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6343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docx

整理《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

毛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

《毛诗》于汉末兴盛,取代前三家而广传于世。

《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

作者不详,约成书于西汉,很可能经过东汉经学家卫宏修改。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

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

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

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

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

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

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

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

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雅”。

“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

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

“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

(“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

“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

《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

《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

释义:

《毛诗序》①:

《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所以风天下⑤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①毛诗序:

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

《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

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称颂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这种解释其实是牵强附会的。

汉儒往往如此。

  ④风之始也:

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

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

”这是有违原意的,但汉人往往从教化的角度对诗句作牵强乃至歪曲的解释。

  ⑤风:

读去声,用作动词,教化之意。

  ⑥用之乡人焉:

相传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乡人”,指百姓。

《礼记·乡饮酒礼》载:

乡大夫行乡饮酒礼时以《关雎》合乐。

所以《正义》释“用之乡人”为“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

  ⑦用之邦国焉:

《仪礼·燕礼》载:

诸侯行燕礼饮燕其臣子宾客时,歌乡乐《关雎》、《葛覃》等。

故《正义》释为“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

  ⑧动:

感动。

  ⑨化:

感化。

  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

   

  ①志之所之:

之,《说文》释为“出也”;句意诗乃由志而产生。

  ②“情动于中”以下五句:

意指心中有情感而后用语言传达出来;意犹未尽,则继之以咨嗟叹息;再有不足,则继之以永歌、手舞足蹈。

“永歌”,引声长歌。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②;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

先王以是经④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①声成文谓之音:

声,指宫、商、角、徵、羽;文,由五声和合而成的曲调;将五声合成为调,即为“音”。

  ②乖:

反常。

  ③莫近于诗:

莫过于诗。

指诗最具有“正得失”等之功能。

  ④经:

常道,用作动词,意为使归于正道。

  故诗有六义①焉:

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⑧上。

主文而谲谏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⑩作矣。

国史⑾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⑿;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⒀。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⒁。

是谓四始⒂,诗之至也⒃。

   

  ①六义:

《诗序》“六义”说源于《周礼》“六诗”,《周礼·春官·大师》载:

“大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但因对诗与乐的关系理解有异,故二者次序有别。

《正义》释“六义”为:

“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对于“六义”,至今尚有不同的理解。

  ②风:

与“雅”、“颂”为一组范畴,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据下文的解释,同时又含有风化、讽刺之义。

  ③赋:

与“比”、“兴”为一组范畴,指《诗经》的铺陈直叙的表现手法。

郑玄注《周礼·大师》说: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朱熹《诗经集传》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④比:

比喻手法。

郑玄《周礼·太师》注:

“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诗经集传》: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⑤兴:

起的意思,指具有发端作用的手法。

朱熹《诗经集传》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发端有时兼有比喻的作用,有时只为音律上的需要,而无关乎意义。

古代“兴”义幽微,历来理解颇多分歧。

  ⑥雅:

指雅诗。

据下文的解释,有正的意义,谈王政之兴废。

大小雅的配乐,时称正声。

粱启超《释四诗名义》说:

“‘雅’与‘夏’古字通,……雅音即夏音,犹言中原正声云尔。

  ⑦颂:

指颂诗。

据下文的解释,有形容之意,即借着舞蹈表现诗歌的情态。

清阮元《释颂》认为颂即舞诗。

  ⑧刺:

讽刺。

  ⑨主文而谲谏:

郑玄注:

“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

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也。

”此言当其“刺”时,合于宫商相应之文,并以婉约的言辞进行谏劝,而不直言君王之过失。

  ⑩变风变雅:

变,指时世由盛变衰,即“王道衰、礼义废”等;变风,指邶风以下十三国风;变雅,大雅中《中劳》以后的诗,小雅中《六月》以后的诗。

二者虽有个别例外,但变风变雅大多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相当于上文的所说“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⑾国史:

王室的史官。

《正义》引郑玄言:

“国史采众诗时,明其好恶,令瞽蒙歌之。

其无作主,皆国史主之,令可歌。

  ⑿“是以……谓之风”:

这句是对“风”的解释。

“一国”,指诸侯之国,与下文“雅”之所言“天下”有别,表明“风”的地方性;“一人”,指作诗之人。

《正义》解释说:

“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故一国之事系此一人使言之也。

  ⒀“言天下”至“谓之雅”句:

这是对“雅”的解释。

《正义》说:

“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⒁“颂者”句:

这句是对“颂”的解释。

形容,形状容貌。

此句说“颂”是祭祀时赞美君王功德的诗乐。

  ⒂四始:

《正义》引郑玄言:

“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

”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毛诗序》开头说《关雎》“风之始也”,实袭《史记》。

  ⒃诗之至也:

诗之义理尽于此。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①。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②。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③。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④。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⑤。

是《关雎》之义也。

   ①“然则《关雎》”数句:

《麟趾》,即《麟之趾》,是《国风·周南》的最后诗篇。

《正义》说:

“《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

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句:

这句解释《周南》之“南”的含义。

《正义》说:

“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于南方故也。

”《毛传》也说:

“谓其化从岐周被江、汉之域也。

  ③“《鹊巢》《驺虞》”句:

《鹊巢》是《国风·召南》的首篇,《驺虞》是其末篇。

《正义》说:

“《鹊巢》《驺虞》之德,是诸侯之风,先王、大王、王季所以教化民也。

诸侯必贤召公,贤人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召南》”句:

《周南》,《国风》的第一部分,共计十一篇;《召南》次《周南》之后,计十四篇。

《正义》说:

“《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之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

⑤“是以《关雎》”句:

这句是揭示《关雎》的主题。

《论语·八佾》: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处所言即本于孔子的观点。

 

 一、关于《毛诗序》

《毛诗序》吸取了传诗经生们的意见,阐说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可以看作是先秦儒家诗论的总结。

二、诗歌的特征是“诗言志”,三、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四、诗歌的社会作用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毛诗序》还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毛诗序》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抒情言志的特征论述了诗、乐、舞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使诗的特征、情志合与诗乐舞三位一体。

汉代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毛诗序》,这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毛诗序》发展了儒家诗论,其理论内容主要是三方面:

(1)提出了情志并重的观点,这对于先秦的“诗言志”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有其特别的理论内涵及意义。

(2)发展了孔子关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观点,进一步强调诗的“风化”、“美刺”的作用。

(3)总结了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诗之“六义”:

风赋比作兴雅颂。

《毛诗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

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

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

其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

我们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

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

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乐记》。

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

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

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

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

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

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大纲要求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

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

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

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

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

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

这一观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4)环境保护验收。

文学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毛诗序》具有特殊意义。

尽管它文字篇幅不长,不过区区六七百字,但却是一篇具有开创意义的不折不扣的诗歌理论专论文章,内容极为丰富。

在短短几百字中,《毛诗序》对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等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明晰的阐述。

宋代有人问程颐:

“诗如何学?

”他回答说:

“只在《大序》中求”。

犤1犦由程颐的这个说法可知,《毛诗序》的历史地位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长期以来,在诗坛上,无论是诗人们进行创作还是批评家进行批评或者理论家进行研究,无不把《毛诗序》作为自己的重要理论依据。

实际上,《毛诗序》已经成了我们的理论经典,指导着我们的创作与批评。

因此,我们的诗歌的成长发展,艺术特色的形成,诗文化的创建,都与《毛诗序》分不开。

尤其是我们的诗歌的艺术审美,独具特色,对于我们的独特的诗文化的形成,以致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形成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诗序》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管理

二、安全预评价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环评机构”)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以下简称“环评资质”),经国家环境保护部审查合格,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后,方可在环评证书规定的资质等级和评价和范围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

除了房地产市场外,在不同职业和地点的工资差别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形。

D.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毛诗序》是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诗歌专论。

即此而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上所具有的开创之功,已经是十分令人瞩目的了。

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并且明确地将情与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论述产生诗歌的动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念。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管理

  《毛诗序》毕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把儒家的诗教说教条化了,所以有些观点是错误的。

但是《毛诗序》在我国诗歌创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奠基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理解诗义、指导创作起过重要作用。

它终究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

 

1)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在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毛诗序》完全体现了儒家文以载道的思想,体现着儒家对中国文学有社会教化功能,对文学有规范和要求的作用,对文学本质的指导。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分级审批

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4]。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

风,就是“讽”,就是“教”。

“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

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注释】

  

  [1]风:

这里指《国风》,《诗经》里的《国风》是指各地的民歌民谣。

  

  [2]风:

这里的“风”即现在的“讽”,动词,是委婉地劝告的意思。

“风”有两种用法,读音也不一样,注意区分作为名词的“风”与作为动词的“风”的区别,凡是诵本教材上“风”旁注“讽”字的,即读作“fěng”,劝告的意思。

  

  [3]乡人:

乡间百姓,与“邦国”相对。

邦国的本义是指都城,大者为邦,小者为国,后指都城所统领的封地和疆域等。

  

  [4]志:

心意,情感。

之:

到达,所致。

  

  

  【点评】《毛诗故训传》在《诗经》每篇的原文前都有一些序言性质的文字,世称“诗序”。

而《关雎》原文前的这篇序言属篇幅最长,历史上称《关雎》前的序为“诗大序”,其他为“诗小序”。

《关雎》前的“诗大序”看起来也是一篇总序,所以历史上又称《毛诗序》。

这篇序的第一段,主要强调人的情感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强调喜怒哀乐必然通过“言→嗟叹→咏歌→舞蹈”等感情逐渐浓烈的行为表现出来,此正应了《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礼记·乐记》“诗言志,歌咏声,舞动容,三者本乎人心”的基本道理。

  

  

  第2课【原文】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2],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

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

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注释】

  

  

  [1]“声”、“音”两字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音”是指丝、竹、金、石、匏、土、革、木八种乐器的奏音。

《说文解字》说“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意即内心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诗歌、音乐等调节和表达出来。

  

  

  [2]经:

经纬、治理的意思,动词,本义是织丝(“纬”指织横丝,“经”指织竖丝)。

  

  

  第3课【原文】

  

  

  故诗有六义焉[1]: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2],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3],而变风变雅作矣。

  

  

  【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

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