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2489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2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ocx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主考学校:

__西北师范大学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2年06月10日

 

论文标题(中文):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初探

论文标题(英文):

PlanningDesignofTownSquare

 

论文作者(中文):

论文作者(拼音):

 

目录

1研究背景1

1.1中国城市化现状和特征1

1.1.1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提速阶段1

1.1.2城市化进程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2

1.2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耕地保护状况2

1.2.1城市化发展对耕地影响具有双面效应。

2

1.2.2.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城市扩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3

1.2.3耕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4

2兰州市的耕地保护状况分析5

2.1兰州市区域基本概况[8]5

2.2兰州市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动态问题6

2.2.1兰州市区域耕地变化现状6

2.2.2兰州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7

3兰州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的原因分析11

3.1经济利益驱使城市发展以外延扩展为主11

3.2自然因素导致兰州市耕地无法满足需求12

3.3对耕地利用的不足,耕地抛荒、闲置现象严重12

3.4城市内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够13

4兰州市市耕地保护对策建议14

4.1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14

4.2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做到耕地后续补充资源有备14

4.3进行耕地资源详查,建设耕地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15

4.4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健全耕地保护法规,加强惩戒力度15

4.5挖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走旧城内涵发展道路,提高土地集约度15

4.6实施耕地保护教育,探索建立共同责任机制16

参考文献17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耕地资源大幅减退,尤其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耕地保护问题已成为实现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控制点。

城市化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为此,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维护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以兰州市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背景

1.1中国城市化现状和特征

1.1.1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提速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Northam,Ray.M)在1975年提出了被称为“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发展规律,认为城市化阶段可分为“起步———加速———成熟”三个阶段,曲线呈倒“S”型。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到1961年增加到19.3%,之后降低到1977年的17.6%。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图1)(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严峻问题,被陆大道等学者称之为“冒进式城市化”[1]。

图1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推移(1978—2008年)

1.1.2城市化进程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

(1)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北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向“东高西低”(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低)的转变,而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根据2006年的东、中、西部城市人口比例计算,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率分别为:

55.0%、40.4%、35.7%。

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大于50%的省市区(除内蒙古自治区及兰州西安等少数城市外外)都分布在东部或东北,而除福建和海南两省外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超过50%,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8.7%和47.2%,也接近50%。

[2]

(2)城市化率上升差异显著,中度城市化地区最高。

2000年以来,城市化率提升最快的是城市化率处于30%—50%的中度城市化地区,如河北、河南、陕西、江西、安徽、湖南、重庆等地。

城市化率高于50%以上的高度城市化地区如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城市化率均超过75%)和东北三省,以及城市化率低于30%的低度城市化地区则呈现出城市化率提升缓慢的特征。

中国省级行政区也遵从着城市化发展“诺瑟姆曲线”规律。

[3-5]

1.2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耕地保护状况

1.2.1城市化发展对耕地影响具有双面效应。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当城市化水平较低时,城市扩展的方式是以扩大土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为主,城市化建设用地外延增长必然占用大量耕地。

这通常伴随着耕地总量的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产生耕地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同时,耕地减少,又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给城市带来压力。

据有关数据预测,城市建设对全国耕地占用的贡献率在10%~40%之间,该比率虽然不高,但由于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特点,即其所占用的都是城市边缘质量好的良田,因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另据统计资料表明,城市化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2万公顷,耕地减少41万公顷。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发展会对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正面效应则表现为城市本身就是集约化的空间组织形式,从理论上说,农村人口城市化应能使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衡,虽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要占用相应的居住用地、交通用地,但在既定的人口总量条件下,乡村人口的人均占地面积大于城市人口,人口城市化不仅不会占用更多的土地,还会节约土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还会由粗放型利用逐步转化为更加集约型。

这是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的中心功能增强,地价发挥调节作用所致。

与农村人均用地相比较,城市土地集约度较高。

1.2.2.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城市扩展占用耕地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耕地的减少。

统计资料表明,1978~1994年16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28.62%,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842平方公里扩大到204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9938.95万公顷减少到9490.6万公顷。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则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浪费和土地闲置。

而随着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扩展将进一步加快。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统计1998—2007年耕地净减少量共809.93万公顷,这其中还有增加330.85万公顷,相当于十年时间耕地减少1140.78万公顷,(如表1)这其中有建设占用耕地192.74万公顷,生态退耕造成耕地减少707.58万公顷,用地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74.22万公顷,各种灾害摧毁导致减少耕地66.44万公顷。

表1我国1998—2007年耕地减少结构表单位:

万公顷

年份

耕地减少

建设占用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耕地增加

净减

1998

57.00

16.50

17.60

7.00

16.00

30.90

26.10

1999

84.20

20.50

39.50

10.70

13.50

40.50

43.70

2000

156.60

16.30

76.30

57.80

6.20

60.40

96.20

2001

83.00

16.40

59.10

4.50

3.10

20.30

62.70

2002

202.70

19.70

142.60

34.90

5.60

26.10

176.70

2003

284.80

22.90

223.70

33.10

5.00

31.10

253.70

2004

114.60

14.50

73.30

20.50

6.30

34.60

80.00

2005

66.83

21.21

39.04

1.23

5.35

30.67

36.16

2006

67.40

25.90

33.90

4.00

3.60

36.70

30.70

2007

23.65

18.83

2.54

0.49

1.79

19.58

4.07

合计

1140.78

192.74

707.58

174.22

66.44

330.85

809.93

(数据来源:

国土资源部网站)

另据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统计,“2008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257亿亩,耕地总减少量为373.4万亩,而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87.4万亩,约占总减少量的76.97%,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4.4万亩,全年净减少耕地29万亩。

”[6]综上分析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灾毁。

这十年间每年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在16~22万公顷之间,而且2005年以来所占比重也在逐年增大,其中2007年为耕地减少面积的80%。

图21998—2007年建设占地占耕地减少比例

1.2.3耕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近些年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带动一些乡镇企业超常规扩张,引起了耕地污染和生态破坏。

据相关统计,由于受工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水、土地、空气环境不断恶化,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

同时由于水土流失、沙化、酸化、盐渍化,耕地质量也不断下降。

据相关专家研究,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以及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优质耕地大量减少,东北和西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剧),我国耕地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导致耕地生态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会达到峰值16亿。

按人均每年需要粮食420公斤计算,全国的粮食消费量为7.12亿吨。

充分考虑各种生产条件后,需要耕地1.31亿公顷,而2008年我国耕地为1.22亿公顷,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约为600万公顷,耕地缺口至少达450万公顷。

[7]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已经关系到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关系国民生计的大事。

2兰州市的耕地保护状况分析

2.1兰州市区域基本概况[8]

兰州市位于东经102°36′—103°59′、北纬35°50′—36°28′之间,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交互区域,辖5个市辖区、3个县,总面积132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2.68万人,户籍总人口323.59万人,非农业人口202.77万人,共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52个民族,人口密度254人/平方公里。

城关区位于兰州河谷盆地东部,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中心区。

区域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

全区户籍人口93.15万人,常住人口99.07万人。

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中南部,总面积394.92平方公里。

2009年底,全区户籍人口47.35万人,其中,城区38.88万人,人口密度1290人/平方公里。

西固区为兰州市辖区,位于甘肃中部,区域面积385.0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94%。

全区目前共有人口33.1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7.24万人。

安宁区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全区总面积82.3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275.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1亩。

全区户籍人口22.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城市人口18.78万人。

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总面积535.14平方公里。

户籍总人口14.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万人,人口密度263人/平方公里。

永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兰州市西北部,全县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共有户籍人口52.06万人。

皋兰县总人口17.89万人,国土总面积2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39万亩,其中水地面积21.88万亩,人均1.45亩。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耕地105.4万亩,林地43.6万亩。

户籍人口43.17万人,非农业人口4.62万人,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公里。

2.2兰州市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动态问题

2.2.1兰州市区域耕地变化现状

1982年以来,兰州市耕地面积持续经历了从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过程(图3)。

从1982年的23.93万hm2减少到2005年的21.13万hm2,共减少了28000hm2,其中1982-1988年是快速减少期,共减少耕地19487hm2,年均减少3248hm2,而1988-1994年是缓慢减少期,6年时间内共减少2167hm2。

2000年以后,随着兰州市社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耕地面积出现有一个减少高峰,到2005年时,耕地面积已从2000年的21.64万hm2减少为21.13万hm2,5年时间共减少5100hm2,人均耕地面积也从1982年的0.099hm2减少到2004年的0.069hm2,减少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11]

图3兰州市耕地面积变化图

耕地资源的减少,社会需求的驱动,会诱致大量的边际土地开发转化为耕地,这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要素,其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弥补以往的损失,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一些边际性土地被开发转化为耕地。

以致林草资源破坏,绿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同时,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减少的耕地都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肥沃良田,而在“占一补一,占补平衡”政策约束下,占用者不得不组织开垦新的耕地,而新垦耕地一般都是原先被边缘化了的土地,质量很差。

耕地质量下降以后,农民为了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和保证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不得不增加化肥、塑料薄膜、农药等的投入,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而且又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性污染,使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和生态环境受到侵害。

另外,也有部分地区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出现局部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严重退化现象,造成部分耕地被撂荒。

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必将导致人地矛盾的加剧

2.2.2兰州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①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底线,耕地底线一般用来分析以粮食安全为前提条件的耕地需求数量,用它与兰州市现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可以揭示兰州市粮食安全状况。

耕地底线的计算公式为:

DCA=DTC/(IMC*POG*GPAP)

(1)[12]

式中:

DCA—耕地需求底线

DTC—为粮食安全需求量

IMC—为粮食作物复种指数

POG—为粮食播种面积所占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简称粮播比,下同)

GPAP—为粮食单产

当人均耕地底线大于人均耕地面积时,说明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认为,一个国家人均年粮食消费量在250~400kg时处于温饱阶段,人均年粮食消费量在400~600kg时才进入粮食消费的小康水平。

人均年粮食消费量400kg定位为满足温饱水平的上限和小康水平的下限。

鉴于上述的研究成果及兰州市实际情况,设定兰州市粮食人均安全需求量,2002—2009为400kg。

下表2为2002—2009年兰州市粮食作物的复种指数、粮播比与粮食单产表。

将表2数据带入公式

(1)中,得到兰州市人均耕地需求底线(见表3)。

表22002—2009年兰州市粮食作物复种指数、粮播比及粮食单产

年份

IMC

POG

GPAP(kg/hm2)

2002

1.0708

0.7202

2977.35

2003

1.0653

0.6903

3158.1

2004

1.0779

0.6908

3179.25

2005

1.0891

0.6944

3234.75

2006

1.0878

0.6943

3109.2

2007

1.1118

0.7007

3068.25

2008

1.1087

0.6987

3086.13

2009

1.1121

0.7001

3179.45

注:

资料来源于历年《甘肃农村年鉴》。

表3甘肃省2002—2009年人均耕地需求底线

年份

人均需求底线hm2/人

年份

人均需求底线hm2/人

2002

0.174

2006

0.171

2003

0.172

2007

0.167

2004

0.169

2008

0.167

2005

0.163

2009

0.162

将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需求底线相比较如下表4和图4

表42002—2009年基于粮食安全的兰州市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需求底线比较表

年份

人均耕地(hm2)

人均需求底线hm2/人

2002

0.071

0.174

2003

0.07

0.172

2004

0.16

0.169

2005

0.161

0.163

2006

0.161

0.171

2007

0.161

0.167

2008

0.161

0.167

2009

0.159

0.162

注:

数据来自于兰州市环境保护局兰州市统计局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

图42002—2009年兰州市人均耕地与人均需求底线比较

从图4可以看出,兰州市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底线在2002-2009年8年当中几乎都大于兰州市人均实际耕地面积。

明兰州市的粮食在这些年基本处于不安全状态,这给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国家提出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的大背景下,兰州市城市化发展既要做到城市化健康发展,又要保证贯彻耕地保护工作。

②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经常被用于描述区域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区域差异,用该数据可以分析兰州市土地利用区域性差异,找出已经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

可用公式:

R相=R相/R全=(Ub–Ua)/(Cb–Ca)*Ca/Ua

(2)[13]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初期、末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Ca、Cb—分别为研究初期、末期整个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R相>1—局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于整体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R相<1—局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小于整体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表52001—2009年耕地变化表

地区

耕地面积(公顷)

2001

2009

兰州市

322030

209673

城关区

3240.00

1027

七里河区

15450.00

10033

西固区

6140.00

3587

安宁区

1000.00

273

红古区

7130.00

4373

永登县

137800.00

91853

皋兰县

42620.00

28260

榆中县

108650.00

70267

注:

数据来自《兰州年鉴2002》《甘肃发展年鉴2010》

将表5带入上述公式

(2)得到R相的数据,与1相比较分析结果如表6。

表6兰州市2001—2009年各地县耕地相对变化幅度

地区

R相

>1

<1

城关区

1.799

七里河区

9.234

西固区

10.962

安宁区

1.900

红古区

1.016

永登县

0.878

皋兰县

0.887

榆中县

0.930

 

分析数据可见,兰州市现在耕地变化幅度大于整体区域变化幅度的是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和红古区,而其中七里河区和西固区是变化幅度最大的。

与兰州市概况综合分析,耕地变化幅度大的都是地处兰州市区的地段。

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中南部,是兰州市市区,仅2009年区全年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380项,新签招商引资项目48个,引进到位资金21.65亿元,16项中央扩大内需新增项目、5项市列重大项目、40项区列重大项目进展顺利,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2.14亿元。

西固区位于兰州市中部,是兰州市重点工业区,仅2009年投资9015万元,整治改造新维路、44号路(石化广场段)等8条道路和25条小街巷,完成福利路街心花坛亮化工程,启动建设西固公园大门,新建7座公厕,西固东西路供电线路改造顺利推进,实施4个铁路道口平改立工程,加快城中村和旧楼改造,西固村、小坪村20万平方米居民安置工程进展顺利,化建小区、电厂一区等旧楼改造全面开工。

可见这与城市化建设具有极大关系。

[14]

3兰州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的原因分析

城市化的内涵包括两方面:

一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城市化数量过程;二是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即城市化的质量过程。

所以城市化不仅仅有数量的概念,还包括质量的意义,也就是城市的现代化。

3.1经济利益驱使城市发展以外延扩展为主

对于兰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农用地相对于非农用地来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异,非农用途的收益远远高于农业收益。

这就使得开发商和农民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一方愿意开发郊区土地而不愿从事中心城市的旧城改造,另一方也愿意将农地变为非农地,这样的经济利益驱使是造成成都市规模盲目扩展、城市内部用地不集约的重要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的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2004年全市GDP达504.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379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7.09倍和5.79倍。

199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为133.75亿元,而到2004年为649.91亿元,增长了4.86倍,这也见证了西固区的耕地变化幅度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到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25.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55亿元、433.62亿元和461.82亿元,分别增长6.2%、10.2%和11.6%,第一、二、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46.83∶49.87。

由于工业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工业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使得工矿用地急剧扩张,导致大量耕地转为其他非农业用地。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大量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城市基础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居民点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是与占用土地密切相关的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如九州开发区、和平经济开发区、兰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从而导致耕地总量的下降和人均耕地的不断减少,使得七里河区、城关区这些城区耕地变化幅度加大,耕地减少,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所以说兰州市的城市发展史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城市。

3.2自然因素导致兰州市耕地无法满足需求

兰州市全年降雨量少、变率大、蒸发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h,无霜期180天以上,农业主要依靠灌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