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09605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docx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简案职称答辩

1为你打开一扇门

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2、学习本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阐述道理的方法。

2、认识阅读文学作品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门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奇珍异宝。

从今天起,老师也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就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这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呢?

怎样才能找开这扇门呢?

下面咱们一起到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去找答案。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赵丽宏

赵丽宏:

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生于上海。

“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发行。

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

本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扫除文学障碍。

5分钟后展示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准确,边读边标出你认为重要的或优美的值得积累品味的关键词、句;并谈谈你对题目“”中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

你指谁(自由发言)

4、精读品析:

再次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它有什么魅力)?

---走进了文学的大门,就可以....(书中)

2)怎么样才能打开这扇大门呢?

---只要你愿意...;只要我们愿意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一定能打开这扇文学之门

3)、品析第四段:

本段中,作者围绕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及文学与人的发展关系来说的。

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你觉得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理清全段十三句之间的关系)一至四句,由“文学”谈到“民族的文学”,谈到“优秀的文学”,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及其丰富的内涵。

五至十一句阐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这一层先正面讲阅读文学作品听意义,一是增长人的知识,文中用了四个“了解”作具体阐述;一是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文中用了四个“积累”作具体阐述。

接着从反面阐述,指出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不管他的学...野蛮人。

这一论断,发人深省。

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指明了方向,这一段的最后两句对全段作了小结。

4)你怎样理解:

有人说...野蛮人。

---文学作品的最大功能便是让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而一个人就算有再高的学位,他不读文学作品中,他只有智商而没有情感,他便称科上是“野蛮人”,这种说法,道出了对文学一无所知的人的本质特征。

(强调文学对塑造一个人的人格的影响。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要多读名著,用文学的魅力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你觉得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6、既然文学这么重要,阅读文学作品有这么多的益处。

你一定读过不少文学作品吧,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文学给你带来的感受。

例:

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作,我们常常被它的优美意境所陶醉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嫉恶如仇,武艺高强,活泼可爱,顽皮。

沙和尚:

憨厚老实,善良忠诚,任劳任怨

〈三国演义〉诸葛亮:

博学多才,神机妙算,忠心耿耿

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李白〈静夜思〉举头..低头...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7谈谈本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逐步走进文学的大门。

--词汇丰富,用语灵活,体现了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高超水平。

---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

 

 

2繁星

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一、导入新课: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

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

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

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

你产生了怎样的假想呢?

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你们可以伴着音乐尽情畅谈你遥望星空时的假想和感受,(播放《秋日私语》)

生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师评价,是否有丰富的遐想,语言表达是否流畅)

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感情表达也很到位,说明你们都是情感很细腻的人,而且对外界事物敏感而好奇,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品质,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这份纯真和美好。

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许多年前,十九岁的巴金在去欧洲的轮船上也曾仰望星空,星空在他年轻的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想,他把自己对繁星的感悟写在了《繁星》这篇优美的散文中。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金的《繁星》

1、简介作者作品

巴金:

(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教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

被兴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2、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美丽的星空在年轻的巴金心中激起了许许多多的感想,为了让我们也能分享巴金的这份感悟,下面我们开展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看看谁最能走进青年巴金的心灵,感受到星空的那种美妙。

要求:

学生分组朗读,推荐代表。

各组展示,学生评委打分、点评并推荐最佳朗诵者(可配乐)。

颁奖:

最佳音色奖、最佳表现奖、最佳感情奖

4、刚才,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聆听了几位朗诵家的深情朗读,我们已经陶醉在夜的梦幻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灿烂的星空,仿佛捕捉到了作者的情怀。

下面,让我们再次细读文章,研究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样的画面的。

请说出作者具体描述了几次看繁星,每次看繁星的时间、地点有怎样的变化?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具体描述了三次看繁星的情形。

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庭院);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菜园);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其中...有一夜在船上),这三次是按照时间顺序,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的。

5、作者每次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三次看星的情况和感受会不相同?

---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夏夜在庭院中纳凉时...怀里似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星天比做母亲,小时候仰望星天的感受是甜蜜、温馨的,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第二次看星是在南京住的地方,“星光在...它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作者把星星比做朋友,并和它们谈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情;第三次是在海上赴法‘向西方找真理“的途中,内心充满激情,无比美好“我望着那许多...母亲的怀里了”这里写了海上望星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惬意、依赖)的感受,侧重表达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由于是以时间为顺序,不同的原因显然是随着作者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总之都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6、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侧境,美妙无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的真实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上做虚实结合,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描写,细细品味。

---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陶醉于迷人的星天景象的心情,使文章富有情趣。

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除了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外,作者还大量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述的星夜美景如在眼前,请你从文中找出并赏析

结:

同在一片天空下,我们与作者共同拥有着繁星闪烁的星空。

可是在我们眼中司空见惯的星星、星空在作者笔下仿佛有了生命似的,成了我们的朋友、母亲。

是什么让繁星这么多姿,这么富有生命?

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爱星天的感情融入了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带我们走进了如梦般甜美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向巴金学习吧,做一个热爱美好、追求美好,展示美好而又感情丰富的人吧!

 

3冰心诗四首

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3、体会这三首诗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导入:

从我们出生到现在,不知不觉十几年过去了,在你成长的历程中谁最重要?

妈妈!

生活中,你发现妈妈的哪些举动体现着母爱呢?

请大家静想一下,还记得一些赞美母亲的诗句或是歌曲?

(孟效《游子吟》)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它平凡而伟大,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一首短诗《母亲》,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谢

了解作者冰心:

(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

因其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爱戴。

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她的散文具有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的成就更高。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她写作了许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母亲》

1、导入:

这首诗是作者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写下的。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诵读这五行诗,以此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浓厚情感。

2、指导诵读:

音准、停顿、感情

3、诗中的“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4、结:

这首诗洋溢着母爱的温情,它激发着我们去感受母爱、体验母爱,调动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母亲的那份依恋,同时能让我们很好地回味、反思自己如何去回报母亲、热爱母亲。

 

《纸船》

1、导入: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冰心奶奶留给我们一句世纪遗言: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她用爱抒写的小诗(纸船》

2、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邮轮上,远离亲人,驶向陌生的国度。

诗人因强烈地思念祖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因而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而孤独忧伤的;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的(指导诵读:

音准,节奏停顿、重读、轻读、感情(低沉而富有深情))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朗读《纸船》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研讨、讨论,交流、展示

1)、诗人为什么要叠纸船并把它抛进海里?

--诗人在船上无法与母亲互通音讯,只能幻想抛进海里的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一颗爱心漂到母亲的梦中

2、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而且这种感情由来已久?

3、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粘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因为诗人心中保存着永远的希望

4)、第二节中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进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道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着,在表达自己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5、全诗的点晴之笔是哪一句?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悲哀归去。

6、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悲哀?

--因为与母亲远隔千山万水,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思念而不得见很是难受,所以“含着泪”“悲哀”

7、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

9、本诗以“纸船”为题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纸船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4安恩和奶牛

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1、导入:

导语:

同学们,本单元赵丽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我们徜徉于文学世界,开始亲近文学,巴金的散文《繁星》语言感情真挚,他笔下的星星仿佛有了灵性,让我们浮想联翩;冰心的诗歌召唤我们内心的爱,让我们明白只有奋斗、牺牲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今天让我们再来领略文学的另一样式——小说的无穷魅力!

(本书课题《安恩和奶牛》)

简介小说

2、作者简介

3、生字词

4、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来到集市,许多人出了极高的价钱想买下这头健实的牛,但老妇人却拒不出售。

5、小说塑造的人物是谁?

安恩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

课文是怎样描写安恩老太太的?

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第一段,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安恩的贫穷但勤劳、朴实、腼腆、羞怯、温和的性格特点。

6、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

这暗示了什么?

---第二段

7、奶牛和安恩的关系和谐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8、老妇人为什么拒不出售奶牛?

--(最后一段)--因为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孤单,她想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9、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点明了安恩来集市的目的是为了让奶牛和同伴聚聚、散散心,其实小说对此早已埋下了伏笔,请从选文中找出来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10、作家创作总要体现他的思想或感情。

这篇小说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说通过叙写一位老妇人对自己奶牛的关心,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特殊感情,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要善待动物、动物同样也有感情,人应该和动物、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像安恩一样,有一颗爱心、就算是一头奶牛,我们也要学会关爱。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的主题。

--作者通过安恩老太太与奶牛的故事,表现了老太太富有仁爱之心,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重视动物的情感需求。

安恩对待奶牛已经超越了人和动物的关系,安恩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和尊重,她不仅关心奶牛的吃喝,还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可谓爱心无限。

11、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例:

文中安恩反复说那牛“不卖的”,一方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为下面的吐露真情作铺垫,同时也体现了她与奶牛的不同寻常的关系。

 

5-古代寓言二则

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2、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翻译课文,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知道两篇寓言的寓意

1.导入:

讲寓言故事…有个楚国农夫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

.,这个故事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存在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像这样的故事叫寓言,寓言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明白易懂的故事使人们明白一个深奥的生理哲理或道德教训。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

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根据你平时的积累,说说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说出寓言给你的启示。

今天我们再来听两个故事,想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古人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1)自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得通顺流畅,并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5分钟

2)互读:

组内自由结合,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论,尽可能解决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出互读产生的新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5分钟

3)、听读,认真听读,注意读音和停顿,语气,语调。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刚才的赏读课文,同学们既对文章大意有所了解,也一定在词句文意上产生了不少疑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合作析疑吧。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可结合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向其他同学或老师求教。

8分钟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提交班级交流,集体释疑。

(能释疑者加分)

4、通过翻译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对文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加上自己简短的启示。

5、你觉得《郑》和《刻》中的郑人和楚人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

这个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对你有什么启示?

---买鞋子之前量一量自己脚的尺寸,做到心中有数,也不是不可以,但这个郑人后来把量好的尺寸当作衡量鞋子是否合脚的唯一依据,就显得愚蠢可笑了。

/一不小心把剑坠落江中,他不是立即跳入江中去捞,而是用刀在船上刻上记号,等船停下后再按照这个记号下水找剑,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6\师小结:

无论是《郑》还是《刻》都是虚构的作品,换句话说,这二则寓言中所说的人和事,都不是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的傻瓜和这样荒唐的事。

作者虚构这一类故事只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给人以启示。

这两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人物不同,但寓言基本一样,都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和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同的蠢人。

8、这节课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大家表现得太棒了!

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尽显“风流”了呢,请你掩卷深思后,与同桌交流,将你这节课的收获和还需改进的地方写下来。

总结经验,及取教训,相信你下一节课定会表现得更棒!

 

6往事依依

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值青春年少,拥有着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聪慧的头脑。

可以说是拥有着金色的年华,但是有许多同学却并没有认识到这段时光的美好,是否真要等到时光流逝之后再来追悔呢?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看看她是怎样度过她的金色年华的,了解她年少时的美好经历对于她今后人生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于漪老师所写的加快少年时光的文章---

二、生字词

三、分析:

1、从题目上就可以明白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往事,文章语言浅显易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出文章所包含的作者的深厚的感情。

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2、给文章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我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二(2-6)文章的主体部分,觉悟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的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三(7)篇末点题,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3、你觉得首尾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首段扣题是为了此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4、作者在这几件事中表现出了少年时代的哪些乐趣?

表现了作者哪些浓厚的感情?

1、看山水画(2段)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

2、读《评注图像水浒传》(2段)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好读书,善品味

3、读《千家诗》(34)写朗诵诗词,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乐。

4、听国文老师上课,写吟诵诗句,深受感染之乐,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四件事来进行回忆?

这些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读书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这些事让我喜爱上了文学并走上了文学之路

6、作者写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少年时的读书的爱好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是我成长的源头。

(同时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立志做有作为的人,必须自觉、主动、认真地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明为人之理,通处世之道)

7、其实,无论是看画、读诗还是听课,都是在受着美的熏陶和体悟高尚的情感,这都使作者一生受用不尽。

那么,在你的经历中,哪些书籍对你的成长产生过影响?

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8、课文第五段作者摹写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情态,使学生深受感染。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细心体会他们的讲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不同:

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同:

......后来,读了辛弃疾的词每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总结:

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能够有如此造诣,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和她少年时代如痴如醉地读书有很大关系。

希望同学样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7幼时记趣

目标:

1、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

2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翻译课文,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感受作者在叙写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

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

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1、简介作者

2、诵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诵读,文章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1)生先读,标出疑难之处2)师范读,生自己正音3)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字正腔圆(字正,即字音准确,腔圆即发音饱满),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分出轻重、读出感情)

4)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愉悦、自豪

3、梳理词句

1)重点实词的积累:

注释2)重点虚词的积累:

(一词多义)3)通假字积累4)特殊句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1、这是一篇追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向读者展现了他妙趣横生的童年生活。

你能说说作者都记了哪些趣事吗?

这些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昆虫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为什么作者把它们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机(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作者热爱大自然、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1)这就告诉我们要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3、文章题目“记趣”,所以本文语言既相朴素自然,又生动形象,同时还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请找出几个例子赏析一下。

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

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8.十三岁的际遇

目标:

1、能概括说出北大与作者间的几次际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一、导: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13岁,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