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2332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应链合同全面总结.doc

1.2.1供应链合同与供应链均衡协调研究

(1)批发价格合同是最常用简单的合同模式。

如Lariviere(1999)模型中供应商以批发价ω将产品i的qi单位销售给经销商,供应商的利润为Пm=∑(ω-c)qi,其中c为供应商单位成本。

供应商获得确定性利润,市场需求不确定风险全部转嫁给经销商。

因而不能实现供应链协调。

该合同的文章较多(Gilbert(2003)、ariviere(2001)、Cvsa(2002)等)。

数量折扣合同是一种批发价格合同。

供应商根据销售商订购量大小给予不同价格折扣,刺激销售商增加订购量。

Rosenblatt(1985)研究全单位折扣问题,认为在新增利润买卖双方都能受益。

Weng(1995)考虑整个供应链来考察数量折扣策略,认为通过提供数量折扣可协调供应链中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关系,实现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化。

Cachon(2002)等人提出了二次订货的概念,供应商提供提前订货和紧急订货两个批发价格,销售商发现市场需求大于订购量的时,可用较高的紧急订货从供应商那里获得急需的产品。

Teck-HuaHo(2008)发现模糊的结构如数量折扣比显著的两部收费制能更好地提高渠道效率。

(2)回购合同指供应商用合理价格从销售商买回销售期结束没有卖出产品,刺激销售商增加订购量。

Pasternack(1985)证明折衷的退货政策能有效促使供应链协调。

Tsay(2002)讨论供应商和销售商的风险敏感性对退货政策的影响。

Donohue(2000)分析需求预测更新情形下退货政策模型,选择合同参数可实现退货政策供应链协调。

Chao(2004)探讨电子商务市场风险因素与退货政策关系。

Z.Yao(2007)认为价格敏感需求环境下,不同供应链合作伙伴从退货政策中所获益是不同。

(3)弹性数量合同指生产商允许销售商在观察市场需求后改变初订购量(2002),即订购数量更新。

Lariviere(1999)建立单周期弹性数量合同模型,Tsay(1999)建立多周期弹性数量合同模型。

Tsay(1999)分析多级多周期供应链模式并结合需求预测更新,探讨了弹性数量合同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Chopra(2001)认为如退货成本高,弹性数量合同比退货政策更有效。

Bassok(2002)分析多周期供应链中弹性数量合同对订货灵活性的影响。

Das(2003)考虑订购量和提前订货时间的变化对供应链灵活性的影响。

Xu(2010)考虑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制造商选择在随机需求识别前订购或需求实现后订购。

(4)收益共享合同指供应商给销售商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并获得一部分销售商收入的协议。

Mortimer(2000)提供收益共享合同对录像带出租行业的影响的经济学解释,可提高供应链利润7%。

Cachon(2002)认为实施收益共享合同的管理成本高且降低销售商营销积极性。

也证实在需求为随机且与价格具有相关性前提下,收益共享合同可实现供应链协调。

Dana(2001)研究了收益共享合同在完全竞争的销售商市场上的运用。

Pasternack(1999)研究了销售商一部分用利益共享合同订购产品,而其余部分产品采用批发价格合同来订购的策略。

Li(2002)提出了利润共享合同一概念。

CaoToLinh等(2008)讨论了订货和二次订货机会两个模型,通过收益共享契约进行渠道协调的问题,确定收益分配比例和批发价格以达到渠道协调和双赢的结果。

Leng(2009)将前置时间分为启动前置时间、生产前置时间和运输前置时间,研究了减少前置时间的利润共享合同。

Govindan(2012)认为关于库存风险分配的协调协议很少,建议一种使用先进采购系统使库存风险在供应商和零售商间公平分摊。

Krishnan(2011)改进的收益共享协议,使之能在退化情形适应下游竞争的供应链。

(5)回馈与惩罚合同指如销售商超额完成供应商指定的销售目标,超额部分将给予奖励,否则将对没有完成任务的部分进行惩罚。

Y.Li(2002)认为相对于退货政策降低销售商积压成本,缺货惩罚合同增加了销售商缺货成本。

Frascatore(2003)讨论了通过实施惩罚策略可避免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

C.Schneeweiss(2004)提出对供应商提前拖期产品交货进行惩罚的惩罚合同,认为提前交货增加存储费用,拖期交货要向其支付违约费用。

通过采用惩罚合同来实现准时供货。

并分析了购买商的质量评价结果隐匿情况对供应商的质量预防决策和购买商的质量评价决策的影响。

Frascatore(2008)将长期协议和罚协议结合,研究了激励供应商增加生产能力的措施。

WKWong(2009)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信息共享使供应商及时获得实际销售数据和确定给零售商回扣。

YongHe(2009)认为只有适当设计退货政策与销售回扣和惩罚契约才实现渠道协调。

KebingChen(2011)表明某些情况下中期和末期的返还契约(ME)和中期末期返还和价格保护契约(PME)都可实现渠道协调和接近双赢情形。

(6)对这些合同进行优化设计,通常需要建立数学规划或博弈论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分为确定性需求下及不确定性需求下的单方决策问题,确定性需求下及不确定性需求下的联合决策问题。

由于较为常见,不再详述,可参看[王迎军,顾客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契约问题综述,管理科学学报,第8卷第2期,2005年4月]

1.2.2竞争性供应链

CachonGP(2005)研究证明,在包含n个零售商的供应链中,当零售商只在订货量或者只在价格上竞争的时候,收入共享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而当零售商同时在订货量和价格上竞争时,该契约无法协调供应链。

艾兴政和唐小我等(2006)从竞争供应链结构上分析退货政策对批发价格、零售价格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收益的影响。

徐兵和朱道立(2008)利用超网络方法分析了两条竞争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利用博弈理论和Newsvendor模型,得到了供应链竞争环境下可协调链内成员的收益共享合同。

DeshengWu(2010)研究了在需求不确定情况下两个竞争的供应链之间的均衡行为。

安彤和赵道致(2010)在链与链基于价格竞争环境下,建立了实施RMI和VMI模式的产品有差异的两层竞争供应链模型,模型以讨价还价理论、博弈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竞争渠道结构的演化过程。

孙荣庭和孙林岩等(2010)研究了在需求为不确定的情况下,存在零售商横向竞争的1:

n结构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利用Cournot竞争模型来刻画多个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关系,提出了一种线性的契约形式。

Shabnam(2010)研究在价格依赖需求市场环境下,两个寡头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策略设计。

1.2.3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

Ellram(2004)从服务采购角度给出服务供应链定义:

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信息、流程、能力、服务绩效和资金的管理.KLChoy等(2007)认为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是以物流功能提供商—物流服务集成商—客户为基本结构的供应链,提出利用集成化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LSSC的不确定性问题。

崔爱平(2008)对LSSC的演化机制、内涵、结构模型、特征、管理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高志军(2009)通过对物流能力的研究,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集成过程进行了剖析.蟠红(2009)认为LSSC是服务企业接受顾客需求,整合上游基础设施提供者,进行生产转化并再输出到顾客的一种供应链。

桂寿平(2010)认为LSSC是从上游的功能型物流企业到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再到末端的客户所形成的网链供需结构.王晓立(2011)建立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物流服务集成商和供应商的决策模型,解决不确定环境下集成商和供应商能力采购和投资协调问题,提出基于收益共享的能力采购费用补偿协调机制.刘伟华(2011)考虑LSSC协调特性和服务特性,设计LSSC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王勇(2011)分析了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风险类型并提出若干防范措施。

1.2.4物流服务合同与物流分包合同

但斌(2007)设计了一种共享节约合同,让客户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一起节约物流费用,并共享收益。

吴庆(2009)认为对于一类低值易逝品,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服务价格会对客户企业的存货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较高的物流服务价格会导致客户企业存货定购量的减少。

为了协调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收入共享合同。

运用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在合同参数满足一定条件时,收入共享合同不仅可以协调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物流服务价格与客户企业的存货决策,而且可以实现系统利润的最优、双方的共赢。

该文没有包括供应商,没有考虑通常意义下的供应链均衡与协调。

田宇(2006)研究了两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三个第三方物流之间的收益分享合同。

但该文没有讨论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供应商或分销商)间的合同。

崔爱平(2009)研究了由一个物流分包商和一个从物流物流集成商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用Stackelberg主从博弈下提出一种基于期权合同的协调机制来研究集成商与分包商物流能力的订购与投资决策问题,实现服务能力的调整与优化。

1.2.5第三方物流(3PL)对供应链的影响:

Lieb(1993)发现第三方物流(3PL)服务对整个物流成本和顾客满意有正影响作用。

SinkovicsandRoath(2004)调查了对面向客户和面向计算机的行为整合战略的雇佣3PL的制造商,发现面向顾客和面向计算机两方面有不同影响。

Laietal.(2004)检验了供应链型为在3PL跨越三个陆路货运、空运和海运三条线的行为发生有意义的变化。

Mortensen(2008)用案例研究了协调信息、通讯工具和3PL服务的使用类型对制造商和3PL之间的扩展协调的影响和作用。

HosangJungetal.(2008)建议了一个在制造商和第三方物流间的基于极小信息共享分散式供应链计划。

进一步计算实验显示所建议的方法生成对总整个成本较好的供应链计划。

研究供应链运输问题的文章很多,Tersine(1989)公式化了一个经济批量库存运输模型具有重量折扣。

Tersine(1991)假设常数和确定性需求考虑量和重量率折扣的研究联合运输库存成本策略。

Mendoza(2008)引入连续状态状态和增量折扣结构,扩展以前的具有卡车和小于卡车容量的两个运输状态模型。

Swenseth(2002)检验重量率折扣在订购决策中的效果,给出一个关于调整运输成本参数的逆函数近似方案。

Abad(2005)允许超载和小于卡车容量的选择,当需求是价格敏感时,建议了一个模型决策订购量和销售价格模型。

某些学者检验了考虑运输价格多阶段整合库存模型。

Kim(2003)发展了简单JIT情形下决定最优订购量及运送次数的买卖协调模型。

Ertogral(2007)把运输成本显式的将运输成本嵌入供应商-买主批量决策问题,发展了一个求解运输费用采用全单位折扣形式的整数规划模型最优解方法,模型中的需求和生产率是确定性常数。

Sajadiehetal.(2009)发展了一个当需求是价格敏感时的整合生产-库存模型进行利润极大化决策。

Chen(2001)研究两层分布式系统,其运输成本由零售商承担,证明在分散式系统中通过一种由供应商提供的非传统价格折扣方案可以获得集中式系统中的最大联合利润。

Bernstein(2003)建立了一个模拟模型,其中零售商进行定价和定量竞争。

提出了一个导致完全协调机制非线性批发价格方案。

这些文章与本课题的区别是把运输价格当成外生变量,没有把它当成决策变量。

迄今我们知道的把运输商行为作为决策变量的文章有香港中文大学菜小强教授、清华大学陈剑教授和肖永波教授在MostlyOM2010上发表文章,考虑一个供应商,销售生鲜品给零售商。

产品由3PL运输。

并考虑3PL的努力水平与运输过程中产品的生鲜度有密切关系。

并描述了考虑3PL决策和不3PL决策有不同的结果。

由此看出将3PL的行为作为决策变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