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3064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 1.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芦苇的记忆教案鄂教版1

17芦苇的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0个字,能正确认读12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优美词句、段落的方法,并积累。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写10个字,认识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芦苇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芦苇,你们对这种植物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从生长环境、特征、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2.在大家眼中平淡无奇的芦苇,却给那里生活过的孩子们留下了甜美的回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樊发稼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丛中,追忆那份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通课文。

主要把生字和生僻字读准

3.指名读生字,集体正音。

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3】

芦苇忆梦幻尤摇锡纯纺

朴碧曳犹剪舵雀辉笼塞蚊帐

(1)读准字音

注意:

“塞”是平舌音,“纯帐”是翘舌音,“幻剪蚊”是前鼻音,“梦纺笼”是后鼻音。

多音字:

笼lónɡ(鸟笼)lǒng(笼罩)

(2)指导写法:

【课件出示4】

出示会写字:

芦苇忆梦幻尤摇锡纯纺

“芦”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下面是“户”,不是“卢”;

“忆”左窄右宽,右边是“乙”,不是“己”。

“尤”注意和“龙”区别开来。

“幻”与“幼”注意区别,都是一笔之差。

另外,“摇锡纯纺”要写得左窄右宽。

(3)学生记住字形,当场听写。

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展示交流如下:

形声字结构:

识记“苇忆摇纺”

熟字加熟字(偏旁):

户+艹=芦林+夕=梦易+钅=锡

形近字比较:

幻一幼尤一龙钝一纯

3.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5】

芦苇梦幻尤其回忆纺织锡纸

碧生生绿油油亮晶晶碧青青

一片片一簇簇一朵朵一个个

4.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6】

梦幻:

本文指梦中的幻境。

朴实无华: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迫不及待:

迫:

紧急。

及:

来得及。

形容情势紧急,不能等待。

欢呼雀跃: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

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小心翼翼:

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2.按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3.标出自然段,分段。

【课件出示7】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总说我不能忘怀故乡的芦苇。

第二部分(2自然段):

故乡芦苇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3~6自然段):

回忆童年趣事。

第四部分(7自然段):

抒发对故乡芦苇的热爱和怀念。

师:

作者的故乡一定有很多景物,可他为什么要写芦苇呢?

到文中去找答案

四、小结

作者的故乡一定有很多景物,可他为什么要写芦苇呢?

下节课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1.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

芦苇梦幻尤其回忆纺织锡纸碧生生绿油油亮晶晶碧青青一片片一簇簇一朵朵一个个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评价读。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第一部分(1自然段)【课件出示9】

  1.指名读,思考:

第一段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作者爱故乡、更爱故乡的芦苇。

  2.这一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

  (总起句,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二)自由读2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

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课件出示10】出示句子:

“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一、两个比喻句。

  4.(播放芦苇的风光片)【课件出示11】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

(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3~6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

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

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

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要求:

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课件出示12】出示句子:

“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唤着——”(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

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

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

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

(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

读“开船啰!

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

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课件出示13】出示句子:

“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

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出示14】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

(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

(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

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7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

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

(齐读)

  四、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

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板书设计】

 

             17芦苇的记忆

     芦丛美景一片片一簇簇

              吹芦叶哨    怀念、热爱

   童年趣事折芦叶船

              捉纺织娘   

【教学反思】

  1.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深有感触。

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

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2.由于课文篇幅较长,知识性较强,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的热情。

另外,由于课文涉及动物的知识较多,为了避免上成自然科学课,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读通、读懂,在设计问题是紧扣教材、文本,加强朗读指导,在“读-思-议-读”中让学生感悟,感悟后再读,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动物远游的本领的。

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既学到了知识,又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彩。

教学资源

创新教案

【教学设想】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法。

学习品读、鉴赏优美词句、段落的方法,并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我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看图,你们认识吗?

(芦苇)介绍我们这节课学习第11课故乡的芦苇。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

师: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走进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含有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一下生字。

3.按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①标出自然段②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名说说。

师:

作者的故乡一定有很多景物,可他为什么要写芦苇呢?

到文中去找答案。

(三)品读感悟

师: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重点描写芦苇的段落,有哪几个自然段?

生:

学生汇报。

 

1.学习2自然段,体会芦苇美景

师:

自由读2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认为哪些语句感受最深,可以动笔画下来。

生:

边读边画。

师:

谁愿意交流一下,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最深?

生:

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片片、一簇一簇、迎……”给乡村平添恬静和飘逸。

生:

因为把“芦苇”比作碧玉,绿色的轻云,所以颜色很美。

师:

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

“一片片、一簇一簇”写出了芦苇很多。

生:

不仅芦苇美,而且给乡村增添了一道风景,故乡很美。

师:

还有感受深的句子吗?

师:

那么多的芦苇、那么绿的芦苇。

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比喻、拟人方法展示了一幅乡村芦苇图,想看看芦苇的美景吗?

师:

芦苇的美景。

带着自己的感受美美地齐读2这三个自然段。

2.学3~6自然段,感受童年快乐

师:

同学们,芦苇的美景令人陶醉,可让作者不能忘怀的是芦苇给作者童年带来欢乐。

师:

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思考:

课文围绕芦苇讲了哪几件趣事?

生:

生读:

3件趣事。

(吹——折——抓)

师:

你喜欢哪件趣事?

就读哪件?

把最能体现快乐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

我喜欢……

(1)吹芦叶哨

孩子们为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快乐地奔跑、呼唤。

师:

指名读、女生读、展示读

生:

演一演

(2)折芦叶船

我们一个个光着小脚丫,蹲伏在河滩上,小心翼翼……移到水面上,开船啰!

开——!

于是……顺流而去……

师:

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

演一演

(3)捉纺织娘

生:

我喜欢……感受到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