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中考九年级化学第十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六大营养素:
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前四者是有机物,而无机盐和水是无机物。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被人体直接吸收。
2.蛋白质
功能:
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成人每天需60~70g。
存在:
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构成:
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人体蛋白质代谢:
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一部分氨基酸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
另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
几种蛋白质(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
血红蛋白:
由血红素(含亚铁离子)和蛋白质构成
作用: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血红蛋白+O2→氧合血红蛋白)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气结合的能力强200倍。
结合了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亡。
香烟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毒物质。
酶:
酶是生物催化剂。
特点:
高效性、选择性、专一性
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
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蛋白质变质的因素:
物理:
高温、紫外线等
化学:
强酸、强碱、重金属盐(银离子、铜离子、汞离子、钡离子)、有机物(甲醛、酒精)等
应用:
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蛋白质的检验:
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3.糖类
作用: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食物供给的总能量中60%~70%来自糖类)。
组成:
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常见的糖
淀粉:
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
如稻、麦、马铃薯等。
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反应,最终变成葡萄糖。
葡萄糖经过肠壁吸收进入血液成为血糖,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人体组织提供营养,又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糖原贮藏在肝脏和肌肉中。
葡萄糖(人体可直接吸收的糖)
呼吸作用:
C6H12O6+6O2
6CO2+6H2O
蔗糖:
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
生活中白糖、冰糖、红塘中的主要成分是蔗糖。
富含淀粉的食物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只有温度达到280℃以上才能破坏黄曲霉素,所以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4.油脂
分类:
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
功能:
提供大量能量。
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50~60g油脂。
作用:
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护内脏。
5.维生素
存在:
水果、蔬菜、鱼类等。
作用:
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维生素A会引发夜盲症;缺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症。
多数在人体中不能直接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6.糖类、蛋白质、油脂的热值:
脂肪>蛋白质>糖类
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第二节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组成人体的元素共50多种。
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
在人体内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如氧、碳、氢、氮、钙等。
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如铁、铜、锌、氟、碘、硒等。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
钙
来源:
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钙摄入量过多的表现:
结石、骨骼变粗
缺钙的表现:
(青少年)佝偻病、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
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主要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存在。
钠和钾
Na+:
存在于细胞外液,人体内含钠80~120g。
K+:
存在于细胞内液,成人每千克含钾约2g。
作用:
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
人体中的微量元素
必需元素(20多种)
铝、钡、钛等微量元素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
汞、铅、镉等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即使是必需元素,也要合理摄入。
元素
对人体的作用
摄入量过高、过低对人体的影响
铁
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锌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硒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
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碘
甲状腺素的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
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氟
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第三节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属于无机化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乙醇(俗名:
酒精)、乙酸(俗名:
醋酸)、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有机物数目庞大的原因:
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有机物中,碳原子可以和氮、氢、氧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碳环。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有机物可分为小分子(如甲烷、乙醇、乙酸、葡萄糖)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等)
含碳、氢(含碳、氢、氧)的有机物在充分燃烧时,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而在不充分燃烧时,产物是一氧化碳和水。
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棉花点燃后产生烧纸气味。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链状结构——热塑性——如:
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
网状结构——热固性——如:
酚醛塑料(电木)、脲醛塑料(电玉)
具有热塑性的塑料可以进行热修补。
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乙烯塑料。
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
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
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
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我们要控制使用保鲜膜。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NO3、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小明为了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操作①是___
(2)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的成分是_______。
(3)生成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4)上述实验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原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NaNO3。
【答案】过滤CuSO42NaOH+MgCl2==Mg(OH)2↓+2NaCl不能
【解析】
【详解】
硫酸铜溶液为蓝色,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NO3、MgCl2、Cu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固体粉末溶解后溶液为无色,说明没有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镁,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但由于氯化镁中有氯离子,因此不能证明原粉末中有氯化钠。
故:
操作①是过滤,目的是将沉淀与溶液分离;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的成分是硫酸铜;
生成沉淀A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MgCl2==Mg(OH)2↓+2NaCl;
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原固体粉末中含有NaCl、NaNO3。
3.现欲探究一固体物质A的成分,已知其中可能含有FeCl3、CuCl2、NaCl、Ba(NO3)2中的一种或多种。
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1)白色沉淀B的化学式为______,白色沉淀F的化学式为______。
(2)溶液C中肯定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
(3)滤液G中共存在______种溶质。
(4)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5)固体物质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6)写出过程②中生成蓝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BaSO4AgCl
、Cl-4氯化铁加入氢氧化钠后会生成蓝色沉淀CuCl2、Ba(NO3)2
【解析】
【分析】
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铁离子会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据此进行分析
【详解】
(1)固体混合物A中加入稀硫酸会生成白色沉淀B,所以A中一定含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所以C中含有硝酸;向溶液C、D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生成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所以白色沉淀B的化学式为BaSO4,白色沉淀F的化学式为AgCl;
(2)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C中肯定有硝酸和氯离子存在,所以溶液C中肯定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是
、Cl-;
(3)固体混合物A中加入氢氧化钠会生成蓝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D中含有氯化钠;结合以上分析可知A中肯定含有氯化铜和硝酸钡;所以A物质经过①反应,C溶液中有硝酸和氯化铜;A物质经过②反应,D溶液中有氯化钠和硝酸钡;C、D再经过③反应,G溶液中有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硝酸,所以滤液G中共存在4种溶质;
(4)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氯化铁,理由是:
加入氢氧化钠后会生成蓝色沉淀;
(5)固体物质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CuCl2、Ba(NO3)2;
(6)过程②中生成蓝色沉淀的反应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4.图中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C、D、F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B是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成分,E是无色气体,F是红棕色固体。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
B_____,E_____。
(2)写出F→C化学方程式:
_____。
(3)写出足量的B与F发生反应的现象为_____。
【答案】HClCO2
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A可由生石灰和水反应制得,则A为氢氧化钙;B是胃液中帮助消化的成分。
则B为盐酸;由于F是红色固体,能与盐酸反应,能转化为无色的气体,则F为氧化铁;氧化铁能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先下反应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则E为二氧化碳,C为铁;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等反应转化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等转化为二氧化碳,代入题中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
由分析可知
(1)B的化学式是HCl,E的化学式是CO2;
(2)氧化铁能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衣蛾和二氧化碳,F→C的化学方程式是:
;
(3)F是氧化铁,B是稀盐酸,两者反应的现象为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点睛】
本题为框图型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框图,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物质的化学式,然后顺推或逆推或从两边向中间推得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5.海水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以下是某工厂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1)操作I和操作II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
母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
(2)反应
(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反应
(1)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答案】蒸发浓缩过滤镁2NaCl+2H2O
2NaOH+H2↑+Cl2↑复分解
【解析】
【详解】
:
(1)操作Ⅰ中从海水中获取粗盐的过程,属于蒸发结晶;操作Ⅱ分离粗盐和母液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加入石灰乳能生成氢氧化镁,故一定含有钠元素和镁元素,故填:
蒸发结晶;过滤;钠和镁;
(2)反应
(2)是电解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能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
(1)是氢氧化镁和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填:
2NaCl+2H2O
2NaOH+H2↑+Cl2↑;复分解反应。
6.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D固体俗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
(“→”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D的化学式为_____。
(2)A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
(3)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答案】CO2酸K2CO3+Ca(OH)2=CaCO3↓+2NaOH或Na2CO3+Ba(OH)2=BaCO3↓+2NaOH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固体俗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所以D是二氧化碳,C和二氧化碳会相互转化,所以C可以是碳酸钠或碳酸钾,A会转化成二氧化碳,可以和碳酸钠或碳酸钾反应,所以A可以是盐酸,B会与盐酸、碳酸钠反应,所以B是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验证,正确。
【详解】
(1)经过分析可知,D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A所属的物质类别是酸;
(3)由上分析可知B与C的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或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是:
K2CO3+Ca(OH)2=CaCO3↓+2KOH(合理即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7.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常温下A、B是黑色固体,B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
1;C的浓溶液可用作干燥剂;G俗称纯碱;反应②和③各能生成一种沉淀,且沉淀颜色不同。
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G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②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Na2CO32CuO+C高温2Cu+CO2↑CuSO4+2NaOH=Cu(OH)2↓+Na2SO4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A、B是黑色固体,B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4:
1,B可能是氧化铜,A可能是碳,C的浓溶液可用作干燥剂故C可能是稀硫酸,G俗称纯碱,故G是碳酸钠,硫酸和氧化铜都能生成E,故E可能是硫酸铜,D能生成碳酸钠,且与E反应有沉淀,故D可能是氢氧化钠,E与F反应能生成另一种颜色的沉淀,故F可能是氯化钡,经推理,该分析结果正确;
(1)G的化学式为Na2CO3;
(2)反应①是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2CuO+C高温2Cu+CO2↑;
(3)反应③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反应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4)反应②是硫酸铜与氯化钡的反应,故反应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8.图示中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一种钠盐,C、D为氧化物,A、B、C、D、E中都含有氧元素,且物质C的固体俗称“干冰”。
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分析后作答:
(1)物质C的化学式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B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O2复分解反应BaCl2+H2SO4=2HCl+BaSO4↓补钙剂(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流程图和信息:
A是一种钠盐,C、D为氧化物,A、B、C、D、E中都含有氧元素,且物质C的固体俗称“干冰”,因此C是二氧化碳;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因此A是碳酸钠,B是碳酸钙,D是氧化钙,E是硫酸,F是盐酸。
【详解】
(1)物质C的固体俗称“干冰”,因此C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
CO2;
(2)D是氧化钙,F是盐酸,反应①是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
(3)E是硫酸,F是盐酸,反应②是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BaCl2+H2SO4=BaSO4↓+2HCl。
(4)B是碳酸钙,可作补钙剂(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二、中考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