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3094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docx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转载]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

原文地址:

唐朝长安大明宫复原图作者:

冯加弥禄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丹凤门左侧丹凤门正面丹凤门大街丹凤门远景

丹凤门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上的正南门,东西长达200米,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

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

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

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的。

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

丹凤门上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2010年10月丹凤门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内部设置为一楼是多媒体展示大明宫与丹凤门,二楼东边是大明宫文物展示区,西边是丹凤门遗址参观平台。

门票免费,每日限参观2000人,每15分钟60人进入参观。

只在周末需排队进入,建议若条件允许,在周内参观。

含元殿含元殿东侧鸾凤阁含元殿广场含元殿鼓楼含元殿三重阙含元殿西侧栖凤阁含元殿

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

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

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

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

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

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新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400余米。

从部分试掘区看,渠道在唐代时南北宽约4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砌砖护岸现象。

在渠道遗址上,考古人员还清理出3座唐代木桥遗存,其中中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

东西两桥则与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的东、西朝堂南北相对,其作用犹如后世皇帝宫殿建筑中的“金水桥”。

右图为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复原的含元殿。

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宣政殿广场宣政殿雪景宣政殿

宣政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位于含元殿后,紫宸殿前。

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

殿前130米处为3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

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

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大明宫宫内分三个区域,依各区域的功能又分为前朝和内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外朝、中朝两区。

外朝以宏伟高大的含元殿为主体,是大明宫第一大殿,重要的国家庆典都在此举行。

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位于含元殿之北。

是皇帝平日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

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

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紫宸殿紫宸殿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

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由于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入紫宸殿又称为“入阁”。

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麟德殿麟德殿后殿及障日阁麟德殿后身麟德殿近景麟德殿

麟德殿是大明宫的国宴厅,也是大明宫中最主要的宫殿之一,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毁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6年),使用和存在了约220年之久。

麟德殿规制宏伟,结构特别,堪称唐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

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

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庑围成庭院。

麟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

 

 

殿下有二层台基,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

三殿均面阔九间,前殿进深四间,中、后殿约进深五间,除中殿为二层的阁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总面阔582米,总进深86米。

在中殿左右有二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二楼,称郁仪楼、结邻楼,都建在高7米以上的砖台上。

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二亭,自二亭向内侧又各架飞楼通向中殿之上层,共同形成一组巨大的建筑群。

在前殿东西侧有廊,至角矩折南行,东廊有会庆亭

清思殿清思殿

 

唐代大明宫内建筑。

建于贞观八年(634年)。

位于左银台门内西北,太和殿之南。

清思殿的台基呈长方形,南北长228米,东西广33米。

外围长廊,因为院落宽阔,所以又被称为清思院。

唐穆宗时长期为皇帝寝宫。

唐敬宗曾耗费金箔三千片装饰此殿,蔚为奢华。

清思院中曾发掘出一个马球场,地面用油浇筑,极其坚固。

延英殿延英殿

 

延英殿是大明宫内宫的宫殿之一,中唐以后,下朝之后的时间里皇帝如果认为有事情需要商量时,会让大臣到延英殿议事,而大臣们如果认为有紧急情况需要面见圣上,也可以写下奏表要求开延英殿,这种奏表叫做“牓子”。

金銮殿金銮殿

 

金銮殿位于大明宫太液池南边,地势高爽。

殿旁有金銮坡,与麟德殿、翰林院相邻。

《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上载∶"苍猝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至金銮殿。

"宋史学家胡三省·注引宋代程大昌《雍录》曰:

"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隐起平地而坡陁靡迤者也。

其上有殿,名曰金銮殿。

殿旁有坡,名曰金銮坡。

"

由于比邻大明宫西边的翰林院,金銮殿是文人学士等待皇帝诏命应对之所,因此极有名气。

三清殿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太液池的北边,是大明宫内等级最高的道教建筑。

宫殿修筑在十四米的高台上台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非常醒目。

台上原来是楼阁式的建筑。

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宫廷内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筑。

含凉殿含凉殿含凉殿

 

含凉殿依水而建,夏天非常凉爽,不但如此,这座宫殿中还配备了“绿色环保”的“空凋装置”。

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于此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据《唐语林》卷四记载:

“玄宗起殿,……时毒方甚。

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

……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

”由此可见,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张仲素《宫中乐》诗云:

“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就是对凉殿消暑的赞誉。

太液池蓬莱岛

太液池位于唐长安城大明宫内庭中心地区,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皇家池苑。

 

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

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椭圆形,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

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

玄武门自雨亭

自雨亭在我国出现于唐代园林中,自雨亭即水流从屋檐流出的亭。

◎《唐语林》记有:

“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太平坊宅有自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这是古代以人工引水取凉之作。

可能是受通西域后文化技术交流的影响。

 

◎唐朝《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篇里也有记载:

“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

宅内有自雨亭,従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

又有记载说,唐代兴庆宫内曾建有一种亭子,名曰自雨亭,是利用天然的雨水或泉水,在亭子的顶部设法蓄积起来。

天热时将水由亭顶徐徐降落如雨,人在亭内可享受降温之效,在亭外亦得观赏之乐。

唐玄宗的凉殿,殿的四角有水流泻下来,形成一道水帘,水飞泻下来,殿里就感到凉爽。

翰林院门下省夹城梨园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鸟瞰大明宫大明宫雪景大明宫城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