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1407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组

课题名称: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型:

习题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牛顿第二定律之后,规律的应用就成为学习过程的突出主题。

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对其内容、条件、范围进一步明确。

能够在问题求解中区分“已知受力求运动”和“已知运动求受力”两类基本问题,并归纳出各自的求解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学习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重点) 

2.知道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加速度是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桥梁。

(重点)网Z,X,X,K]

3.记住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例题分析、讨论、练习使学生掌握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2.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图分析、完善步骤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受力分析、运动规律的描述以及力和运动关系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易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通过例题的求解归纳求解思路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适应。

在通过实验寻找力、加速度、质量三者关系的时候,已经有过科学探究的经历。

但是,学生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物理学科模型的能力还不强,尚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策略、教学资源

讲练结合、小组讨论、

多媒体课件、学案

五、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复习旧知识: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3)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么?

评价学生的回答

板书:

力和运动的知识框图

引导、鼓励学生寻找物体受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联结点;将力和运动知识框图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中介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

利用上述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物理问题?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找小组代表给出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给出解题步骤:

课件展示

1、选取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运动分析

3、正交分解、

4、列式求解

活动二:

体验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学生阅读例题,鼓励学生出运动情景。

教师画出运动场景图,引导学生分析:

A---B做匀加速,B---C做匀减速,加速阶段的末速度与减速阶段的初速度相等。

提出问题:

问题

(1)属于哪一类问题?

怎样求解问题

(1)中的加速度?

步骤是什么?

同学之间相互检查受力分析图是否正确,表达式是否规范。

板书:

mgsinθ-f1=ma1

N1-mgcosθ=0

f1=μ1N1

要求学生数学运算求出结果,由学生作答结果。

提问:

问题

(2)属于哪种类型?

教师分析:

AB段的匀加速可求B点速度,BC段由速位关系式可求加速度,在BC段对物体受力分析可求f,进一步可得摩擦因数。

板书:

v

-0=2a1LAB,

v

=2a2L

联立解得a2=5m/s2

f2=μ2mg=ma2

解得μ2=0.5

引导学生回顾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求解过程,鼓励学生归纳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总结:

由力求运动:

受力分析---正交分解---F合---a---v,s,t

由运动求力:

运动学公式---a---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力学未知量

活动三:

分析题目变式二

要求学生阅读题目,能判断出属于动力学的哪一类?

走到学生中间,给小组指导

鼓励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木块,木板受力情况,特别注意摩擦力方向。

结合运动场景图理解相对运动。

问题

(1)由小组长代表组内发言,不同意见的小组补充,教师做出评价。

问题

(2)教师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所以由运动学求得的应该是对地位移,木块木板位移差是木板长度。

引导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走进学生中间个别指导。

拓展:

若木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为0.04,上面两个问题又应该怎样求解呢?

利用投影展示存在问题的各种求解格式,发动学生指出各自的不足;展示合格的求解格式,要求学生与自己的对照

活动四:

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

两类运动学情况:

1.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求解加速度是关键,是联系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回忆、回答,参与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

 

思考分析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讨论得出可以解决的两类基本问题并作答

 

由力求运动

思考、讨论、发言,最终确定解决方案:

对物体力分析,正交分解求合力,由牛二求得加速度

 

相互纠错,改错。

按照分析思路求解题目,整理解题步骤。

小组讨论

 

讨论总结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发现加速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

小组代表作答,不同意见补充

组内讨论,得到解题思路。

分别对木块木板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得各自的加速a1a2

 

规范解题步骤

 

对问题作答

 

总结收获

复习旧知识建立知识体系,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形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问题的大致思路

 

规范学生书面表达

 

通过总结理清思路,通过运用加以巩固

对问题二意见不同,有争执,增加印象

 

及时练习,巩固提升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却这节课的任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设计评价反思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图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非常重要。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受力分析、运动规律的描述以及力和运动关系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易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通过例题的求解归纳求解思路的学习方法已经比较适应。

在通过实验寻找力、加速度、质量三者关系的时候,已经有过科学探究的经历。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学生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抽象物理学科模型的能力还不强,尚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它是连接力与运动的桥梁。

通过本节课专题的训练,学生能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运动学的相关知识。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重要的是分析过程、建立图景,抓住运动情况、受力情况和初始条件,依据定律列方程求解.但学生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是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中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在前两节探究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展示了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解决动力学的前提.找到加速度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解题时应抓住“加速度”这个桥梁不放,确定过渡方向。

学习中要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应该加以强化,练习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循序渐进,重在落实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评测练习

一、例题精讲

如图所示,在海滨游乐场里有一种滑沙运动.某人坐在滑板上从斜坡的高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斜坡底端B点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到C停下来.若人和滑板的总质量m=60.0kg,斜坡的倾角θ=37°(sin37°=0.6,cos37°=0.8),AB长度50米,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求:

(1)若滑板与斜坡滑道间摩擦因数为0.5,求人从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

(2)若由于场地的限制,水平滑道BC的最大长度L=20.0m,求滑板与水平滑道间的摩擦因数.

 

二、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的斜向右上方的拉力F=1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物体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求:

5s末物体的速度大小和5s内物体的位移。

(sin3

7°=0.6,cos37°=0.8,g=10m/s2)

 

变式训练2:

如图所示,长为L=6m、质量为M=4kg的长木板放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有一大小可忽略、质量为m=1kg的物块,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开始时物块与木板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物块施加方向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8N,使物块在木板上滑动起来,取g=10m/s2.

求:

(1)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2)物块从木板左端运动到右端经历的时间.

 

变式训练3:

一辆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4s内通过8m的距离,此后关闭发动机,汽车又运动了2s停止,已知汽车的质量m=2×103kg,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求:

(1)关闭发动机时汽车的速度大小;

(2)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3)汽车牵引力的大

小.

 

变式训练:

4:

一斜面AB长为10m,倾角为30°,一质量为2kg的小物体(大小不计)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如图所示(g取10m/s2)

(1)若斜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小物体下滑到斜面底端B点时的速度及所用时间.

(2)若给小物体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恰能沿斜面匀速下滑,则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是多少?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反馈:

学生容易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内容、表达式,但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力与运动习题,缺乏清晰的解题思路,还不能熟练地准确的判断力与运动问题的类型,我应该再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进一步学习物体的受力情况,并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重点) 

2.知道动力学的两类问题: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加速度是解决两类动力学问题的桥梁。

(重点)网Z,X,X,K]

3.记住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