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30241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明清文学常识.docx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

1元杂剧的类型:

杂剧南戏

2《元曲选》的作者:

臧懋循

3元诗四大家:

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徯斯

4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

宋元话本

5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

小说说经讲史合

6文献,现存元杂剧剧本的基本资料:

《元曲选》《元曲选外编》《元人杂剧勾陈》

7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

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

8《南词叙录》的作者:

徐渭

9元末四大南戏: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0元散曲的发展概况(2时期)

11马致远的雅号:

曲状元

12张可久:

后期散曲作家。

《苏堤唱晚》《小山乐府》等散曲集。

元人中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富者。

13乔吉:

南方戏剧圈中重要的杂剧作家和散曲名家。

在散曲创作上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

14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名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5《放哨高祖还乡》的作者:

睢景臣

16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

杨维桢

17唐宋派:

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复古流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被称为唐宋派。

其派别强调文以明道。

18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19三言二拍:

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临川四梦:

汤显祖《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

21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22“狂人”徐渭:

《四声猿》

23吴江派与“至情派”:

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24《封神演义》作者:

明代许钟琳、李云翔

25  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

《山歌》《挂枝儿》

26梅村体:

诗歌体裁,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

前者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后者则具有诗史的特点而被称为“梅村体”史诗。

27桐城派: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

该派别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之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28  清代几大词派

阳羡词派——陈维崧  浙西词派——朱彝尊  常州词派——张惠言  

29  南洪北孔:

洪昇孔尚任

30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接触代表:

《儒林外史》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

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

9、“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10、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1、元杂剧角色:

旦、末、净、杂。

12、《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3、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4、《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5、《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6、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7、《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18、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20、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21、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22、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3、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4、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25、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6、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27、《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8、《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29、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印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世称“程甲本”。

*第二年修订的称“程乙本”。

30、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31、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32、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33、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34、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35、《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出自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36、《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37、《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38、清代对《三国演义》点评颇有见解的是毛宗岗。

39、《梧桐雨》是借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反映人世多变的历史剧。

40、《高祖还乡》是一篇被誉为“制作新奇”(钟嗣成)的绝妙佳作。

41、《水浒传》先写高俅发迹是说明“官场黑暗”。

42、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3、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杭州。

44、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

45、马致远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

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46、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

47、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单刀会》。

48、元末南戏的著名代表作是《琵琶记》,它的作者是高明,它被推为“词曲之祖”。

49、“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剧的第三折。

50、“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5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

52、“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颠扬你作两处飞?

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是高明的《琵琶记》一剧中的曲子。

53、元前期杂剧的著名悲剧除《窦娥冤》外,还有马致远所作的现存最早的演叙王昭君故事的剧本《汉宫秋》,白朴所作的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梧桐雨》。

54、元代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大都,还包括河北的真定、山东的东平和山西的平阳。

55、元代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杭州,重要的杂剧作家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演叙书生韦皋和韩玉箫爱情故事的《两世姻缘》。

56、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称为楔子。

剧本最后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称为题目正名。

57、宋引章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中的人物,谭记儿是《望江亭》中的女主角。

58、“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廊;绕€€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是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中的名句。

59、“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王实甫对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中的意境和丽句的妙用。

60、“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名句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

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

9、“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10、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1、元杂剧角色:

旦、末、净、杂。

12、《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3、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4、《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5、《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6、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7、《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18、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20、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21、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22、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3、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4、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25、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6、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27、《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8、《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29、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印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世称“程甲本”。

*第二年修订的称“程乙本”。

30、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31、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32、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33、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34、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35、《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出自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36、《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37、《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38、清代对《三国演义》点评颇有见解的是毛宗岗。

39、《梧桐雨》是借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反映人世多变的历史剧。

40、《高祖还乡》是一篇被誉为“制作新奇”(钟嗣成)的绝妙佳作。

41、《水浒传》先写高俅发迹是说明“官场黑暗”。

42、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3、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杭州。

44、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

45、马致远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

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46、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

47、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单刀会》。

48、元末南戏的著名代表作是《琵琶记》,它的作者是高明,它被推为“词曲之祖”。

49、“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出自关汉卿的《窦娥冤》一剧的第三折。

50、“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出自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5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

52、“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颠扬你作两处飞?

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是高明的《琵琶记》一剧中的曲子。

53、元前期杂剧的著名悲剧除《窦娥冤》外,还有马致远所作的现存最早的演叙王昭君故事的剧本《汉宫秋》,白朴所作的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梧桐雨》。

54、元代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大都,还包括河北的真定、山东的东平和山西的平阳。

55、元代南方戏剧圈的中心在杭州,重要的杂剧作家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演叙书生韦皋和韩玉箫爱情故事的《两世姻缘》。

56、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四折以外所加的场次称为楔子。

剧本最后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称为题目正名。

57、宋引章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中的人物,谭记儿是《望江亭》中的女主角。

58、“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廊;绕€€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是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中的名句。

59、“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是王实甫对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中的意境和丽句的妙用。

60、“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名句

杜十娘人物形象

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

她有心向李甲,爱的是人,不是钱。

见他

“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足见真情。

   她聪敏,机智,颇有心机。

为赎身,早有准备。

她跟鸨母争执时,机敏地抓住鸨母一时气话,达成口头契约,使鸨母没有翻悔余地。

从中,既表现了她的心计,又可以看出她为争取幸福自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她刚强,坚定。

当她知道李甲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千金之资,得见父母,将她出卖时,她的内心痛苦和悲愤是可想而知的,杜十娘的一声冷笑,显示着她的尊严,更显示出她的刚烈。

最后,她“用意修饰”自己,也是用美丽的形象来维护自己人格的美丽和尊严。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

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

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

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

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

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杜十娘是一个误落风尘的女子,她所处的社会地位与所受的摧残使她具有反抗的本性。

她是一个美丽纯洁而又刚强的女子,生活的磨炼使她爱憎分明,坚决勇敢而又机智聪明。

她厌恶那红墙内的生涯,强烈追求真正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

她很早就准备跳出这个火炕,并秘密“韫藏百宝”,以备作从良赎身时的资本;她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比较,认为“李公子忠厚老诚,甚有心向他”。

但真正实现从良愿望,还须李公子真心爱她、娶她,还要鸨母肯放她出院才行。

对于这一切,杜十娘是十分清楚的,她清楚自己所要面对的一切。

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与李甲、鸨母以及孙富等人的复杂矛盾纠葛来展现杜十娘的鲜明性格的。

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风尘女子,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与心酸,只是想把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托与一人,与之相守终身。

但最终却只得抱箱沉江,葬身于鱼腹。

她怀着满心的不甘与愤恨离开了这个让她千疮百孔的社会,这是人性的悲哀,更是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的极大悲哀!

王士祯的诗歌创作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稹,后因避讳,改为士正,乾隆时诏命改为士祯。

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顺治进士,由扬州司理逐渐升官至刑部尚书。

他的作品有《带经堂集》、《渔洋精华录》、《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渔洋诗话》等。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

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

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而这些七言绝句大多数是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的。

如《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挡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

行人系揽月初坠,门外野风开碧莲。

”《真州绝句》其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都写得古淡自然,清新蕴藉。

他的成名作是《秋柳》诗:

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祗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萝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羌欲化烟。

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

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

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这一组诗将憔悴秋日的感伤、美好春日的幻灭,写得旖旎缠绵,低徊婉深,极富于流动的美感。

据说此诗写成后,和者甚多,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

王士祯诗歌的突出缺点是,过分追求典雅和神韵,以致丧失了诗的真情实感,忽略了内容的充实。

关于这一弱点,袁枚的话最尖刻,也最能切中要害。

袁枚在《再答李少鹤书》中说:

“阮亭一味修饰容貌,所谓假诗是也。

惟其假,故不喜杜、白两家之真。

”在《随园诗话》中袁枚又说:

“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用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

”没有真性情,缺乏真正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缺乏充实的思想内容,是王士祯诗作的主要缺点,也是“神韵说”诗歌理论的主要弱点。

赵翼的诗歌创作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

乾隆中期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

晚岁辞官,专心著述,尤深于史学,《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为世所重;

  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和《瓯北诗话》。

赵翼论诗与袁枚相近之处,是以创新为最高标准,绝不甘落人后,更不用说模拟。

有《论诗》绝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不要说见解卓异,即从此诗看作者的精神气质,亦是傲然不群。

  赵翼为诗不主一格,无所不入,个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长。

如《野步》: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虽也有伤秋之意,却不愿写成悲叹之辞,在鲜明的色彩中表现出健朗的意气。

  他的另一部分诗好发议论,思想机智而敏锐。

如《后园居诗》之三从自己的谀墓之作联想到史籍的可疑,《闲居读书》之六从看戏者因所处位置不同而所见各异譬喻读书的道理,都有能启发人思考的见解。

咏史而感时的《读史二十一首》更集中表现了这一特点。

如第八首论“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故事,与袁枚早年所作《郭巨论》一样,对封建道德中反人性的东西的加以抨击,开头“衰世尚名义,作事多矫激”二句,指出貌善而实恶之事,每因求名而起,下笔峻切。

又如第七首:

  康成居北海,黄巾拜其门。

远公居庐山,问答到卢循。

固由素行高,能使剧盗驯。

亦见当时风,法网漏纤鳞。

弗以形迹疑,共推德服人。

使其遇黠吏,早以通贼论。

管汝儒与释,且试吏威伸。

  郑玄和慧远先后为“剧盗”所敬重,是史家美谈,一般人所想到的是他们能以德服人,如顾炎武《不其山》“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亦取此意并以郑玄自喻。

但赵翼诗中,却说当法网苛严之时,这种事情决不能逃脱“通贼”的罪名,从而对现实加以尖锐的讽刺。

这种作品以诗的艺术性来要求自然有所不足,却颇具思想力量,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

  蒋士铨对于诗的见解也与袁枚相近。

但他为人拘谨,思想颇为陈腐,虽说作诗技巧较高,却缺乏赵翼那种洋溢的神采。

擅长七言,有一首《看书》生动地描摹出书法的美感,较有特色:

  老眼观书如读画,峰峦溪壑太分明。

成文波绉循行出,著纸烟云逐字生。

窈窕态宜横侧看,飞凌心许破空行。

百回愈见轩昂甚,举手扪来觉未平。

钱谦益

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之一

龙虎新军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

楼船荡日三江涌,石马嘶风九域阴。

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

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

雨不止题壁

凭仗鞋尖与杖头,浮生腐骨总悠悠。

天公尽放狂风雨,不到天都死不休!

一、明初诗歌

明初诗歌以刘基、高启为代表。

他俩都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乱,对民生痛苦和治乱兴亡感受较深,并在诗作中有所反映。

刘基是诗文兼长的作家。

他的诗古朴雄放,古体诗成就较高。

高启的诗歌饱含着元明之际这个特定时代的现实内容,他兼采众长,才华卓荦,诗风豪健,是明代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他现存诗二千余首。

刘基、高启之后,自永乐以还,“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台阁宰辅的地位,领导文坛三四十年,形成“台阁体”。

他们的诗歌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不仅内容贫乏,技巧也无可取。

这是诗歌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与“台阁体”流行同时,能独树一帜的是民族英雄于谦的诗歌。

他的诗歌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歌颂反抗侵略战争的英雄,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深挚感情,语言朴素明畅,情真意切,有较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二、明中叶诗歌

明代中叶,诗文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它们之间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拟古与反拟古展开的。

“茶陵派”是由“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过渡的一个诗文流派。

代表作家是湖南茶陵人李东阳。

他的文学理论与创作上承“台阁体”下启“七子”复古派。

前后“七子”统治文坛几十年,他们发起的复古运动,对冲破“台阁体”文风的统治地位有积极意义。

但他们强调“诗必盛唐”,主张象临帖那样去模拟古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们的诗成就不高,大多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反映的生活面狭窄,陷入模拟而不能自振。

“前七子”指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又称“弘正七子”。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后七子”指嘉靖、隆庆年问的李攀龙、壬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又称“嘉靖七子”。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王世贞是前后七子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

他的诗具有才力雄健,学识富赡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