中国),三是多熟制的种植制度逐渐成熟。

●手工业的发达表现在:

一是工具、技术、产品质量、行业种类、规模、产量超过前代,棉纺织业特别发达,二是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三是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商业的繁荣表现在:

一是工商业市镇兴起,二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市镇,商人、手工业者成为市镇人口的主体,三是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海外贸易的发达表现在:

一是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二是白银在明代中后期成为主要货币,清朝前期的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采取文字狱的做法,罗织罪名,对诗文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影响:

一是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人才,二是禁锢了思想,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三是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朝大规模编纂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

在编纂过程中,对全国图书做了一次大检查,积极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整理和传播了中国古代文献,消极作用是大批书籍遭到销毁或篡改,加强了文化专制。

●明清时期,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

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考生只能按照八股文文体,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造成读书人知识面日益狭隘,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正统礼教遭到怀疑,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的进步思潮。

代表人物有黄宗羲,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反对重农抑商。

●古典小说兴起,明清小说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

●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李时珍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写成了《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明朝后期,徐光启编写了一部约70万字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记述一生游历考察成果,写成了《徐霞客游记》。

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皇权膨胀

●明朝推行了一系列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建立内阁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设立廷杖制度。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成为清朝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标志着中国古代皇权发展到顶峰。

近代前夜的危机

●近代前夜的危机的表现:

一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清统治者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二是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原因:

一是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邦”自居,自认为无需同外国通商买卖;二是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居民聚集力量抗清。

●闭关锁国的表现:

一是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不许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二是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三是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

●闭关锁国的影响:

一是在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二是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回望“盛世余辉”

●“乾隆盛世”的表现:

一是在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二是在经济上,农耕文明达到鼎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经济总量世界领先;三是在文化上,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总结和清理,完成中国历史上最大丛书《四库全书》,出现文学巨作《红楼梦》。

透视“盛世阴影”

●乾隆时期存在的危机: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社会负担严重;二是官场贪污严重,失去民心;三是文字狱禁锢思想,文化专制;四是中国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差距拉大。

●英国派遣马戛尔尼访华。

英国使团看到了盛世危机,认为清帝国实质上是虚弱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很弱,所用武器落后。

但清朝统治者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仍然自认为是全世界的“天朝”。

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

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开辟新航路

●在西欧,人们早就听说东方十分富庶,《马可·波罗行纪》有关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

●在欧洲,有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海洋探险的前列。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机:

一是渴求黄金;二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三是传统商路受阻;四是传播天主教。

●促成新航路开辟的科技因素:

指南针、造船技术、航海知识、地圆说。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开始了远洋航行,最终到达古巴、海地,他以为自己到了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进入印度洋,归途中发现了好望角。

●1497年,葡萄牙贵族达·迦马在迪亚士航行的基础上绕过非洲,次年到达印度,从而找到了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穿过今天的麦哲伦海峡,抵达菲律宾群岛。

1522年,其他船员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是积极影响,促进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和传播;二是消极影响,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在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和资源,野蛮屠杀、奴役当地居民,贩卖奴隶,犯下了滔天罪行。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

文艺复兴

●14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一些富商热心赞助文化事业,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消极忍耐、逆来顺受,强调人的尊贵与价值,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享受现实生活,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地点在意大利,后影响整个西欧。

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实际上是宣扬人性解放的新文化。

●诗人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创作的长诗《神曲》。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巨匠达·芬奇的绘画作品富有诗意,思想深刻,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基罗,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代表作有《大卫》、《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数十部脍炙人口的戏剧和诗歌,如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解放出来。

科学革命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日心说”的影响:

一是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们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二是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开启了科学观念的变革,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三是传统的理论不断受到怀疑、挑战,一场科学革命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展开。

●意大利布鲁诺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意大利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并证明了新天文学说的正确性。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贡献主要在物理学领域,其中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科学革命的作用:

一是宇宙的奥秘展现在人们面前,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测;二是旧的观念被打破,科学受到推崇,科学知识得到普及;三是人们的信心空前高涨,相信人类有能力理解和驾驭世界。

启蒙运动

●法国在18世纪出现了一些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

他们高举理性的旗帜,号召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扬自由、平等。

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巨匠,他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反对政治迫害、宗教愚昧,宣扬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权利,倡导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是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分开,可以防止腐败和极权。

●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理论,即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法律必须由人民来创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启蒙运动的影响:

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即将到来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

新体制的创立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640年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召开议会,会上议员们抨击国王的专横统治,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议会军队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胜利,1649年查理一世被押上了断头台,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死后,查理二世复辟。

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政变,采取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复辟王朝,史称“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它的影响:

一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二是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用;三是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美国的诞生

●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北美独立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美国诞生的过程: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各殖民地联合起来,召开大陆会议,组建军队,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1781年,独立战争胜利。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订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共和制国家,联邦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组成,宪法还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

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国旗、版图的变化说明独立后的美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英国和美国政治体制的差异:

英国:

君主立宪制、依据《权利法案》统治、国家元首是国王(世袭)、政府首脑是首相(选举产生);美国:

共和制、依据联邦宪法统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都是总统(选举产生)。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大革命前法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拥有最高的权力。

而且存在等级制度,第一等级:

教士;第二等级:

贵族(第一二等级被称为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

资产阶级、工匠、城市贫民、农民。

●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

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

(1)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国庆纪念日),颁布《人权宣言》,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

(2)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举行起义,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罗伯斯庇尔掌权,实施革命政策,革命达到顶峰。

●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一是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沉重地打击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二是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三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并延续至今。

●英国、美国、法国三次革命的启示:

三次革命都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次革命后都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西方先进的原因之一。

●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拿破仑执政期间制定和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消除封建法规,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遭遇惨败。

1814年,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复辟。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对比:

航海的规模

●郑和七下西洋:

1405年至1433年,途径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只数量200多艘,随航人员最多时27800余人,携带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载回香料、染料、药物、珍珠等。

●哥伦布航海:

1492年,到达古巴、海地,船只17艘,随航人员1000多人,携带畜牲、农具、种子、粮食等。

分析:

航海的动机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

●哥伦布航海的动力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

探讨:

航海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加强了明朝和亚非各国的文化联系和友好往来,使明帝国威震海内外,但也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经济负担。

●哥伦布航海的影响: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使世界走向整体,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融,但也给拉丁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共同点:

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人类的文明传播和交融。

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一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拓展,扩大了商品生产的需要,特别是纺织品;二是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三是英国较早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四是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美国人富尔顿首先制造出了以蒸汽机做动力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于1814年发明了蒸汽机车,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热转化为机械运动,这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巨大进步。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是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陆续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人的斗争

●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

●工人的斗争,一开始局限于要求增加工资等经济方面的权利,后来逐渐转向争取政治上的权利。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洲爆发了好几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等,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个别统治者或开明富豪的支持上,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并吸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础:

一是英国宪章运动等阶级基础,二是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来源,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规定了党的性质和纲领,指出了党的最终目标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号召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

一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二是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工人阶级政党陆续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的号角成为工业时代的最强音。

●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建立了工人政权巴黎公社,建立了工人自己的军队和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还让工人自己管理工厂。

巴黎公社的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创作了《国际歌》歌词。

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

德国统一

●在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在严重分裂之中,其中最强大的是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一些欧洲国家决定建立一个“德意志联邦”。

●德国统一的原因:

一是德意志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二是国家分裂状况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后盾。

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的发展要求把统一问题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原因:

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二是军事力量强大,三是民族成分单一,四是统一决心坚定,五是统治阶级野心勃勃。

●德国统一的过程:

一是任命俾斯麦为宰相,二是与丹麦、奥地利和发过进行三次“王朝战争”,三是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自己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德国统一完成。

●德国统一的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统一战争。

●德国统一的影响:

 一是积极影响:

实现了德意志民族长期以来的梦想,为德意志民族的进一步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统一后的30年内,德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方面一跃为世界强国。

二是消极影响:

通过“铁血道路”实现,奠定了未来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手段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

●在领土扩张过程中,大批移民从东部乘车向辽阔的西部进发,当时称之为“西进运动”。

评价:

印第安人西迁的历史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西进运动的历史又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一是南北经济制度的尖锐矛盾,北方以工业为主,南方继续发展大种植园经济;二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核心问题),南方主张保留奴隶制。

●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1860年11月,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

●过程:

①爆发: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②初战:

北方军事上一再失利; ③扭转战局:

颁布《宅地法》;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结果:

1865年,北方获胜,维护了国家统一。

●南北战争的性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

经过这场战争,美国 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战争的局限性:

美国种族歧视依然严重,种族平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对林肯的评价: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他领导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但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也有软弱的一面。

 

俄国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①16世纪中期,俄国盛行农奴制,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那时的俄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17世纪,俄国开始出现手工工场,但是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缓慢。

③1689年,羡慕西欧先进科技文化的沙皇彼得一世掌握实权。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为了使俄国成为强国。

●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

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和推广学校教育的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作用:

推动社会进步,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目的:

一是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阻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二是为了维护沙皇统治和贵族、地主利益。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①政治上: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根本原因)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上: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④(直接原因)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意义、作用):

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局限性:

这次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

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

① 日本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②幕府的封建统治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一些大名和武士地位下降使他们对将军不满,要求改变现状,同商人、新兴地主日益接近;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日本的大门,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

●1868年,讨伐幕府的武装在京都战胜幕府军队,推翻了幕府统治。

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都到东京。

●明治维新的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管理(“废藩置县”),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平民可以自由择业。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④军事方面,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

●明治政府于1871年派出了48人组成的岩仓使节团赴欧美12国考察学习。

●1889年,天皇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也称《明治宪法》),日本确立了君主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