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6868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docx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浙江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中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阶段。

近年来,为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总体上逐年放缓,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

目前,浙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兼具“黄金发展期”和“问题多发期”的双重特性。

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土地、电力、淡水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日益明显,这些都使“资源小省”、“经济大省”的浙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浙江省是经济大省,GDP总量及增长率位居前列。

多年以来,全省GDP排在广东、江苏和山东之后,排名第4。

按可比价格计算,从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达到12.14%,高于全国年均增长率3.6个百分点。

浙江省也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原材料、能源严重依赖省外市场供应。

以能源生产消费为例,浙江省能源自给能力很低。

1990年,能源消费依赖度为88.4%,到2008年,依赖度达到91.87%。

基于资源环境的现状,浙江省发展经济必须克服环境资源的约束。

浙江省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等多方面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全省单位GDP能耗由1990年的每亿元3.02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559万吨标准煤,年均降幅为3.61%。

鉴于以上的背景,正确认识和评价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浙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究竟是怎样?

为了解释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合适的计量模型分析浙江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便从定量角度较为精确地揭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方向与程度大小,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动态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48)在其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中谈到,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总产出跨时期增长,通常用一国的实际GDP(或潜在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

而有“GDP之父”之称的库兹涅茨(1989)在《现代经济增长:

发现与思考》一书中指出:

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各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相应调整的基础上,表现为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人均商品和劳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新制度经济学的领军人物诺斯(1937)则言简意赅地说:

“谈到经济

增长,我们指的是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

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得更快。

2、经济增长的源泉研究

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从来都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问题,对它的不同解答,诞生了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是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大卫.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认为,生产技术进步抵消报酬率递减规律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而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书中强调资本家的投资和企业家的经济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约瑟夫.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这里的创新不仅包括创造新的生产技术,也包括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新的材料以及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卢卡斯(1988)则认为,人力资本溢出才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使得这个社会的生产率提高。

Aghion,Howit(1992)提出了“创造性毁灭”概念,认为技术进步就是新技术替代和破坏旧技术体系的过程,而这种不断的“创造性毁灭”使得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经济增长贡献因素的实证研究

实际上,从库玆涅茨(1953)和丹尼森(1962)开始,就有众多研究是对各国各地区进行贡献因素的实证研究。

Young(1995)对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发现这些国家的增长更多是依赖要素投入,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超过50%,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

他随后(2000)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

Abhiji(t2000)通过分析,发现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King,Levine(1992)验证了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Jones,Williams(2000)实证分析了美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这些实证研究本质上是对经济增长模型的某个因素,特别是技术进步因素进行分解,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

王小鲁、樊纲等(2009)通过重构卢卡斯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三十年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

通过分析,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TFP增长对GDP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资本增长仍然对经济增长起主要作用,但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将被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所取代。

他们还提出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大大阻碍了TFP的增长,消费率持续走低将影响到经济效率,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研究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分析和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认为经济危机虽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但中国的主要挑战是来自内部的,只要很好的克服了内部的不利影响,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的。

4、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相关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很早就有人研究,克鲁格曼(1994)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因素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高增长是要素投入拉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因此,他认为,中国的高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

Garnau(2005)则认为,只要具备相关条件,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就会自然出现,而不是什么“奇迹”。

这些条件包括存在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率的国家,以保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交易环境;存在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以及与国际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市场的深层次结合;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平均收入上的差距也会给后者提供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

而中国正是由于具备了上述有利条件,才保持了长年的高速增长。

他还认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即使不是国家政策的首要目标,也是其核心目标。

拉迪(2006)从投资、消费、商品和服务净出口三个方面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他认为,扩张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消费与投资相比,其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性在减少,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成为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源。

他认为,中国经济要想保持可持续增长,就应该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变到消费驱动型增长。

易纲(2003)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宏观好,微观不好”,并从经济体制方面分析了原因。

但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改进,“微观不好”的制度层面已大有改观,但微观的效率方面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的一个制约因素。

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05)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是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高储蓄的良性循环,而是高投资—高成本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文章分析了这种模式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根据这些条件的变动分析增长的可持续性。

他们认为,应该从提高投资效率入手,提高TFP进而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动态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时,一般把资源演绎为单纯的生产成本问题,自然资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重视。

资源约束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资源供给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开发利用难度提高以及资源禀赋所引起的资源供不应求和供给过剩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即“供不应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这种约束属于数量控制约束。

另一方面是由资源禀赋优越引起的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即所谓的“资源诅咒”,属于质量控制型约束。

1、资源瓶颈的形成原因

(1)人均自然资源占有率偏低

吕铁(2004)认为,从资源总量看,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从人均资源量来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国,尤其是一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紧的资源约束问题。

(2)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朱锦昌(2005)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

张晓平(2005)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55,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

2001—2002年,我国GDP增长8%,能源消费总量增长9.7%,电力消费总量增长11.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高达1.21和1.46,从而引发全国性的能源供应紧张。

2、资源瓶颈对经济的影响

(1)经济增长速度将大幅滑落

王大用(2005)认为,我国经济正在向投资膨胀和产业结构高度重型化转变,由此引起的高消耗、低资源利用率以及环境污染的威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形成强烈的矛盾冲突。

我国的经济发展重新步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模式,它带来的资源约束,很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滑落,使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长时间的衰退。

(2)资源价格大幅上涨

金碚(2005)认为,我国对资源产品的需求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2004年,钢铁、铜、镍、铝、镁、锡、铅、铂、金等矿产品价格上涨,许多矿产品价格创多年来历史最高记录,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致使需求量猛增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

王大用(2005)认为,近几年资源价格暴涨,国内煤炭价格比3年前翻了一番以上,国际铁矿石价格2005年以来上涨了70%,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都或多或少与我国的国内需求过快增加有关。

(3)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消耗国外的资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冯飞(2003)认为,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超过55%,由此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大问题。

(1)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

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短期和局部的供应短缺,敌对势力也可能对石油供应造成威胁。

(2)国际上的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降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也可能造成国内石油行业的亏损。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动态

从能源的发展历程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不论是形态还是数量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1、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早在1978年,Kraft(1978)采用美国1947~1974年间的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最早发现GDP决定能源的消耗水平。

这种单向的决定关系意味着实行节能政策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

但是,Akarca等利用同样的数据,将时间间隔改成2年,得出了二者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

WankeunOh,KihoonLee(2004)应用“二元时间序列模型”进行“Granger检验”,对韩国1981-2000年的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从短期来看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结论;而从长期看,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则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ShyamalPaula,Ra-bindraN.Bhattacharyab(2004)应用“Engle.Granger协整方法”结合“标准Granger因果检验”对印度1950—1996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双向因果检验。

国内许多学者也将Granger检验分析运用于我国,得出了与国外学者相同的结论。

赵丽霞等(1998)利用C-D生产函数建立向量回归模型,分析了能源与经济增长点关系;张明慧、李永峰(2004)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能源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得出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

然后,进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的计量分析,测度能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探求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深层关系,提出发展我国能源经济的战略性措施建议。

杨文培(2005)探讨了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点互动关系;郑长德(2007)采用边际能源消费指标(每单位增长的GDP需要消费的能源数量)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点关系进行衡量,得出了1998年以后GDP是伴随着更多的能源消费而增长的结论。

2、通过协整方法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Asafu-Adjaye(2000)基于协整性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显示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能源消费对GDP的因果关系,以及菲律宾和泰国两国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欧晓万(2008)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1978~2006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由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的增长也是单向的能源消费的Granger因,但第二、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分析结果还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上述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即节能政策在中国是可行的,在长期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3、通过其他方法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西蒙(Simone)和尼古(Nguyen)等人将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引入生产函数,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分析经济的动态过程,通过严格的数理推导,得出了经济体的平衡增长路径和稳态时鞍点的存在性。

尼古和万(NguyenandVan)认为,如果经济体中存在一个社会计划者,通过合理安排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经济体可在最优路径实现持续发展。

蒋金荷(2004)首先对能源效率、节能的内洒进行界定,从能源物理效率、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能源效率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先进能源效率水平国家的差距,基于产值能耗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的主要策略。

李金铠(2005)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然后从我国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入手,阐述了我国要构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刘朝明、曾胜、刘博(2006)利用C-D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新的计量经济模型,并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揭示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客观比例关系,并提出了使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合理比例与良性循环的政策建议。

于渤等人(2006)建立了同时考虑能源资源耗竭、境阀值限制与环境治理成本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即能源耗竭速率、污染治理的投入比例与经济增长之间应满足的动态关系,其结论是,开发化石能源的替代产品是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提。

彭水军(2007)扩展了基于水平创新的四部门增长模型,探讨人口增长、资源耗竭、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他认为,分权体制下的市场均衡往往是非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分权体制会导致垄断定价和外部性,造成效率损失。

政府对经济的适当干预是必要的,政府对中间产品的购买及研发补贴,可以提高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增长率。

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R&D产出效率,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资源消耗、人口增长的负效应,进而维持经济发展。

邵帅(2009)将一个被动接受技术外溢的劳动密集型的自然资源开采部门引入增长模型,认为资源开发对技术创新具有挤出效应。

优越的资源票赋和较高的资源价格会吸引人力资本从事简单的初级资源开采活动,从而减少了制造业和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配置,抑制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李小健(2009)借助灰色相对关联度技术,对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势分析并找出该灰色系统中的准优特征和准优因素,即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和能耗最小的因素,这对于把握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力度,提高单位能耗的经济效益,进而完成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合适的计量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便从定量角度较为精确地揭示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大小,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持续发展。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现状,同时还对省内199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情况作了描述性分析。

本部分还针对省内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传统的指标分析和关系波动变化的原因分析,进一步评价浙江省近年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

第三部分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计量实证的分析。

由于初步描述统计分析无法精确地揭示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更无法准确地衡量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的大小。

因此本部分运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等工具来探讨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并结合浙江省能源消费的现状对浙江省能源消费及构成的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出评价及相关政策建议,为我省的能源消费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增长指明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检验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如论文中在探讨1990年至今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等与经济增长分别作计量检验并比较各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

2、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是文章主体部分采取的方法,运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检验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而规范则是对浙江提出相关能源消费政策上采用的方法。

3、由初步描述分析到现代计量经济学手段对能源消费及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由浅至深的分析。

初步描述统计采用数据图表分析的方法,直观地表达能源消费及其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现代计量经济手段则运用Eviews软件得出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的相关结论。

(三)研究难点

本文的研究难点在于相关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经济应用研究不但要有理论分析更要有相关数据的分析。

由于浙江统计数据保存的不规范,导致了其数据的不完整,尤其是20时世纪90年代之前的数据的缺失。

此外,对于采用何种实证分析方法也是本文章的一大难点,因为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国内外的经济学家还没达成认识的一致。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了解浙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及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及计量方法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从而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或应用方面的参考。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年10月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10年11月下达任务书;

2010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2011年3月上交论文初稿;

2011年4月论文修改和完善;

2011年5月上、中旬论文定稿、评审;

2011年5月下旬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泽.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概念[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7):

23-24.

[2]王小鲁,樊纲,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

(2):

63-64.

[3]Krugman,Paul,“TheMythofAsia’sMiracle”,ForeignAffairs,November/December,1994,73(6).

[4]Palley,Thomas“,ExternalContradictionsoftheChineseDevelopmentModel:

Export-ledGrowthandtheDangersofGlobalEconomicContraction”,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2006,15(46):

69-88.

[5]Lardy,R,Nicholas“,China:

TowardaConsumption-DrivenGrowthPath”,PolicyBriefsin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6,9.

[6]易纲.理解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3

(2):

86-87.

[7]中国社科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5(10):

231-232.

[8]吕铁.缓解资源约束促进产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6):

75.

[9]朱锦昌.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J].理论前沿,2005(6):

99-100.

[10]张晓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

(2):

274-275.

[11]刘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步入歧途[N].中华工商时报,2005(3):

43-44.

[12]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61-62.

[13]段树军.中国能源战略要实现转型——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冯飞研究员[N].中国经济时报,2003(8):

45-46.

[14]KraftJ,KraftA,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andGNP[J],EnergyDevelopment,1978(3):

401-403.

[15]A.Grimaud,L.Roug'e.PollutingNon-renewableResources,InnovationandGrowth:

WelfareandEnvironmentalPolicy[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04,27(4).

[16]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

[17]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工业技术经济,2004(8):

23-24.

[18]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

56

[19]郑长德.《中国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民族出版社,2007:

53.

[20]JionAsafu-Adjaye.Therelationshipbetweenenergyconsumption.energypricesandeconomicgrowth:

timesertesevidencefromAsiandeveloping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0,22:

615-625

[21]欧晓万.《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研究》.学术论坛,2008(8):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