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教育 印象.docx
《英国 教育 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 教育 印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教育印象
感触英式教育
满怀着对英国校本研修体系的憧憬,怀揣着对异域教育文化的好奇,2015年11月11日,我们徐州团一行24人踏上了赴英考察之旅。
15天的耳闻目睹和学习实践,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着异国教育的春风化雨,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更让我振奋了精神,激发了回国教改的热情。
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斟酌英国的教育专家、一线学者、教育管理人员和基层教师给我们的精彩报告,回味着现场观摩的几所中小学生动情景,诸多难忘印象定格在记忆深处。
一、英国教育的变革历程:
保罗.古德作为一个学院信托主席,一个曾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校长、教育活动区主任、地方政府战略管理人和持续专业发展培训师,给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其主题是综述英国教育的过去及深刻剖析当前教育的发展。
1、英国教育的变革。
他强调,英国教育的变革,是把学校系统作为改革的重点和核心,用课程与考试作为改革的方向,将检查制度调整为改革的有力保障,把教师薪资提升和条件保障夯实为改革的基础,从而为教育的变革提供有力保障。
历届政府,都将教育的改革看做执政的重点。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执政党变革与否,一个新的政府组织在执政初期的两年内必须延续执行上一个政府的教育政策,这就让教育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而且,几乎所有的执政党都认为,一个好的人生开端是每个孩子应得的,好的教育不应该被视为奢侈品,它应该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当前,卡梅伦政府作为头等议事,提出了以下新的教育举措:
坚持做到零失误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小学教育;致力于改造每一所惰力运转的中学为研究所;为所有需要的家长和社区提供免费学校;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数学、工程、科学及计算机技术发展最好的国家;新增三百万个学徒资格,并确保大学入学没有名额限制;新增500所免费学校,以上种种举措更加体现了当前英国教育变革的核心要素在于以学生为本,实现变革突破。
2、英国现行的教育体系。
作为教育管理体系,从1907到2010,英国始终采取的是三方系统管理公立学校,分别是国家政府、地方教育局和大学考试委员会。
国家政府,负责确立国情与优先议事,为地方教育局设立定向经费;地方教育局确定地方的优先议事及掌管学校,承担经济责任,财务实行集中控制;大学考试委员会间接影响课程内容,通过考试设置课程标准。
而作为学校而言,最大限度的达成了教育管理的自由,真正实现了学校的自主管理,将校长负责制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实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的学校系统关系更是加大了学院信托的影响力,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校董、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更是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管理委员会要求学校,全力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定期进行监督与考核,其主要评定标准是参考学生7、11、14、16年龄段考试。
管理委员会要求校方将所有考试成绩在主流媒体和学校网站进行全方位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从而基本促进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老师对领导团队负责,领导团队对校长负责,校长对管理委员会负责,全体对学生负责的良性管理模式。
和国内不同的是,对于学校的综合评定并不是由地方教育局负责,而是由学校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评价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效能,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性,教学、学习和考试的质量,个人发展、行为与福利,学生成就等。
评判设四个等级:
一级为优秀、二级为好、三级是需要改进,四级为不足。
对于整体效力方面保持优秀的中小学及学院是免检的;对于不是优秀的学校,表现情况和受检频率是相关的,直到你迈入优秀,就可以接受每三年一次的间断检查。
对于表现不好的学校,必须接受新的领导,对于任何一个需要改进的学校将接受最好的校长或被临近优秀学校兼并,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良性运行。
当然,英国教育也有很多向中式教育学习的地方,如小学的重点变革为:
考试更严格、不会出现学供不应求、新的算术和识字标准、每个11岁的孩子都要将乘法表熟记于心,并能掌握复杂的乘法除法、能够读一本书,并标准运用标点、拼写和语法写一个小故事,这些都和中式教育有着许多共生之处。
二、英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伊恩.穆雷硕士作为资深教育顾问,对英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讲到,英国的课程设置按照年龄设置为小学教育(4-11岁)称为KS1和KS2,中学教育(11-16)岁为KS3和KS4,再教育16-18岁,称为KS5。
伊恩教授强调,英国的所有学校都坚持认为每名学生都很重要,每名儿童都享有以下权利:
安全;健康;享受生活和实现目标;实现经济富足;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这一点是英国每所学校的宗旨,不论学生的背景,智力水平,技能或能力如何,学校都应尽最大的可能为每名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
为此,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置课程,但大部分课程仍基于国家教学大纲,基于KS1、2、3以及KS4、5阶段的GCSE、BTEC、Alevel考试。
就小学而言,英国的大部分小学在校学生大致为180---220名左右,偏远地区会有一些更小的学校,大城市里极少的学校也可能超过600名学生。
在基础阶段也就是KS1阶段,一名老师和助理教师不能带超过30名学生,KS2阶段,课堂规模可以变大,但平均人数也在30—35之间。
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能力强的可能会被分到同一个小组,加强学习强度;而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能会被分到一组,教师强化辅导。
中学学生的规模在500—1500人左右,超过3000人的学校很少。
KS3阶段可能一个班级在30人左右,但到了KS4阶段,一班都是20人。
其分组,和小学基本一致,也有少数学校会把不同能力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
16岁以后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第六学级学院,也可以选择再教育大学或职业课程等,全国建设有19所职业学校。
就核心内容而言,英国教育的核心课程是英语、数学和科学。
学校表现主要基于学生在这些课程上的成绩,所有课程讲述的内容在国家教学大纲“课程学习”一项里有明确的规定,但“课程学习”的规定并不完全苛刻和死板,虽然其规定了国家层面要考核的内容,但是如何讲授这些内容则有学校和老师决定。
因此,更多的知识都是由教师在教室里实践课程结构。
通常,英国的课堂,老师始终会倡导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他们通常会把实践活动通过录像播出,从而更好的推进实施教学理念。
作为授课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课程结构,把握好互动量,尤其是根据课堂学生的构成来安排课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视听等多感官的学习。
学校还要求,每一个课堂必须是活跃的,教师和学生要有很多的互动,所以,在英国的教学里,“申请”成为了专业术语。
三、体验英式课堂的分组与合作
作为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米赛尔.罗德,曾经是中学老师,教授过英语、数学、历史和媒体研究,工作十几年,上传了3494个教学资料,被浏览了3723882次。
因其工作出色,后被提升为教学主任,负责培训教师、改善学校工作、提升学校成绩,从而推进整个学校的进步。
现任曼彻斯特城市英语成绩及标准策略主管、新上岗教师培训首席官。
作为中国通,罗德女士通过现场参与、合作互动,用一节生动且趣味浓郁的精彩课堂给我们展示了分组与合作学习的精髓,让每一位学员都高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整个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德女士把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趣味比方为可爱的小猪、会飞的小猪和爱吵闹的小猪,加上一块木头共计四种类型。
她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制定进步的计划,通过起立、举手、跑动、配对、帮助、握手等活动形式,让每一种类型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课堂中,教师把课程内容设计在卡片上,然后发放到不同组,让学生配对答题,值得一提的是,罗德女士强调了学生的互助评价,让每一个孩子在肯定与表扬、鼓励与支持中实现积极的相互依存、诚信的个体问责、学生的平等参与、时时的互助交流,较好达成了课程目标。
罗德女士课堂让我印象更深的是限时分析理论,她认为这是最理想的课堂任务,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想出问题,或学生给出问题,留出思考时间后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实现课程中的平等参与,让学生互相依赖,从而实现一人受益、全员提升。
活动现场,她让我们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人30秒,用我们最大的能力告诉伙伴,曼彻斯特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和中国有什么不同。
在这个活动中,每一个人要尽力思考,用满30秒,而另一个人要在30秒的时间内思考、分析和总结,并用好下一个30秒限时表达。
这项活动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思维、口语表达等能力,更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
对于小组讨论,罗德女士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她总是给出一个有多结果和解决方案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思考,然后选出一个人,让他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开始,学生用计时器及时,直到老师终止任务,决定课程前进的方向,整个讨论过程,学生应该完全自主。
四、认识教学研究的主导方式——探究式学习。
走进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感受到不一样的学术气息,若斯教授的探究性学习理论更让我们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个人的科研素养。
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为自己而学,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进行调研,从而形成以真正的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这项研究需要一开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出一个“方案、设想”,然后学生自己拟定问题和疑问,之后自我检查所需研究的课题资源,从而获得必要的知识。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与实际相关,因为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习得的知识,学生才会熟记于心。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除了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创新,还可以实现富有领导力的学习,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环境中也一定能担当起领导角色,引导变革,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开发新的知识,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五、中英教育之比较分析。
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我们感受着英式教育的不同,寻找出更多能为之所用的思想和理论,直到听完了苏曼中心许言忠教授的讲座,顿时让我们茅塞顿开,为以后学校的校本研修指明了方向。
1、思维和教育理念不同。
许教授认为,中英之差别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多的应该是思维的不同。
他先从地址表达、时间表达不同来比较两国差异,然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找零(中国心算整到零,英国演绎零到整)的细节让我们意会两国的不同。
仔细想来,中国人思维灵活、高效、形象且更注重继承,中国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往往强调知识的权威性、人的权威性,教师自然是教书语文。
比较而言,英国更偏重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他们反权威、反基础,自主建构、群体商讨方法和能力,所以英国人思维虽死板但很细致,尤其是因为注重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让英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天才(牛顿、瓦特、拜伦、开尔文、达尔文、法拉第、霍金、还有土生土长的曼彻斯特人道尔顿和焦耳)。
2、改革动机不同。
许教授讲到,中英教育改革的动机不同。
中国要改革的是被动学习和应试教育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变革学生为教育主体,教育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均以学生为主。
在形式上,将学分制变革为必修、选修和实践活动,做好学习成绩评定和学生成长记录,全面提升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英国需要改革的是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等同重要,在改革中,还要加大基础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中以后加大了现代职业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孩子更好的为踏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
3、价值观和培养目标不同。
就价值观而言,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而英国提倡民主、法制、个人自由,倡导互相尊重、包容不同宗教信仰。
就中英教育的价值观而言,中国倡导为社会做贡献的现代价值观,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而英国则倡导个人、家庭、所属社会群体、社会的多元性及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环境的综合价值观。
因此,中英教育的目的也明显不同,中国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而英国则是把教育当成培养个人精神、道德、社交、文化、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的途径。
4、管理系统和课程体系不同。
中国教育法律法规要通过4-5级行政管理系统实施,分别是教育部、教育厅、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办,然后是校长负责制,而英国教育法律法规则通过1—2级行政管理系统实施,教育部、郡教育局,然后是校长负责制和校董事会决策。
学校教育经费的管理自然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教育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严格管理,英国则是教育部直接拨给学校,(每个学生每年大约4000多镑)。
就课程体系而言,中国涵盖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教科书、循序渐进的授课,让学生从大量练习中获取知识。
而英国教育部只提供国家教育纲领和课程说明(包括知识点及考试),由专门考试机构提供参考模块,学校根据模块自主设计课程,所以,学生没有课本,老师有参考书,学生主要做好笔记和极少数的练习。
不同于中国的大班授课,英国采用的是小班授课制,用宽松的教学次序,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每天九点到校,下午三点半放学,每年37个周,每周五天的学习时间,显得尤为轻松。
诚然,中英教育还有很多的不同,但无论什么样的差别都与其国家独有的文化气息休戚相关。
但,作为老师,我们有太多的相同,却也有更多的不同,英国的教师大都是全职任课教师,每周5天必须上满25节课,虽然如此,他们仍满怀激情,不辞劳苦,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让我们看到的始终是阳光的表情、阳光的心态和永不言弃的敬业精神!
赴英研修,我能看到的、我能听到以及我能品味到的虽然只有短暂的15天历程,但它对我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生活的影响是长久而深刻的,积淀、消化、运用,它必将助力我的未来教育之路!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管理者,我将以高度地应用于热情继续消化和吸收在英所学,将英式教育中好的理念和思想,尤其是校本研修中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论应用于今后的教改实践。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我将竭尽全力,任劳任怨,为祖国教育梦的实现和家乡教育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感谢江苏省教育厅、徐州市教育局和沛县教育各级领导给我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
201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